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外交人生:我的回忆和感悟
定价:48.00元
作者:吕聪敏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9-04-01
ISBN:978750861464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81kg
编辑推荐
共和国六十年外事风云的点滴记忆,近半个世纪外交生涯的深情追忆,新时代外事工作的艺术与感悟,*亲笔提写书名;许嘉璐、盛华仁、李肇星、曾建徽、刘济民作序推荐。
内容提要
作为外交官、总理秘书、全国主管外事工作的领导,在近半个世纪的外交生涯中,本书作者亲历与见证了共和国在外交领域的诸多探索与实践。本书既是对那段风云岁月的回望与讲述,也是对新中国外交发展的追忆与思索,更是对所有外事工作者的启示与借鉴。
目录
篇 追忆历史:新中国外事风云
外交亲历
“小球转动大球”——亲历“乒乓外交”
从拉吉夫·甘地访华说起——简述年来中印关系的发展历程
我与加拿大结缘——中加建交始末
“乌云终归会飘散”——追忆年代末年代初我国的外部环境
“风景这边独好”——世纪年代初对外关系的重大突破
议会外交的重大实践——追忆两次世界议长大会
从四个会议四个宣言看议会外交
夏威夷见证历史——记中美(参议院)定期会议机制的建立
中美议会交往的新篇章——全国代表团在华盛顿
出访纪实
里约热内卢随想——记联合国环发首脑会议
议会外交为推动务实合作献计出力——随委员长访问非洲和拉美
“我要感谢大家”——记委员长访非时的一次内部谈话
纪念中日恢复邦交周年及中日文化年开幕——随委员长访问日本
纪念《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缔结周年——随委员长访问日本
外交感悟
忆加拿大前总理特鲁多
我眼中的美国议员
他们架起一座“桥”——我所认识的美国“百人会”
我当议联执委的那几年
祝酒词风波
第二篇 岁月深情:外事工作的学问
机关和秘书工作
我给总理当秘书
以人为本抓机关建设
公文写作和素质能力建设
几种常用公文的写作方法
外事工作
练好基本功,受益一辈子
从事外事工作不可迷失方向
外事翻译工作漫议
礼宾礼仪不是小事
涉外交流
外交辩争和交锋的艺术
沟通和交流的技巧
对外交往要学会以情
既要见物,更要见人
对当前国际问题研究的几点思考
第三篇 成长之道:记忆中的人和事
做人与做事
我与母校南开
初入外交部
立志加勤奋:成才之道
做事“三戒”
诚信——做人做事之要律
低调做事,境界高远
心宽才能体健
记忆深处
忆我的医界友人
我的代表朋友
刘济民和我
我所认识的画家陈雄立
东京、福岛纪事
人到无求品自高——祝贺《外交人生》出版
后记
作者介绍
吕聪敏,1938年6月出生于内蒙古土默特左旗。中学就读于呼和浩特市。1958年至1963年就读于南开大学外文系。毕业后即进入外交部工作。先后在中国驻英国处、外交部欧美司、中国驻加拿大使馆、外交部美洲大洋洲司任职。1988年2月调国务院外事办公室和总理办公室工作,先后任
文摘
序言
说实话,最初翻开这本书时,我略微有些担心它会过于晦涩或者说教,毕竟是资深外交官的回忆录嘛。然而,事实证明我的担忧完全是多余的。作者的文笔中透露出一种历经世事后的沉静与智慧,阅读体验非常流畅。他擅长用生活中的小细节来烘托宏大的叙事背景,这使得那些复杂的国际关系变得可触可感。比如,他可能用一顿饭的菜单变化,来侧面反映当时的物资供应状况,或者用与异国同事间一个幽默的眼神交流,来化解一场剑拔弩张的僵局。这种“寓宏大于细节”的叙事技巧,高明之处在于它极大地增强了故事的代入感,让读者仿佛置身于历史的现场,而不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这本书的魅力在于,它将严肃的外交工作,还原成了充满人情味和策略性的生活艺术。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和一位智者对饮,听他娓娓道来那些关于世界运转的底层逻辑,令人回味无穷。
评分读完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感到一种由衷的敬意,那不仅仅是对于一位成功外交家的崇拜,更是对于一种坚韧不拔的职业精神的致敬。书中关于“等待”的部分尤其引人深思。在外交领域,很多时候,最难熬的不是激烈的冲突,而是漫长的、看不到尽头的僵持与等待,等待对方的政策转向,等待时机的成熟。作者用朴实的文字记录了这种“慢性子”的坚持,那种在漫长岁月中保持清醒头脑和坚定信念的意志力,远比一蹴而就的胜利更令人动容。他描绘了无数个看似平淡无奇的夜晚,却是在为未来的某个关键时刻积蓄力量。这让我联想到我们自己在生活和工作中所追求的短期目标,这本书像是当头棒喝,提醒我们,真正的成就往往需要以时间为熔炉,以耐心为燃料,才能最终锻造出不朽的价值。它给予人一种深沉的力量感,一种对漫长征途的敬畏。
评分这本回忆录,厚重且细腻,简直是一扇通往历史深处的任意门。从作者的笔触中,我能真切感受到那个风云变幻的年代,国际舞台上的每一次博弈、每一次斡旋,都仿佛发生在眼前。作者的叙事方式极其个人化,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官方腔调,而是用一种非常朴素、甚至有些平易近人的口吻,讲述着那些在教科书上只会用寥寥数语带过的重大事件。比如,在描述某次艰难的外交谈判时,那种茶水都要小心翼翼地端着,生怕一个不慎就可能引发连锁反应的紧张气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我甚至能想象出当时会议室里的温度,空气中弥漫的焦灼感。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回顾那些关键决策时,不仅仅是陈述“做了什么”,更深入地剖析了“为什么这么做”,以及在权衡利弊时的内心挣扎。这种对决策过程的深度挖掘,远超一般的政治传记,它让我看到了外交家在光环背后,作为普通人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和责任感。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而饱满的。
评分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回顾历史时的那种克制与客观。在处理一些敏感或者充满争议的历史片段时,他没有陷入情绪化的批判,也没有为了“美化”而刻意回避。他更多的是采取一种冷静的剖析姿态,将当时的决策放在特定的历史时空背景下去审视。这种成熟的态度,在当今这个信息碎片化、观点极化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他展示了真正的专业精神:承认局限性,承认犯错的可能性,同时也坚定地捍卫了当时基于已知信息的最佳选择。这种对“不完美”历史的坦诚接受,反而极大地提升了这本书的信誉度。对于渴望了解一个国家如何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寻求生存和发展的年轻人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本极佳的教科书,它教导的不仅是外事技巧,更是一种审慎、负责任的处世哲学。它告诉我们,每一个重大的历史抉择背后,都凝聚了无数人的心血和无数次艰难的权衡。
评分这本书带来的最大震撼,并非源于它记载了多少惊天动地的事件,而是它展现了“沟通的艺术”的极限。作者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生动诠释了语言和非语言交流在外交领域的重要性。他对于措辞的拿捏,对于语气的把握,对于会谈节奏的控制,简直是一场教科书级别的示范。印象最深的是,他描述如何通过对对方讲话时一个微小的停顿,来传递出比语言本身更强烈的信号,这种“此时无声胜有声”的境界,非亲历者难以体会。我开始意识到,外交官的工作,很多时候是在“管理预期”和“构建共识”的过程,核心在于找到跨越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共同语言。这种对沟通哲学的深度挖掘,让这本书超越了单纯的回忆录范畴,俨然成了一部关于人际关系和国际政治心理学的精妙论著,让我对日常交流中的细微之处也开始有了全新的认识。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