北京自然笔记(精)

北京自然笔记(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肖翠林秦文 编
图书标签:
  • 北京
  • 自然
  • 博物
  • 野外生存
  • 动植物
  • 城市生活
  • 旅行
  • 摄影
  • 科普
  • 散文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博睿图书
出版社: 化学工业
ISBN:9787122314062
商品编码:29524366116
出版时间:2018-05-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北京自然笔记(精)
  • 作者:肖翠//林秦文
  • 定价:68
  • 出版社:化学工业
  • ISBN号:9787122314062

其他参考信息(以实物为准)

  • 出版时间:2018-05-01
  • 印刷时间:2018-05-15
  • 版次:1
  • 印次:1
  • 开本:
  • 页数:0

内容提要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一对年轻夫妇,几年时间里走遍了北京及周边的山山水水,本书正是他们与自然接触时*直接的观察和记录。本书按不同的路线介绍了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资源丰富的地点和比较有**的物种。同时,本书也展示了北京地区部分野生植物资源,是一本北京地区观花指南。 本书不是在简单地传播一般性的植物知识,而是作者多年来观察自然的真情流露,以及对自然及发生在植物身上的故事的讲述。希望能激发读者去认识北京及周边的植物与生态环境,了解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一对年轻夫妇,几年时间里走遍了北京及周边的山山水水,本书正是他们与自然接触时*直接的观察和记录。本书按不同的路线介绍了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资源丰富的地点和比较有**的物种。同时,本书也展示了北京地区部分野生植物资源,是一本北京地区观花指南。 本书不是在简单地传播一般性的植物知识,而是作者多年来观察自然的真情流露,以及对自然及发生在植物身上的故事的讲述。希望能激发读者去认识北京及周边的植物与生态环境,了解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一对年轻夫妇,几年时间里走遍了北京及周边的山山水水,本书正是他们与自然接触时*直接的观察和记录。本书按不同的路线介绍了北京及周边地区植物资源丰富的地点和比较有**的物种。同时,本书也展示了北京地区部分野生植物资源,是一本北京地区观花指南。 本书不是在简单地传播一般性的植物知识,而是作者多年来观察自然的真情流露,以及对自然及发生在植物身上的故事的讲述。希望能激发读者去认识北京及周边的植物与生态环境,了解我们周围的自然世界。

目录


前言

西北线1
走,找款冬去 // 2
田宋营的意外收获 // 7
神奇的大自然——松山之旅 // 10
特有植物丁香叶忍冬 // 20
探访延庆金牛湖 // 24

西北线2
可遇而不可求的紫花杯冠藤 // 34
走进野鸭湖 // 38
官厅边上的植物们 // 46

西北线3
城里的植物殿堂——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 // 52
探访药用植物研究所 // 55
没有爱错的独角莲 // 64
九月的翠湖湿地公园 // 67

西线
花开小龙门 // 76
百花之巅百花山的兰花们 // 84
东灵山不得不看的几种植物 // 88
集美丽与药性于一身的草麻黄 // 92
寄生灌木北桑寄生 // 98

北线
翻山越岭来寻你——侧金盏花 // 104
怀柔杏树台村看泡囊草 // 108
北京的小黄山——云蒙山 // 114
寻找入侵植物——印加孔雀草 // 118

东北线
雾灵山的花草精灵 // 122
瓜果庄园——黄家山 // 132
坡头林场——收获的季节到了 // 140
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的密云云岫谷 // 144
走进汉石桥湿地公园 // 148

西南线
千灵山,意外收获多物种 // 158
北京的小西藏——房山蒲洼 // 172
十渡植物等你来 // 178
十渡植物等你来 // 178

周边
探访天津的匙荠花海 // 198
美丽俏佳人天女花 // 204
六月,与小五台山的美丽约会 // 208
崇礼—沽源—木兰围场的一路采集 // 220

后记
植物名称对照表



认识并欣赏城市边周边的植物
首都北京之美,让人立即想到故宫、长城、鸟巢,但是对于我们喜欢野地的人来说,人造不如天成,人工物终不及自然物。稳妥点说,或许两者相映衬*符合审美的主客体互动本性。“燕京八景”的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或蓟门飞雨)、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几乎都是人造物与自然物的**结合。2017年3月24日北京突降大雪,在居庸关长城,蜿蜒的雉堞与雪中开放的蔷薇科山桃彼此呼应,人为与天然混成美景。刚过去的冬天里,北京人一直盼着天降大雪,却只见到零星几个雪花。我读大学本科那时候,北京是经常下大雪的,如今失去了方知雪的可爱。滑雪场的造雪机当然能造雪,但两者**不可相比。
**北京,路越修越宽,楼越盖越高,似乎越来越人工化,人的意志和贪欲被无止境地放大。有人相信人定胜天、人工赛自然,但是城市的长远生存和发展,终究离不开基底,即包围、充填、供养城市的土地、山脉、河流、空气、植被、动物。其中野生植物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靠人工绿化、引进外来种,背离了根本,不可能真正美化城市。长期以来,城市规划者们还未充分意识到本土物种的重要性,没有为市民认识、欣赏、保护本土植物提供足够的便利,相关出版物极为少见。北京三面环山,从城里乘车半小时就能够上山,这在世界大都市中都是极难得的。而山上拥有温带极为丰富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生态类型,可是北京市民知道槭叶铁线莲、小叶白蜡树、胭脂花、花锚、北京忍冬、荫生鼠尾草、北京水毛茛、华北耧斗菜长什么模样、有多美吗?园艺序
前言

西北线1
走,找款冬去 // 2
田宋营的意外收获 // 7
神奇的大自然——松山之旅 // 10
特有植物丁香叶忍冬 // 20
探访延庆金牛湖 // 24

西北线2
可遇而不可求的紫花杯冠藤 // 34
走进野鸭湖 // 38
官厅边上的植物们 // 46

西北线3
城里的植物殿堂——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 // 52
探访药用植物研究所 // 55
没有爱错的独角莲 // 64
九月的翠湖湿地公园 // 67

西线
花开小龙门 // 76
百花之巅百花山的兰花们 // 84
东灵山不得不看的几种植物 // 88
集美丽与药性于一身的草麻黄 // 92
寄生灌木北桑寄生 // 98

北线
翻山越岭来寻你——侧金盏花 // 104
怀柔杏树台村看泡囊草 // 108
北京的小黄山——云蒙山 // 114
寻找入侵植物——印加孔雀草 // 118

东北线
雾灵山的花草精灵 // 122
瓜果庄园——黄家山 // 132
坡头林场——收获的季节到了 // 140
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的密云云岫谷 // 144
走进汉石桥湿地公园 // 148

西南线
千灵山,意外收获多物种 // 158
北京的小西藏——房山蒲洼 // 172
十渡植物等你来 // 178
十渡植物等你来 // 178

周边
探访天津的匙荠花海 // 198
美丽俏佳人天女花 // 204
六月,与小五台山的美丽约会 // 208
崇礼—沽源—木兰围场的一路采集 // 220

后记
植物名称对照表



认识并欣赏城市边周边的植物
首都北京之美,让人立即想到故宫、长城、鸟巢,但是对于我们喜欢野地的人来说,人造不如天成,人工物终不及自然物。稳妥点说,或许两者相映衬*符合审美的主客体互动本性。“燕京八景”的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或蓟门飞雨)、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几乎都是人造物与自然物的**结合。2017年3月24日北京突降大雪,在居庸关长城,蜿蜒的雉堞与雪中开放的蔷薇科山桃彼此呼应,人为与天然混成美景。刚过去的冬天里,北京人一直盼着天降大雪,却只见到零星几个雪花。我读大学本科那时候,北京是经常下大雪的,如今失去了方知雪的可爱。滑雪场的造雪机当然能造雪,但两者**不可相比。
**北京,路越修越宽,楼越盖越高,似乎越来越人工化,人的意志和贪欲被无止境地放大。有人相信人定胜天、人工赛自然,但是城市的长远生存和发展,终究离不开基底,即包围、充填、供养城市的土地、山脉、河流、空气、植被、动物。其中野生植物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靠人工绿化、引进外来种,背离了根本,不可能真正美化城市。长期以来,城市规划者们还未充分意识到本土物种的重要性,没有为市民认识、欣赏、保护本土植物提供足够的便利,相关出版物极为少见。北京三面环山,从城里乘车半小时就能够上山,这在世界大都市中都是极难得的。而山上拥有温带极为丰富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生态类型,可是北京市民知道槭叶铁线莲、小叶白蜡树、胭脂花、花锚、北京忍冬、荫生鼠尾草、北京水毛茛、华北耧斗菜长什么模样、有多美吗?园艺序
前言

西北线1
走,找款冬去 // 2
田宋营的意外收获 // 7
神奇的大自然——松山之旅 // 10
特有植物丁香叶忍冬 // 20
探访延庆金牛湖 // 24

西北线2
可遇而不可求的紫花杯冠藤 // 34
走进野鸭湖 // 38
官厅边上的植物们 // 46

西北线3
城里的植物殿堂——中科院植物所北京植物园 // 52
探访药用植物研究所 // 55
没有爱错的独角莲 // 64
九月的翠湖湿地公园 // 67

西线
花开小龙门 // 76
百花之巅百花山的兰花们 // 84
东灵山不得不看的几种植物 // 88
集美丽与药性于一身的草麻黄 // 92
寄生灌木北桑寄生 // 98

北线
翻山越岭来寻你——侧金盏花 // 104
怀柔杏树台村看泡囊草 // 108
北京的小黄山——云蒙山 // 114
寻找入侵植物——印加孔雀草 // 118

东北线
雾灵山的花草精灵 // 122
瓜果庄园——黄家山 // 132
坡头林场——收获的季节到了 // 140
湖光山色尽收眼底的密云云岫谷 // 144
走进汉石桥湿地公园 // 148

西南线
千灵山,意外收获多物种 // 158
北京的小西藏——房山蒲洼 // 172
十渡植物等你来 // 178
十渡植物等你来 // 178

周边
探访天津的匙荠花海 // 198
美丽俏佳人天女花 // 204
六月,与小五台山的美丽约会 // 208
崇礼—沽源—木兰围场的一路采集 // 220

后记
植物名称对照表



认识并欣赏城市边周边的植物
首都北京之美,让人立即想到故宫、长城、鸟巢,但是对于我们喜欢野地的人来说,人造不如天成,人工物终不及自然物。稳妥点说,或许两者相映衬*符合审美的主客体互动本性。“燕京八景”的太液秋风、琼岛春阴、金台夕照、蓟门烟树(或蓟门飞雨)、西山晴雪、玉泉趵突、卢沟晓月、居庸叠翠,几乎都是人造物与自然物的**结合。2017年3月24日北京突降大雪,在居庸关长城,蜿蜒的雉堞与雪中开放的蔷薇科山桃彼此呼应,人为与天然混成美景。刚过去的冬天里,北京人一直盼着天降大雪,却只见到零星几个雪花。我读大学本科那时候,北京是经常下大雪的,如今失去了方知雪的可爱。滑雪场的造雪机当然能造雪,但两者**不可相比。
**北京,路越修越宽,楼越盖越高,似乎越来越人工化,人的意志和贪欲被无止境地放大。有人相信人定胜天、人工赛自然,但是城市的长远生存和发展,终究离不开基底,即包围、充填、供养城市的土地、山脉、河流、空气、植被、动物。其中野生植物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靠人工绿化、引进外来种,背离了根本,不可能真正美化城市。长期以来,城市规划者们还未充分意识到本土物种的重要性,没有为市民认识、欣赏、保护本土植物提供足够的便利,相关出版物极为少见。北京三面环山,从城里乘车半小时就能够上山,这在世界大都市中都是极难得的。而山上拥有温带极为丰富的植物种类和植被生态类型,可是北京市民知道槭叶铁线莲、小叶白蜡树、胭脂花、花锚、北京忍冬、荫生鼠尾草、北京水毛茛、华北耧斗菜长什么模样、有多美吗?园艺工作者和苗木公司了解北京自己的野生植物宝贝,才有可能在城市美化中充分利用本土植物。而目前北京与其他北方大城市一样存在不足:对本土植物重视不够,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研究和驯化本地**植物,依然习惯于引进南方、准南方的苗木。为何热衷于引进别地的东西?除了经济利益的考虑,原因无外乎它们看起来很美。其实,外来种通常不适合本地,也不能彰显本地的自然特征,再美也是人家的美。目前各地城市的行道树和温室栽种,极为雷同,似乎与贪恋别人家好东西的心理有关。
北京是古都,风水不错,这里居住的北京人本来是了解周围的大自然的。**,我们开始迈入小康社会,北京也在倡导建设绿色北京,*有条件和理由了解周围的自然世界。植物学界本来是有条件撰写、出版各种百姓博物急需的植物手册、观花指南作品的,但是他们太辛苦,被课题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也有一部分人压根瞧不上百姓那点可怜的需求。结果,他们并没有翻译出大量的一般性作品,也无心大量创作本土作品。可喜的是,这种局面近些年也在发生变化。
这部精美的《北京自然笔记》是描写北京和北京周边植物的,有助于北京人了解自己的家乡或者第二故乡。本书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一对年轻夫妇。据我了解,*具体一点,文字主要出于大美女肖翠,图片主要出自分类才子林秦文。
两位作者本科都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肖翠老家陕西宝鸡眉县(太白山脚下),本科专业为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硕士专业为生态学。林秦文则来自福建安溪(茶的故乡),他是京城出了名的植物分类专家。小林读本科时我就认识他,数起来快有二十年了。多年来小林对我个人帮助甚多:我们一起去过小龙门和凤凰岭看植物;我一直在用的《北京植物志》也是小林当年帮我复印的;延庆有睡菜的消息*早是小林告诉我的(第二天我就开车去瞧了);向我**威廉斯(Vanessa Williams)演唱的《风中奇缘》主题歌;有一年我在云南拍到一种植物怎么也查不出名字,请教小林后迅速解决问题。林秦文与肖翠2005年恋爱,当时他们在调查北京密云的植被,博一的林秦文带队大二的肖翠,跑遍密云大小山脉,2012年两人结为伉俪,后来先后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
这部书主要写地方野生植物(偶尔涉及栽培植物和动物),相当于北京地区观花指南。近几年有着“在地关怀”的本土自然、博物作品,开始呈现,安歌的《植物记》、谭庆禄的《东乡草木记》、莫训强的《南开花事》、年高的《四季啊,慢慢走:北京自然笔记》、张海华的《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愿这些作品也能**!许多人喜欢“非定域性”的动植物描写,而我则恰好相反。因为我个人觉得,“在哪里何时看到什么”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能提供这类信息的图书就比较实在。
作者在书中提到,写作受到了《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的启发,我自然**高兴。因为我以那种形式写夏威夷植物,的确出于一种“在地关怀”,我把访学的夏威夷当成了第三故乡,我也真的希望启发一些人亲自动手,以**人称进行在地自然写作。传播知识还是次要的,如我在上海交大出版社一套博物学文化丛书总序*末所讲,主要想通过实例“**”一部分人积极参与到博物学当中来!不过,肖翠比我写工作者和苗木公司了解北京自己的野生植物宝贝,才有可能在城市美化中充分利用本土植物。而目前北京与其他北方大城市一样存在不足:对本土植物重视不够,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研究和驯化本地**植物,依然习惯于引进南方、准南方的苗木。为何热衷于引进别地的东西?除了经济利益的考虑,原因无外乎它们看起来很美。其实,外来种通常不适合本地,也不能彰显本地的自然特征,再美也是人家的美。目前各地城市的行道树和温室栽种,极为雷同,似乎与贪恋别人家好东西的心理有关。
北京是古都,风水不错,这里居住的北京人本来是了解周围的大自然的。**,我们开始迈入小康社会,北京也在倡导建设绿色北京,*有条件和理由了解周围的自然世界。植物学界本来是有条件撰写、出版各种百姓博物急需的植物手册、观花指南作品的,但是他们太辛苦,被课题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也有一部分人压根瞧不上百姓那点可怜的需求。结果,他们并没有翻译出大量的一般性作品,也无心大量创作本土作品。可喜的是,这种局面近些年也在发生变化。
这部精美的《北京自然笔记》是描写北京和北京周边植物的,有助于北京人了解自己的家乡或者第二故乡。本书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一对年轻夫妇。据我了解,*具体一点,文字主要出于大美女肖翠,图片主要出自分类才子林秦文。
两位作者本科都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肖翠老家陕西宝鸡眉县(太白山脚下),本科专业为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硕士专业为生态学。林秦文则来自福建安溪(茶的故乡),他是京城出了名的植物分类专家。小林读本科时我就认识他,数起来快有二十年了。多年来小林对我个人帮助甚多:我们一起去过小龙门和凤凰岭看植物;我一直在用的《北京植物志》也是小林当年帮我复印的;延庆有睡菜的消息*早是小林告诉我的(第二天我就开车去瞧了);向我**威廉斯(Vanessa Williams)演唱的《风中奇缘》主题歌;有一年我在云南拍到一种植物怎么也查不出名字,请教小林后迅速解决问题。林秦文与肖翠2005年恋爱,当时他们在调查北京密云的植被,博一的林秦文带队大二的肖翠,跑遍密云大小山脉,2012年两人结为伉俪,后来先后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
这部书主要写地方野生植物(偶尔涉及栽培植物和动物),相当于北京地区观花指南。近几年有着“在地关怀”的本土自然、博物作品,开始呈现,安歌的《植物记》、谭庆禄的《东乡草木记》、莫训强的《南开花事》、年高的《四季啊,慢慢走:北京自然笔记》、张海华的《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愿这些作品也能**!许多人喜欢“非定域性”的动植物描写,而我则恰好相反。因为我个人觉得,“在哪里何时看到什么”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能提供这类信息的图书就比较实在。
作者在书中提到,写作受到了《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的启发,我自然**高兴。因为我以那种形式写夏威夷植物,的确出于一种“在地关怀”,我把访学的夏威夷当成了第三故乡,我也真的希望启发一些人亲自动手,以**人称进行在地自然写作。传播知识还是次要的,如我在上海交大出版社一套博物学文化丛书总序*末所讲,主要想通过实例“**”一部分人积极参与到博物学当中来!不过,肖翠比我写工作者和苗木公司了解北京自己的野生植物宝贝,才有可能在城市美化中充分利用本土植物。而目前北京与其他北方大城市一样存在不足:对本土植物重视不够,没有投入足够的人力物力研究和驯化本地**植物,依然习惯于引进南方、准南方的苗木。为何热衷于引进别地的东西?除了经济利益的考虑,原因无外乎它们看起来很美。其实,外来种通常不适合本地,也不能彰显本地的自然特征,再美也是人家的美。目前各地城市的行道树和温室栽种,极为雷同,似乎与贪恋别人家好东西的心理有关。
北京是古都,风水不错,这里居住的北京人本来是了解周围的大自然的。**,我们开始迈入小康社会,北京也在倡导建设绿色北京,*有条件和理由了解周围的自然世界。植物学界本来是有条件撰写、出版各种百姓博物急需的植物手册、观花指南作品的,但是他们太辛苦,被课题压得几乎喘不过气来,也有一部分人压根瞧不上百姓那点可怜的需求。结果,他们并没有翻译出大量的一般性作品,也无心大量创作本土作品。可喜的是,这种局面近些年也在发生变化。
这部精美的《北京自然笔记》是描写北京和北京周边植物的,有助于北京人了解自己的家乡或者第二故乡。本书作者为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的一对年轻夫妇。据我了解,*具体一点,文字主要出于大美女肖翠,图片主要出自分类才子林秦文。
两位作者本科都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肖翠老家陕西宝鸡眉县(太白山脚下),本科专业为森林资源保护与游憩,硕士专业为生态学。林秦文则来自福建安溪(茶的故乡),他是京城出了名的植物分类专家。小林读本科时我就认识他,数起来快有二十年了。多年来小林对我个人帮助甚多:我们一起去过小龙门和凤凰岭看植物;我一直在用的《北京植物志》也是小林当年帮我复印的;延庆有睡菜的消息*早是小林告诉我的(第二天我就开车去瞧了);向我**威廉斯(Vanessa Williams)演唱的《风中奇缘》主题歌;有一年我在云南拍到一种植物怎么也查不出名字,请教小林后迅速解决问题。林秦文与肖翠2005年恋爱,当时他们在调查北京密云的植被,博一的林秦文带队大二的肖翠,跑遍密云大小山脉,2012年两人结为伉俪,后来先后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工作。
这部书主要写地方野生植物(偶尔涉及栽培植物和动物),相当于北京地区观花指南。近几年有着“在地关怀”的本土自然、博物作品,开始呈现,安歌的《植物记》、谭庆禄的《东乡草木记》、莫训强的《南开花事》、年高的《四季啊,慢慢走:北京自然笔记》、张海华的《云中的风铃:宁波野鸟传奇》就是其中的代表。但愿这些作品也能**!许多人喜欢“非定域性”的动植物描写,而我则恰好相反。因为我个人觉得,“在哪里何时看到什么”是至关重要的信息,能提供这类信息的图书就比较实在。
作者在书中提到,写作受到了《檀岛花事:夏威夷植物日记》的启发,我自然**高兴。因为我以那种形式写夏威夷植物,的确出于一种“在地关怀”,我把访学的夏威夷当成了第三故乡,我也真的希望启发一些人亲自动手,以**人称进行在地自然写作。传播知识还是次要的,如我在上海交大出版社一套博物学文化丛书总序*末所讲,主要想通过实例“**”一部分人积极参与到博物学当中来!不过,肖翠比我写得好!《北京自然笔记》与《檀岛花事》性质相似,但*系统*实用,不似我写得那么散漫。
本书内容简明,却不是简单地传播一般性植物知识,跟随作者“行走”书中每一条路线,能学到许多东西。其中描写了北桑寄生、独角莲、温桲、松下兰、山西玄参、红花鹿蹄草,它们比较少见。有些我在野外也没有碰到过,在书中读到它们也令我耳目一新,很有收获。
本书也很关注入侵种,如禾本科的蒺藜草属植物、菊科的印加孔雀草等。目前北京有害的外来种不算少,豚草、三裂叶豚草、刺果瓜(Sicyos angulatus)都已安家落户,以后会越来越多,专家有义务清晰地描述这些有害植物,让老百姓认识它们。用知识武装起来的百姓才有可能监督它们、控制它们。让百姓知道哪些是固有的、哪些是外来的植物,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这事又绕不过去。不了解,怎么可能真正关注北京的生态环境,又如何可能真的热爱首都?
本书也展示了一般图书中不大可能收录的图片,如蒙椴小苗、百蕊草的根系、火焰草的基生叶、匙荠的果实等。这些都有助于人们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和演化策略。
总之,我认为这部**植物作品立足于本地,扎实、实用,我愿意**给大家。它适合于所有热爱植物、关心北京发展的人阅读。

刘华杰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2018年3月2日得好!《北京自然笔记》与《檀岛花事》性质相似,但*系统*实用,不似我写得那么散漫。
本书内容简明,却不是简单地传播一般性植物知识,跟随作者“行走”书中每一条路线,能学到许多东西。其中描写了北桑寄生、独角莲、温桲、松下兰、山西玄参、红花鹿蹄草,它们比较少见。有些我在野外也没有碰到过,在书中读到它们也令我耳目一新,很有收获。
本书也很关注入侵种,如禾本科的蒺藜草属植物、菊科的印加孔雀草等。目前北京有害的外来种不算少,豚草、三裂叶豚草、刺果瓜(Sicyos angulatus)都已安家落户,以后会越来越多,专家有义务清晰地描述这些有害植物,让老百姓认识它们。用知识武装起来的百姓才有可能监督它们、控制它们。让百姓知道哪些是固有的、哪些是外来的植物,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这事又绕不过去。不了解,怎么可能真正关注北京的生态环境,又如何可能真的热爱首都?
本书也展示了一般图书中不大可能收录的图片,如蒙椴小苗、百蕊草的根系、火焰草的基生叶、匙荠的果实等。这些都有助于人们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和演化策略。
总之,我认为这部**植物作品立足于本地,扎实、实用,我愿意**给大家。它适合于所有热爱植物、关心北京发展的人阅读。

刘华杰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2018年3月2日得好!《北京自然笔记》与《檀岛花事》性质相似,但*系统*实用,不似我写得那么散漫。
本书内容简明,却不是简单地传播一般性植物知识,跟随作者“行走”书中每一条路线,能学到许多东西。其中描写了北桑寄生、独角莲、温桲、松下兰、山西玄参、红花鹿蹄草,它们比较少见。有些我在野外也没有碰到过,在书中读到它们也令我耳目一新,很有收获。
本书也很关注入侵种,如禾本科的蒺藜草属植物、菊科的印加孔雀草等。目前北京有害的外来种不算少,豚草、三裂叶豚草、刺果瓜(Sicyos angulatus)都已安家落户,以后会越来越多,专家有义务清晰地描述这些有害植物,让老百姓认识它们。用知识武装起来的百姓才有可能监督它们、控制它们。让百姓知道哪些是固有的、哪些是外来的植物,这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可是,这事又绕不过去。不了解,怎么可能真正关注北京的生态环境,又如何可能真的热爱首都?
本书也展示了一般图书中不大可能收录的图片,如蒙椴小苗、百蕊草的根系、火焰草的基生叶、匙荠的果实等。这些都有助于人们认识植物的多样性和演化策略。
总之,我认为这部**植物作品立足于本地,扎实、实用,我愿意**给大家。它适合于所有热爱植物、关心北京发展的人阅读。

刘华杰
北京大学教授,博物学文化倡导者
2018年3月2日


《京城风物:古都的四季变奏》 一、 序言 在北京这座拥有三千多年建城史、八百多年建都史的古都,时间仿佛被赋予了更深沉的韵味。每一片砖瓦,每一条胡同,每一株古树,都承载着岁月的印记。而在这座宏伟的都市肌理之下,隐藏着一个更为细腻、更为生动的生命脉络——自然。 《京城风物:古都的四季变奏》并非一本传统意义上的游记或风光画册。它是一次深入肌理的探寻,一次对北京城中那些被时光悄然流淌过的自然痕迹的细致描摹。本书旨在透过观察者的眼睛,捕捉这座城市在自然规律下的微妙变化,展现其独特的生态景观和生命力。我们关注的,不仅仅是那些声名远播的名山大川,更有隐藏在街头巷尾、寻常院落里的草木虫鱼。从初春枝头悄然探出的嫩芽,到盛夏浓荫下的蝉鸣,再到深秋落叶纷飞的萧瑟,直至寒冬里傲然独立的苍松,这座古老都市的自然之美,以一种沉静而顽强的方式,伴随历史的变迁,静静绽放。 本书的视角,是“沉浸式”的。我们试图放下宏大的叙事,将目光聚焦于细微之处,去感受风穿过银杏叶的沙沙声,去聆听早晨露珠滴落的声音,去辨识清晨公园里此起彼伏的鸟鸣。我们相信,真正的生活,往往蕴藏在这些不易察觉的细节之中。北京的自然,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渗透在我们的日常之中。从巍峨的长城脚下,到蜿蜒的北运河畔,再到隐匿于市井深处的胡同庭院,《京城风物》将带您一同走进这座城市的绿色脉搏,感受其四季轮回中的勃勃生机。 二、 春之萌动:冰雪初融,万物苏醒 当寒冬的凛冽逐渐退却,北京的春天便如同一位羞涩的少女,在不经意间悄然来临。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特有的芬芳,那是积蓄了一整个冬季的生命力量,正迫不及待地想要挣脱束缚。 本书将带您走进京郊的山野,探寻那些最早宣告春天到来的使者。在被誉为“北京的屋脊”的怀柔,春风拂过,沉寂的山林开始有了细微的声响。那些隐藏在枯枝败叶下的宿存草木,悄悄地吐露出嫩绿的芽尖,像是羞涩的笑脸。我们将细致观察那些率先绽放的野花,它们或许没有皇家园林中的牡丹那般雍容华贵,却以其顽强的生命力和朴实无华的美,点缀着山间的色彩。从星星点点的二月兰,到迎风摇曳的迎春花,它们是春天最忠实的信使。 在城市的边缘,那些湿地和湖泊也开始苏醒。被冰封的湖面逐渐开裂,水鸟们开始活跃起来,它们在浅滩觅食,在空中翱翔,发出清脆的鸣叫。书中将描绘那些在春光中翩翩起舞的野鸭、鸿雁,它们的身影为沉寂了一冬的湖泊带来了生机。 公园里,银杏树开始抽取新芽,嫩绿的叶片在阳光下闪耀着晶莹的光泽。那些历经沧桑的古树,也重新焕发出勃勃生机。我们将关注那些默默无闻的街边绿化带,在车水马龙的喧嚣中,那些悄然绽放的小花,那些努力向阳生长的藤蔓,都凝聚着生命的韧性。 本书还将探讨春天北京的气候特点,例如“倒春寒”的出现,以及它对植物生长带来的挑战。我们会记录下那些在风霜雨雪中依然坚韧生长的小生命,它们的故事,是北京春天里最动人的篇章。从东郊的国家森林公园,到西山的山麓,再到北海、什刹海的湖畔,春天的气息在北京的每一个角落弥漫,等待着敏锐的观察者去发现和品味。 三、 夏之繁盛:绿意盎然,生机勃勃 当春天的柔情渐变为夏日的炽热,北京便进入了最繁盛的季节。空气中弥漫着浓郁的草木香,阳光如同金色的丝线,穿透层层叠叠的绿叶,在地面投下斑驳的光影。 书中将带领读者深入城市中的绿洲,探寻夏日植物的壮丽景象。那些高大的乔木,如杨树、槐树,枝繁叶茂,为城市提供了浓密的绿荫。我们将细致描绘不同种类树木的叶片形态、花朵色彩,以及它们在夏日阳光下所展现出的不同姿态。从香气四溢的泡桐花,到在枝头摇曳的紫藤萝,它们都是夏日北京的独特馈赠。 城市的公园和郊野,更是生命的乐园。蟋蟀在草丛中低语,知了在树冠上高歌,各种昆虫在此刻达到了它们活跃的巅峰。本书将细致描绘夏日北京的昆虫世界,从色彩斑斓的蝴蝶,到辛勤劳作的蜜蜂,再到夜幕降临后闪烁的萤火虫,它们共同构成了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们将记录下这些小生命在夏日繁盛景象中的活动轨迹,以及它们与植物之间微妙的共生关系。 书中还将关注夏日北京的水系景观。例如,颐和园的昆明湖,在夏日的骄阳下波光粼粼,荷花竞相绽放,粉色、白色的花朵在碧绿的荷叶中亭亭玉立,构成了一幅美丽的江南水乡画卷。我们将描绘湖畔的垂柳,在微风中轻轻摇曳,以及在湖水中嬉戏的鱼儿。 此外,本书还会探讨夏日北京的天气现象,如突如其来的雷阵雨,以及它们对城市景观和生物的影响。我们将记录下雨后空气中弥漫的清新气息,以及湿润的土壤滋养着万物生长的景象。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广袤绿意,到天坛的苍天古柏,再到紫禁城的红墙黄瓦映衬下的绿意,夏日的北京,充满了生命的力量和蓬勃的生机。 四、 秋之绚烂:金风送爽,层林尽染 秋天,是北京一年中最具诗意的季节。当夏日的燥热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清爽宜人的气候,以及一场盛大的色彩盛宴。 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秋日的北京,感受那份独特的宁静与壮美。首先映入眼帘的,无疑是那片片染上秋色的树叶。银杏树的叶片,如同金色的羽毛,在阳光下闪耀着迷人的光芒,从北海公园到钓鱼台,再到各个校园和街道,金黄色的银杏大道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我们将细致描绘银杏叶飘落的唯美景象,以及它们在风中旋转、飞舞的姿态。 枫叶,也是秋日北京不可或缺的色彩。香山红叶,自古以来便闻名遐迩。本书将带领读者走进香山,探寻红叶变色的秘密,描绘层林尽染的山峦,以及那层层叠叠的红、黄、绿交织成的壮丽画卷。我们将关注不同品种的枫树,以及它们在不同光照和温度条件下呈现出的丰富色彩。 除了那些著名的观赏点,本书还将发掘城市中那些不为人知的秋日角落。例如,胡同深处的柿子树,挂满了沉甸甸的红柿,为古老的街巷增添了生活气息。再如,公园里的果园,苹果、梨等水果成熟,散发出诱人的果香。 秋天的北京,也是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本书将关注那些在秋日天空中划过的美丽弧线,描绘白鹭、灰鹤等候鸟在湿地和湖泊中驻足的身影。它们的存在,为秋日北京的自然增添了一抹灵动。 此外,秋天的阳光也格外柔和,将古老的建筑和自然景观映衬得更加迷人。我们将尝试捕捉这种光影之下的美,例如,阳光透过古建筑的雕梁画栋,落在院落的落叶上,形成一幅静谧而富有禅意的画面。从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落叶大道,到颐和园的秋日夕阳,再到郊野公园的斑斓色彩,秋天的北京,是一幅流动的油画。 五、 冬之寂静:冰雪封藏,孕育生机 当秋天的绚烂归于沉寂,北京便迎来了她最为素雅的季节——冬天。寒风呼啸,大雪纷飞,整个城市仿佛被一层洁白的帷幕所覆盖。 本书将带领读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去感受冬日北京的独特魅力。我们将关注那些在严寒中依然坚韧生长的植物。例如,松柏,它们在风雪中挺拔傲立,不畏严寒,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我们将描绘那些挂满冰凌的枝条,以及在冰雪中沉睡的草木,它们在积蓄着力量,等待春天的到来。 公园和郊野,在冬日里呈现出一种别样的宁静。湖面结冰,构成天然的溜冰场。我们将描绘孩子们在冰面上嬉戏的欢乐景象,以及那些在雪地里留下脚印的动物。书中还将关注一些冬季活跃的动物,例如,在寒冷的空气中跳跃的麻雀,以及在冰封的河面上觅食的野鸭。 本书还将探讨冬日北京的气候特点,例如,雾凇、雨凇等奇特的自然现象,以及它们为城市带来的短暂的“童话世界”。我们将描绘那些在阳光下闪耀着晶莹光泽的冰雪景观,以及它们所营造出的宁静而梦幻的氛围。 即使在最寒冷的季节,北京依然有生命在悄然孕育。我们将关注那些在冬日里依然开放的花朵,例如,腊梅,它们在寒风中散发出淡淡的清香。同时,我们也会提及那些在冬日里为了生存而努力的生物,例如,那些在树洞中冬眠的小动物,以及那些在冰层下潜行的鱼类。 本书还将提及一些与冬季相关的城市活动,例如,一些冬季的传统民俗,以及它们与自然环境之间的联系。例如,在春节期间,人们会在庭院中挂上红灯笼,增添节日的喜庆气氛,而这些活动,也构成了北京冬季生活的一部分。 从北海公园的冰雪景观,到郊野的雪山,再到那些被冰雪覆盖的古老建筑,冬天的北京,虽然少了些许喧嚣,却多了一份沉静和思考的空间。它以一种内敛的方式,展现着生命的坚韧与力量,孕育着下一个春天的希望。 六、 结语 《京城风物:古都的四季变奏》是一次对北京自然之美的深入挖掘和细致呈现。它并非一部冰冷的百科全书,而是一本充满温度的观察笔记。通过四季的轮回,我们试图展现北京这座城市的生命脉搏,以及隐藏在繁华都市之下,那些鲜活而动人的自然故事。 我们相信,每一片落叶,每一声鸟鸣,每一次风的低语,都蕴含着独特的意义。希望通过本书,读者能够重新审视身边司空见惯的自然景物,发现隐藏在日常之中的诗意和美好。北京的自然,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丰富和精彩。它在历史的长河中静默流淌,也在现代都市的缝隙中顽强生长。 愿这本书,能成为您探寻北京自然之美的引路人,也能成为您心中一份关于这座城市绿色记忆的珍藏。让我们一同走进《京城风物》,去感受古都北京在四季变奏中的脉动与生命。

用户评价

评分

初读《北京自然笔记(精)》,我被它独特的视角所吸引。作者并没有从宏大的视角去描绘北京的自然风光,而是将目光聚焦于那些被人们常常忽略的微小生命。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北京胡同里那些不起眼的小野草的描写。它们在砖缝中、在墙角下,悄悄地生长,默默地绽放。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它们在风雨中的摇曳,在阳光下的挺拔,以及它们如何与周围的环境和谐共处。这种对微小生命的尊重和热爱,让我深受感动。书中还记录了北京城里各种各样的小昆虫,它们在草丛中穿梭,在花朵上停留,虽然渺小,却构成了城市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作者用一种近乎童真的好奇心,去探索这些小生命的世界,并将其转化为充满智慧和哲理的文字。读这本书,我仿佛变成了一个孩子,重新认识这个世界,发现原来在最平凡的地方,也隐藏着如此动人的奇迹。

评分

拿到《北京自然笔记(精)》的时候,我正值一段有些迷茫的时期,生活节奏太快,感觉自己像是被卷入了一个巨大的漩涡,失去了方向。然而,这本书的到来,却像是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内心的浮躁。作者的笔触是如此温柔而有力,他用一种近乎诗意的语言,勾勒出北京这座城市丰富的自然画卷。我读到书中对秋天落叶的描绘,那些金黄、火红、褐色的叶片,在风中盘旋、飞舞,最终铺满大地,形成一道绚丽的地毯。这让我联想到人生的起伏,有繁盛,也有凋零,但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韵味和意义。书中还记录了北京冬天肃杀的景象,但即使在最严寒的时节,作者也能从中发现生命的痕迹,比如那些在枝头坚持到最后的红果,或者是在雪地里小心翼翼觅食的鸟儿。这种在困境中寻找希望的能力,深深地打动了我。更让我感到惊喜的是,作者不仅仅是观察自然,他更是将自然融入了他的生活,他的思考,他的情感。书中的每一段文字,都仿佛是他用心灵去感受、去体悟的结晶,充满了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洞察。读完这本书,我仿佛完成了一次心灵的洗礼,对生活有了新的认识,也找回了内心的平静和力量。

评分

《北京自然笔记(精)》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久违的宁静与感动。作者的文字,充满了对自然的敬畏和热爱,也充满了对生活的热情和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北京不同时期的天气变化的描绘。比如,春天,空气中弥漫着湿润的泥土气息,偶尔飘落的柳絮,如梦似幻,勾勒出北京春日特有的浪漫。夏天,骤雨来临前,天空会变得异常沉闷,空气中弥漫着一股硫磺味,而雨水落下后,整个城市仿佛被洗涤了一般,清新而充满活力。秋天,金色的阳光洒满大地,微风吹过,落叶在空中盘旋,发出沙沙的声音,仿佛在低语着生命的轮回。冬天,天空湛蓝,空气清冽,偶尔飘落的雪花,为这座古老的城市披上了洁白的纱衣,显得庄重而宁静。作者不仅仅是记录这些天气现象,更是将它们与人的情感、人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每一个描写都充满了生命力。

评分

《北京自然笔记(精)》这本书,在我看来,远不止是一本关于北京自然风光的记录。它更像是一部作者的心灵史,一部他与这座城市,与生命对话的史诗。我尤其被书中对北京不同季节的细致描摹所打动。春天的第一缕嫩芽,夏天的滂沱大雨,秋天的落叶满地,冬天的银装素裹,每一个场景都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和情感。他不仅仅是在记录这些自然现象,更是在记录他身处其中的感受。例如,书中对春天北京城里空气中弥漫的花粉味道的描绘,那种略带辛辣又充满希望的气息,让我仿佛能闻到那份初春的气息,感受到万物复苏的喜悦。又比如,在描写北京夏日的傍晚,蚊虫开始嗡嗡作响,人们摇着蒲扇坐在院子里纳凉的场景,那种市井的烟火气和自然的和谐交融,让我倍感亲切。作者的文字充满了画面感,他用最朴实的语言,勾勒出最动人的风景。读这本书,我不仅仅是在阅读文字,更是在进行一场沉浸式的体验。我仿佛跟随作者的脚步,走过北京的大街小巷,感受着这座城市独特的自然韵味,也感受着作者那份对生命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

评分

《北京自然笔记(精)》这本书,可以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作者的文字功底非常深厚,他能够将那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自然景象,描绘得生动有趣,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北京不同季节的生物活动的记录。比如,春天,那些从南方迁徙而来的候鸟,它们在城市的天空中划过一道道优美的弧线,然后在枝头安家,用清脆的歌声唤醒沉睡的城市。夏天,知了的鸣叫此起彼伏,仿佛一首永不疲倦的交响曲,而池塘里的荷花,则在烈日下傲然绽放,带来一份清凉与宁静。秋天,成群的麻雀在树林间跳跃嬉戏,觅食那些成熟的野果,而桂花则在空气中散发出淡淡的香气,让人心旷神怡。冬天,那些不曾离去的鸟儿,它们在光秃秃的枝头抖擞着羽毛,在白雪皑皑的地面上留下淡淡的脚印,展现出顽强的生命力。作者不仅仅是记录这些生物的活动,更是将它们融入了北京这座城市的文化和生活中,让整个画面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温度。

评分

这次入手这本《北京自然笔记(精)》,真的是一个意料之外的惊喜,本来以为会是一本比较刻板的科普读物,没想到翻开后,瞬间就被它深深吸引住了。它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不是那种冷冰冰的学术陈述,而是充满了作者细腻的情感和观察。读的时候,我仿佛能跟着作者的脚步,穿越到北京的四季,感受那份鲜活的生命力。比如,书中描述春天枝头绽放的丁香,那种带着露珠的清新,那种弥漫开来的淡淡幽香,通过文字就能跃然纸上。还有夏天午后,蝉鸣声此起彼伏,仿佛置身于一片绿意盎然的树荫下,微风拂过,带来阵阵凉爽。作者没有直接告诉你各种植物的学名和特性,而是通过描绘它们的形态、颜色、气味,以及在特定季节和环境下的表现,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对它们产生了深刻的印象和喜爱。我尤其喜欢其中对北京胡同里那些不知名小草的描写,它们在石板缝隙里顽强生长,不争不抢,却自有风骨,与周围的砖墙、老树、甚至行色匆匆的路人形成一种别样的和谐。这种对微小生命力的关注,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环境,发现原来在最平凡的角落,也蕴藏着如此动人的风景。这本书不仅仅是记录,更是一种唤醒,它唤醒了我对自然的热爱,唤醒了我对生活的热情,让我觉得,即使身处繁华的都市,也依然可以拥抱那份宁静与美好。

评分

当我翻开《北京自然笔记(精)》时,我以为自己会看到一本枯燥的自然科普读物,但事实证明,我完全错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场心灵的旅行,一次与北京自然深度的对话。作者的观察是如此细腻,他能捕捉到城市中那些最微小的生命迹象,并用最生动的语言将它们展现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北京的季节变化的描绘,以及作者如何将这些自然景象与他对生活的感悟联系起来。比如,春天,当第一批燕子从南方飞来,在屋檐下筑巢,作者便从中看到了希望和生命的延续。夏天,当池塘里的荷花盛开,他便从中感受到了生命的蓬勃与美好。秋天,当落叶铺满小径,他便从中体悟到了生命的轮回与哲学。冬天,当寒风凛冽,雪花飘落,他便从中看到了生命的坚韧与顽强。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自然并非遥不可及,它就在我们身边,它以各种形式存在,并以其独特的方式,给予我们启示和力量。

评分

作为一个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人,我对自然界的了解可以说是一知半解,很多时候,我甚至连身边常见的花草树木的名字都叫不上来。所以,当朋友推荐《北京自然笔记(精)》给我时,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探的心态去翻看的。没想到,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对“自然笔记”的刻板印象。它的内容是如此丰富,视角又是如此独特。作者并没有用那种枯燥乏味的科普方式来讲解,而是像一位老友,娓娓道来,将他与北京自然之间发生的点点滴滴,毫无保留地分享出来。我惊叹于作者对细节的捕捉能力,他能注意到花朵在不同光线下的色彩变化,能分辨出不同鸟儿的叫声,甚至能感受到不同季节的风的温度和湿度。书中对北京四合院里那些爬山虎的描写,让我仿佛看到了它们在夏日里层层叠叠地攀附在墙壁上,为古老的建筑增添了几分生机。还有那些在春节期间,人们在门前挂起的红灯笼旁,偶尔飞过的麻雀,它们不畏人声喧嚣,自在地穿梭于城市之中,构成了另一番独特的风景。这本书让我明白,原来自然就在我们身边,它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融入了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扇窗,透过这扇窗,我看到了一个更加鲜活、更加多姿多彩的北京。

评分

《北京自然笔记(精)》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对北京这座城市自然生态的深情告白。他的文字,充满了诗意与哲思,将那些普通的自然景象,描绘得如诗如画,引人入胜。我尤其喜欢书中对北京不同区域的自然特点的描绘。比如,他对城市中心公园里那些参天古树的描绘,它们根深叶茂,仿佛承载着这座城市的历史与记忆。他对郊野湿地里那些随风摇曳的芦苇的描绘,它们在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充满了野性的生命力。他对山峦叠翠的描写,那些蜿蜒的山路,那些隐藏在绿意中的鸟鸣,都让人心驰神往。作者不仅仅是在记录这些自然景观,更是在讲述它们的故事,讲述它们与这座城市,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之间的联系。读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北京的自然之中,感受着它的美丽,它的变化,它的生命力,也感受着作者那份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我一直对城市中的自然景观情有独钟,总觉得在钢筋水泥的丛林里,那些顽强生长的绿色,有一种别样的生命力。《北京自然笔记(精)》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样的读者量身定做的。作者的观察是如此敏锐,他能捕捉到最细微的自然变化,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将其描绘出来。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北京公园里那些老树的描写,它们经历了岁月的洗礼,枝干遒劲,形态各异,仿佛一位位饱经沧桑的长者,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作者没有简单地介绍它们的品种,而是通过讲述它们的故事,讲述它们与周围环境的互动,来展现它们的生命力。比如,书中对香山红叶的描绘,不是那种简单的色彩堆砌,而是从红叶的形成,到它们在风中飘落的过程,再到它们最终融入泥土,化作养分,这一系列的过程都被作者赋予了生命哲学的思考。这种对生命循环的深刻理解,让我对自然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即使在都市中,我们依然可以与自然建立联系,去感受它的美好,去学习它的智慧。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