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乡村治理:从二元格局到农村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山西永济蒲韩乡村民间组织为例
定价:36.00元
作者:
出版社:中国社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12-01
ISBN:9787508755625
字数:
页码:2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乔运鸿著的《乡村治理--从二元格局到农村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山西永济蒲韩乡村民间组织为例)》梳理了关于乡村治理与民间组织的基本理论和观点;分析了“乡政村治”模式的形成、发展和存在的现实问题;对蒲韩乡村民间组织的成长环境和发展历程进行了细致的描述;探讨了组织的内部机理、性质、功能和特点;论述了民间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地位和路径;对乡村治理中民间组织的价值和作用进行了理论层面的分析和研究。
目录
章 乡村治理与民间组织
一、乡村治理的理论与实践
(一)乡村治理理论的提出
(二)乡村治理的含义
(三)乡村治理的实践模式
二、乡村治理中的农村民间组织
(一)中国民间组织的发展
(二)农村民间组织的兴起
(三)乡村治理中民间组织的参与
三、农村民间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范例
(一)蒲韩乡村民间组织简介
(二)蒲韩乡村民间组织的研究价值
四、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民间组织参与乡村建设和治理的一般经验
(一)欧美国家的农业合作组织
(二)日本韩国的综合农协
(三)印度农村公共品供给中的非组织的参与
(四)台湾地区的农会组织
第二章 乡村治理的“乡政村治”模式
一、“乡政村治”治理模式的形成
(一)从“政社合一”到“乡政村治”
(二)“乡政村治”的治理主体
(三)“乡政村治”的运行机制
二、“乡政村治”乡村治理模式的分析
(一)“乡政村治”的实践意义
(二)“乡政村治”中的角色困惑
(三)步履艰难的乡村治理实践
第三章 蒲韩乡村民间组织的成长与内部治理
一、蒲韩乡村民间组织的成长
(一)农资供给与技术培训
(二)妇女组织和文化活动
(三)环境建设和村民教育
(四)合作经济与公共服务
二、性质与理念
(一)性质
(二)理念
三、组织结构:企业管理与社团治理
(一)部门设置及职责
(二)部门分类及功能
(三)组织结构图及其图释
(四)企业管理的模式
(五)社团治理的模式
四、运行模式:内部循环与外部合作
(一)内循环机制
(二)外循环机制
五、制度与规矩
(一)人资制度
(二)财务制度
(三)奖惩制度
(四)内部规矩
第四章 蒲韩乡村民间组织的治理实践
一、治理资源
(一)社区内外的人力资源
(二)社区运行的财力保障
(三)社区成长的精神动力
(四)社区发展的智力支持
二、治理行为
(一)培育内生力量
(二)发展合作经济
(三)致力公共服务
(四)复兴传统文化
(五)建设美丽家园
三、治理路径
(一)理念团聚,文化先行
(二)精英主导,村民自主
(三)资源内生,借力合作
(四)社企共进,多元互动
四、治理功效
(一)村庄经济与会员收入
(二)村庄供给
(三)村庄环境
(四)村庄文明
(五)村庄社会
第五章 农村民间组织参与治理的乡村多元共治
一、自治组织:走出行政化的樊篱
(一)村民自治的“自治”内涵
(二)“行政化”的村民自治组织
(三)村民委员会“去行政化”的困境
(四)“非行政化”的乡村民间组织自治模式
二、公共服务:乡村内生力量的参与
(一)当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基本状况
(二)的单一供给是制约农村公品供给的体制因素
(三)影响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其他因素
(四)农村公共服务供给多元化的发展趋势
(五)农村民间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分析
三、乡村民众:从弱势的“小农”到强势的“社团”
(一)农民的“原子化”.状态及其影响
(二)农村民间组织――“原子化”农民的再组织
(三)农村民间组织的价值
(四)拓展农村民间组织的聚合功能
四、村庄文明:失忆中的唤醒
(一)失忆中的村庄文明
(二)民间组织在重塑农村社区文明中的作用
(三)重塑村庄文明――民间组织参与的多元主体合作共赢
五、基层政治:危机中的新出路
(一)农村基层政治危机的表现及原因
(二)农村政治危机与乡村社会的整合与治理
(三)农村民间组织――农村政治危机的缓冲力量
参考文献总目
后记
作者介绍
乔运鸿,1960年生,山西运城人,法学硕士。现任太原理工大学政法学院公共管理系主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员、县级行政管理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主要研究领域为农村社会发展、乡村治理和非营利组织。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1项,主持省级软科学项目、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10多项。在《中国行政管理》《理论探索》等学术期刊发表政治发展、公共行政、乡村治理等方面论文30余篇。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XH】 乡村治理:从二元格局到农村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山西永济蒲韩乡村民间组织为例,犹如一声号角,唤醒了我对中国基层治理模式演变的强烈好奇心。我一直对“二元格局”下的农村发展困境有着深刻的体会,也深知打破这种格局,构建更加灵活、更具韧性的治理体系的重要性。而“农村社会组织的参与”,这几个字精准地捕捉到了当前中国乡村治理改革的一个关键方向。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阐释,在从传统二元结构向多元主体参与转型的过程中,究竟发生了哪些结构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如何影响到乡村的资源配置、决策机制和公共服务供给的?尤其让我感兴趣的是,作者是如何通过“山西永济蒲韩乡村民间组织”这个具体的案例,来印证和深化这些理论观点的。我想知道,这些民间组织是如何在这种新的治理模式中找到自己的定位?它们的成立和发展是否得到了政策的支持?在实际运作中,又面临着哪些挑战?比如,它们如何处理与基层政府的关系?如何平衡自身利益与村民的共同利益?书中能否提供一些具体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供我们借鉴?对我来说,能够从一个鲜活的案例中学习乡村治理的实践智慧,远比抽象的理论阐述更加有价值。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XH】 乡村治理:从二元格局到农村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山西永济蒲韩乡村民间组织为例,一出现就牢牢抓住了我的目光。它触及了当下中国乡村发展中最核心的问题之一:如何从僵化的二元格局中解放出来,让农村社会焕发新的生机。我一直认为,有效的乡村治理不仅仅是政府单方面的管理,更需要依靠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农村社会组织的参与”这个概念,恰恰点明了这本书的核心研究方向,预示着它将探讨一种更加多元化、更具韧性的治理模式。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界定这种“二元格局”的,以及它在不同历史时期和地域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而“农村社会组织”的出现,又是如何打破或重塑了原有的格局?它们在乡村治理体系中究竟承担了哪些功能?是补充了政府职能,还是提供了新的治理视角?“山西永济蒲韩乡村民间组织”这个具体的案例,更是让我看到了这本书的实践价值。我希望通过对这个案例的深入了解,能够窥见这些民间组织是如何在基层运作的,它们在维护村民权益、促进乡村发展、化解社会矛盾等方面扮演了怎样的角色。同时,我也期待书中能够探讨这些组织在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及它们未来的发展趋势,这将对我理解当代中国乡村的复杂性有更深的认识。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标题,【XH】 乡村治理:从二元格局到农村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山西永济蒲韩乡村民间组织为例,我的思绪一下子就飘到了黄土地上,脑海里勾勒出了一幅充满烟火气的乡村图景。乡村治理,这个词本身就带着一种厚重的历史感和现实的紧迫感。而“从二元格局到农村社会组织的参与”,这几个字则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乡村社会正在发生的深刻变革。我一直觉得,传统的城乡二元结构对农村发展造成了诸多限制,而如何真正让农村“活”起来,让农民有参与感和获得感,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难题。这本书似乎就是沿着这条思路,深入探究这一过程。我特别期待书中对“农村社会组织”的定义和分类,以及它们是如何在这种新的治理模式下发挥作用的。是基于共同利益的协会?还是社区自治的平台?它们与政府的关系又是怎样的?是独立的运作,还是有着紧密的联系?而“山西永济蒲韩乡村民间组织”这个具体的案例,更是让我眼前一亮。这意味着书中不会是泛泛而谈,而是有扎实的研究基础,能够提供鲜活的样本和生动的细节。我相信,通过对这个案例的剖析,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乡村社会组织在参与治理过程中的功能、挑战和发展前景,从而对整个乡村治理的未来有更清晰的认知。
评分【XH】 乡村治理:从二元格局到农村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山西永济蒲韩乡村民间组织为例,这个书名直击了我一直以来对中国乡村发展模式的思考。长久以来,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似乎在无形中制约着农村的活力,而如何真正激活农村内生动力,提升治理效能,一直是学界和实践界关注的焦点。“农村社会组织的参与”这一提法,预示着本书将聚焦于一种更为民主、更为多元的治理路径,这让我充满了期待。我非常想知道,作者是如何界定“农村社会组织”的?它们与传统的村委会、党支部等组织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和联系?在从“二元格局”向“多元参与”的转变过程中,这些社会组织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是弥合城乡差距的桥梁,还是提升村民自治能力的载体?书中对“山西永济蒲韩乡村民间组织”的深入剖析,无疑是本书的亮点所在。我渴望了解这些组织是如何孕育、成长起来的?它们的组织形式、活动内容、资金来源以及影响力如何?尤其是在面对乡村发展中的具体问题时,这些民间组织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是否能够为其他地区的乡村治理提供可复制的经验?我希望这本书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中国乡村治理创新实践的启发和思考。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深深吸引了我,【XH】 乡村治理:从二元格局到农村社会组织的参与-以山西永济蒲韩乡村民间组织为例。光是这个名字,就勾勒出了一幅宏大的学术图景,让我对中国乡村治理的变迁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国家的社会肌理,离不开对基层治理模式的深入剖析。特别是“二元格局”这个词,很容易让人联想到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而这本书似乎在探讨如何突破这种固有的藩篱,转向更加多元化、更具活力的农村社会组织参与。这种视角本身就极具前瞻性和现实意义,因为它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战略的落地和农民的福祉。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将宏观的治理理论与具体的微观案例相结合的。是以什么样的理论框架来分析“二元格局”向“农村社会组织参与”的转型?在这个过程中,蒲韩乡村民间组织扮演了怎样的角色?是主动的推动者,还是被动的响应者?它们又是如何运作的?其内部的权力结构、资源分配、决策机制又是怎样的?这些都是我迫切想要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的问题。而且,“蒲韩乡村民间组织”这个具体的案例,让我感到非常地方便,因为这不仅仅是理论的探讨,更是对现实的观察和研究,能够帮助我更清晰地理解乡村治理的实际操作和挑战。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