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5G UDN(超密集网络)技术详解 |
| 作者 | 杨立 黄河 袁弋非 鲁照华 郝鹏 |
| 定价 | 108.00元 |
| 出版社 | 人民邮电出版社 |
| ISBN | 9787115480958 |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先以5G UDN的移动业界大背景为切入点,阐明其诞生的基础,发展主脉络和规律;然后分章节,从不同网络层面和不同角度,综合地叙述诠释,诸如UDN在未来5G异构网络中将扮演何种角色?其成功部署运营的主要支撑技术机制有哪些?从网络高层到低层,其系统架构、网络部署方式、空中接口高层和物理层的关键技术有哪些?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如何等业界十分关注的问题。由于撰写本书时间窗的限制,某些具体问题的*终方案,可能还在业界标准化的研讨和反复商定之中。本书自始至终,紧密结合了当前5G 3GPP标准化的动态进展,内容不断地迭代更新,同时融汇了笔者过去在行业内外的丰富经验与体会,因此,相信读者仍能从整体层面牢牢把握住当今和未来5G UDN技术发展的方向和演进的规律、特点等。与此同时,本书中还尽量插入一些3GPP标准外的其他研究成果,丰富了本书内容。本书适合从事无线通信的科技人员、工科大学通信类专业师生阅读,同时也适合当做工程技术及科研教学的参考书。 |
| 作者简介 | |
| 袁弋飞清华大学本科和硕士毕业,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博士毕业,2000-2008年在朗讯(后合并为阿尔卡特-朗讯)从事3G和4G关键技术研究。2008年至今在中兴通讯担任无线标准技术总监,负责4G和5G的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推进。兴趣方向包括:多天线技术、信道编码、资源调度、非正交多址、窄带物联网等。2010年入选“千人计划”。鲁照华天津大学本科、硕士、博士毕业。2006年至今在中兴通讯从事3G、4G、5G关键技术研究及标准推进工作。兴趣方向包括:多天线技术、干扰控制、高频波束管理等。杨立东南大学无线电工程系本科和德国ULM大学通信硕士毕业,2006年至今,先后在多家知名移动通讯公司就职,现担任中兴通讯算法部南京团队负责人。从事3G、4G和5G高层关键技术研究,担任3GPP规范协议主编。兴趣方向包括:ICT行业生态和战略、移动网络架构、节点功能和接口流程标准化。郝鹏吉林大学本科生,北京邮电大学硕士毕业。2006年至今在中兴通讯从事4G和5G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推进工作,系统及链路级仿真工作。兴趣方向包括:多天线技术,超密集组网,上、下行同步及控制信道设计。黄河上海交通大学本科毕业,2006年至今在中兴通讯担任标准预研总工,先后牵头3G、4G、5G无线接入网高层关键技术研究和标准推进工作,曾多次担任CCSA/3GPP课题报告人及协议编辑等职位,三次获得由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颁发的“中国通信标准化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
| 目录 | |
| 第 1章 5G前移动蜂窝历史 1.1 5G前移动蜂窝系统和业务概述 1.2 4G LTE同构宏蜂窝和异构微蜂窝概述 1.3 4G LTE/LTE-A系统的主要性能特点 1.4 3GPP标准化九大原则 第 2章 LTE微蜂窝和小小区技术 2.1 LTE小小区技术需求背景 2.2 LTE小小区技术发展历史 2.3 LTE 小小区关键技术 2.3.1 LTE同构小区间干扰协调 2.3.2 LTE异构小区间增强干扰协调 2.3.3 LTE-A CA载波聚合 2.3.4 LTE-A CoMP多点协作传输 2.3.5 LTE-A 小小区开关 2.3.6 LTE-A DC双连接 2.3.7 LTE-A LAA及LWA联合互操作 2.4 Pre-5G概念简介 第3章 5G UDN技术概述 3.1 IMT-2020定义的5G UDN应用场景性能指标与现有技术差距 3.2 3GPP相应的5G UDN场景及性能需求 3.3 5G UDN中的主要技术问题和挑战 3.4 5GS系统的功能架构概述 3.5 5G UDN物理层关键使能技术 第4章 5G UDN部署组网关键技术 4.1 5络架构和扁平化部署 4.1.1 gNB和eLTE eNB共站部署 4.1.2 gNB和eLTE eNB异站部署 4.1.3 5络主要逻辑接口 4.2 基于C-RAN概念的集中式部署 4.2.1 CU/DU分离集中式部署 4.2.2 CU/DU 分离的候选方案 4.2.3 gNB-CU和gNB-DU分离后的典型流程 4.3 gNB控制面用户面分离式部署 4.3.1 控制面用户面实体分离需求 4.3.2 gNB控制面用户面分离的技术难点 4.3.3 gNB控制面用户面实体分离和CU/DU实体分离的关系 4.3.4 gNB-CU实体的控制面/用户面分离后典型流程 4.4 异构双/多连接方式部署 4.4.1 NR系统内双/多连接部署 4.4.2 Multi-RAT之间双/多连接部署 4.4.3 高低频独立SA/非独立NSA部署 4.5 基于授权/非授权频谱资源的部署 4.6 LTE和NR共享频谱资源的部署 4.7 5络切片化部署 4.8 5G UDN部署中的工程化挑战 第5章 5G UDN空口高层关键技术 5.1 NR新空口用户面 5.1.1 空口协议栈概述 5.1.2 MAC子层 5.1.3 RLC 子层 5.1.4 PDCP 子层 5.1.5 SDAP 子层 5.1.6 空口Layer2数据流示意 5.2 LTE和NR系统间双/多连接操作 5.2.1 MR-DC概述 5.2.2 MR-DC工作架构 5.3 NR RRM测量和移动性管理 5.3.1 Layer3移动性管理 5.3.2 波束间移动性管理 5.4 INACTIVE新状态和CS Grant Free传输 5.5 NR系统消息新广播机制 5.5.1 On demand SI机制 5.5.2 Stored SI架构 5.6 5G E-UTRA ng-eNB的演进 第6章 5G UDN空口物理层关键技术 6.1 波束赋形在5G UDN中的使用 6.1.1 模拟/数字/混合/波束赋形特点 6.1.2 波束赋形工作架构 6.1.3 5G NR多波束操作 6.2 5G NR随机接入技术 6.2.1 随机接入触发事件 6.2.2 随机接入信道 6.2.3 随机接入过程 6.3 5G NR多点协作传输 6.3.1 FeP操作概述 6.3.2 FeP定义与分类 6.3.3 仿真评估场景及仿真参数配置 6.3.4 仿真结果及结论 6.3.5 潜在增强 6.4 5G小区虚拟化技术 6.4.1 小区虚拟化技术概述 6.4.2 小区虚拟化与移动性 6.4.3 小区虚拟化与干扰协调 6.5 无线干扰管理和抑制概述 6.5.1 频域协调技术 6.5.2 功率域协调技术 6.5.3 多小区协同技术 6.5.4 以用户为中心的传输节点选择技术 6.5.5 干扰抵消技术 6.5.6 干扰测量和反馈技术 第7章 5G UDN物理层其它潜在技术 7.1 接入链路与回程链路联合设计 7.1.1 5G回程问题概述 7.1.2 自回程技术 7.1.3 回程链路与接入链路资源的联合优化 7.2 干扰管理与抑制 7.2.1 频率协调技术 7.2.2 功率协调技术 7.2.3 多小区协同技术 第8章 5G UDN智能化关键技术 8.1 网络自组织 8.2 网络自配置 8.2.1 5络接口建立 8.2.2 典型流程 8.3 网络自优化 8.3.1 自动邻区关系优化 8.3.2 典型场景和流程 8.4 无线自回程 8.4.1 无线自回程简介 8.4.2 无线自回程的设计需求 8.5 移动边缘计算 缩略语 参考文献 |
| 编辑推荐 | |
| 内容系统全面:包含5G中与超密集组网(UDN)所有相关的关键技术和标准化方向,对每一个技术点都做了较为详尽的描述。及时性:5G的标准化刚刚启动,UDN相关课题的研究阶段已经结束。国家产业政策的支持∶UDN一直是中国IMT-2020推进组的重点技术之一,体现国内企业在该技术上的世界地位。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相当吸引人,纯净的白色背景搭配醒目的5G UDN字样,以及“技术详解”的副标题,立刻传递出一种专业、深入的信号。我拿到这本书的时候,首先就被它的纸质和印刷质量所打动,触感细腻,排版清晰,字体大小适中,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疲劳。作者在书的序言部分,用一种充满激情又切实可行的方式,阐述了超密集网络(UDN)对于5G时代的重要性,以及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前景。从字里行间,我能感受到作者深厚的专业功底和对该领域前沿动态的敏锐洞察。他没有回避技术上的复杂性,而是用一种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方式,逐步揭开UDN技术的神秘面纱。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严谨,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关键技术的剖析,再到实际应用的探讨,层层递进,让读者能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即使是像我这样之前对UDN了解不深的技术爱好者,也能通过阅读这本书,快速掌握其核心要义,并对其在未来通信领域的作用产生深刻的认识。
评分翻开这本书,我立刻被其严谨的学术态度和详实的内容所折服。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显然是花费了大量的心血去梳理和研究最新的技术文献,并结合了实际的工程案例进行阐述。书中的图表和示意图质量极高,它们不仅仅是简单的装饰,而是真正起到了辅助理解的作用,将抽象的技术概念具象化,让复杂的操作流程一目了然。例如,在讲解UDN的组网策略时,书中列举了多种不同的部署模型,并对各种模型的优缺点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这种对比性的叙述方式,让我在选择最适合的方案时,能够有更清晰的判断依据。而且,作者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又不失可读性。他能够用精准的术语来描述技术细节,同时又能够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解释这些术语的含义,使得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其中的奥妙。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它不仅涵盖了UDN的核心技术,还触及了相关的支撑技术,如波束赋形、干扰协调、资源分配等,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方位的视角。
评分读这本书的过程,我感觉像是在与一位经验丰富的行业专家进行深度对话。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技术名词,而是深入剖析了UDN技术发展的内在逻辑和驱动因素。他会从历史的角度回顾UDN的演进过程,然后分析当前技术瓶颈,再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UDN技术的价值和意义。尤其是在讨论UDN在提升网络容量和用户体验方面的作用时,作者引用的数据和案例都非常有说服力。他会详细分析UDN如何通过增加基站密度来缓解网络拥堵,如何通过优化调度算法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以及如何通过智能化的技术来降低能耗。这些具体的分析让我对UDN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潜力有了更直观的认识。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它不仅仅是理论的堆砌,而是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作者在书中分享了大量的实际案例,这些案例的细节和数据都非常详实,让我能够学习到如何在实际工程中应用UDN技术,以及如何解决在部署和运营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评分拿到这本书,我第一感觉就是它内容的“厚重感”。这不是一本可以速成式的读物,而是需要静下心来,仔细研读的专业教材。作者的写作风格非常沉稳,他会耐心解释每一个技术细节背后的原理,从最基础的物理层设计,到应用层面的优化,都做了细致的梳理。我特别欣赏的是书中对于UDN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分析,例如在体育场馆、大型集会场所,或者是在工业互联网环境中,UDN的技术优势是如何体现的,以及需要采取哪些特殊的部署策略。作者的这些分析,让我看到了UDN技术广泛的应用前景,也认识到其在满足未来多样化通信需求方面的重要性。书中还涉及了一些关于UDN的标准化进展和产业发展趋势的讨论,这对于想要深入了解UDN生态系统的读者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补充。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技术视野,让我对5G以及未来的通信网络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它能够帮助我建立起对5G UDN技术一个系统性的认知框架。作者并没有将技术割裂开来解释,而是将它们有机地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技术体系。例如,在讨论UDN的资源管理时,作者会详细解释如何进行频谱分配、用户调度以及功率控制,并且会分析这些策略之间的相互影响。这种系统性的讲解,让我能够更好地理解UDN技术的全局观。此外,我注意到书中还对UDN所面临的一些挑战,如部署成本、维护难度以及安全隐患等,进行了坦诚的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这种辩证的分析方式,让我对UDN技术的实际落地有了更客观的认识。这本书的语言表达清晰流畅,即使是涉及到一些复杂的数学模型或算法,作者也能通过图示或简洁的语言进行解释,使其易于理解。我认为,这本书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5G UDN技术的专业人士,甚至是对此领域感兴趣的初学者,都将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