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常识经济学(1)生活中的经济游戏

反常识经济学(1)生活中的经济游戏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美] 史蒂夫·兰兹伯格(StevenLandsbu 著
图书标签:
  • 经济学
  • 行为经济学
  • 反常识
  • 决策学
  • 生活经济学
  • 游戏理论
  • 思维方式
  • 实用经济学
  • 畅销书
  • 科普读物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文轩网旗舰店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ISBN:9787508640853
商品编码:29472816603
出版时间:2018-06-01

具体描述

作  者:(美)史蒂夫·兰兹伯格(Steven Landsburg) 著;徐臻 译 定  价:58 出 版 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8年06月01日 页  数:381 装  帧:精装 ISBN:9787508640853 再版序//V
前言//XI
关于章节的说明//XV
部分生活的真谛
第1章诱因的力量:安全带如何成了罪魁祸首//003
第2章理性的谜题:为什么U2乐队演唱会门票总能售罄//017
第3章真相还是推论:如何分开付账或挑选电影//033
第4章无差别原则:谁在意清洁的空气?//049
第5章模拟人生的电脑游戏:学习生活的真谛//069
第二部分正义与邪恶
第6章明鉴是非:民主的雷区//077
第7章税收为什么存在弊端:效率的逻辑//095
第8章为什么价格是好东西:斯密vs达尔文//113
第9章药品与糖果,火车与火花:法庭上的经济学//127
第三部分如何阅读新闻
第10章对打击毒品该如何站队:为什么《大西洋月刊》弄错了//145
第11章赤字方法论//161
第12章喧哗与骚动:媒体的虚假智慧//179
第13章数据如何说谎:失业也可以是好事//209
第14章政策骗局:我们需要更多文盲吗?//223
部分目录

内容简介

在有名经济学家史蒂夫·兰兹伯格的眼里,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细微琐事无不与经济常识有关。在《反常识经济学(1生活中的经济游戏)(精)》里,他不谈经济学大道理,只是以日常经济学的视角讨论那些与我们平常人生活息息相关的琐事。
阅读这本书,你可以深入思考,也可以激辩挞伐,但你会发现你能够拨开迷雾,擦亮被假象遮蔽的眼睛了,你会感慨:原来生活是这样的!
通过这本书,兰兹伯格希望告诉大家经济学家如何思考,这种思考与其他人有何不同,它们对生活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如果你不打算系统学习经济学,但又希望比别人看得更清楚、更有逻辑,那就读读这本书吧,它至少可以让你识别那些胡言乱语和陈词滥调。
(美)史蒂夫·兰兹伯格(Steven Landsburg) 著;徐臻 译 史蒂夫·兰兹伯格(Steven Landsburg),芝加哥大学数学博士,现任罗切斯特大学经济学教授。兰兹伯格在《石板》(Slate)网络杂志撰写的“每日经济学”专栏深受欢迎,他也应邀在《财富》《福布斯》《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刊物上发表文章,著有《价格理论与应用》《反常识经济学1:生活中的经济游戏》《反常识经济学2:为什么不向美丽征税》《反常识经济学3:为什么常识会撒谎》《反常识经济学4:性越多越安全》。写作此类经济学读物需要褪去其高深莫测的面纱,仅仅留下犀利的逻辑分析,当然或许还要加上点幽默和文采。幸运的是,兰兹伯格的文章三者兼具。 再版序1991年的一天,我走进一家中等规模的书店,在书架上数到了80余种量子物理学与宇宙史的图书。又经过几排书架,我发现了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的畅销书《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附近还陈列了几十本解释达尔文进化论以及基因密码的书。这些书中的佳作令我受益匪浅。通过它们,我了解到了自然奇观、未解之谜,领略了崭新的思考方式。在这场知识的伟大探险中,我发现自己与它们达成了一项共识,即视野与简洁性成就了理念的非凡。经济学同样是一场知识的伟大探险。然而1991年时,我竟然找不到一本书致力于将其中的妙处分享给普通读者。没有书探讨经济学家思考问题的独特方式,而他们总能利用几个简洁的理念就阐明人类的大部分行为。这些理念修正了偏见,令我们震动之余得以用全新的方式认识世界。于是,我决定写作此书。1993年,本书的出版后,吸引了数量等
《非常识经济学》系列,以其颠覆性的视角和通俗易懂的语言,引领读者穿梭于经济学的奇妙世界。它并非一本枯燥的教科书,而是以一种全新的方式,解读我们身边那些看似寻常却暗藏玄机的经济现象。 第一卷:《生活中的经济游戏》 你是否曾好奇,为什么超市里的打折促销总能让你忍不住多买几样?为什么某些品牌的商品即使价格更高,依然门庭若市?为什么我们明明知道“计划赶不上变化”,却依然乐此不疲地制定各种计划? 《生活中的经济游戏》将为你揭示隐藏在日常消费、人际交往,乃至家庭决策背后的经济学逻辑。它将带你走出象牙塔,来到街头巷尾,用经济学的智慧,点亮你对世界的理解。 一、 消费的心理迷宫:理性选择的边界 我们常常自诩为理性的消费者,然而,现实却是,我们的每一次购买,都可能受到一系列非理性因素的左右。 锚定效应与价格的魔术: 为什么商家的“原价”和“折扣价”如此具有迷惑性?这背后是“锚定效应”在作祟。商家精心设置的价格锚点,让我们在比较时,不自觉地倾向于认为打折后的价格更具吸引力,即使这个“原价”可能只是一个虚高的数字。我们会发现,一些商品通过大幅度的“折扣”,即使最终成交价依然不菲,也能激发我们的购买欲望。例如,一件标价“原价 1999元,现价 999元”的衣服,比起直接标价 999元,更容易让人产生“捡到便宜”的感觉,从而忽略其真实的价值和我们对这件衣服的实际需求。 稀缺性与稀缺陷阱: “限量发售”、“最后一件”、“机会难得”,这些字眼为何总能勾起我们的占有欲?这是“稀缺性原理”在起作用。当我们认为某种商品或服务可能即将消失时,其价值在我们心中的权重便会不自觉地提升。这种心理会驱使我们做出可能并非最优的选择,急于在失去前获得。例如,在演唱会门票开售时,很多人会因为害怕错过而盲目抢购,即使他们不确定是否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前往。这种“错失恐惧”(FOMO - Fear Of Missing Out)也是稀缺性心理的延伸。 从众心理与社会证明: “大家都买,肯定错不了。”这种思维定势,是“社会证明”在我们决策中的体现。当面对不确定性时,我们会倾向于模仿他人的行为,认为大众的选择更可靠。这种心理在网络购物中的评价和销量展示上表现得尤为明显。我们看到某个商品有成千上万的“好评”和“销量”,便会降低对其质量的疑虑,增加购买的信心。然而,这种从众行为也可能让我们陷入“羊群效应”,忽略了商品本身的真实价值,或者仅仅是因为热门而购买,而非真正需要。 便利性与沉默的成本: 为什么我们愿意为“顺丰包邮”支付额外的运费,或者选择那些“送货上门”的服务?这是因为“便利性”本身也具有经济价值。我们在决策时,往往会忽视为了获得便利性所付出的“沉默成本”,例如时间成本、精力成本。选择更便捷但价格稍高的选项,在我们看来是划算的,因为它节省了我们宝贵的时间和精力。举例来说,在繁忙的工作日,即使外卖比自己做饭贵,但节省下来的做饭和洗碗时间,可能远比那额外的花费更有价值。 二、 合作与博弈:人际关系的经济学 我们与他人的互动,无时无刻不在上演着一场场精妙的博弈。理解这些博弈,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人情世故,也更有效地处理合作与竞争。 囚徒困境与信任的难题: 为什么在某些情况下,合作似乎比背叛更有利,但人们却常常选择背叛?《生活中的经济学游戏》将以经典的“囚徒困境”为例,剖析信任缺失如何导致集体利益受损。我们会看到,在个人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即使双方都明白合作的益处,也可能因为对对方不信任而选择“背叛”,最终陷入两败俱伤的局面。例如,两个邻居之间,如果能共同出资维护小区的公共设施,双方都能受益。但如果一方担心另一方不投入,或者担心设施维护后对方反而得寸进尺,就可能拒绝合作,导致公共设施年久失修。 公共品悲剧与集体行动的困境: 为什么公园里的长椅会被随意破坏?河里的垃圾为何难以清理?这是“公共品悲剧”的写照。当一种资源是“非竞争性”且“非排他性”时,个体倾向于搭便车,而不愿为之付出成本,最终导致资源的枯竭或恶化。我们会探讨,如何在缺乏有效监管的情况下,促进人们为公共利益做出贡献。例如,海滩的清洁,如果没有政府的强制管理或社区的自愿组织,个体往往认为自己的行为影响微乎其微,而享受其他人清洁带来的便利,最终导致海滩越来越脏。 纳什均衡与最优策略的探寻: 在相互依赖的决策中,是否存在一种“稳定状态”,使得任何一方都无法通过单方面改变策略来获得更好的结果?《生活中的经济学游戏》将引入“纳什均衡”的概念,帮助读者理解在复杂博弈中,个体如何通过理性分析,找到相对最优的策略。这对于理解市场竞争、谈判策略,甚至夫妻之间的家务分配,都具有深刻的启示。例如,在谈判中,双方都有自己的底线和期望。如果双方都清楚对方的底线,并且知道无论对方怎么出价,自己都无法获得比当前出价更好的结果,那么双方的出价就可能形成一种纳什均衡。 信息不对称与信号博弈: 为什么招聘市场上,雇主总是担心应聘者夸大其词?为什么保险公司会对某些人收取更高的保费?这是“信息不对称”造成的困扰。我们会学习如何通过“信号”来传递自身价值,以及如何识别他人的信号,从而减少决策风险。例如,大学文凭就是一种信号,它向潜在雇主传递了个人受过一定教育和训练的信息。而雇主则会通过面试、背景调查等方式来进一步验证这些信号的真实性。 三、 激励的魔力:驱动行为的无形之手 激励,是驱动人类行为最强大的力量之一。理解不同的激励机制,能帮助我们设计出更有效的规则,激发更多的创造力。 正激励与负激励: 奖金、晋升是正激励,罚款、惩罚是负激励。书中将深入探讨,不同类型的激励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影响我们的行为,以及如何平衡两者,以达到最佳的激励效果。我们会发现,过度依赖负激励,可能会扼杀创新和主动性,而合理的正激励,则能极大地激发个体潜能。例如,公司为销售业绩优异的员工提供丰厚的奖金,这是一种正激励,能有效驱动员工努力完成销售目标。而对于迟到早退的员工,则施加罚款,这是一种负激励,试图阻止这种行为。 目标设计与行为的引导: 为什么有些目标容易达成,有些却遥不可及?这与目标设定的方式密切相关。我们将探讨,如何设定“SMART”原则(具体、可衡量、可达成、相关、有时限)的目标,以有效地引导和驱动行为。例如,一个“我要减肥”的目标,就远不如“我将在接下来的四周内,每周进行三次30分钟的有氧运动,并控制每天的晚餐摄入量在500卡路里以内”这样明确且可衡量的目标来得有效。 内驱力与外驱力的辩证关系: 究竟是什么驱使我们去做某件事?是内在的热情和兴趣,还是外在的奖励和认可?书中将剖析“内驱力”和“外驱力”的差异,并探讨如何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培养和激发持久的内驱力。例如,对某个学科的浓厚兴趣,即使没有考试和分数的要求,也能驱使学生深入研究,这是一种强大的内驱力。而对金钱的渴望,则是外驱力。 道德约束与社会规范: 除了经济上的激励,道德和规范的力量同样不容忽视。我们将探讨,社会规范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的行为,以及在某些情况下,道德约束能否成为比金钱更强大的驱动力。例如,在公共场合,我们之所以不会大声喧哗,除了担心被投诉,更重要的是出于一种自觉的道德约束和对社会规范的遵守。 《生活中的经济游戏》 并非提供一套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成功秘籍”,而是为你打开一扇通往经济学智慧的大门。它鼓励你用一种更具洞察力的眼光,审视周遭的世界,理解人性的弱点与闪光点,洞悉社会运行的规律,从而做出更明智的选择,过上更充实的生活。它是一场关于经济学的趣味探险,一场关于自我认知与社会理解的深刻启迪。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一开始被这本书的书名吸引,是觉得它听起来够“反常识”,或许能找到一些不落俗套的观点。读完之后,我可以说,这本书远超我的期待。作者以一种非常巧妙的方式,将一些看似复杂的经济学概念,用非常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例如,书中对“外部性”的阐述,就用了一个非常生动的比喻,让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公共污染和私人利益之间的矛盾。更重要的是,这本书不仅仅是解释了“是什么”,更重要的是解释了“为什么”。它帮助我理解了许多社会现象背后的经济逻辑,比如为什么某些商品会突然涨价,为什么人们在集体决策时会做出一些看起来不合理的选择。作者的文笔非常流畅,而且充满了智慧,让我一边读一边点头称是。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在和一位非常博学的智者进行一场关于生活的对话,他用经济学的语言,为我揭示了世界的运行规律。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行为经济学”的部分,它让我了解到,人的决策并非总是理性的,而往往会受到心理因素的影响,这一点非常具有启发性。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它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提升了我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给我带来的震撼程度,绝对不是我最初预期的。我原本以为只是一本泛泛而谈的经济学普及读物,结果它却像一把钥匙,为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视角来看待世界。作者对于“信息不对称”的解读,让我深刻理解了为什么市场上总会存在“柠檬市场”,以及我们如何在信息劣势下保护自己。书中关于“囚徒困境”的讨论,更是让我重新审视了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原来很多看似不理智的争斗,背后其实是理性的个体选择在驱动。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通过大量的真实案例,将枯燥的经济学原理具象化,让我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原理是如何在现实世界中运作的。比如,书中对“搭便车效应”的分析,解释了为什么在公共物品的供给上,总会存在一些问题。读完之后,我仿佛拥有了一副“经济学眼镜”,看待身边的一切都变得不同,很多曾经不理解的事情,现在都有了合理的解释。这本书的语言也非常精炼,每一句话都饱含深意,让我受益匪浅。它不仅仅是增长了我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它改变了我思考问题的方式,让我变得更加理性,也更加具有洞察力。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简直是神来之笔!作者并没有采用那种一本正经的讲道理模式,而是用一种讲故事、抛出问题、然后引导读者一起思考的方式来展开。我最喜欢的部分是书中关于“机会成本”的探讨,它让我彻底理解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的真正含义,并且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最优的选择。作者举的例子也非常贴切,比如选择一顿丰盛的晚餐,就意味着放弃了省下这笔钱可以做其他事情的可能性。这种对日常选择的经济学解读,让我耳目一新。我以前总觉得经济学离我太遥远,但这本书让我发现,经济学其实就藏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它教会我如何理性地分析问题,如何避免被一些看似合理的“反常识”行为所迷惑。尤其是关于“博弈论”的介绍,让我对人际交往和商业竞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并非在孤军奋战,而是置身于一个复杂的“游戏”之中。这本书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合理,层层递进,从浅入深,让我能够在享受阅读乐趣的同时,也能够真正掌握经济学的精髓。

评分

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能够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不知不觉地掌握许多重要的经济学原理。作者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带领我们走进一个充满“经济游戏”的世界。我尤其喜欢书中关于“需求弹性”的解释,通过对不同商品价格变动带来的购买量变化的分析,让我对市场供需关系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本书的写作风格非常独特,它没有照本宣科,而是用一个个生动的小故事,将复杂的经济学理论娓娓道来。例如,书中对于“道德风险”的案例分析,就让我对保险和合同的本质有了新的理解。读这本书,我总有一种“原来如此”的惊喜感,仿佛在解开一个个生活中的谜题。作者的叙述角度也非常新颖,总是能从一个意想不到的角度切入,引发读者的思考。比如,关于“公地悲剧”的讨论,就让我反思了在资源分配问题上,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之间的冲突。这本书的语言也十分幽默,读起来一点都不枯燥,反而会让你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它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著作,更像是一本关于如何在这个复杂世界中生存和发展的实用指南。

评分

这本书真是出乎我意料的精彩!一直以为经济学是那种枯燥乏味、充斥着各种公式和图表的学科,但《反常识经济学(1)生活中的经济游戏》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作者用一种极其生动有趣的方式,把我们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现象,比如排队、超市打折、竞价拍卖、甚至是我们做决策时的心理偏差,都巧妙地融入了经济学的原理。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反而像是在玩一场大型的策略游戏,每一次的“经济行为”背后都有着深刻的逻辑。比如,书中关于“沉没成本效应”的分析,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很多时候我们不愿意放弃,并不是因为真的看好,而是因为已经投入了太多。这种“哦,原来是这样!”的顿悟感,贯穿了整本书,让我对自己的很多行为有了新的审视。而且,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接地气,语言幽默风趣,读到精彩之处,不禁会心一笑,甚至会和身边的朋友分享。我特别喜欢书中举的各种生活化的例子,比如为什么大家都喜欢排在队伍的中间,而不是最前面或最后面,这背后竟然隐藏着博弈论的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经济学入门读物,更像是一本“生活秘籍”,教会我如何在看似混乱的世界中,找到规律,做出更明智的选择。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