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非常了得,非常知识
定价:38.0元
作者:王阳
出版社: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0-01
ISBN:978756394401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有人把非常知识称为“笨蛋问题”,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很简单。可是,自以为聪明的人并答不上来这些简单的问题;有些问题看起来很愚蠢,可是,自以为聪明的我们却经常不知道答案。我们经常对身边的知识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可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这些小问题面前,那些以解决“大事”为己任的人总会手足无措、目瞪口呆。这样的刻意忽略,让我们越来越缺乏常识,远离真理,并因此犯过不知多少低级错误,变得一天比一天愚蠢和无知。
虽“大道至简”,世间万物也许都很简单,但是,只要开动脑子仔细钻研,就会发现,它就会变得很不简单。要知道,知识没有大小之分。有时也正是对小问题的关注和探究形成了大问题,跳出隐藏在常识中的思维陷阱,从而就可改变人类的历史进程。
内容提要
非常知识非但有用,且更吸引人。这些知识看似有些稀奇古怪。而一旦走近会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感,不觉进入一个异彩纷呈的别样世界,备感新鲜好玩,既增长见识,又开阔视野,还能启迪思维,引发强烈求知欲。
目录
作者介绍
中国人民大学在读研究生。写过帝王往事、漂浮的都市、中国梦知识竞赛500题等书。
文摘
三皇五帝是谁?
三皇五帝,是中国在夏朝以前出现在传说中的“帝王”。现在看来,他们都是部落首领,由于实力强大而成为部落联盟的。基本上,无论是神话传说还是史书的记载中,都认为三皇所处的年代早于五帝所处的年代。汉代以后,以伏羲、神农黄帝为三皇,少昊、颛顼、帝喾、尧、舜为五帝说逐渐成为定制,唐代曾在京师立庙奉祀。
现在人们对于这一时期历史的认识存在很多争议,但是对于这一时期中国处于原始社会的认知基本上是没有争议的。由于这一历史时期现存的资料大多和神话传说纠缠在一起,使得人们对许多事情很难判断真伪。基于史料,现在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早黄河流域有一个姬姓部落,首领是黄帝。这个部落大约活动于陕西中部地区,主要从事农业劳动。附近还有一个以炎帝为首的姜姓部落双方经常发生摩擦。两大部落终于爆发了阪泉之战,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结为联盟。后,黄帝又收复了周边各个部落。汉族的主体华夏族就是由此产生的。现在的中国人称自己是“炎黄子孙”也是来源于此。
古人的婚礼在什么时间举行?
古代婚礼都在傍晚举行。迎亲是整个婚礼的一大高潮。新娘由姐姐或伴娘带出来交给父亲,再由父亲交给新郎。离开新娘家前,新郎新娘分别向父母、岳父母叩拜道别。新娘到男方家后,由新郎家女眷亲自打开轿门请下新娘,再由男方一位有福气之长辈(也多为女性)将一打成同心结的红绳带交给新郎新娘。两人互牵着红绳走进礼堂,忌踩门槛:门槛代表着门面,新娘要从门槛上跨过去。并由女童手持铜镜照在新郎新娘身上,以求幸福圆满。拜堂是婚礼的正式部分。在堂前,由仪宾主持,新郎新娘站列拜天地、拜父母.夫妻对拜,乐起,礼成。礼后第二日早晨,新郎新娘―同拜见公婆,新郎也要将家里的所有亲属介绍给新娘。然后,新郎新娘向长辈奉茶。第三日,新娘和新郎同去合祭祖先,新娘便正式成为家中的―员,婚礼正式结束。
比娃娃来自哪国?
这个有名的娃娃诞生于德国。1955年,有人根据《画报》上一个名叫莉莉的漫画人物仿造出这个娃娃,目的其实是要在男士们的交际场合上用来插科打诨。一年后,马特尔玩具公司的创办人之一韩德勒发现了这个娃娃,并且将莉莉带去给她的女儿芭芭拉。没多久芭芭拉就买下莉莉的版权,并在1959年将芭比带到美国的市场上。另外,这个金发娃娃的全名是芭芭拉·米丽森·罗杰斯。
制作木乃伊时,大脑是从鼻子取出来的吗?
只有富有的人才会这么做。的木乃伊制作方法,不仅取出大脑,连所有的内脏也都要仔细地挖出来,这么做自然所费不赀,所以只有上层阶级的人才负担得起。想要花费少一点的话,就是将松油直接从人体的孔窍灌进去分解内脏。至于穷人家的做法,则是将整个尸体浸泡在盐水或氢氧化钠的溶液中而已。
“七情六欲”的“六欲”指什么?
《吕氏春秋·贵生》首先提出六欲的概念:“所谓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者。”那么六欲到底是什么东西?东汉哲人高诱对此进行了注释:“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六欲泛指人的生理需求或欲望。人要生存,生怕死亡,要活得有滋有味,有声有色,于是嘴要吃舌要尝、眼要观、耳要听、鼻要闻,这些欲望与生俱来,不用人教就会。后来有人把这概括为“见欲、听欲、香欲、味欲、触欲、意欲”六欲。
为什么人会产生神奇的似曾相识感?
人们经常会在某一瞬间觉得所处的场景无比熟悉,好像曾经历过了—样。有人认为,这是所谓“前世”的记忆。也有人认为,这是在另一个世界中自己的经历在这个世界的投射。而心理学家提出,其实这个现象没有那么玄妙,主要是无意识的记忆突然跑出来造成的。从童年开始,所有的经历,不管是想记的还是不想记的,在脑子里都有这些记忆的痕迹,在—些极特殊的情况下就会蹦出来,透射到意识识中,便产生了似曾相识的感觉。
不吃早餐就能减肥吗?
不吃早餐,事实上减肥效果相反,会更肥胖,因相隔进餐时间太长,下次进食时会吃得更多。不吃早餐,经常让自己空腹,还易生胆结石,因为没有食物在肚内,胆会排出一些分泌物,久而久之,会变成石。而且不吃早餐,还会减低新陈代谢。减肥的原理是加强新陈代谢,才可燃烧脂肪。而早餐是每天重要的,也应该是丰富的。无须怕早餐热量高,因为人体经过一天的活动,自然会消耗掉这些热量。
中国长城为何能屹立千年不倒?
这是因为在建筑砂浆中掺有糯米汤。现代研究显示,如今已成为亚洲人饮食主要组成部分的美味糯米,是使中国古代建筑中砂浆性能的根本原因。研究人员还发现,这种砂浆仍是现代修复古代建筑的好材料。砂浆是一种用于填充砖块、石块和其他建筑材料之间缝隙的糊状物。研究发现距今大约1500年前,古代中国的建筑工人通过将糯米汤与标准砂浆混合,发明了度的“糯米砂浆”。其主要成分是熟石灰,即经过煅烧或加热至高温,然后放入水中的石灰岩。糯米砂浆或许是世界上种使用有机和无机原料制成的复合砂浆。糯米砂浆比纯石灰砂浆强度更大,更具耐水性,这可以说是历史上的技术创新之―。建筑工人利用糯米砂浆修建墓穴、宝塔、城墙,其中一些建筑存在至今。有些古建筑物非常坚固,甚至现代推土机都难以推倒,还能承受强度很大的地震。
为什么厚玻璃杯更容易遇热水而炸裂?
一般冬天气温很低的时候往玻璃杯里倒开水,比较厚的玻璃杯更容易出现炸裂的现象。因为玻璃杯是凉的,当倒入热水后,内壁由于热胀冷缩,会迅速膨胀;但由于玻璃是热的不良导体,杯壁很厚的话,温度不会很快传到外壁,所以会造成内壁膨胀,但外壁依旧保持原来的状态,所以就会造成玻璃杯的爆炸破碎。而越薄的杯子,因为倒入热水时导热较快,内外壁温差小,内外壁变形差电小,所以不容易破裂。如果慢慢地、少量地倒进开水,并且同时晃动杯子,使杯子里外均匀受热,就能更好地避免炸裂。
动物园里的熊也会冬眠吗?
野生的熊会冬眠,不过动物园里的熊却是不会冬眠的。
基本上,熊之所以会冬眠,是因为冬天比较难找到食物,所以才要静静地睡觉,以减少能量消耗来度过冬天。动物园里的熊,因为在冬天也有食物可以吃,所以秋天就不需要狼吞虎咽,这么一来,皮下脂肪的厚度就跟平时没两样,身体机能也就不会切换到冬眠模式了。
序言
非常知识,或称冷知识,指的是生活中无人关注但是非常有趣的事情或知识。
更有人把非常知识称为“笨蛋问题”,因为所有的问题都很简单,可是,自以为聪明的我们却经常不知道答案。我们经常对身边的是指抱着不以为然的态度,可是,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在这些小问题面前,那些以解决“大事”为己任的人总会手足无措、目瞪口呆。这样的刻意忽略,让我们越来越缺乏常识,远离真理,并因此犯过不知多少低级错误,变得一天比一天愚蠢和无知。
“大道至简”,世间万物也许都很简单,但是,只要开动脑筋仔细钻研,就会发现,世间万物并不简单。事实上,知识并没有大小之分,有时也正是对小问题的关注和探究形成了大问题,从而改变了人类的历史进程。
非常知识非但有用,而且更吸引人。这些知识看似有些稀奇古怪,然而一旦走进会让人有曲径通幽、豁然开朗之感,使人在不知不觉间进入了一个异彩纷呈的别样世界,倍感新鲜好玩,既增长见识,又开阔视野,还能启迪思维,引发强烈求知欲。
如果你是一个非常知识“达人”,那么在日常的生活工作中,你会表现出很大的优势。在与人的交往中,不时冒出的非常知识定会让对方对你心生敬佩,使他们更喜欢你、信任你,从而使你的工作更轻松、更出色。
随着科技的发展,人们将很多日常生活中常见的却不知道原因的事情都归纳到非常知识一族,而非常知识的涉及领域也越发宽广,已经深深地渗透到人们的吃、穿、住、行中。生活在现代社会,如果不了解一点非常知识,那么你还真算得上落后了。
为了帮助大家了解非常知识,也为了探讨这些令人费解的问题,本书从历史反思、文化追踪、奇闻轶事、异国异事、生活观察、人体奥秘、饮食学问、科学谜团、常识真相和动物奇观等方面对一些有趣的事情进行了探讨,以前沿着科学视角进行解读,为我们提供了认知的新方法。目的就是为了让我们在了解这些非常知识的同时充分地拓宽了自己的视野,成为了一个无所不知的“神人”。
我是在一个朋友的推荐下才开始接触《非常了得,非常知识》的。朋友说这本书会让你“脑洞大开”,我当时还不以为然,觉得不过是又一本讲“成功学”或者“心灵鸡汤”的书。但当我真正读下去之后,才发现它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这本书的独特之处在于,它不拘泥于单一的学科领域,而是将科学、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融会贯通,形成了一个独特的知识体系。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复杂系统”的探讨,作者用非常形象的比喻,比如“蚂蚁群体”和“大脑神经网络”,来解释事物之间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特性。这让我对很多看似孤立的现象有了新的认识。比如,我之前一直认为空气污染只是一个环境问题,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它其实与我们的消费模式、能源结构、甚至国际政治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系统性的思维方式,让我在看待问题时,不再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而是能够看到更深层次的因果关系。作者的文字功底也非常扎实,即使是复杂的理论,在他笔下也变得浅显易懂,并且充满了智慧的光芒。读这本书,就像是在参加一场思维的盛宴,让人受益匪浅。
评分我是在一次偶然的机会下,在咖啡馆的角落里发现了这本《非常了得,非常知识》。当时就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简约而不失设计感。翻开几页,就被作者的文字功底所折服。其中关于“历史的惯性”这一章节,简直是颠覆了我对很多历史事件的理解。作者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时间线索去罗列事件,而是从更宏观的角度,剖析了那些看似偶然的历史节点背后,其实潜藏着深层的社会、经济、文化动因。他提到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观点: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的“改变”只是表象,而深层的一些驱动力却在悄悄地延续。这让我联想到了当下的一些社会现象,很多我们以为是全新出现的问题,其实可能只是旧问题的变种,只是表现形式有所不同。作者的论证过程非常严谨,引用了很多历史学家的观点,但也敢于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他对于那些“非主流”历史叙事的关注,比如那些被遗忘的群体和他们的故事。这不仅仅是对历史的补充,更是对我们理解人类社会复杂性的重要补充。读这本书,就像是在跟一位博学的长者对话,他循循善诱,带领你一步步拨开迷雾,看到事物更本质的脉络。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被大大拓宽了,不再局限于简单的“是”与“否”,而是开始学会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审视问题。
评分最近我一直在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学习新知识,就在这时,一本名为《非常了得,非常知识》的书闯入了我的视野。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独特,它没有像很多教科书那样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以一种更加灵活和互动的方式,引导读者去探索知识的边界。我最欣赏的部分是关于“联想力”和“创造力”的培养。作者提出,真正的“知识”不仅仅是信息的堆砌,更是能够将零散的信息连接起来,并从中产生新想法的能力。他分享了很多关于历史上的伟大发明家和思想家是如何运用联想力和创造力,将看似无关的事物联系起来,从而取得突破性进展的。例如,他提到了牛顿从苹果落地联想到万有引力,这个过程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基于长期的观察和思考。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学习不仅仅是“记住”,更重要的是“理解”和“融会贯通”。作者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练习方法,比如“思维导图”、“头脑风暴”等,这些方法我尝试运用后,发现自己在处理复杂信息时,思路变得更加清晰,也能够产生更多新的想法。这本书让我对“学习”这件事本身有了全新的认识,它不再是枯燥的任务,而是一场充满乐趣和发现的旅程。
评分说实话,拿到《非常了得,非常知识》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同类书籍实在太多了,很难找到真正有深度和启发性的。然而,这本书却给了我很大的惊喜。尤其是关于“认知偏差”的部分,让我深受触动。作者用了很多生动的案例,比如“确认偏差”、“锚定效应”等等,这些概念我虽然之前也有所耳闻,但在这本书里,我才真正理解了它们是如何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悄悄作祟的。他举了一个例子,说我们在做购买决策时,往往会被最先看到的价格(锚定价)所影响,即使它并不是最优惠的。这让我顿时回想起自己很多次购物的经历,原来我并不是在理性地比较,而是不知不觉地被一个“锚”给绑架了。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提供了很多实用的方法来识别和克服这些认知偏差。比如,他建议我们在做出重要决定时,要主动去寻找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或者请一个持不同意见的朋友帮忙分析。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纸上谈兵”,而是真正能够帮助我们提升生活质量的书。我现在在处理一些工作问题时,会更有意识地去审视自己的思维过程,避免落入常见的认知陷阱。
评分最近刚好在整理书架,无意间翻到了这本《非常了得,非常知识》,当时买的时候就觉得名字很有趣,但说实话,具体内容当时也只是看个大概。这次重拾,才发现它竟然藏着这么多出人意料的惊喜。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信息茧房”的讨论,作者并没有简单地将这个问题归咎于算法,而是深入分析了我们在信息获取过程中主动或被动的选择。比如,他举了一个例子,说很多人在社交媒体上倾向于关注那些观点与自己相似的人,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一个只听到自己声音的“回声室”。这让我不禁反思,自己是不是也陷入了类似的困境。我平时虽然自诩是个信息广泛的接收者,但仔细想想,是不是也更容易被我熟悉的领域或是我倾向的观点所吸引?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打破信息茧房不仅仅是需要接触不同信息源,更重要的是要保持一种开放和批判性的思维,勇于挑战自己的固有认知。而且,作者的叙述方式很生动,不会让人觉得枯燥乏味,他用了很多贴近生活的比喻,让我能够很轻松地理解一些看似深奥的概念。读完这部分,我甚至开始尝试着去关注一些我平时不太会主动接触的领域的新闻和观点,虽然有些一开始觉得难以理解,但慢慢地,我发现自己对世界的看法也变得更加多元化了。这本书确实让我“非常了得”,也让我“非常知识”地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盲点。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