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生命科学的复印机:克隆技术 |
| 作者 | 罗振 |
| 定价 | 29.80元 |
| 出版社 | 吉林人民出版社 |
| ISBN | 9787206108709 |
| 出版日期 | 2014-07-01 |
| 字数 | |
| 页码 | 148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主要介绍了不同物种各具特色的生命现象,在探索生命的同时也关注了克隆科学技术,解读克隆的原理以及克隆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克隆的研究成果和“克隆人”引起的风波,非常富有可读性和趣味性。本书是一本通俗易懂的生命科学普及读物。 |
| 作者简介 | |
| 罗振,河南周口人,毕业于中央财经大学金融系,在下列图书编辑中,曾担任主要编辑:《生命需要绿色》《给自己一个希望》《谁动了我的空气》《目标——用目标点亮人生》《行动——好动机带来好机会》《性格——好性格影响一生》《自信——奇迹从自信开始》《责任——把成功当成习惯》等。 |
| 目录 | |
| 章 科学冲击波:克隆 节 生命的复制——克隆 何为克隆 生命是如何克隆的 克隆技术发展简史 第二节 传奇的“多莉” 克隆羊“多莉”诞生记 “多莉”引起的轩然 “多莉”的悲惨命运 第三节 中国克隆技术的发展 中国克隆事业人 我国克隆技术取得的成果 我国克隆技术的发展简史 第二章 生命复制的前提:细胞 节 细胞克隆技术 什么是细胞 细胞的全能性 细胞克隆技术 第二节 细胞的组成 细胞膜 细胞壁 细胞器 细胞质 细胞核 第三节 细胞的培养 什么是细胞培养 生存的舞台——培养细胞的条件 微生物细胞的培养 动物细胞的培养 第四节 细胞的活动 无限的循环——细胞周期 传递的开始——细胞分裂 变异的关键——细胞分化 衰老的前兆——细胞衰亡 细胞的杂交——细胞融合 第三章 “七十二变”:基因克隆 节 基因克隆 从基因谈起 基因控制生命的遗传 什么是基因克隆 基因克隆的常用方法 DNA的克隆 第二节 基因克隆的载体 质粒载体 噬菌体载体 病毒载体 第三节 基因工程的应用 基因工程药物 基因工程抗体 基因工程疫苗 基因工程的其他应用 第四节 基因工程的奥秘 不怕病虫害的庄稼 抗除草剂的作物 泼辣的“庄稼汉” 发光的植物 “超级动物”的奥秘 第五节 神奇的复制技术——PCR DNA复制需具备的条件 PCR技术的产生与发展 PCR技术的应用 第四章 的革命:动物克隆 节 克隆的时刻——动物克隆 什么是动物克隆 动物克隆的无限契机 克隆大熊猫 复制印度野牛 抢救欧洲盘羊 冷冻动物园的后代 第二节 植物克隆 克隆技术与农业 植物原生质体培养 花粉和花培养 试管育苗 第五章 生命的挑战:克隆与人类 节 克隆人的是是非非 生命是什么 克隆人诞生过程狂想 克隆完全相同的人可能吗 理性对待克隆人 第二节 造福人类的克隆技术 试管婴儿 克隆人体器官 未来的制药厂 生物导弹——单克隆抗体 |
| 编辑推荐 | |
| 克隆是利用生物技术由无性生殖产生与原个体有完全相同基因组织后代的过程。本书主要介绍了不同物种的各具特色的生命现象,在探索生命的同时也关注了克隆科学技术,解读克隆的原理,以及克隆技术在各个行业中的应用,非常富有可读性和趣味性。 |
| 文摘 | |
| 《科普书·生命科学的复印机:克隆技术》: 克隆羊“多莉”的问世,在全世界引起轩然。这只不同凡响的羊究竟是怎样被培育出来的呢?威尔姆特研究小组的具体做法是,先将一个绵羊卵细胞中的遗传物质吸出来,使其变成空壳,然后从另一只6岁母羊的身上取出一个细胞,将其中的遗传物质注入卵细胞空壳内,这样就得到了一个含有新的遗传物质但却没有受过精的卵细胞。这个经过改造的卵细胞分裂、增殖形成胚胎后被植入另一只母羊内,随着母亲的成功分娩,“多莉”便来到了这个世界上。 “多莉”的这一诞生过程与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的繁殖过程大相径庭。有生物学常识的人都知道,包括人在内的哺乳动物的繁殖过程是这样的:与卵细胞结合形成个受精卵,受精卵分裂、增殖形成胚胎,胚胎后发育成体动物。可见,哺乳动物的生命过程是从受精卵开始的。“多莉”的特别之处在于它的生命的诞生没有的参与。从遗传角度讲,这只小绵羊具有其母亲的遗传特征,是其6岁母亲的复制品。 羊能复制,那么人呢?人和羊同属哺乳动物,羊已被复制成功,复制人是不是为时不远了呢?自从《自然》杂志发表威尔姆特的文章以来,甚至在文章正式发表之前,有关“克隆”绵羊的消息已经传遍世界各地,如同原子弹爆炸一样,在世界范围内引起强烈震惊和反响。 美国总统克林顿在克隆羊消息发布的第二天,即2月24日,紧急召见美国国家生物伦理咨询小组,要他们对此问题的法律和道德影响进行研究,并于90天内提出报告。3月4日,克林顿发布禁令,禁止用联邦经费从事“克隆”人研究。2月25日,《波士顿环球报》以《克隆的冲突》为标题,发表文章介绍了关于克隆羊所引发的争论。同一天,《华盛顿邮报》上的文章《我们应该为克隆羊担忧吗?》又反映了部分科学家为克隆技术辩护的观点。2月27日,路透社向世人透露,“梵蒂冈呼吁禁止克隆人”。3月3日,《华盛顿邮报》在头版以《克隆研究的问题将受到严格检验》为题,重新挑起争议。3月5日,意大利卫生部长发布命令,禁止对人或动物进行任何“克隆”实验。 同日,丹麦科学家在经过充分辩论之后,宣布暂停正在进行中的“克隆”研究,直到作出一项有关政治、法律和道德的相关决定为止。也是在同一天,日本学术审议会也决定禁止使用公共科研经费研究与人类有关的“克隆”技术。而阿根廷议会也讨论了一项立法提案,这项提案提议对从事“克隆”人研究的科学家处以8~20年。德国、加拿大等国也纷纷采取行动,禁止“克隆”人的研究。 “多莉”的悲惨命运芦斯林研究所自从“多莉”出生后,便备受关注。大家都希望能从卢斯林那里得到关于“绵羊之星”的手消息。在2003年2月7日左右,卢斯林研究所却发出了令人担忧的消息:多莉已经开始不停地咳嗽。一个星期后经兽医诊断,“多莉”患有严重的进行性肺病。所谓“进行性”疾病,是指患者病情不断发展恶化,生命危在旦夕。鉴于这种情况,研究所决定为多莉实施“安乐死”,他们实在不忍眼睁睁地看着多莉郁郁而终,希望这只曾经享受过生命的快乐、并且为全世界带来过无数惊喜的可爱的小绵羊平静安详地离开人世。一般说来,一只绵羊平均可以活11~12年,而多莉今年只有6岁,寿命仅相当于普通羊的一半。 克隆羊“多莉”死了!培育出这只世界上例体细胞克隆动物的苏格兰卢斯林研究所于2月14日向外界宣布了这一令人心痛的消息。 “多莉”的悲剧再次引发了有关克隆技术的争议。 关于“多莉”的死。科学界流传“克隆动物早衰”的说法。英国《新科学》杂志指出,克隆动物比普通动物体内缺少一种叫做凋聚物的蛋白质。这种蛋白质能够保护细胞内的染色体,控制细胞衰老的进度,好比一座“生物钟”。2002年2月,日本研究人员也指出,克隆鼠的寿命比普通老鼠短。但是,美同先进细胞科技公司发表了驳斥上述观点的研究报告。他们在对24只克隆牛经过全面系统的体格检查后,发现所有指标均正常,没有缺少凋聚物的迹象。然而,2003年2月2日,澳大利亚只克隆羊在活了短短2年零10个月后突然死亡,其死因至今还是个谜。 …… |
| 序言 | |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足够引人入胜了,那种深邃的蓝色背景,配合着几个抽象的DNA双螺旋线条,仿佛在诉说着生命最核心的奥秘。拿到手里,纸张的质感也很好,厚实而略带粗糙,翻阅时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知识分量。我之前对克隆技术的了解仅限于一些科幻电影里的片段,比如克隆人、克隆宠物之类的,总觉得离我们的现实生活很遥远,甚至是有点骇人听闻。但这本书的出现,让我对“复印机”这个比喻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是简单地复制,而是对生命更深层次的理解和重塑。我想,作者在书中一定花了大量笔墨去解释这个过程的科学原理,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感性的描述上。我尤其好奇,书里会不会涉及到一些历史上著名的克隆实验,比如多莉羊的诞生,那些里程碑式的事件是如何被记录和分析的?又或者,这本书会从更宏观的角度,探讨克隆技术在解决人类疾病、保护濒危物种等方面可能扮演的角色,这部分内容如果能够细致展开,我想会非常具有启发性。
评分最近刚读完一些关于基因编辑的科普读物,对于CRISPR这种划时代的技术有了初步的了解。这本书的书名《生命科学的复印机:克隆技术》立刻勾起了我的好奇心,它似乎在暗示着一种超越基因编辑的、更加直接的“生命复制”的可能性。我猜想,这本书不会止步于介绍克隆技术的基本概念,更可能会深入探讨其背后的伦理争议和社会影响。毕竟,当生命可以被“复印”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个体独特性?“复制”是否意味着失去原创性?作者罗振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是单纯的科学传播者,还是一个带有深刻哲学思考的引导者?我期待书中能够出现一些关于克隆技术在不同领域的应用前景的讨论,比如医学上用于器官移植、治疗遗传性疾病,或者在农业上改良作物品种、提高产量等。如果能有具体的案例分析,那就更好了。同时,我也希望能看到作者对未来克隆技术发展趋势的预测,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颠覆性变革,这部分内容往往是最令人兴奋的。
评分我一直对生命科学领域那些能够改变人类命运的突破性技术充满兴趣,而克隆技术无疑是其中最具争议和话题性的之一。这本书《生命科学的复印机:克隆技术》用“复印机”这样一个生动形象的比喻,让我对克隆技术产生了一种全新的好奇。它不是冰冷的科学术语堆砌,而是试图以一种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向读者揭示生命的复制过程。我特别想知道,作者罗振是如何在科学的严谨性和大众的接受度之间找到平衡点的。这本书会不会深入浅出地讲解克隆技术的具体操作流程,从细胞核移植到胚胎发育,再到最终的个体诞生,每一步都充满着神奇?我非常期待能从书中了解到,克隆技术在哪些方面能够真正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比如解决不孕不育的问题,或者为那些患有严重疾病的患者提供新的治疗希望。当然,我也希望书中能对克隆技术可能带来的伦理困境进行深入的探讨,例如关于“人造人”的讨论,以及如何界定生命的价值等,这部分内容往往是引发思考的关键。
评分当我看到这本书的标题——《生命科学的复印机:克隆技术》时,我立刻被吸引了。这个比喻非常巧妙,它将一个听起来复杂且遥远的科学概念,瞬间拉近到我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复印”行为。我猜想,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技术层面的介绍,更可能是在探索克隆技术背后所蕴含的更深层次的意义。比如,作者罗振是如何看待“生命复制”这件事的?它是否是对自然生命繁衍方式的一种模仿,还是一种对生命本质的深刻洞察?我期待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克隆技术发展历程的精彩故事,那些科学家们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实现克隆的?以及,在这些科学探索背后,是否也隐藏着一些感人至深的人文关怀?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探讨克隆技术在伦理、道德、法律等方面的复杂议题,因为这直接关系到我们如何理解和应用这项技术,它是否会引发关于个体尊严、生命平等以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深刻反思。
评分作为一名对生命科学充满好奇的普通读者,我一直对克隆技术抱有复杂的情感,既惊叹于其科学的神奇,又对它可能带来的未知感到一丝不安。这本书《生命科学的复印机:克隆技术》的书名,用“复印机”这样贴切的比喻,瞬间勾起了我深入了解的兴趣。我想,作者罗振一定具备将复杂科学概念转化为易懂知识的独特能力。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带领我穿越克隆技术的神秘面纱,深入了解它的科学原理。例如,书中是否会详细解释克隆过程是如何进行的,从细胞的选取到胚胎的培育,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科学的智慧。同时,我也希望这本书能够解答我心中的一些疑问,比如,克隆技术是否真的能够“复印”出完全相同的生命?克隆生物的生命质量和健康状况如何?而且,我更希望这本书能够引导我思考,当生命可以被“复印”时,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命的价值?克隆技术在医学、农业、生态保护等领域有哪些实际的应用前景,这些应用又会给我们的社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