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H】 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

【XH】 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日] 渡边淳一,刘玮 著
图书标签:
  • 情感
  • 婚姻
  • 爱情
  • 同居
  • 关系
  • 社会
  • 观念
  • 生活
  • 现代
  • 选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爱尚美润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浙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3937072
商品编码:29473651802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6-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

定价:25.00元

作者: 渡边淳一,刘玮

出版社:浙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6-01

ISBN:9787533937072

字数:

页码:160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241kg

编辑推荐


  ★渡边淳一新作品引进,探讨世界婚姻形式自由化潮流。
  ★“情爱作家”证明自己存在的有力之作!
  ★话题尖锐,多位当事人现身说法,引起婚姻制度改革讨论热潮,很有借鉴意义。

内容提要


渡边淳一的两性随笔和社会随笔《钝感力》《欲情课》《幸福达人》《优雅地老去》等在日本乃至亚洲影响甚大。《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是其两性随笔新力作。通过本书,渡边剖析现行婚姻制度沉重落后的现状,思考现代日本人的婚姻与幸福,探讨真正能带来平等、自由、幸福的男女情感新模式,为人们开出爱的新处方——比同居更牢靠,比结婚更自由的事实婚。

目录


前 言 高度自由的制度孕育实质的爱情
章 事实婚,爱的新形式
第二章 年轻男女不结婚的六大原因
第三章 传统的婚姻形态已经崩溃
第四章 事实婚的好处和弊端
第五章 事实婚是心与心的实质结合
——与社会民主党主席福岛瑞穗的对谈
第六章 现身说法之一:平等独立的事实婚
第七章 现身说法之二:自由的忘年事实婚
第八章 现身说法之三:解除事实婚
第九章 多一种选择
——和五位女性的座谈会
第十章 事实婚让男女更平等
——和事实婚男性的对谈
第十一章 和律师的对谈
译后记

作者介绍


  渡边淳一,情爱小说大师,日本文坛一代大家。
  1933年10月出生于日本北海道。1958年自札幌医科大学博士毕业,在母校授课行医之余开始文学创作。初期作品以医学、情爱题材为主,逐渐扩展到历史、传记小说。其以医学实践和生活经验为基础、深入男性和女性本质的情爱小说,尤为受读者喜爱,仅《失乐园》在日本即畅销达600万册,《》也因先后四次被改编成电视剧播出促使突破500万册。平生获得多种文学奖项,作品被翻译成几十种语言于各国出版,在全球拥有亿万读者。八十高龄仍活跃于文坛一线,被誉为日本文坛当之无愧的常青树。

文摘


第二章 年轻男女不结婚的六大原因
  少子化的原因中,近受瞩目的是适龄男女的不婚倾向。特别是“草食系”男性,对结婚的消极态度超乎女性的想象。
  基于以上情况,我们边看数据边来剖析年轻男性逃避婚姻的心理和行动。
  生涯未婚率的增长
  如今,年轻男女中,不愿结婚的男性越来越多,这成为一大问题。
  特别是生涯未婚率,男性的比率压倒性地高。
  这里所说的生涯未婚率,是根据45岁到49岁、50岁到54岁的未婚率算出的,50岁时的未婚者的比率。
  看看图3就很清楚,1950年,男性的生涯未婚率是1.5%,女性的是1.4%。
  之后,1960年、1970年、1980年,三十年间女性的生涯未婚率越来越高,特别是到1980年增长了近两个百分点,男性则很低。然而,从1985年开始,男性的生涯未婚率急剧增长。从1985年的3.9%开始,5年后的1990年是5.5%,1995年是8.9%,2000年继续增长到12.4%,2005年达到15.6%。
  伴随着单身男性的反常增多,独身女性也日益增多。但到2005年女性的生涯未婚率也只有7.2%,增长速度和男性的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虽然这些数字并非代表终身未婚人群的比率,不过如果到了50岁还没结婚的话,不难想象,接下去结婚的可能性就更小了。
  这对女性来说是一大难题,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原因。
  P29 图3 生涯未婚率的推移(根据总务省统计局《日本的长期统计系列》(1950-2005年)数据绘制)
  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以来男女的未婚率逆转,差距日渐拉大。可以看出,以泡沫经济为契机,本来的传统婚姻观发生了改变。
  结婚的大弊端:失去自由支配的时间
  现在,适龄男女是怎么看待结婚的呢?
  图4详细分别列出了男女不愿意结婚的理由。
  P30 图4结婚的弊端(根据厚生劳动省《对“少子化”现象的公共意识调查》(2004年)数据绘制)
  年轻单身男性
  年轻单身女性
  (从左到右)
  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少
  行动受限制
  自由支配的金钱变少
  对方父母、亲戚等社会关系变复杂
  被家务束缚
  压力大
  有了供养家庭的责任
  工作无法继续,只好辞职
  交际圈变窄
  无法自由恋爱
  必须离开父母
  生活水平下降
  缺少知己
  结婚的弊端中,在亲戚往来等人际关系和家务这两点上男女差别很大。对女性来说,关于“家庭”的琐事如今也成了负担。
  首先,年轻的单身男性(20岁至32岁的未婚男性)中,选择“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少”这一理由的超过50%,占位。紧接下来依次是“自由支配的金钱变少”,“行动受限制”,“有了供养家庭的责任”,还有“对方父母、亲戚等社会关系变复杂”,“压力大”。
  看到这些,我们这些上年纪的人先想到的是,这些理由好幼稚。
  自由支配的时间和金钱变少、供养家庭的责任,等等,这些理由还用特地列举出来吗?只要结婚,这些问题当然会产生,这是现实。讨厌这些,就像是在供认自己根本就没有结婚的资格。
  “所以我们才不结婚啊!”年轻人会说。真是幼稚、不负责任的想法。没办法,现代社会这样的年轻人越来越多,我们这些老人不得不头疼这些问题。
  另一方面,年轻单身女性举出的结婚弊端中也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变少”,“行动受限制”等,和男性差不多。
  但是,在“对方父母、亲戚等社会关系变复杂”这一点上,女性相比男性比例更高,应该是陈旧的婚姻制度引起的问题。
  不结婚的首要原因:没有合适的结婚对象
  那么,为什么不结婚保持单身呢?
  P32
  图5 结婚对象的条件(根据厚生劳动省《对“少子化”现象的公共意识调查》(2004年)数据绘制)
  年轻单身男性:20~32岁
  持续单身男性:33~49岁
  年轻单身女性:20~30岁
  持续单身女性:31~49岁
  (从左到右)性格·人品
  价值观·脾气
  对方的收入·经济能力
  身材·容貌
  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配合
  共同的兴趣
  做家务·育儿的能力和态度
  夫妻平等的意识
  年龄
  品位
  职业
  和自己的父母一起居住
  和对方的父母分开居住
  学历
  房子
  财产·存款
  一项一项看下去,男女在某些项目(身材容貌、收入、家务能力)上存在差异,年龄的影响很小。
  向图4、图5中的调查对象——单身男女们询问的结果,首要原因是“遇不到合适的结婚对象”。20多岁的不用说,30岁到40岁的单身男女中,这个答案更是占绝大多数,达到六成。
  那么,什么样的才是合适的对象呢?请看图5。
  受重视的是“性格·人品”。这是很自然的。
  接下来受重视的是“价值观·脾气”,“做家务·育儿的能力和态度”,“对自己工作的理解和配合”等。女性特别重视男方的“收入/经济能力”,这一点也很引人注意。
  相对地,男性则重视女方的“身材·容貌”。
  生活越来越方便,不娶妻,男人照样过得好
  现今,年轻男女的未婚比例正急速攀升。首要原因是年轻男性没有积极的结婚意愿。
  男性的结婚意愿低,导致的结果就是女性的未婚比例升高。
  那么,为什么年轻男性对结婚不热心呢?
  前面的图说明了一些问题,另外,这也和年轻男性所处的社会环境紧密相关。
  如今,我们身边有各种各样的便利店,从便当到下酒菜,一应俱全,进去就能方便地买到。
  先不说是否美味,要填饱肚子,再简单不过了。
  再说洗衣服,只要去自动投币的洗衣房,设置一番,按下按钮,剩下的就是等着取衣服了。
  房间里只要有自动清扫器,也不用自己动手打扫。
  曾几何时,我们结婚娶妻,是为了得到一个献身于自己的女人,同时也获得了准备好的饭菜、清理好的房间。
  可以说,男人是为了这些而结婚,然后把工资交给老婆。
  然而,现在,饭菜和干净的房间,没有老婆也能获得。
  而且,也不必为了请老婆做这些事而对她低头,讨好她。
  可以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起床就起床,没有人会抱怨。自由自在,其乐无穷。
  这种方便的全自动生活,大大削减了男性的结婚意愿。
  受母亲过度保护的男人更不愿结婚
  少子化的同时,男性的数量当然也在减少。
  孩子数量少了,母亲就会对男孩进行过多的干涉。
  像过去一样,有四五个男孩,不可能每个都顾得上,只能让“大郎、次郎、三郎”排排坐,喂他们吃饭。
  但在如今少子化的情况下,只有一个男孩,往往母亲就会溺爱孩子。
  总之,在母亲的过度保护下,男孩爱向母亲撒娇,一味依赖母亲。
  这样,比起寻求平等关系的妻子,一味溺爱自己的母亲更像天使,更加难以割舍。
  我曾听百货商店一位卖领带的说,有一位男客总是和母亲一起来。那位男客40岁上下,问母亲:“这条领带适合我吗?”
  身边有这种溺爱自己的母亲,难怪男人不愿意结婚。
  靠自慰满足的男人,不愿再去讨女人欢心
  那么,有性需求怎么办呢?这一条没有老婆是不行的吧?
  不,这方面也有新动向。
  首先,大家要理解,男性的是靠来满足的。阴茎,,欲望就得到了满足,内心就获得了平静。
  而,通过自己的双手就可以解决。
  实际上,从初中二三年级,对性迅速觉醒的男孩,就会自己触摸阴茎,自慰。
  在这个年纪,看到女性的、照片,甚至看到“”“阴道”这样的字眼就会兴奋自慰。
  有时,大人以为初中高中的男孩在自己房间乖乖学习,实际上他们是在自慰,然后脑子昏昏沉沉,开始打瞌睡。
  老老实实待在房间是没错,不过不是在学习。
  这种倾向,长大后上大学、进入社会后也不会变。
  只要,涌起的欲望就会得到满足,身心舒畅。
  这是男性特有的欲望处理法,是和女性截然不同的性习性。
  当然,女性也会自慰,但不像男性那么频繁,性满足度也低很多。
  女性的高潮,还是要靠和相爱的男性肌肤相亲、温柔爱抚才能获得,很少能一个人获得满足,就算获得了满足也会感到空虚。
  但是,男性就可以单靠自慰获得充分的满足。
  而且,现在让男性获得性兴奋的画面、音像制品、录像到处都是,还有形形的网站可供选择。
  如今,有很多男性会一边安静地看这些音像制品,一边沉溺于。
  说到这些,也许有些人会觉得不可思议:“那女性怎么办?男人不需要女人的身体了?”
  当然,能触摸到女体是好的,享受女性肉体是无上的快乐。
  但那仅限于和喜欢的女性心意相通、相互满足的时候。
  如果能顺利到达这个阶段是好的,但不万事遂心,甚至还会合不来,后不愉快地分手。
  越是和女性接触少的男性就越容易失败。一次又一次,就会对女性失去信心。
  这样的男性,很多后只能缩在自慰的世界里。
  在自慰的世界里,不用讨女人欢心,也不用使尽浑身解数。
  可以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达到的高潮。
  而且,现在还有可爱的女孩模样的充气娃娃,可以用甜美的声音说“你回来啦”,还会告诉你“好舒服”。有这样的娃娃相伴,当然不需要又棘手又花钱的真实女性了。
  如今不想结婚的男性中,恐怕有很多都沉溺于这样的游戏。
  看上去平淡无奇的数据里,隐藏着现代社会各种各样的问题。
  不结婚,舆论压力也没那么大
  还有,大都市和小城镇的年轻男女对结婚的看法不同,这一点也不能忽视。
  现在,在东京等大都市里,三四十多岁的单身男人,并不会遭到众人白眼。
  岂止如此,有很多人还会被当成优雅的单身汉,享受羡慕的眼光。
  事实上,当事人本人也在充分享受单身的乐趣。
  相反,在小城镇,过了30岁还单身,就会有很多人带着异样的眼光问你“为什么不结婚”。
  过了40岁还不结婚,多半就会被怀疑“有身体缺陷”。
  当然,这种异样的眼光,对单身女性来说更难承受。
  正是这种严厉的社会舆论,将年轻男女逼上了结婚这条路。
  然而,在大都市,这种异样的眼光几乎看不到。有没有结婚,大家都漠不关心,更别说因此责难别人。
  这种社会环境的差异,可以说让都市年轻人的未婚率进一步上升。
  这样看来,如果没有社会对单身的异样眼光,也许人类会是不婚的种族。
  第三章 传统的婚姻形态已经崩溃
  近来,大家虽然仍对结婚持肯定态度,但实际上不婚化的倾向在加剧,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
  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现象?下面,我们边看数据边听大家的心声,来分析这个问题。
  近,经常能听到“婚活”这个词。
  “婚活”是“结婚活动”的简称,例如,相同人数的男女聚在一起,一边吃饭,一边寻找结婚对象。
  现在不像以前有那么多相亲机会,这种方式能方便地找到结婚对象,在单身男女中很流行。
  不过,这样的“婚活”,似乎女性比男性更为积极。
  现今的男性被称作“草食系”“植物系”,对女性不甚积极,反而有很多女性对结婚很积极。
  图6 认为自己“迟早会结婚”的男女人数比较
  (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3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数据绘制)
  1982年,认为自己“迟早会结婚”的男性占95.9%,超过了女性的94.2%,之后男性的结婚意愿呈现显著的衰退倾向。
  “婚活”:女星比男性更积极
  为什么呢?
  首先,单纯从对结婚的憧憬来看,可以说女性比男性对结婚抱有更多的梦想。
  当然,男性也不是说对结婚毫无梦想,不过除了女性那样的憧憬,同时还会对结婚后的生活和自己收入感到现实的不安和负担。
  这种恐惧的加深,导致逃婚的男性也不少见。
  而女性则可能期待着“白马王子”,对结婚怀着无限的梦想。
  对女性来说,未来丈夫的收入和地位,可能会给自己今后的人生带来很大变化。男性的生活水平则只能靠自己的地位和收入。因此,可以说,男性对结婚的期望必须是现实的。
  现在,女性对“婚活”的态度比男性更积极,是因为女性对结婚怀有更多的梦想和期待。
  女性的梦想和天赋特权离不开男人
  另外,对女性来说,不能忽视的是性生活会带来孩子。这正是女性的宿命,生理上的特性,女性专享的特权。
  不管男性多么希望,多么努力,也没法生孩子。
  这项女性特有的能力是的,但这种能力有年龄限制。
  一般来说,女性从15岁到30多岁可以怀孕,但是35岁以后怀孕的概率会大幅下降。
  正因为如此,女性要生孩子,好是在35岁前结婚。
  当然,35岁后结婚,也可能怀孕,依靠人工受精,也不是不能怀孕。但考虑到怀孕和生产的安全性,包括育儿的辛苦,还是35岁前结婚好。
  因此,为了不浪费女性的能力,女性倾向于尽早结婚。
  现在,女性比男性对“婚活”更积极,毫无疑问,男女身体上的差异也是一大原因。
  理所当然地,幸福地结婚,早早生好孩子,在体力充足的时候把孩子养大,是很多女性的梦想。
  自立的女性,需要更好的生活
  虽然有很多女性期望着结婚,现实中,单身女性还是越来越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首要原因是,这些女性大多都有工作。
  现在,处于结婚适龄期的20岁以上的女性,大多都在工作。
  当然,她们的工作种类和收入虽然千差万别,但都从年轻时就在工作,努力养活自己。
  因此,现在,大部分都市女性都有自己的收入,有自己养活自己的能力。
  在这种状态下,既然结婚,就希望生活上比现在更富有,精神上更满足。
  于是,就算结婚,她们大多也选择双方都上班。
  当然,也有女性愿意接受当专职主妇,靠丈夫的收入生活。
  但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丈夫有足够的收入,能保证比现在更好的生活。
  另一方面,对被关在家里抱有不满和不安的女性,也许一开始就不会进入家庭。
  无论如何,在现在的都市女性中,专职主妇不像以前那么普及,现在“嫁人”的意义正在发生急剧变化。
  独立的女性,讨厌“嫁人”
  曾经,女性结婚,就意味着要嫁入男方家,侍奉对方双亲,服从家规。
  “嫁”这个字如其字形所示,意味着成为夫家的女人。
  然而,如今,这种观念对年轻女性并不起作用。特别是大都市的女性,很难要求她们这样。
  只能要求她们非常形式化地叫丈夫的父母一声“爸爸”“妈妈”。
  她们也会认为,丈夫的父母和自己的父母一样重要。
  但是,这只是“必须”这么想,并非发自内心。
  而且,虽然也想尊重夫家的习惯,但是否积极去适应,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表面上看起来适应了,也不完全认同。
  还有,过去嫁到夫家,妻子理所应当要葬在夫家的墓地。
  已经成为这家的女人,早晚要和丈夫及公婆长眠在一起。
  然而现在不少女性很难接受这样的事情。
  和老公两个人在一起尚且可以,老公的父母就免了。死后至少能离夫家人远远的,好好休息。甚至有很多女性想和自己的父母安静地长眠。
  如此这般,对结婚的看法,特别是对“嫁人”的看法正在急速变化。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不由长叹“结婚好沉重”。
  要跟对方的家庭、兄弟姐妹甚至亲戚打成一片,真是一项高难度的任务。
  还不如和自己喜欢的人开开心心地住在一起,有了孩子就生下来,一起养育。
  没有更轻松、快乐的婚姻形式吗?现在,主要在大都市,很多年轻人正在思考、期待着精神负担较轻的婚姻形式。
  乡下父母们的不满与失落
  然而,对这些年轻人的结婚观,其留在小城市和乡镇的父母怎么看呢?
  前几天,我就当今大都市和乡镇的婚姻观念的差别询问了几位年轻人的父母。
  例如,住在熊本的58岁上班族K君。
  他有一儿一女,儿子在学校时成绩很好,一家人从清苦的生活中攒钱送他去了东京的大学,毕业后好不容易进了东京一家电力公司。
  因此,周围的人都羡慕他有福气,有这样的儿子,他自己也很得意。
  不久,儿子在东京找到了女朋友结了婚。
  理所当然,他去东京参加儿子的婚礼,见到了新娘的双亲、儿子公司的上司。他深信儿子会过得越来越好。
  实际上,儿子工作也很顺利,三年前生了个男孩。
  孙子也有了,算是放下心了,可熊本距离东京路途遥远,好不容易才能见上孙子一面。
  这对老夫妻一起去东京见孙子,儿子住在公寓里,他们不得不住在宾馆,在一起的时间很少。
  之后,儿子和儿媳妇只有正月的时候才会回老家一趟,通常也是住一晚就走。
  “跟儿媳妇没说上什么话,也不能陪孙子玩,都不知道他们在想什么。”
  “回家也不知道帮忙,那算什么儿媳妇,算是不能指望了。”
  “辛辛苦苦送孩子去东京上了大学,这样一来还有什么意义。”
  K君这样叹息道。这可以说是留在老家的父母共同的不满。
  图7 父母和已婚子女的同居率变化(根据厚生劳动省《国民生活基础调查》(2009年)数据绘制)
  不想和父母一起居住的理由中,婆媳相处等人际关系的烦恼占很大比例。父母也担心“和子女的生活习惯不同”,父母和婚后年轻人共同居住的比率持续下降。
  传统的婚姻形态崩溃
  把儿子从地方送到东京,将来还会和自己一起住吗?还能照顾自己吗
  不仅如此,父母还要担心儿媳妇。
  当自己年纪越来越大,身体不方便的时候,东京长大的儿媳妇能靠得住吗?
  图8 和异性的交往状况 对象是未婚者(18岁至34岁)
  (根据国立社会保障·人口问题研究所《3次出生动向基本调查》数据绘制)
  有婚约 和恋人交往 和异性朋友交往 没有异往对象 不详
  女性有交往对象、婚约者的比例较高。男性不光是结婚意愿低,对交际和恋爱也比女性呈现更消极的倾向。
  父母们越想越不安,却也无力改变现状。
  总之,现在就算结了婚,和以前的婚姻也完全不一样了。
  不是娶儿媳妇,而是儿子倒插门了。
  而且,现在别说是亲戚来往了,父母子女都没什么来往。
  可以说过去的婚姻形态完全崩溃,现在,结婚仅仅成为年轻人,也就是当事人之间的结合。
  听到K君的这些不安,更让我注意到,他的儿子儿媳妇缔结的,实际上就是事实婚。
  双方的家族就不用说了,双亲也几乎不介入,当事人享受着自己的生活,自己养育孩子。
  如果不缔结法律上的婚姻关系,就完全是事实婚。
  可以说,现在在大都市,不管当事人或是周围是否主动接受,接近事实婚的婚姻形态正在迅速并确实地普及开来。
  ……

序言



书籍简介:洞悉现代情感图景,探索婚姻与亲密关系的新范式 书名:【XH】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 核心议题: 本书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中日益涌现的非传统亲密关系模式,特别是“事实婚姻”(共同生活但未领取法律婚姻证书)现象的社会学、心理学基础及其对个体与社会结构的影响。它聚焦于人们如何重新定义“承诺”、“家庭”与“爱”,并在法律框架之外寻求稳定与归属感。 --- 第一部分:时代的裂缝——传统婚姻的黄昏与现代个体的觉醒 1.1 婚姻的制度性疲劳:从“必须”到“选择” 本书开篇即着眼于过去几十年间,传统一夫一妻制婚姻在西方乃至全球范围内所遭遇的结构性挑战。我们首先考察了经济独立、女性主义思潮的深入以及个人主义价值观的崛起,如何共同削弱了“婚姻是人生必选项”这一传统叙事的力量。 详细分析了以下几个关键转变点: 经济基础的松动: 探讨了女性经济地位的提升如何降低了对婚姻保障的需求。在共享经济和零工经济背景下,资源整合不再是维持生活稳定性的唯一途径。 风险规避心理的增强: 随着离婚率的上升和财产分割的复杂化,许多人开始警惕法律婚姻可能带来的潜在法律和经济风险。这种风险规避心理,促使人们寻找更灵活、更少束缚的同居模式。 身份政治与自我实现: 现代个体将自我实现置于集体义务之上。婚姻,常常被视为一种对个人自由和发展潜能的限制,尤其是在职业上升期或需要频繁变动的生命阶段。 1.2 事实婚的兴起:一种“低承诺”的深度绑定 “事实婚”(Common-Law Marriage, Cohabitation/De Facto Relationship)并非新鲜事物,但在当代社会,它已演化出新的面貌。本书不再将其视为“未完成的婚姻”,而是将其视为一种主动选择的、结构精巧的亲密关系形态。 本章通过详尽的案例研究和定量数据(模拟分析),揭示了事实婚选择者的核心动机: “试用期”的心理契约: 许多事实婚关系被视为对长期承诺的预演。双方在无需承担法律后果的情况下,测试彼此的兼容性、处理冲突的能力以及对未来生活规划的认知是否一致。 心理契约的重构: 法律条文的缺失,反而迫使伴侣们必须更清晰、更频繁地进行口头和情感上的协议和协商。这种“内化法律”的过程,在某些情况下,反而可能形成比形式婚姻更坚固的心理联结。 仪式感的解构与重塑: 事实婚的伴侣往往回避传统的盛大婚礼,转而发展出属于他们自己的、更私密、更具个人意义的“承诺仪式”或纪念方式,以此来界定关系的严肃性。 --- 第二部分:生活中的博弈——事实婚的运营与挑战 本书的重点在于描述在没有法律保护伞下的实际生活运作机制。我们深入探究了这些关系如何处理日常生活的关键领域,以及随之而来的特有挑战。 2.1 财产、经济与“隐性投资” 在法律婚姻中,共同财产的界定相对清晰。但在事实婚中,这种界定模糊不清,带来了显著的操作难度。 共同生活中的财务透明度: 分析了事实婚伴侣如何管理共同开支、共享债务、以及共同购置的房产或车辆的所有权问题。书中提出了几种基于实践的非正式“财务协议”模型。 “隐性劳动”的价值重估: 探讨了家务劳动、情感支持、育儿投入等“隐性劳动”在事实婚关系中的价值确认。由于缺乏法律对“配偶”角色的定义,这些贡献往往难以被量化或在关系破裂时得到补偿。 代际差异: 针对不同年龄段(如千禧一代与Z世代)选择事实婚的原因及其对财富积累策略的影响进行了比较分析。 2.2 情感的锚定与不安全感:信任的重建与维护 法律婚姻提供了某种程度上的“外部安全感”,而事实婚的伴侣必须完全依赖内部的信任机制。 对“随时可走”的警惕: 尽管选择事实婚的人通常更注重个体自由,但关系中的不确定性依然会滋生焦虑。本书详细描述了伴侣如何通过强化“相互依赖性”(如共同的社交圈、共同抚养的宠物或孩子)来对抗这种不安全感。 亲密关系的“去标签化”: 讨论了当关系长期处于“未定义”状态时,伴侣如何应对来自家庭、朋友甚至伴侣自身的“关系定位”压力。 冲突解决机制: 强调了事实婚伴侣必须发展出更高效、更直接的冲突解决策略,因为他们不能依靠法律程序来强制执行一方的意愿。 --- 第三部分:社会的接纳与未来的图景 本书的第三部分将视角从个体关系拓展到更广阔的社会与法律环境,审视事实婚作为一种“新形式”的未来走向。 3.1 家庭的再定义:事实婚与子女抚养权 事实婚关系中涉及子女抚养的问题尤其复杂。本书详细梳理了在不同司法管辖区,事实婚父母在子女出生后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的异同。 子女的法律地位: 澄清了“事实婚姻关系中出生的子女”与“法定婚姻子女”在继承权、医疗决策权和监护权上的法律差异。 亲子关系的建立: 探讨了事实婚父母如何通过其他法律手段(如共同签署亲子鉴定、意愿书)来确保子女利益最大化,这反映了人们在规避婚姻制度的同时,依然寻求对家庭福祉的法律保障。 3.2 社会建制对“新形式”的适应与迟滞 现代社会对“家庭”的定义正在松动,但法律与社会福利体系的反应却相对滞后。 福利制度的盲点: 分析了事实婚伴侣在享受配偶医疗保险、退休金、遗产税减免等方面所面临的制度性排斥。这促使一部分人最终选择“形式主义”的登记,以获取必要的社会保障。 社会认同的演变: 考察了不同代际对事实婚的看法差异。老年群体可能仍持保留态度,而年轻群体则普遍将其视为一种合理的、成熟的亲密关系选项。 3.3 结论:爱的弹性与人类关系的韧性 本书总结道,【XH】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本质上探讨的是人类对“爱”与“承诺”的弹性需求。人们并非拒绝承诺,而是拒绝僵化、不合时宜或带有过度风险的承诺形式。事实婚并非是对婚姻的否定,而是对“承诺”这一行为本身的重新编码——将外部约束转化为内部协商与相互信任的契约。这种对亲密关系的灵活调整,预示着未来人类情感纽带将朝着更加个体化、更注重实质内容而非形式标签的方向发展。

用户评价

评分

【XH】 在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张力。它直击当下社会中一个非常敏感且具有话题性的议题——“事实婚”。我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各样的画面,可能是年轻人对自由恋爱的渴望,也可能是对传统婚姻模式的质疑。这本书会如何解读“在一起”却不“结婚”这种状态呢?这其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逻辑和生活哲学?是出于对婚姻制度的批判,还是仅仅是一种更注重个人感受的选择?我很好奇,作者会不会通过真实的故事,展现这些“事实婚”伴侣的生活细节。比如,他们是如何处理日常琐事,如何规划长远未来,又如何在社会观念的夹缝中寻求认同?我特别想知道,在没有法律赋予的“合法伴侣”身份下,他们如何构建安全感和归属感。这是否意味着他们更加依赖于内心的认同和情感的纽带?这本书的名字让我感觉到,它可能会挑战我们对于“稳定关系”的固有认知,鼓励我们去思考,爱的形式是否能够超越传统的框架,变得更加灵活和多元。

评分

【XH】 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这个书名着实引人深思。它立刻勾起了我对当代社会情感模式的好奇。我脑海里充满了疑问:究竟是什么让一些人选择“在一起”却不走进婚姻的殿堂?这种“事实婚”的新形式,是如何在现实生活中运作的?我期待这本书能深入探讨,这些伴侣是如何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维系彼此的情感,共同规划生活。他们是否会面临来自家庭、社会,甚至是自身内心的压力?这本书会不会展现一些具体的案例,描绘他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以及他们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冲突和挑战?我特别想知道,这种“新形式”的爱,是否比传统婚姻更加注重个体自由和情感的真实性,还是说,它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潜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这本书的名字让我觉得,它可能会提供一种全新的视角,来理解和审视现代社会中,爱情和伴侣关系的多种可能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XH】 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一下子就抓住了我的好奇心。我一直对婚姻和情感关系的演变非常感兴趣,而“事实婚”这个概念,听起来就充满了故事。我想象着,这本书可能会描绘一些现代都市中,那些不愿走进婚姻殿堂,却又彼此深爱着的伴侣。他们之间的“在一起”,是怎样的一种状态?是缺乏进一步承诺,还是他们找到了比法律契约更深刻的连接方式?我特别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定义和阐释这种“新形式”的爱。它是否意味着一种更加平等、更加自由的伴侣关系?在没有婚姻这个“保险箱”的情况下,他们是如何处理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比如家庭观念的冲突,未来的不确定性,或者仅仅是日常的磨合?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探索未知的感觉,仿佛在引导读者去思考,我们是否还可以用更开放、更包容的眼光来看待爱情和长久的关系。

评分

从这本书的书名来看,【XH】 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我立刻联想到当代社会中,越来越多年轻人对于传统婚姻观的挑战和重塑。这种“事实婚”的概念,在我看来,可能更多地代表了一种对个人自由和情感真实性的追求。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描绘这种“新形式”的爱的。它是如何区别于我们传统认知中的伴侣关系,又如何在没有法律契约的约束下,维系住人与人之间最核心的情感连接?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探讨,当两个人选择“在一起”但不“结婚”,他们之间的责任和义务是如何界定的?是基于道德默契,还是某种约定俗成的社会规范?我尤其关心,在一些关键的人生节点,例如面对家庭的压力,或是需要共同承担责任时,这种“事实婚”的模式是否会显露出它的脆弱性?或者,它反而能让两个人更加聚焦于情感本身,而不是被形式所累?这本书的名字给我一种非常开放和探索性的感觉,仿佛在说,爱有很多种面孔,婚姻也并非唯一的归宿。我期待它能带来一些关于情感关系的新视角。

评分

这本书的名字确实挺吸引人的,【XH】 在一起.不结婚-事实婚.爱的新形式。光看名字,我就脑补了好几个故事。我一直觉得,婚姻的形式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尤其是在现在这个社会,年轻人的想法越来越开放,对爱情和伴侣关系的定义也更加多元化。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探讨“事实婚”这个概念,它是不是只是一种浪漫化的说法,还是真的触及了现代社会中,那些选择不领证但却维系着深刻情感关系的伴侣们的生活真相?那些“在一起”的人,他们之间是缺乏承诺,还是用一种更自由、更平等的方式来构建他们的关系?书里会不会有关于他们如何处理经济、家庭、未来规划等方面的问题?我特别想知道,在没有法律约束的情况下,他们如何保持信任,如何应对外界的压力,如何确保这段感情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会不会有这样一种情况,就是他们享受着亲密关系带来的温暖和支持,却又害怕婚姻带来的束缚和责任?或者,他们根本就不需要婚姻这个“标签”来证明他们的爱?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我们对“稳定”和“安全感”的定义,是否也应该随之而改变。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