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 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第3版)

【XH】 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第3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鲁鹏程 著
图书标签:
  • 亲子关系
  • 育儿
  • 拖延症
  • 习惯养成
  • 家庭教育
  • 儿童心理
  • 妈妈必读
  • 行为习惯
  • 时间管理
  • 3-6岁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ISBN:9787568221917
商品编码:29477076423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第3版)

定价:25.00元

作者:鲁鹏程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6-01

ISBN:9787568221917

字数:

页码:224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仅用5步,解决孩子“性子慢”、做事磨蹭、不会合理利用时间的问题!
  ◆妈妈请注意:孩子“性子慢”、拖拉,直接影响他未来的工作、就业,要重视起来!
  ◆本书自2011年出版以来广受读者欢迎,累计近10万册,成为解决孩子拖拉方面的经典作品。2015年本书获得韩国知名出版社青睐并引进韩国,在韩国市场亦深受欢迎。
  ◆本书作者鲁鹏程创作畅销书多部,其中《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出版4多年来持续加印,达50多万册,长期雄踞各大图书排行榜前列。《让孩子吃点苦吧》入选“2011―2012年中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我家孩子爱学习》入选《中国教育报》“2011年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

内容提要


为什么别人刷牙洗脸只用几分钟,他却要用半个多小时?
  为什么他从七点就开始写作业,到晚上十点还写不完?
  为什么说好早上八点出发,但是他拖了半小时还没准备好?
  为什么家长不断催促他,他自己也着急,却仍是快不起来?
  ……
  现在,很多妈妈都快因为孩子的“慢性子”而崩溃了。这些孩子就像小蜗牛一样,做什么事情都不急不忙、磨磨蹭蹭。你急的跺脚、发脾气,却仍是无济于事!
  其实要让“慢性子”的孩子快起来,也不是不可能。只要找出孩子变慢的深层原因,并且让他学会合理利用时间,这些孩子完全可以变得积极起来。本书根据孩子的心理特点,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迅速让孩子摆脱拖拉,变得积极起来:
  找出孩子变慢的深层原因;
  认同并尊重孩子的做事节奏;
  妈妈给孩子一些做事的信心;
  教会孩子合理利用时间;
  让孩子提高时间的利用效率;
  ……
  焦急的妈妈们,孩子“性子慢”,拖拖拉拉,也是有原因的。只要我们能够找出其中的原因,完全可以让孩子摆脱拖拉,变得积极起来。

目录


章 我真的快不起来啊!——发现孩子变“慢”的深层原因
1. 反正有人安排,我不管了!——妈妈不要包办、越俎代庖
2. 妈妈不在,呵呵!——只要没妈督促,孩子就会拖拉
3. 我也着急啊!——孩子心里也着急,但就是快不起来
4. 有什么好着急的!——孩子天生慢性子,什么事都不急
5. 它还不是好的!——苛求,为做好一件事不停地重复
6. 玩?好哦!学习?哼!——要是玩,动作就快;学习,就磨蹭
7. 咦,那有只蚂蚁哦!——老是分散注意力,自然做事拖拉
8. 我心情不好!——孩子高兴,就快;不高兴,就拖拉
9. 是去呢,还是不去?——孩子犹豫不决,就会磨蹭拖拉
10. 我就不快!就不快!——孩子用“拖拉”对抗妈催促
第二章 快点快点,赶紧的!——催促孩子,会让他变得更慢
11. 快点收拾干净!——越说快,孩子越快不起来
12. 快点,快点啊!——妈妈别用“快点”妨碍孩子的独立
13. 快去××!快去××!——别让几个“快去××”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14. 你快点说啊!——孩子有话说不出,反而说“没什么”
15. 你真是不像话!——孩子会感到委屈,感到妈冷漠
第三章 妈妈,请别不耐烦!——认同并尊重孩子做事的节奏
16. 别磨磨蹭蹭的!——孩子其实有自己的做事节奏
17. 没看我忙着呢吗?——妈妈总是忙,孩子想说都没机会
18. 说了多少遍还记不住?!——妈妈需要耐心一点等待孩子成长
19. 他干什么都慢——别用反话刺激孩子,要正面鼓励他
20. 要有个女孩样!——想让女孩“文静”,但她可能会变“拖拉”
21. 你可是个男孩呀!——别暗示男孩懦弱,否则他会没自信,更“拖拉”
第四章 我要给孩子点信心啊!——妈妈自己要适当地作一些改变
22. 妈妈相信你!——不在孩子身边,他反而能“快”一些
23. 孩子,谢谢你!——妈鼓励会让孩子积极动起来
24. 跟你商量个事!——与孩子商量一些事,提升他的能动性
25. 来,帮帮妈妈!——记得给孩子创造点做事的机会
26. 不着急,不急!——提醒自己“不着急”,放慢自己的节奏
第五章 谁偷走了你的时间?——纠正孩子浪费时间的不好习惯
27. 真是不想起床啊!——别再纵容孩子睡懒觉了
28. 唉,又迟到了!——纠正孩子不守时的毛病
29. 不知道把它丢到哪里了!——培养做事有条不紊的习惯
30. 一上网,时间就过得特快!——让孩子有节制地上网
31. 我再杀一盘,然后立即……——别让孩子“讨价还价
32. 白天老犯困呢!——纠正孩子爱熬夜的坏毛病
第六章 你要做一下计划哦!——教孩子学会合理地利用时间
33.我为什么要学习?——教孩子树立自己追求的目标
45.学习,我不知道怎么学啊!——制订学习计划很重要
46.我知道该做什么了!——教孩子列出具体的学习任务
47.不做“突击队员”了!——确定孩子每天学习的量
48.这一天过得好慢啊!——教孩子合理分配一天的学习时间
49.我学得“头昏脑胀”——告诉孩子:文理科,交替学习
50.学习怎么没有进步呢?——检查学习效果,适当调整计划
51.这样的计划我完不成!——计划要有可行性
52.你看人家的计划多好啊!——计划要适合自己的孩子
53.我的计划有问题吗?——制订学习计划必须注意的问题
54.我长大了要做……——帮孩子做好长期计划
第七章 我的时间,我做主!——提高孩子的时间利用率
1. 每天我有25个小时啊——建立起孩子的时间观念
2. 你的时间,浪费太多了!——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利用效率太差
3. 他老是自由散漫,管不住自己!——提升孩子的自律性
4. 学习,玩耍两不耽误!——劳逸结合,学习效果才佳
5. 没意思,我不玩了!——教孩子学会分解复杂的任务
6. 我只要坐在书桌前就好了!——避免孩子“磨洋工”
第八章 让孩子成为爱学习的天使——解决孩子在学习中的拖拉问题
55.我真不想做作业!——弄清孩子不爱写作业的原因
56.跪求作业答案!——如何应对孩子写作业偷懒的问题
57.我写得好慢呀!——孩子写作业太慢,家长怎么办?
58.都23:00了,还没写完!——督促孩子更好地完成作业
59.妈妈,来陪我写!——陪孩子写作业,要慎重对待
60.先复习功课,再写作业!——给孩子传授写作业的窍门
61.天啊,还要做总结?!——引导孩子及时做总结
62.忘了写小数点了!——教孩子克服写作、考试马虎的毛病
63.我就爱“临阵磨枪”!——让孩子提前复习,不要指望考前“突击”
64.那道题把我拦住了!——考试时,别让孩子“死抠题目”

作者介绍


鲁鹏程,家庭教育研究者,家庭教育畅销书作者。曾在国际学校做过多年一线教师,多次被评为“学生喜爱的教师”“青年教师”,现专注于家庭教育和青少年问题的研究与写作。出版过家庭教育著作十几部,其中《好妈妈不吼不叫教育男孩100招》出版4多年来持续加印,达50多万册,长期雄踞各大图书排行榜前列。《让孩子吃点苦吧》入选“2011―2012年中国十大家庭教育图书”。《我家孩子爱学习》入选《中国教育报》“2011年教师暑期阅读推荐书目”。《孩子总是拖拖拉拉,妈妈怎么办》一书,于2015年引入韩国出版。

文摘


反正有人安排,我不管了!——妈妈不要包办、越俎代庖
  我们人人都喜欢一种舒适的环境,喜欢尽情享受,更乐得有人帮我们做事。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全家上下都围着他转,既然可以享受这种毫不费力就拥有的“幸福”,孩子当然愿意“坐享其成”。
  于是,我们对他照顾有加,使他在不知不觉中就变得“饭来张口”;我们对他疼爱有加,不愿意让小小的他受累,因此什么事都要替他做好。当然还有一种情况,那就是我们看不惯他做不好、做不对的样子,一时心急便替他做了。
  面对这样的情况,孩子的内心自然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反正妈妈都替我安排好了,我就不用管了!”
  每天早上,穿衣、洗脸、刷牙、吃饭、穿鞋、背书包、戴帽子,这样一个全套的“动作流程”全都是妈妈帮着清清完成的,他根本不用操心,也不用动手。直到清清已经上2年级了,这套“动作”依然是由妈妈代劳,他享受得心安理得。
  可是有一天,妈妈生病了,早上没起来,清清只得自己干。但他哪里做过呢?不是衣服袖子“找”不到、穿不好,就是鞋带系不上。可清清自己却不知道着急,他以为妈妈平常在半小时内能给他做完,他自己也行。结果,那天上学清清迟到了一整节课。回到家,他对着妈妈好一阵埋怨,妈妈也因此而陷入了深思……
  清清的妈确也该好好想一想了,如果再继续这样下去,清清就不仅仅是做事拖拉了,他个人能力的发展也会受到影响。因此,要孩子快起来,妈妈就不能包办、越俎代庖。。
  ▲把做事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
  穿衣是每个人必须要学会的,吃饭也总该要自己吃,想要什么东西应该自己去拿,自己的书本、玩具用过了要自己去收拾……孩子自己能做的事情有许多许多,这些事都该是他自己主动去完成的,我们不能让他成为被动接受者。
  我们要将做事的主动权交还给孩子,我们该注意到孩子的年龄特点,当孩子具备足够的能力时,我们要能引导他自己去做一些事情。比如穿衣,开始孩子往往会找不到衣服的前后,袖子穿不进去,或者裤腿穿错了,虽然他会出现很多问题,但我们要慢慢训练他。要让他主动去做这些事,并逐渐形成习惯。
  ▲要保持的耐心
  这里所说的耐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我们要对孩子有耐心,要慢慢地教他学会做所有事;另一方面则是我们要对自己有耐心,要能抑制住自己想要上去帮忙的欲望。
  毕竟,孩子学习做事是需要时间与过程的,他不可能一下子都学会,也不可能立刻就做得驾轻就熟。我们要耐下性子来,一遍一遍地教他,正所谓“熟能生巧”。当他自己慢慢学会穿衣、吃饭、收拾东西、整理房间等等事情之后,他自然就能快起来了。
  而这个过程对我们的耐心也是一种考验,我们要忍受孩子不断出错的情况,要忍受他一遍遍做不好的情况。此时我们要收起自己的急性子,要允许孩子做不好,允许他慢。这时我们可以采取一种比较法,我们可以和孩子一起比较他现在的做法与以前的做法,如果他现在做事比之前快了,也比之前做得好了,那么我们就要表扬他,并鼓励他再接再厉。
  ▲要注意不能走
  在改变包办这个习惯时,我们可能很容易就走了以下几种:
  ,“不包办代替就是撒手不管”,抱有这样想法的妈妈,放手的速度就太快了,这会让孩子完全没有适应的过程。他的内心就会因此而产生巨大的心理落差,他会觉得所有的事情都非常难,他也会认为自己非常笨。当孩子有了挫败感,他不但快不起来,反而会变得更加拖拉。
  我们放手的速度要慢一些,一边教孩子做事,一边放手让他去做,同时还要及时给予帮助。我们要让孩子逐渐从不会做、做得慢过渡到会做、做得快。
  第二,“你必须自己做,不然没人同情你”,我们何必要用这样严肃的态度呢?我们不过是想要孩子学会自理,能利索做事罢了。我们冰冷的态度会给孩子的内心带来伤害。
  所以,即便是要孩子自己做事,我们也要尽量保持一种温柔的态度,要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的爱,感受到我们对他的支持与鼓励。当他有了进步之后,我们还要及时给予他表扬,这样也能激发起他的自信心与好胜心。
  第三,“不管什么时候你都必须自己做”,这样的认知就太了。我们也要学会特殊情况特殊处理,比如孩子的朋友来做客,我们不让他招待客人却非要他把自己的袜子洗干净,这不仅会让孩子感到尴尬,同时也是对小客人的一种不尊重。我们完全可以要他先放着,等过后再做。
  在一些十分紧要的关头下,我们就要适当放宽要求,孩子可以练习的时间有许多,不非要占用那些重要的时刻,否则孩子在将来做事时可能也会没有主次之分。不过,如果是孩子故意捣乱,故意拖延,那我们就要严肃起来,对他进行批评教育了。
  ……

序言



告别“慢半拍”:家长如何引导孩子高效成长 在孩子的成长旅途中,“磨蹭”似乎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无论是起床、穿衣,还是写作业、收拾玩具,孩子常常会让家长们头疼不已:为何别人家的孩子能迅速完成任务,而自己的孩子总是慢吞吞,仿佛时间在他那里失去了紧迫感?这种“拖拖拉拉”的行为,不仅影响了孩子的学习效率和生活节奏,更可能隐藏着更深层次的原因,让父母感到无助和焦虑。 本书,正是为了帮助深陷“拖延困境”的家长们拨开迷雾,找到科学有效的育儿之道。我们并非提供一套万能的“速成秘籍”,而是深入剖析孩子拖延行为背后的多重原因,从生理、心理、环境等多个维度进行系统性解读,并在此基础上,为家长们量身定制一套循序渐进、可操作性强的引导策略。 为何孩子会拖延?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孩子拖延并非“懒惰”或“故意捣乱”的代名词。其背后可能涉及多种因素: 发展阶段的生理特点: 幼儿的大脑发育尚未完善,执行功能(如计划、组织、抑制冲动)相对较弱,这使得他们难以有效地分配时间和精力。他们可能沉浸在当下的游戏或兴趣中,难以切换到枯燥的任务上。 心理发展与情绪认知: 孩子可能因为对任务感到恐惧、焦虑(害怕失败、害怕被批评)、缺乏兴趣,或者仅仅是寻求自主权和控制感,而选择拖延。当孩子感到任务过于困难或不确定时,拖延成了一种自我保护机制,避免直接面对负面情绪。 认知与执行能力的差异: 有些孩子可能在理解任务要求、分解步骤、安排时间方面存在困难。他们可能无法准确估算完成任务所需的时间,或者在开始执行后容易分心,注意力难以集中。 家庭环境与教养方式的影响: 家长的过度包办、指令式教育、缺乏耐心、过高的期望,都可能无意中强化孩子的拖延习惯。例如,如果孩子知道家长最终会帮忙完成,他们自然缺乏主动性。而过于严厉的批评,也可能让孩子产生抵触心理,进一步加剧拖延。 外部环境的干扰: 现代社会充斥着各种电子产品和娱乐信息,这些对孩子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很容易让他们从原本的任务中分心,从而导致拖延。 本书将带领家长们进行一次深入的自我审视和对孩子的细致观察。我们将引导您: 识别不同年龄段孩子的典型拖延表现: 从学龄前到小学,再到青春期,不同年龄的孩子在拖延行为上会有何差异?哪些信号需要家长特别关注? 洞察孩子拖延的深层心理动机: 孩子是真的“不想做”,还是“不敢做”、“不会做”?是否存在未被满足的需求或未解决的情绪困扰? 评估家庭教养模式对孩子拖延习惯的潜在影响: 家长的哪些行为可能正在不经意间助长了孩子的拖延? 告别“唠叨”与“催促”,开启“科学引导”模式 许多家长面对孩子的拖延,习惯性地采取“唠叨”、“催促”、“批评”甚至“惩罚”的方式,然而,这些短期内可能奏效的“治标”方法,往往难以根除问题的“治本”。本书的核心理念在于,通过理解、尊重和科学引导,帮助孩子建立内在的动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我们将重点介绍以下科学有效的引导策略: 从“外部驱动”转向“内部激励”: 激发内在兴趣: 如何将枯燥的任务变得有趣?如何帮助孩子发现任务的价值和意义?本书将提供多种激发孩子学习兴趣和内在动机的方法,例如游戏化学习、目标设定、兴趣探索等。 培养积极心态: 引导孩子正确认识困难和失败,鼓励他们尝试,并从中学习。建立“成长型思维”,让孩子相信能力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提升,而不是固定不变的。 增强自我效能感: 通过小步前进、及时肯定和庆祝成功,帮助孩子建立对自身能力的信心。 重塑任务的“可见性”与“可操作性”: 任务分解与可视化: 帮助孩子将复杂的大任务分解成一个个小而易于管理的部分。学习使用日程表、待办事项清单、时间管理工具(如计时器、番茄工作法)等,让孩子清晰地看到任务的进展,增强掌控感。 设定清晰的目标与期望: 与孩子一起设定 SMART(具体的、可衡量的、可达成的、相关的、有时限的)目标,并确保孩子真正理解任务的要求和完成的标准。 提供结构化支持: 在初期,家长可以提供一定的结构化支持,例如设定固定的学习时间、提供学习环境的布置建议、示范如何开始任务等,但需注意循序渐进地放手。 建立积极的亲子沟通与反馈机制: 倾听与理解: 学习如何有效地倾听孩子的想法和感受,理解他们拖延背后的真实原因,避免简单地将孩子贴上“懒惰”的标签。 积极的语言与肯定: 用鼓励、支持的语言代替指责和抱怨。及时肯定孩子的努力和进步,即使是很小的成就。 合作解决问题: 与孩子一起商讨如何克服拖延,将家长视为盟友而非敌人。鼓励孩子主动提出解决方案,并给予他们尝试的机会。 环境的优化与习惯的培养: 创建支持性的学习环境: 减少干扰,提供安静、整洁的学习空间。 培养规律的生活习惯: 建立规律的作息时间,确保充足的睡眠和休息,这对孩子的精力和专注力至关重要。 合理管理电子产品的使用: 制定家庭电子产品使用规则,引导孩子平衡虚拟世界与现实生活。 从“被动等待”到“主动成长” 本书不仅提供理论指导,更注重实践操作。您将学到: 实际操作的步骤与技巧: 如何一步步引导孩子完成任务分解?如何有效地进行时间规划?如何处理孩子在执行过程中的分心和抗拒? 案例分析与情景模拟: 通过大量真实案例,您可以更直观地理解不同情况下如何应用书中提到的方法。 家长心态的调整与自我成长: 育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家长自身的耐心、理解和积极心态至关重要。本书也将帮助您调整育儿心态,减轻焦虑,享受与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本书的目标是帮助您: 减少与孩子在“磨蹭”问题上的冲突,建立更和谐的亲子关系。 让孩子逐步养成高效完成任务的习惯,提升学习成绩和生活自理能力。 培养孩子积极主动、自我驱动的内在品质,为他们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 告别“慢半拍”的焦虑,迎来孩子高效成长的春天。让我们一起,用科学、耐心与爱,陪伴孩子走过成长的每一个阶段。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编排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清晰。它不是那种东拉西扯、让人找不到重点的书。它开篇就明确指出了“拖延”的几个主要类型,比如逃避型、享乐型等等,然后针对每一种类型,都配有详细的“诊断工具”和“个性化干预方案”。我记得其中关于“任务价值感缺失”的分析特别有启发性。我一直以为孩子不写作业就是懒,看了这本书才知道,很多时候是他们看不到完成任务的意义,或者觉得这个任务跟自己毫无关系。书里给出的一些方法,比如让孩子参与制定规则、链接任务和孩子的长期目标,真的让我茅房然大悟。我马上动手修改了我们家的“家务清单”,加入了“为什么要做这件事”的解释,结果第二天早上,孩子竟然主动去收拾玩具了,这简直是奇迹。而且,这本书的语言非常精准,比如它用“延迟满足能力”这个词汇来代替我们常说的“忍耐力”,一下子提升了讨论的专业度和深度,让我感觉自己也在同步提升。如果你是一个追求效率、喜欢有条理的学习型家长,这本书的逻辑性和实用性会让你感到非常满足。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和设计也体现了它的用心。大量的图表和流程图,使得那些复杂的心理学概念变得直观易懂。我尤其喜欢其中一个关于“任务启动障碍”的流程图,清晰地标示了从“认知任务”到“实际行动”之间的所有潜在卡点。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比单纯的文字描述有效得多。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其他国家或地区在处理类似问题上的成功案例,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不再局限于自己的小圈子。例如,有一个关于芬兰教育体系如何通过“游戏化学习”来减少学习拖延的章节,给了我很多新的灵感。这本书的作者似乎真的把精力放在了如何将理论转化为可操作的家庭实践上,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空谈。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面对一个无法战胜的敌人,而是拥有了一套完整的“工具箱”,里面装满了针对不同场景的有效工具。这不仅仅是一本育儿书,更像是一本家庭效能提升手册,我打算把它放在床头,随时翻阅和对照。

评分

说实话,当我拿起这本书的时候,我其实内心是有点怀疑的,市面上的育儿书太多了,很多都是空泛的理论,读完一堆大道理,回到现实中还是束手无策。但这本绝对是 ব্যতিক্রম(例外)。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接地气,不像某些学术著作那样冷冰冰的,而是充满了人文关怀和实操性。我特别欣赏它强调“关系优先于任务”的理念。以前我总觉得,必须先完成作业/打扫卫生,关系才能好,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如果亲子关系是紧张的,任何任务的执行都会大打折扣。它提供了一套“共情-确认-协商”的沟通流程,我试着跟我的小家伙用这种方式谈论“早起”这件事,而不是简单粗暴地下命令。我发现,当孩子觉得自己被倾听和理解后,他的配合度会大大提高。这本书不仅仅是教你怎么让孩子不拖拉,它更深层次的是在教你如何建立一个健康的、互相尊重的亲子沟通模式。它甚至提到了父母自身的“时间管理黑洞”对孩子的影响,让我不得不审视一下自己是不是也是个“移动的拖延榜样”。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收获的不仅仅是育儿技巧,更是对亲子互动本质的一次深刻反思。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育儿路上的一盏明灯,我原本以为自己是世界上最头疼那个“拖拉大王”的家长,每天上演的都是拉锯战,简直比工作还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并没有一味地指责孩子,而是深入剖析了“拖拉”背后的心理动因。我记得其中一章专门讲了“完美主义倾向”如何导致拖延,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原来我家孩子不是故意跟我对着干,而是害怕做不好,干脆就不开始。书里提供的那些小技巧非常实用,比如“五分钟启动法”,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用了几次,效果惊人。它教会我如何把一个巨大的任务拆解成孩子可以接受的小步骤,让孩子体验到完成任务的成就感,而不是被任务压垮的挫败感。更重要的是,它让我学会了控制自己的情绪,以前我一看到孩子磨蹭就忍不住提高嗓门,现在我能更平静地引导,整个家庭氛围都和谐了不少。这本书的案例分析也很贴近生活,读起来一点不枯燥,感觉就像在跟一位经验丰富、又非常理解孩子的心理专家面对面交流。强烈推荐给所有被孩子“磨蹭”问题困扰的家长,它提供的是一套系统性的解决方案,而不是临时的权宜之计。

评分

坦白说,我之前买过很多关于“执行力”的自助书籍,但大多是针对成年人的,读起来振聋发聩,但用在孩子身上就水土不服。这本书最可贵之处在于,它完全是从儿童心理发展和认知特点出发的。它清晰地解释了为什么学龄前儿童和青春期孩子的拖拉模式是完全不同的,我们需要采取的策略也必须随之调整。比如,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孩子,过度依赖“奖励和惩罚”反而会扼杀他们的内在驱动力,书里推荐使用“过程记录”和“积极反馈”来代替物质奖励,我试着记录孩子每一次主动开始任务的瞬间,并给予真诚的口头赞扬,这比过去我许诺的任何一个玩具都管用。这本书的观点非常与时俱进,它没有陷入“传统教育”的窠臼,而是鼓励家长拥抱孩子成长中的不完美。它让我认识到,我的目标不是要培养出一个“永不拖延的机器人”,而是培养出一个能够管理自己时间、有自我调节能力的个体。这种教育理念的转变,比任何具体技巧都更具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