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2015中国智库年度发展报告 |
| 作者 | 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 王斯敏 |
| 定价 | 98.00元 |
| 出版社 |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
| ISBN | 9787509795910 |
| 出版日期 | 2016-09-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2015年,中国智库建设跃至新高度、站上新起点:外部环境不断改善,政策支撑愈加有力;自身治理机制逐渐建立,体制痼疾有所缓解;智库研究理论体系开始建构,评价机制趋向多元;智库与媒体间关系紧密,融合发展之势凸显。本书着眼于上述方面,在2015年中国智库建设与发展的海量信息中寻找新亮点、总结新态势、形成新思考、助力新发展。书中特别针对党政智库、社科院系统智库、高校智库、社会智库进行了深入分析与研究。 |
| 作者简介 | |
| 王斯敏,光明日报社理论部智库版、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版主编,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副主任,多年来在期刊和《光明日报》上发表多篇关于智库研究的理论性文章。 |
| 目录 | |
| 编辑推荐 | |
| 资政启民、助推发展,这是国家与人民对智库的热切诉求。随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概念被明确提出,一年来,智库建设外部环境不断改善、政策支撑愈加有力;智库自身治理机制逐渐建立、体制痼疾有所突破;智库研究的理论体系开始建构、评价机制趋向多元;智库与媒体之间的关系愈加紧密,融合发展之势鲜明凸显。本报告着眼于上述方面,在2015年中国智库建设与发展的海量信息中寻找新亮点、总结新态势、形成新思考,以期对我国当前乃至今后的智库建设有所裨益。 |
| 文摘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很有质感,整体色调偏向深蓝,透露出一种沉稳和专业的气息。封面上“2015中国智库年度发展报告”几个大字清晰醒目,字体选择了比较有力量感的宋体,给人一种权威感。下面是“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的署名,这让我对报告的来源有了初步的信任,毕竟光明日报在新闻界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良好的声誉。名字“王斯敏”以一种稍小的字号出现在作者栏,这让我好奇这位研究者在报告中扮演的角色,是主笔还是牵头人?书号“978750979591”虽然只是一个数字,但它代表了这本书在图书市场上的身份,也预示着它是一本经过正规出版流程的书籍。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封面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严谨、专业,充满了学术研究的氛围,激发了我想要深入了解其内容的兴趣。我期待它能像它的封面一样,在内容上也给我带来深刻的洞察和扎实的论述。
评分读完之后,我对这本书的结构安排感到非常赞赏。报告似乎并没有采用流水账式的叙述,而是非常有条理地将2015年中国智库的发展状况进行了系统性的梳理。我猜测,它可能首先会有一个宏观的概述,勾勒出当年中国智库的整体发展图景,包括在政策研究、社会服务、国际交流等方面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随后,报告很可能深入到具体的领域,比如对不同类型智库(例如高校智库、党政部门研究机构、社会智库等)的分类研究,分析它们各自的特点、优势和发展趋势。我特别期待看到关于智库研究方法的探讨,以及在具体政策议题上,智库是如何发挥作用,提出真知灼见的。此外,如果报告中能够对智库的成果转化、影响力评估,甚至是智库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有所提及,那将更具参考价值。这种结构化的呈现方式,能够让读者更清晰地把握报告的核心信息,也方便在其中查找自己感兴趣的部分。
评分从作者“王斯敏”这个名字来看,我猜想这可能是一本由一位资深研究者主导完成的报告,或者是由一个专业的研究团队协作完成,而王斯敏是其核心的学术带头人。在阅读过程中,我希望能感受到一种深入的思考和扎实的学术功底。我期待报告能够不仅仅停留在现象的描述,而是能够挖掘背后的深层原因,进行逻辑严密的分析,并提出具有前瞻性和可行性的建议。特别是在“智库年度发展报告”这样一个主题下,我希望作者能够展现出对中国智库发展规律的深刻理解,以及对未来趋势的敏锐洞察。例如,在面临日益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时,中国智库如何调整策略,提升研究的质量和影响力?如何在开放的环境中,既保持学术的独立性,又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战略?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我也希望作者能够给出令人信服的解答。
评分书名中的“2015”这个年份,让我对报告的内容有了时间上的定位。这意味着它将聚焦于2015年这一特定时期中国智库的发展状况。我很好奇,在那个年份,中国智库在哪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又遇到了哪些新的瓶颈?报告中是否会涉及当时备受关注的宏观经济政策、社会改革热点,或者是国际局势的重大变化,以及智库在这些议题上的研究成果?我尤其关注的是,报告是否能够反映出2015年中国智库在参与国家决策、推动社会进步方面所扮演的具体角色。是作为重要的思想源泉,还是作为政策的“参谋团”?又或者是在公众认知中,智库的形象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本书很可能是一份具有历史记录意义的文献,为后人研究那个时期的中国智库提供宝贵的参考。
评分“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这个署名,让我对这本书的学术立场和研究视野有了初步的判断。光明日报作为一份具有深厚人文底蕴和思想深度的报纸,其智库研究中心很可能在研究中注重理论的深度和现实的关照。我期待报告能够展现出一种宏阔的国际视野和对中国国情的深刻洞察。比如,在分析中国智库发展的同时,是否会与其他国家的智库进行横向比较,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在研究方法上,是偏重定量分析,还是更侧重定性研究?我希望这份报告能够避免流于表面化的宣传,而是能够呈现出真诚的学术探讨和建设性的意见。它应该是一个严谨的学术成果,同时也能够为读者提供关于中国智库发展方向的思考,激发更多关于如何建设世界一流智库的讨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