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XH】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会良,陈兰杰 著
图书标签:
  • 政务信息共享
  • 跨部门协同
  • 数据治理
  • 信息安全
  • 政府效率
  • 电子政务
  • 公共管理
  • 政策研究
  • 信息技术应用
  • 制度建设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527134
商品编码:29489565359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7-09-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定价:79.90元

作者:杨会良,陈兰杰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9-01

ISBN:9787030527134

字数:

页码:20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大数据环境下,决策逐渐由传统的经验决策方式转向依据数据的精准决策方式。跨部门政务信息可以为决策提供信息保障,从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未来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发展趋势。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采用质化研究方法,以扎根理论为指导,专门针对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影响机制和干预路径整合模型进行深入研究。首先,对信息共享的影响因素进行深层次的调查研究,对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影响机制和干预路径进行深刻剖析,再运用扎根理论的相关理论研究二者之间的影响关系,为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影响机制和干预路径整合模型的建立提供材料及理论支持。后,建立起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影响机制和干预路径整合模型,指导干预政策的制定,为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顺利实施提供支撑。

目录



章 绪论 / 001
1.1 研究的背景 / 004
1.1.1 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环境初步形成 / 004
1.1.2 政务信息共享已经成为电子建设的重要战略 / 005
1.1.3 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的障碍因素较多 / 007
1.2 研究意义、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 011
1.2.1 研究意义 / 012
1.2.2 研究目标 / 012
1.2.3 研究内容 / 013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主要创新 / 015
1.3.1 研究方法 / 015
1.3.2 技术路线 / 016
1.3.3 主要创新 / 017
第二章 研究设计、资料收集与分析方法 / 019
2.1 研究设计:质化研究设计 / 020
2.2 采用质化研究的原因 / 023
2.3 资料收集方法:深度访谈法 / 024
2.3.1 数据的收集 / 024
2.3.2 收集数据的介绍 / 025
2.3.3 深度访谈法的特点 / 026
2.4 资料分析技术:扎根理论技术 / 026
2.4.1 扎根理论的概念 / 026
2.4.2 扎根理论的操作 / 028
2.4.3 扎根理论技术的基本思路 / 030
2.4.4 利用扎根理论技术分析的优势 / 031
第三章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内涵界定和维度特征 / 033
3.1 信息公开的内涵与外延 / 034
3.2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内涵界定 / 036
3.2.1 政务信息共享的含义 / 037
3.2.2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内涵 / 038
3.3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模式 / 039
3.3.1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理论模型研究 / 039
3.3.2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模式 / 041
3.4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特征 / 050
3.4.1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一般特征 / 051
3.4.2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本质特征 / 051
第四章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影响机制研究述评 / 053
4.1 影响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认识因素 / 054
4.2 影响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技术因素 / 056
4.3 影响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管理因素 / 057
4.4 跨部门信息共享的决策机制理论 / 060
4.4.1 顶层设计理论 / 060
4.4.2 资源依赖理论 / 061
4.4.3 公共物品理论 / 062
4.4.4 信息流程理论 / 064
4.5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影响机制评述 / 065
第五章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干预政策研究述评 / 067
5.1 干预政策类型评述 / 068
5.2 前置干预政策评述 / 071
5.2.1 组织机构保障 / 072
5.2.2 规章制度保障 / 073
5.2.3 信息标准保障 / 076
5.2.4 宣传信息共享意识 / 078
5.3 后续干预政策评述 / 079
5.3.1 监督评估 / 080
5.3.2 效果评价 / 081
5.3.3 经费激励 / 082
5.4 干预政策评述与启示 / 083
第六章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影响机制检验 / 089
6.1 开放式编码 / 090
6.1.1 开放式编码过程 / 090
6.1.2 开放式编码结果 / 090
6.2 主轴编码 / 094
6.2.1 主轴编码过程 / 094
6.2.2 主轴编码结果 / 098
6.3 选择性编码 / 099
6.3.1 选择性编码过程 / 099
6.3.2 选择性编码结果 / 099
6.4 实证检验结果 / 101
6.4.1 理论模型建构 / 101
6.4.2 实证结果解释 / 102
第七章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干预路径检验 / 109
7.1 开放式编码 / 110
7.1.1 开放式编码过程 / 110
7.1.2 开放式编码结果 / 111
7.2 主轴编码 / 114
7.2.1 主轴编码过程 / 114
7.2.2 主轴编码结果 / 116
7.3 选择性编码 / 117
7.3.1 选择性编码过程 / 117
7.3.2 选择性编码结果 / 117
7.4 实证检验结果 / 119
7.4.1 理论模型建构 / 119
7.4.2 实证结果解释 / 120
7.5 信息—结构—干预模型的展望 / 123
7.5.1 “十三五”规划的意义 / 123
7.5.2 “两办”统一部署政务信息工作 / 123
7.5.3 全国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电视电话会议有关精神 / 124
第八章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整合模型构建和政策干预路径 / 127
8.1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整合模型 / 128
8.1.1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原则 / 128
8.1.2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整合模型分析 / 130
8.1.3 跨部门政务信息资源的管理分析 / 133
8.2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影响机制路径 / 134
8.2.1 政务信息共享的推动因素 / 134
8.2.2 政务信息共享的支持因素 / 137
8.2.3 政务信息共享的保障因素 / 138
8.3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干预机制路径 / 140
8.3.1 政策干预 / 140
8.3.2 部门干预机制 / 141
8.3.3 外界社会的监督干预 / 143
参考文献 / 144
附录 政务信息共享的相关法规 / 149
后记 / 188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知识的海洋:现代社会信息流动的多维探索 本书聚焦于当代社会复杂的信息生态系统,深入剖析了信息在不同层级、不同领域间的流动、汇聚与价值实现过程。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不再是孤立的岛屿,而是相互连接、动态演化的网络。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理解和驾驭这些信息流动的理论框架与实践指南。 第一部分:信息生态学的基本构建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信息社会的基础,将信息视为一种核心资源,探讨其生成、传播和消亡的自然规律。 第一章:信息作为社会生产要素的再定义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将劳动力、资本和土地视为核心要素,而信息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晋升为与它们并驾齐驱的关键要素。本章首先梳理了信息价值的生成路径,从原始数据到结构化信息,再到可操作的知识,每一步都伴随着认知成本的降低和决策效率的提升。我们引入了“信息熵减”的概念,阐述了有效信息流如何对抗系统的无序性。具体案例分析了金融市场中高频交易算法对信息处理速度的要求,以及社交媒体平台如何通过算法优化,实现信息流的精准推送,从而最大化用户粘性与平台收益。 第二章:网络拓扑与信息传播动力学 信息传播的效率和形态深受其载体——网络的结构影响。本章详尽考察了不同网络拓扑结构(如无标度网络、小世界网络)对信息扩散速度和广度的影响。我们通过数学建模展示了“关键节点”在信息传播链中的作用,并探讨了在去中心化网络(如区块链技术)中,信息验证与共识机制如何构建新型的信任体系。此外,本章对信息传播中的“路径依赖”现象进行了深入讨论,即早期的传播偏好如何固化后续的信息流向,即使存在更优的信息路径。 第三章:认知负荷与信息过载的博弈 信息量剧增的同时,人类的认知处理能力是有限的。本章专注于人与信息之间的交互边界。我们引入了“认知带宽”模型,分析在面对海量信息流时,个体如何进行注意力分配、筛选和过滤。重点探讨了信息过载对决策质量的负面效应,包括“分析瘫痪”和“确认偏误”的加剧。为应对此挑战,本章提出了“情境化信息聚合”策略,强调信息呈现的界面设计和语境适配的重要性,以最小化用户的认知负荷。 第二部分:跨界信息流动的挑战与优化 信息流动的复杂性在不同组织边界、不同技术平台之间表现得尤为突出。本部分专注于解决这些“信息孤岛”问题。 第四章:组织边界的“信息摩擦”分析 在现代企业和公共服务机构中,信息往往被部门墙所阻隔,形成效率黑洞。本章以组织行为学的视角切入,剖析了信息在跨部门协作中遭遇的制度性、文化性和技术性障碍。制度壁垒(如审批流程僵化)、文化差异(如对数据敏感度的不同理解)和技术异构性是主要的研究对象。我们详细分析了“信息失真”的路径,即信息如何在不同部门的翻译和再加工中丢失其原始意图和精度。为克服摩擦,本章提出了一系列组织流程再造的建议,强调建立统一的数据词汇表和共享绩效指标体系。 第五章:数据治理:从碎片到洞察的桥梁 有效的信息共享,其前提是高质量的数据治理。本章深入探讨了数据治理的各个维度,包括数据质量管理、元数据标准建立和数据安全合规。重点讨论了如何构建一个可信赖的“数据资产目录”,使得不同部门能够快速发现、理解并安全地使用彼此的数据资源。我们对比了集中式与联邦式数据治理模式的优劣,并分析了在数据主权日益受到重视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数据开放性与安全性之间的悖论。 第六章:互操作性:技术标准与协议的整合之道 信息共享在技术层面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互操作性。本章系统考察了不同信息系统和应用之间实现“对话”所需的技术标准。从API设计原则到数据交换格式(如XML、JSON的演进),再到语义互操作性(Ontology的应用),本章提供了从物理层到应用层的全景式视图。特别关注了老旧遗留系统(Legacy Systems)与现代云原生应用之间的数据衔接策略,提出了渐进式数据迁移和中间件适配的实践路径。 第三部分:信息流动的价值实现与未来趋势 最后一部分将目光投向信息共享的终极目标——价值创造,并展望未来的发展方向。 第七章:数据驱动决策的闭环构建 信息共享的最终目的是优化决策。本章聚焦于如何将汇聚的跨域信息转化为可量化的决策支持。我们构建了一个“采集-分析-反馈”的闭环模型,强调了机器学习和人工智能技术在处理异构数据流中的关键作用。详细阐述了如何设计有效的指标体系(KPIs)来衡量信息共享带来的实际效益,例如缩短的响应时间、降低的运营成本或提升的客户满意度。本章反对盲目追求“大数据”,倡导以“有效决策”为导向的“精益信息流”。 第八章:信任机制与信息安全的新范式 信息共享的持续性依赖于参与方之间的信任。本章探讨了在去中心化和隐私保护日益成为主流的背景下,如何建立新型的信任机制。除了传统的访问控制和加密技术,本章重点介绍了零知识证明(Zero-Knowledge Proofs)等前沿隐私计算技术,它们允许在不暴露原始数据的情况下验证信息的有效性。这为高度敏感领域(如医疗健康、金融风控)的大规模信息协作提供了新的可能。 第九章:面向未来的信息流:自适应与韧性系统 展望未来,信息系统必须具备高度的自适应性和韧性,以应对突发事件和快速变化的环境。本章探讨了如何利用先进的系统工程方法(如数字孪生技术)来模拟和优化复杂的信息流动路径。未来的信息系统应具备自我诊断、自我修复和动态重构的能力。研究了如何通过增强学习模型来预测信息瓶颈,并提前调整资源分配,确保关键信息流在任何冲击下都能保持基本稳定。 本书综合了信息科学、组织行为学、系统工程和计算机科学的视角,为构建高效、安全、有价值的信息流通体系提供了深刻的理论洞察和实用的操作蓝图。它不仅是对当前信息挑战的梳理,更是对未来知识协作模式的探索。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XH】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光听着就感觉是一本非常硬核的学术著作,内容必然涉及大量理论框架、制度分析以及实践案例。我特别好奇作者是如何将“跨部门”这一复杂概念,在“政务信息共享”这个看似枯燥的领域内,进行深入剖析的。我猜想,书中可能对当前我国各部门之间信息壁垒的成因进行了细致的梳理,比如历史遗留问题、技术标准不统一、部门利益的博弈等等。同时,它很可能借鉴了国内外在政务信息共享方面的先进经验,比如构建统一的数据平台、制定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的法律法规、建立有效的协同工作机制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能够真正打破信息孤岛,提升政府治理的效率和透明度,最终惠及民生。从书名来看,这本书似乎不是那种轻松读物,更适合那些对公共管理、信息技术在政府应用、以及国家治理体系现代化等领域有深入研究兴趣的读者。我希望它能在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上都达到很高的水准,能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从业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评分

【XH】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这名字听起来就充满了“改革”的味道,让人联想到打破旧有格局、建立新秩序的宏大叙事。我猜想,这本书的作者一定是一位对中国现行政务体系有着深刻洞察的专家。它很可能从历史的角度出发,梳理了我国政务信息共享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集中的发展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遇到的种种挑战和瓶颈。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探讨,构建一个高效、安全、可靠的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机制,需要哪些关键的“齿轮”和“链条”。比如,是否有关于信息共享的法律法规建设的建议?是否有关于技术标准统一和平台建设的路线图?是否有关于部门协作和利益协调的创新模式?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会针对当前信息共享中可能出现的“数据安全风险”和“隐私泄露问题”,提出有效的防范和应对措施。这本书,我预感它不仅仅是一次学术上的理论探索,更可能是一次对未来中国政务信息体系建设的“ blueprint”,为实现更高水平的“数据驱动治理”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评分

当我看到【XH】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这个书名时,我的脑海里立刻浮现出一幅宏大的图景:如何让原本分散在各个政府部门、互不相通的信息,像活水一样流动起来,服务于更广泛的社会需求。这本书,我预感它不仅仅是一篇论文的集结,更像是一位对中国政务体系有着深刻理解的智者,在梳理和构建一套高效协同的“神经系统”。我猜测,它可能从宏观的顶层设计入手,探讨了建设全国统一的政务数据共享平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如何确保数据的权威性、准确性和安全性。微观层面,则可能深入到具体的部门协作流程、数据标准制定、技术接口对接、以及人员的培训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我尤其想知道,书中是否对信息共享中的“责任”和“权属”问题进行了清晰界定,这往往是信息共享过程中最棘手的环节之一。此外,书中是否也涉及了如何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实现更精准的决策、更高效的公共服务,甚至在预警和应急响应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这才是信息共享的终极价值所在。

评分

【XH】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这个书名让我想到了无数次的“数据跑腿”,以及那些因为信息不通而造成的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成为一个“破局者”。我猜测,它不仅仅停留在对现有问题的陈述,而是着力于提出“机制”。“机制”二字,意味着它会深入探讨运作的逻辑、规则和保障。我设想,书中可能会详细阐述构建一个成功的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机制,需要哪些关键要素:比如,明确的法律法规作为基础,清晰的部门职责划分作为前提,统一的技术标准作为支撑,以及一套有效的监督和评估体系作为保障。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分享一些在实际操作中遇到的挑战,以及如何克服这些挑战的具体案例和经验。例如,如何平衡数据开放与信息安全之间的关系?如何建立跨部门的利益协调机制,鼓励部门主动共享数据,而不是“捂着”?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实现数据的“可用不可见”,在满足共享需求的同时,保护公民的隐私?如果这本书能够为这些难题提供行之有效的答案,那它将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研究成果。

评分

看到【XH】 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机制研究 这个书名,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一定是一本关于“如何让政府部门之间更好地沟通协作”的书。我感觉它可能不仅仅是理论性的探讨,更像是对现实问题的“手术刀”。我猜测,书中会从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以及信息科学等多个维度,来剖析跨部门政务信息共享的复杂性。它可能揭示了信息孤岛背后深层次的体制性、机制性原因,比如部门的权力划分、利益诉求、以及绩效考核模式等。同时,我希望它能提供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如何通过制度设计,打破部门壁垒;如何构建统一的信息平台,实现数据的互联互通;如何建立有效的协调机制,解决部门间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如何通过技术手段,提升信息共享的效率和质量。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涉及到“数据治理”这个概念,如何在共享的同时,确保数据的质量、安全和合规性?这本书,我预感它将成为理解现代政府运作逻辑,尤其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关键读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