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不做虎妈 不做狼爸
定价:35.00元
作者:王敏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01-01
ISBN:978721411305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父母的力量源自温柔。
面对犯错的孩子,心平气和永远胜过暴跳如雷。
记住,
一对愤怒的家长会培养出一个愤怒的宝宝。
孩子的安全感,来自父母的宽容。
有时候他们闯了祸,需要的不是无休止的责备,而是一个爱的台阶。
内容提要
《不做虎妈,不做狼爸》讲述了幼儿教育中的精华理论。全书是在众多幼儿教育工作者为家长们提出的多个备忘录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中家庭教育的丰富事例,运用理论与实践操作紧密结合的著述方法,系统性地阐释了当下幼儿教育中普适性的本质问题。同时,书中以客观科学的视角,结合大量家庭教育的成败案例,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实用建议,能够让家长朋友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领悟到教育的真谛。
目录
作者介绍
王敏,曾用名唐诗,笔名牛牛。毕业于厦门大学,执着于媒体出版行业。至今在报纸、杂志及新兴媒体发表各类文章多篇。主要作品有《好命女孩成长日志》《图解君主论》《生活中的经济学》《营销女皇》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深度、务实,且充满人文关怀。它没有鼓吹任何极端的教育理念,而是强调“适度和平衡”的重要性。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培养兴趣”与“发展天赋”之间的辨析。作者指出,很多家长急于把孩子的“一时的喜欢”上升到“终身事业”的高度,从而施加了过多的功利性压力。他建议家长应该像一个园丁,提供土壤、阳光和水分,但不能强行规定哪朵花应该开得最快、最鲜艳。书中关于“如何与学校系统周旋”的那一章也极其实用,它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沟通脚本,教你如何在维护孩子个性的同时,与主流教育体制保持建设性的对话,而不是陷入无谓的对抗。这对于在应试教育大环境下挣扎的家长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这本书不是那种读完让你感到压力山大的“鸡血”读物,而是让你感到内心充实、方向明确的“定海神针”。它让人相信,真正的教育,是长期的、潜移默化的信任和支持,而非短期的、高压的指令和控制。
评分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是抱着一种“试试看”的心态,毕竟市面上育儿书汗牛充栋,真正能落地的少之又少。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大量的篇幅放在了对不同年龄段孩子常见“行为偏差”的案例分析上,而且这些案例描述得极其生动,仿佛就是在我家客厅里上演的场景。比如那个关于“完美主义陷阱”的章节,作者用一个建筑师的故事说明了过度追求细节如何阻碍了整体的进度和创造力,这让我立刻联想到了我女儿对作业的拖延症——她宁愿花半小时修改一个并不重要的标点符号,也不愿意开始写后面的新内容。书中给出的建议是引入“最小可行性产品”的概念到日常学习中,先完成核心骨架,再回来打磨细节。这个商业管理的概念被巧妙地融入到家庭教育中,实在是太有创意了。这本书的文字流畅度很高,没有那种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读起来非常轻松愉快,但每一页都沉甸甸的,充满了可以立刻付诸实践的智慧。它不是告诉你孩子是“好”还是“坏”,而是帮你拆解那些行为背后的深层心理需求,这才是真正的育儿升级。
评分这本《育儿的艺术与智慧》真是让人茅塞顿开,它没有那种居高临下的说教感,反而像是一个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分享他走过的弯路和发现的宝藏。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内在驱动力”的探讨,作者非常细致地剖析了现代亲子关系中,家长无意间是如何用物质奖励或情感绑架来扼杀孩子自发探索的欲望的。他提出的那个“三问法”——在孩子遇到困难时,不直接给答案,而是引导他问自己三个递进的问题——简直是神来之笔。我试着在我家那个五年级的儿子身上用了两次,第一次他很不耐烦地嘟囔着敷衍,但第二次,他竟然自己趴在桌子上研究了快一个小时,最后自己找到了一个我们都没想到的小窍门,那种成功的喜悦,比我直接夸他一万遍都管用。这本书的厉害之处在于,它让你思考的不是“我该怎么做”,而是“我为什么要这样做”,从根源上重塑了我们对“教育”这件事的认知,它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培养一个独立思考者的指南,而不是一本操作手册。我特别喜欢其中引用的一段话:“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忘记了你的存在,却记住了你教会他的思维方式。”这本书让我感觉自己终于从“管教者”的角色,慢慢向“引路人”的角色过渡了。
评分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堪称一绝,它没有采用传统的“分年龄段”的线性结构,而是围绕几个核心的教育哲学主题来展开,比如“权威的边界”、“失败的价值”、“情绪的流动性”。我尤其欣赏它对“冲突管理”那一章的处理。很多书会教你如何避免冲突,但这本书坦诚地指出,冲突是家庭教育中不可避免的“高光时刻”。作者提供了一套“情绪降温-事实澄清-共同决策”的黄金三步法,来处理孩子发脾气或不服管教的瞬间。我记得有一次我儿子因为抢不到玩具而大哭,我本能地想吼他,但突然想起了书里的“情绪降温”——我没有试图去讲道理,而是默默地递给他一张毛巾,坐到他身边,只是陪着他。大约五分钟后,他自己平静下来了,然后才愿意听我分析。这种“非介入式”的陪伴,比任何说教都更有力量。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教你如何成为一个更稳定的“环境载体”,而不是一个时刻绷紧的“控制中心”。它让我对“管教”二字有了更温和、更有力量的理解。
评分我一直觉得,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一个能够独立面对复杂世界的人。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个核心,它很少谈论具体的学习方法(比如如何背单词),而是花费大量笔墨讨论如何建立孩子的“心理韧性”和“社会适应能力”。作者在探讨“责任感”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尖锐的观点:很多家长自以为在“帮助”孩子做家务或完成任务,实际上是在剥夺孩子建立自我效能感的绝佳机会。他举例说,如果孩子把牛奶洒了,不要急着擦,而是让他自己去拿拖把,即便他做得慢、擦得不干净。这个“慢一点,让孩子自己完成”的过程,远比快速清理干净更有教育意义。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具有批判性,它毫不留情地揭示了当代父母在“爱”的名义下所犯下的过度保护的错误。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地会停下来,反思自己过去一年里替孩子做了多少本该由他自己面对的事情。这不只是一本育儿书,更是一本关于如何放手的艺术指南,读完后感觉心灵被深度洗涤了一遍,学会了“退后一步看风景”。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