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七天玩转趣味物理:一
定价:29.80元
作者: 别莱利曼,王艳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564070984
字数:
页码:225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师经典系列·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七天玩转趣味物理(1)》能够帮助读者对他在物理学方面已掌握的基本知识有更深入了解,并且能够活学活用。书中回避了枯燥的说教,而是与读者分享一些神奇的故事,有趣的难题、各种奇谈怪论,一起讨论其中的物理学知识。别莱利曼在书中所做的所有尝试与努力都是为了达到一个目的——他相信:读者一旦对于一门学科发生兴趣,就会加倍注意,也就能够自觉地去深入探索与学习;在兴趣的引导下所学到知识才更加“牢固”。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述了生活中的有趣的物理现象,给出了科学而又浅显的解释,既能说明问题的本质,又便于读者理解。可以还不夸张地说,《大师经典系列·别莱利曼的趣味科学:七天玩转趣味物理(1)》是一本充满着科学性和趣味性的课外读物,是一本雅俗共赏的,引导孩子建立物理学基础知识的启蒙读物,是开启科学之门的密钥。
目录
章 速度和运动
我们的行动到底有多快
一秒的千分之一
时间放大镜
我们如果想绕着太阳转的更快一些,应该在什么时候
车轮的秘密
这问题可不是开玩笑的
哪里来的帆船
第二章 重力、杠杆、压力
请起立
走和跑
从行驶的车子里跳下来,需要向前跳,还是向后跳
不经意抓住一颗子弹
水果
在台秤的平台上
物体在什么地方比较重
物体下落时候的重量
《奔月记》
儒勒凡尔纳是怎样描写他的月球旅行的呢
用不正确的天平进行正确的称量
比自己更有力量
尖锐的物体为什么容易刺进别的物体
与巨鲸相仿
第三章 介质的阻力
子弹与空气
超远程的射击
纸鸢怎么会飞起
有生命的滑翔机
没有动力的飞行
极限跳伞
飞旋标
第四章 旋转运动和永动机
生蛋和熟蛋的辨别
魔盘
墨水滴画成的旋风
被欺的植物
神奇的永动机
发脾气
蓄能器
见怪不怪
第五章 液体和气体的性质
有关两把咖啡壶的问题
古人不了解的事情
液体会向上压
哪一边比较重
液体的天然形态
铅弹为什么是圆形的
奇怪的加针实验
煤油的奇怪特性
不沉的铜球
筛子能盛水
泡沫的技术服务
肥皂泡
细薄的是什么东西
要如何从水里拿东西而又不把手沾湿呢
我们怎样喝水漏斗的改善
一吨木头和一吨铁
没有重量的人
“永动”的时钟
第六章 热的现象
十月铁路在什么时候比较长
不受处罚的偷盗
埃菲尔铁塔的高度
从茶杯谈到水表管
洗完澡后穿不进靴子的故事
“神仙显灵”是怎么回事
不要发动的时钟
的问题
放在沸水里不融化的冰块
放在冰上还是冰下
为什么关紧了窗子还会觉得有风
神秘的纸片
皮棉衣会给你温暖吗
我们脚底下的季节
用纸做的锅
冰为什么是滑的
冰柱的题目
第七章 光线
捉影
蛋里的鸡雏
有趣的照片
日出的题目
第八章 光的反射和折射
隔着墙壁看得见东西
放前面还是后面
镜子可以看得见吗
在镜子前面画图
捷径
乌鸦的飞行路线
关于万花镜的新材料和旧材料
迷宫和幻宫
光为什么折射和怎样折射
什么时候走长距离的路比短距离的路更快
新鲁滨逊
用冰能取火吗
请太阳光来帮忙
关于海市蜃楼的新旧材料
绿光
第九章 一只眼睛和两只眼睛的视觉
没有照相技术的时候
很多人不知道该怎么看照片
看照片的艺术
应距离多远来看照片
有惊人作用的放大镜
照片的放大
电影院里好的位置
给画报读者一个忠告
实体镜是什么
我们的天然实体镜
用一只眼和两只眼
简单辨别真假票据
巨人的视力
实体镜里的星空
三只眼睛的视力
光辉是什么
快速动作时的视觉
通过颜镜
影子的奇迹
意外的颜色变化
书的高度
钟楼上时钟的大小
白与黑
哪个字母更黑
活的相片
插在纸上的针与视觉上的别种错觉
患近视的人眼中的世界
第十章 声音和听觉
回声怎样寻找
用声音代替量尺
声音的镜子
剧院大厅里的声音
来自海底的回声
昆虫的嗡嗡声
听觉上的幻象
蟋蟀在哪里叫
声音的怪事
第十一章 力学的基本定律
经济的旅行法
“地球,停下!”
在飞机上送信
投弹
不要停车的铁道
活动的人行道
一条难懂的定律
没有支持的东西能够运动吗
火箭为什么会飞
乌贼怎样活动
乘火箭到星球上去
作者介绍
别莱利曼(1882-1942),诞生于俄国格罗德省别洛斯托克市。享誉世界的科普名家,真正意义上的学者,趣味科学的奠基人。1913~1916年完成《趣味物理学》,这为他后来完成一系列趣味科学读物奠定了基础。他的作品从1918年至1973年仅在俄罗斯就出版449次,总印数达1300万之多,还被翻译成数十种语言,在全世界出版发行。俄罗斯科学家、火箭技术先驱者之一格卢什科称别莱利曼是“数学的歌手、物理学的乐师、天文学的诗人、宇航学的司仪”。n
尼查耶夫,俄国的科学家和作家之一。 他毕生热衷于科学研究,于1941年辞世。曾经担任前苏联《知识就是力量》月刊主编。人们评价他的作品“善于使谈科学的书摆脱枯燥的讲义和素材而自成一体”。n
伊库纳契夫,俄国科普作家。伊库纳契夫所著的数学读物被誉为“世界十大科普名著”之一,是作者著作中精彩的一本,也是数学科普书中畅销的一种。
文摘
时间放大镜
当威尔斯写《新加速剂》的时候是否想到,这样的事情竟会在后来的实际生活中出现?很幸运,他居然在有生之年有机会目睹当时他所想象的画面,尽管只是在电影银幕上。这种效果是通过“时间放大镜”实现的,也就是把平时进行得非常快的现象用缓慢的动作在银幕上展现出来。
所谓的“时间放大镜”其实只是一种电影摄影机,与其他普通电影摄影机的不同之处在于,它每秒钟可以拍出的片比普通的要多好几倍,而普通摄影机每秒钟只能拍24张照片。如果把用“时间放大镜”拍的片子仍旧以普通每秒钟24片的速度放映出来,那么观众就可以看到比原来速度慢了许多的动作。我想读者们大概已经在电影上看到过了吧?比如表演跳高姿势的缓慢动作以及其他一些滞延动作。其实在更加先进的同类仪器的帮助下,画面可以达到更加缓慢的程度,甚至可以看到像威尔斯的小说里所描写的那些情景。
我们如果想绕着太阳转的更快一些,应该在什么时候巴黎的一份报纸曾经刊出过这样一则广告,内容是说每人只要花25生丁钱,也就是1/4法郎,就可以获取既经济又不会带来丝毫困惫之苦的旅行方法。竟然真的有人按地址寄了25生丁钱,这些人得到是一封这样的回信:先生,请您安静地躺在床上,并且记牢:我们的地球是在运动着的。
在巴黎,也就是纬度49度的地方,每昼夜您的旅程将要达到25000千米以上。假如您喜欢看看沿途的风景,那就请您拉开窗帘,尽情地欣赏美丽的星空吧!刊登广告的人终以欺的罪名被告到法院。他平静地听完判决,付出罚金之后在法庭上郑重地复述了伽利略的话:“可是,无论如何它确实是在转着的呀!”在一定意义上这位被告是正确的,因为地球上的人不仅仅在绕着地轴“旅行”,同时还以更大的速度绕着太阳公转。我们的地球在绕地轴自转的同时,还要带着它的所有居民以每秒30千米的速度在空间移动。
看到这里,我们可以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我们这些住在地球上的人究竟在什么时候绕太阳转得更快一些,在白昼还是在黑夜呢?这个问题很容易引起歧义,如果地球的一面是在白昼,那么它的另一面就必然是在黑夜,怎么还会存在什么时候会更快的问题呢?其实这里要问的并不是整个地球在什么时候转得比较快,而是问,地球在众星之间移动时,究竟在什么时候要更快一些。这个问题还是有意义的。地球在太阳系里同时进行两种运动:一是绕地轴自转,二是绕太阳公转。把这两种运动加在一起的时候,运动速度并不始终相同,而是要看我们的位置所在地究竟是在地球的白昼还是黑夜来决定的。注意观察图3,你就会发现,在午夜的时候,地球运转的速度比正午要更快一些。因为,在午夜的时候,地球的自转速度要和它的公转前进速度相加,而在正午时候却恰恰相反,地球的自转速度要从它的公转前进速度里减去。
在赤道上的每一点在每一秒大约要运动0.5千米,所以,在赤道地带,午夜跟正午速度的差距竟然达到每秒钟整整1千米。任何一个懂几何学的人都不难算出,位于北纬60度的列宁格勒,这个差数却只有一半。也就是说在列宁格勒的居民,午夜要比他们在正午每秒多运动0.5千米。
车轮的秘密如果把一张带有颜色的纸片贴在自行车的轮胎上,你就会在自行车运动的时候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当车轮跟地面相接触的时候,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纸片在移动,而在车轮的上端,纸片却是一闪而过,根本就来不及把它看清楚。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照这样看来,车轮的下半部分好像要比上半部分转动得慢些。不知道平时你有没有注意到,随便一辆行驶着的车子,它的轮子的上半部分轮辐几乎连成一片,而下半部分的却仍旧可以一条一条地辨认清楚。这样一来,又会让人觉得车轮的上半部分要比下半部分旋转得快些。
那么,这个有趣的现象应该如何解释呢?其实道理很简单,事实上车轮的上半部分的确要比下半部分移动得更快一些。要想完全了解这个现象,只要想一下之前所说的地球运动,再看一看下面的解释,就应该没什么问题了。其实跟地球运转一样,滚动着的车轮也在进行着两种运动,分别是绕轴旋转的运动和跟轴同时向前移动的运动。这两种运动也应该加合起来,而这加合的结果对于车轮的两部分是不一样的。对车轮的上半部分而言,车轮的旋转运动要加到它的前进运动上,因为这两个运动是同方向的。
而对于车轮的下半部分而言,车轮的旋转与车子前进的方向相反,因此要从前进运动里减出来。所以,对于一个静止观察它的人来说,车轮的上半部分显然要比下半部分旋转得快些。
下面我们来做一个简单的实验(图4),可以让你看得更加清楚。将一根木棍插在车轮旁边的地上,使木棍正好与车轮的轴心重合,然后用粉笔或是炭块在车轮边缘上下两端各做一个记号,这两个记号应该恰好是木棒与车轮边缘重合的地方。现在把车轮咯微向前滚动,使轮轴与木棍离开20—30厘米,然后再去观察刚才做的两个标记。我们发现上端的记号A移动了一大段距离,而下端的记号B却只离开木棍一丁点儿的距离,很显然上面舭点比下面的B点移动了更大的一段距离。
通过刚才的介绍我们知道,行驶着的车轮上各点移动的速度是不一的。那么,究竟哪一部分移动得慢呢?
……
序言
这本书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物理世界的大门,而门后的景象,是如此的精彩纷呈。我一直以为物理学是枯燥乏味的,但这本书却用一种我从未想过的方式,让我对物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作者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他/她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上来就列举公式和定理,而是先抛出一个引人入胜的问题,或者描述一个有趣的现象,然后再层层剥茧,将背后的物理原理娓娓道来。我记得书中关于“大气压力”的讲解,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讲解大气的密度和重力,而是通过一个非常经典的实验——“马德堡半球实验”的描述,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了大气压力的强大。同时,作者还联系到生活中的例子,比如为什么吸管可以吸水,为什么我们坐飞机时,耳朵会感到胀痛,这些都让我们对大气压力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书中的配图也非常精美,很多插图都形象地展示了物理现象,让抽象的理论变得具体化。我常常会一边看书,一边在脑海中想象那些画面,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物理探索的世界之中。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物理学就在我们身边,无处不在。
评分这本书,让我重新认识了“趣味”二字在科学教育中的力量。我曾以为,趣味的知识都是浅显的,而科学是严肃的,需要严谨的论证。然而,这本书却完美地融合了科学的严谨与趣味的表达。作者并没有为了追求趣味而牺牲科学的准确性,而是巧妙地将深奥的物理原理,融入到我们日常生活中再熟悉不过的场景中。比如说,作者在解释“声音的传播”时,并没有枯燥地讲解声波的频率和振幅,而是从我们是如何听到隔壁房间的声音,到为什么在空旷的房间里说话声音会回响,再到甚至是在海底,潜水员之间是如何交流的,通过这些鲜活的例子,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声波的传播特性。又比如,书中关于“光的折射”的讲解,作者通过观察筷子插在水中看起来弯折的现象,以及彩虹的形成原因,让我们对光的传播路径有了清晰的认识。我特别欣赏作者的“提问式”教学法,书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发人深省的问题,引导读者主动思考,而不是被动接受。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让我主动去探究答案,享受发现的乐趣。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学习物理学,可以是一场轻松愉快的智力冒险。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惊喜,远超我的想象。我一直对物理学怀有一种“敬而远之”的态度,总觉得它离我的生活太遥远。然而,这本书却让我彻底改变了这种看法。作者以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将物理学的奥秘呈现在我面前。他/她并没有回避复杂的概念,而是用最简单、最直观的方式去解释它们。比如,在讲解“热力学第二定律”时,作者并没有上来就讲熵增的数学公式,而是从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房间会越来越乱”、“煮好的粥会凉掉”这些现象入手,引导我们理解事物总是朝着混乱、无序的方向发展的趋势,让我们对熵增有了感性的认识。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科学史故事,讲述了那些伟大的科学家是如何一步步探索物理世界的,这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科学研究的艰辛与伟大。我尤其喜欢作者在描述一些物理实验时,那种身临其境的描绘,让我仿佛也参与了实验的过程,体验到了科学探索的乐趣。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物理学不再是冰冷的公式,而是充满智慧与活力的生命力。
评分读完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豁然开朗”。我一直以为物理学是只有天才才能掌握的学科,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和抽象的概念,可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极其平易近人的方式,将那些曾经让我头疼的物理原理,一一拆解,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形象的比喻进行阐释。比如,关于能量守恒的讲解,作者并没有一开始就用E=mc²这样的公式压迫读者,而是从我们每天都会经历的“摔跤”讲起,解释为什么摔倒会感到疼痛,又从我们吃饭补充能量,到我们奔跑消耗能量,再到夜晚睡觉身体也在缓慢消耗能量,循序渐进地引导读者理解能量的转化和守恒。书中还穿插了大量的案例分析,例如分析为什么冰淇淋在夏天会融化,为什么冬天穿的羽绒服能保暖,甚至连我们手机的屏幕为什么会发光,都一一给出了有趣的物理学解释。我最喜欢的一点是,作者并没有止步于理论的讲解,而是鼓励读者去观察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并尝试用物理学的视角去思考。每一次的阅读都像是在和一位博学的长者进行对话,他/她耐心解答我的困惑,激发我对未知的好奇,让我看到了一个全新的、充满魅力的物理世界。
评分这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欲罢不能的书!从第一页开始,我就被作者那充满魅力的笔触深深吸引。他/她(暂且称他/她为“导游”)就像一位经验丰富、风趣幽默的向导,带着我们踏上了一段奇妙的物理探索之旅。这本书没有枯燥的公式推导,没有晦涩难懂的理论术语,而是将那些抽象的概念,通过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巧妙地呈现在我们眼前。比如,作者在解释惯性的时候,并没有直接抛出牛顿第一定律,而是从我们熟悉的坐公交车突然启动时身体前倾的经历说起,瞬间拉近了物理学与我们生活的距离。又比如,在讲解浮力时,他/她并没有拘泥于阿基米德原理的数学表达,而是通过观察船只为何能在水中漂浮,甚至潜水艇如何实现上浮下潜的生动案例,让我们对浮力有了直观的理解。每一章都像一个精心设计的“物理游乐园”,里面充满了各种有趣的实验和观察,读者可以跟着书中的引导,动手进行一些简单却富有启发性的实验,比如用几个硬币就能模拟出一些光学现象,或者用简单的材料就能做出一个简易的“空气炮”。更让我惊喜的是,作者在讲解每一个知识点时,都融入了大量的历史故事和科学家的趣闻轶事,让我在学习物理知识的同时,也了解了科学发展的脉络,感受到了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和智慧。这本书真的让我觉得,物理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学科,而是渗透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奇妙力量。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