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谣一谣,你就真懂了
定价:38元
作者:果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01-01
ISBN:9787508647395
字数:121000
页码:28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严肃的科学精神 活泼的研究方式 简白的幽默感 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知识
一个更聪明的世界
★抗击谣言、科学思考、理性生活
让科学不再遥远、深奥、冷漠、晦涩
★柴静、陈晓卿、罗振宇、魏坤琳、罗云波
倾情推荐
★果壳、微博、豆瓣上超火的科学名人、科研专家放下架子娓娓道来,让你看到平时严肃的科学家的另一面
内容提要
“谣言粉碎机”系列包含以下三册:
《餐桌上的明白人》
《危言出没,身体请注意》
《谣一谣,你就真懂了》
针对广为流传的食物、健康、奇闻各向谣言,通过专业知识和科学精神逐个击破,果壳“谣言粉碎机”主题站三年来的精华积累集结成书。
在一个“泥沙俱下”的时代,人人都需要一台“谣言粉碎机”!
《餐桌上的明白人》专门击破有关食物的各类谣言:
一次性纸杯的杯水,该不该喝?
长时间嚼口香糖有害吗?
吃了1个烤鸡腿,等于抽了60根烟?
无籽水果是用避孕药种出来的吗?
婴幼儿喂养误区:你的宝贝需要补钙吗?
牛奶与香蕉同食会拉肚子吗?
《危言出没,身体请注意》专门击破有关健康的各类谣言:
翡翠=放射 剧毒?
蚊子有偏爱的血型吗?
睡得越多,死得越快吗?
秋裤能让人失去抗寒能力?
献血有害健康吗?
长腿妹更容易患癌症吗?
《谣一谣,你就真懂了》专门击破奇闻怪谈的各类谣言:
血型能决定性格?
美国人真的登上过月球吗?
偷肾?没那么容易!
流沙能吞没活人吗?
左利手更聪明吗?
用公共Wi-Fi上网会危害银行账户安全吗?
面对众说纷纭,
谁来调查真相?
你能一眼洞穿谣言吗?
爱科学,不爱流言。
爱考证,不爱迷信。
爱证据,不爱。
谣言粉碎机——
捍卫真相与细节,一切谣言将在这里被终结,
树立理性思考的生活方式,让轻信与盲从止于科学!
目录
作者介绍
果壳guokr.
泛科技垂直网站,一个开放、多元的泛科技社区,秉持“科技有意思”的理念,致力于提供负责任、有智趣的泛科技主题内容,对身边的生活进行有意思的科技解读,并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让科技成为公众生活的一部分。科技将为你打开认识世界的另一扇窗。
文摘
序言
人人有台“粉碎机”
徐来(果壳网主编)
“谣”,用《尔雅》中的解释就是“徒歌”,随口唱唱的,所以古人常常谣谚并称。后来,这种“口头文学”被用来制作预言,也就是所谓的谶谣。再后来,谣又长出了各种枝蔓,收进各种上下左右前后古今的离奇故事。随口唱唱的,变成了随口说说的。谣谚成了谣言。
科技领域是谣言的重灾区。这并不难理解,正如英国科幻作家阿瑟克拉克(Arthur Clarke)所说,任何足够先进的科技,都和魔法难辨差异。既然是巫魔一路,自然也就有了被叉上火刑架的资格,使人避之唯恐不及。然而,科技这玩意儿在日常生活中又不是想避就能避得了的。无论愿不愿意,它已经而且会继续改变我们的生活——只不过,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奇怪的创作冲动、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以及逐利的商业动机,随时都可能给我们平淡无奇的科学生活使一个绊儿。
从这个意义上说,做科学传播就是不停地与那些科学谣言作斗争:、养生产业、食品安全、外星文化……
其时,正当果壳网草创。以唤起大众对科技的兴趣为主旨,以科技已经且必将继续改变每个人的生活为信念,我们建立了“谣言粉碎机”这个主题站,以期能以直接的方式,介绍公众渴求、希望得到解释的内容。
多年以来,中文互联网世界的信息洪流一直都脱不了“泥沙俱下”的评价。如何在这个局面下生产优质的、足以让读者信赖的内容,自然就成了果壳网及“谣言粉碎机”主题站工作的核心。
此前,在面对专业领域的疑惑时,大众媒体习惯于通过对专家的采访来梳理、解答专业性问题。这个做法快捷、直接,对大众媒体来说或许是恰当的。不过,专家的答复很有可能会受到研究领域、答复准备等条件的限制,而大众媒体在信源选择、内容剪裁方面也很有可能出现误差,所以,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往往会出现疏漏,造成乌龙报道、瑕疵报道。“专家变成‘砖家’”的结果,与此类报道关系密切。
“谣言粉碎机”走的是一条截然不同的道路。我们并不谋求业内专家来为公众解说专业知识。我们更倾向于与相关专业的学生,青年教师及技术、研究人员合作,一方面由他们为我们提供更为快捷、详细的知识,另一方面也协助青年科学作者们提高与一般公众沟通的技巧。
更重要的是,“谣言粉碎机”通过对既有文献的查证与解说来分析流言。这使得我们所制作的绝大部分内容,是以科学共同体的集体认知作为基础的。我们力求每一个数据、每一个重要的观点都来之有源,建立在科学界具有普遍性的共识之上。这个做法可以在大程度上避免因为个人的认识、判断或者疏漏而导致的事实偏差。
如前所述,泛科技谣言的来源,大概有五种情况:科学话语的专业性、奇怪的创作冲动、复古思潮的影响、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以及逐利的商业动机。
●科技话语的专业性使大众媒体和一般读者很难确切把握其中的微妙之处,再加上大众媒体在制造新闻兴奋点的时候,又常因为种种原因,有意无意地歪曲、掩盖、模糊一部分事实,造成误会。同时,由于媒体在新闻技巧上的疏漏,比如使用不当信息源,对内容给予不当解读甚至误报,也会使自己成为泛科技谣言的源头。
●奇怪的创作冲动,这里指一种名为“钓鱼”的行为。谣言的造作者故意撰写包含伪术语、伪理论,但又符合一些人内在期许的文章,诱使后者转载、援引,起到嘲弄的效果。的《高铁:悄悄打开的潘多拉盒子》一文即是“钓鱼”的典范,在温州动车事故之后,它甚至被误引入公开报道。一些典型的搞笑新闻,比如美国的《洋葱新闻》、《世界新闻周刊》的内容,也曾经被媒体、网友误作真实信息引用。此外,一些科技媒体的愚人节“报道”也曾被信以为真,《新科学家》就曾遭遇此种情况。
●复古思潮的影响表现为,人们更倾向于信任传统的观念与方法,而排斥新的或者自己不熟悉、没有听说过的方法。特别是当传统的观念和方法对实际生活并不产生恶性影响,或者成本很低时,人们尤其倾向于持保守态度——各种“”即属此列。
●由不信任引发的阴谋论,典型的案例是各种灾难传闻以及与外星人、UFO有关的流言。在此类话题面前,很多人将官方、半官方机构视为“信息隐藏者”,将科学报道者视为其同谋。比如,在每一次自然灾害发生之后,阴谋论通常都会甚嚣尘上。
●的逐利的商业动机造就泛科技谣言的案例,发生在20世纪80年代。当时有谣言称,美国一家日化公司的圆形老人头像商标是魔鬼的标识。这个谣言给该公司造成了严重的负面影响。事后的调查发现,谣言的源头是另一家公司的产品销售商,而相关的诉讼一直到2007年才终于尘埃落定。
泛科技谣言的成因不仅多样,其所涉及的专业知识也面广量大,乍一看确实会让人产生目迷五色的无力感。不过,利用一些恰当的资源、方法,对相关信息进行简单检索、分辨,一样可以对流言的真伪略有心得,虽不中亦不远。
我们曾经如此描述“谣言粉碎机”的工作流程:果壳网的工作人员不厌其烦地将分析流言的全过程尽可能完备地记录下来,以至于让一些急于了解“终结论”的读者读起来觉得有些冗长;而在每篇文章的篇末,我们也总是尽可能列出相关的“参考资料”。这么做的原因只有一个——为不了解科学探索过程的读者提供一种线索,使之逐渐熟悉自行探索的工具和方法,终实现“人人有台谣言粉碎机”的愿景。
道路看起来很漫长,但幸好它就在脚下。
“谣言粉碎机”工作人员名录:
陈旻、李飘、宫珏、耿志涛、袁新婷、谢默超、龚迪阳、支倩、曹醒春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眼球,那种朴实却又充满智慧的感觉,让我在书店里停留了很久。拿到手里,沉甸甸的质感,封面上“谣一谣,你就真懂了”几个字,带着一种亲切的邀请,仿佛作者在跟我说,“来,我给你讲讲那些你一直想知道却又不得其解的事情”。我一直对科普类的书籍情有独钟,但很多时候,它们要么过于学术化,要么过于浅薄,很难找到一本能平衡趣味性和知识性的。这本书的这个名字,就让我看到了希望,它暗示了一种深入浅出的讲解方式,就像长辈在闲谈中,把复杂的事情讲得明明白白,让人豁然开朗。我尤其喜欢那种能够颠覆我固有认知,或者解释那些生活中司空见惯却从未深究的现象的科普读物。比如,我们每天都在接触的科技,背后有哪些有趣的原理?那些看似微不足道的自然现象,又隐藏着怎样的科学奥秘?这本书,光从名字上看,就充满了探索未知的吸引力,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揭开那些“谣言”背后的真相,去感受科学的魅力。
评分初翻开这本书,我就被它那种平易近人的叙事风格深深吸引。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导游,带着读者漫步于知识的丛林,却又巧妙地避开了那些令人望而生畏的专业术语。他善于用生活中随处可见的例子来阐释复杂的科学原理,让那些原本高冷的科学概念瞬间变得鲜活生动。我记得其中有一章,讲的是关于光速的,我一直以为这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数字,但在作者的笔下,他通过一个充满想象力的场景,把光速的含义讲得淋漓尽致,甚至让我产生了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种将抽象概念具象化的能力,是这本书最让我称赞的地方。它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思维的启迪。读完之后,我常常会停下来,思考作者提出的观点,然后将这些知识与我自己的生活经验联系起来,获得一种全新的理解。这种“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是阅读一本好书最令人愉悦的体验之一。而且,这本书的节奏把握得也很好,不会让人觉得过于冗长,每一页都充满了信息量,却又不会让人感到疲惫。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感觉,就像是在和一位博学又风趣的朋友聊天。作者的语言非常有画面感,而且充满了个人色彩,读起来一点都不会觉得枯燥。他似乎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并且乐于将自己的发现与读者分享。我尤其喜欢他处理那些“常识性错误”的方式,不是生硬地纠正,而是以一种温和而巧妙的引导,让我们自己去发现问题的所在,然后带着一种“原来我之前一直误会了”的恍然大悟。这种互动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受益匪浅。书中涉及的知识领域非常广泛,从我们每天使用的手机,到宇宙的起源,再到生命的演化,几乎无所不包。但作者的厉害之处在于,他能够将这些看似毫不相关的领域巧妙地串联起来,形成一个有机而完整的知识体系。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边界被极大地拓宽了,而且看待世界的方式也变得更加多元和深刻。这不仅仅是一本让我增长知识的书,更是一本让我学会如何思考、如何提问的书。
评分我特别欣赏这本书的严谨性与通俗性的完美结合。很多科普读物为了追求通俗易懂,往往会牺牲掉科学的严谨性,导致一些似是而非的说法。但这本书,在保持语言的生动有趣的同时,却始终坚守着科学的底线。作者在阐释每一个观点时,都会有理有据,引用相关的科学研究和证据,让我们心服口服。同时,他又能将复杂的科学理论,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和类比,讲解得浅显易懂,就像在给我们剥洋葱一样,一层一层地揭开真相。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讲到量子力学的时候,我一直觉得这是非常高深的学科,听起来就像天书。但作者却能用一种非常接地气的方式,将量子叠加、量子纠缠这些概念讲清楚,让我第一次觉得,原来量子世界也没有那么遥不可及。这种既能让你学到真东西,又能让你读得开心的书,在市面上真的很难得。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处于一个对周围世界充满好奇,又有些迷茫的阶段。我常常会问“为什么”,却又找不到清晰的答案。这本书的出现,就像一束光,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他能够捕捉到那些生活中被我们忽略的细节,然后赋予它们科学的解释。他不仅仅是在传递知识,更是在传递一种探索的精神,一种敢于质疑、勇于求真的科学态度。我尤其喜欢他那种带着幽默感的叙事方式,让阅读过程充满乐趣,一点都不会感到沉重。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就像在和一位睿智的长者对话,他不仅学识渊博,而且善于用最简单的方式,把最深刻的道理讲清楚。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对世界的理解又加深了一层。这本书不仅满足了我的求知欲,更点燃了我对科学更深层次的兴趣。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