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名:中医诊断学 第2版
定价:23.8元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457124
开本:16开
版次:2016年8月第2版
字数:275千字
《中医诊断学(第2版 中医药类专业用)》以纸质教材配数字课程新模式出版。数字课程内容包括学习辅导、自测题、教学PPT、拓展资源、典型病例、视频、动画、彩图、音频等,便于师生上网学习,数字课程与书中内容有机结合、相互呼应,是对纸质教材内容的重要补充和扩展,以帮助学生理解、掌握所学知识,达到中医诊断学直观、形象的教学效果。
《中医诊断学(第2版 中医药类专业用)》可供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学生使用,还可供从事中医药或中西医结合的临床医师、教学和科研人员阅读参考,也是国家执业中医师资格考试、住院中医师规范化培训、青年中医和研究生入学考试的重要参考书。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二、中医诊断学的发展简史
三、中医诊断的原则
第一章 望诊
第一节 全身望诊
一、望神
二、望色
三、望形
四、望态
第二节 局部望诊
一、望头面
二、望五官
三、望颈项
四、望躯体
五、望肢体
六、望皮肤
七、望下窍
第三节 望排出物
一、望排出物的原理和意义
二、望排出物的内容
第四节 舌诊
一、舌的形态结构
二、望舌的原理
三、望舌的方法与注意事项
四、正常舌象及其生理变异
五、舌诊的内容
六、舌象分析要点及舌诊意义
第二章 闻诊
第一节 听声音
一、正常声音
二、病变声音
第二节 嗅气味
一、病体气味
二、分泌物、排泄物气味
三、病室气味
第三章 问诊
第一节 问诊的意义及方法
一、问诊的地位及意义
二、问诊的方法、技巧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问诊的内容
一、一般情况
二、主诉
三、现病史
四、既往史
五、个人生活史
六、家族史
第三节 问现在症
一、问寒热
二、问汗
三、问疼痛
四、问头身胸腹不适
五、问饮食口味
六、问二便
七、问情绪
八、问睡眠
九、问妇女
十、问男子
十一、问小儿
第四章 切诊
第一节 脉诊
一、脉象形成的原理
二、脉诊的部位、方法和注意事项
三、脉象要素及正常脉象
四、常见脉象及其临床意义
五、脉象鉴别、相兼脉和真脏脉
六、诊妇人脉与小儿脉
七、脉诊的临床意义
第二节 按诊
一、按诊的意义
二、按诊的方法
三、按诊的内容
第五章 病性辨证
第一节 寒热辨证
一、寒证
二、热证
三、寒证与热证的鉴别要点
四、寒证与热证的关系
第二节 虚实辨证
一、虚证
二、实证
三、虚证与实证的鉴别要点
四、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第六章 病位辨证
第一节 表里辨证
一、表证
二、里证
三、表证与里证的鉴别要点
四、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第二节 脏腑辨证
一、心与小肠病辨证
二、肺与大肠病辨证
三、脾与胃病辨证
四、肝与胆病辨证
五、肾与膀胱病辨证
六、脏腑兼证辨证
第三节 经络辨证
一、十二经脉病证的特点
二、奇经八脉病证的特点
第四节 六经辨证
一、六经辨证的概念
二、六经病证的传变方式
第五节 卫气营血辨证
一、卫气营血辨证的概念
二、卫气营血证候的传变方式
第六节 三焦辨证
一、三焦辨证的概念
二、三焦病证的传变
第七章 诊断与病案
第一节 病情资料的整理
一、判断病情资料的完整性和系统性
二、评价病情资料的准确性和客观性
三、分析病情资料的一致性
第二节 辨证思维的方法与步骤
一、区别各种辨证方法的适用范围,合理选用适当的辨证方法
二、辨证的内容和步骤
三、辨证的逻辑思维方法
四、辨证的具体要求
第三节 病案
一、病案的沿革与意义
二、病案的书写通则和标题名称
三、中医病案书写格式
主要参考文献
我得说,这本《高教教材-中医诊断学第2版王忆勤(28)》简直是我的“案头必备”,尤其是在我遇到临床上一些疑难杂症的时候,翻开它,总能给我带来一些新的启发。它的体系化构建得非常出色,每一个章节的逻辑关系都梳理得清清楚楚,从基础概念到具体应用,层层递进,让我这个原本对中医诊断学有些零散认识的人,逐渐建立起一个完整的知识框架。我特别欣赏它在讲解“望诊”部分时,对于面色、舌象的细致描述,不仅仅是简单地列举几种颜色和形状,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变化背后的病理机制,以及可能涉及到的脏腑功能失调。这一点非常重要,因为它帮助我理解了“望而知之”并非是神秘的“读心术”,而是基于对生理病理深刻认识的科学判断。每当我看到书上描绘的一种舌象,我都会忍不住对照自己或者家人的舌头,虽然不一定能做出准确的诊断,但这种观察和联想的过程,极大地提升了我对中医诊断的敏感度。而且,书中的插图和表格也很多,使得抽象的概念更加具体化,易于理解和记忆。
评分这本《高教教材-中医诊断学第2版王忆勤(28)》我断断续续地读了有一段时间了,说实话,作为一名中医爱好者,我最初抱着极大的热情来翻阅它,希望能够系统地学习和巩固中医诊断的基础知识。打开书的第一感觉是厚重,内容确实很扎实,体系也比较完整,从望闻问切的四诊,到八纲辨证,再到病因病机、证候分型等等,可以说是面面俱到。我尤其喜欢它在讲解每个概念时,都会引用大量的古代医籍原文,这让我觉得非常地道,仿佛能穿越回古人那个时代,感受中医的博大精深。王忆勤教授的文字功底很深厚,叙述也相对清晰,虽然有些地方的理论确实比较抽象,需要反复推敲,但总体而言,对于想要深入理解中医诊断原理的读者来说,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平台。我常常在阅读某个病证的论述时,会停下来思考,结合自己学过的案例,尝试去套用书中的理论,虽然有时候会觉得理解得不够透彻,但这种思考的过程本身就很有收获。而且,书中穿插的一些古代名医的医案,也极大地激发了我学习的兴趣,让我看到了理论联系实际的魅力。
评分老实说,我一开始对这本《高教教材-中医诊断学第2版王忆勤(28)》的期待并没有特别高,毕竟教材类书籍总给人一种比较枯燥的印象。但真正开始阅读之后,我发现它在内容的设计上,还是有不少惊喜之处的。我特别喜欢它在介绍“听诊”和“嗅诊”时,虽然篇幅不长,但却抓住了核心要点,让我意识到,原来除了望闻问切之外,声音和气味也能提供如此丰富的信息。比如,书中对于痰声、呼吸声的辨别,以及不同体味、排泄物气味的意义,都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让我对中医的整体观有了更深的体会,认识到中医诊断的全面性和精细度。而且,书中在讲解一些比较复杂的病证时,会运用到大量的图示和表格,把繁杂的信息条理化,大大降低了我的阅读难度,也帮助我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这本书的版式设计也比较舒服,字体大小适中,排版也很清晰,阅读体验还是不错的。
评分接触这本《高教教材-中医诊断学第2版王忆勤(28)》以来,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的专业性和严谨性。作为一本高等教育教材,它无疑是在学术层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和梳理。我尤其欣赏它在“八纲辨证”部分的讲解,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表里、寒热、虚实、阴阳”的定义,而是详细阐述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在不同病程阶段可能出现的演变。这对于我理解一些复杂病症的辨证思维至关重要。我常常会结合书中所举的典型案例,去分析其中的辨证思路,学习如何将零散的症状信息,通过八纲这个框架进行提炼和归纳,最终得出准确的证候。虽然有些案例的分析过程可能需要花费不少时间和精力去理解,但一旦豁然开朗,那种成就感是无与伦比的。它让我明白,中医诊断并非是经验的堆砌,而是建立在一套科学的理论体系之上的。
评分我个人觉得,《高教教材-中医诊断学第2版王忆勤(28)》在某些细节的阐述上,有着它独到的见解,让我受益匪浅。比如说,在“问诊”章节,它对于如何询问病史,包括疾病的发生、发展、治疗经过、生活习惯等等,都有非常具体和系统化的指导。这对于我这样一个在临床实践中,常常觉得问诊不够到位的人来说,简直是及时雨。书中所提出的“多角度、多层次”的问诊技巧,让我明白了,提问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更是一种引导和探究的过程。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去实践,发现自己能够更有效地捕捉到病人潜藏的病机信息,也更能获得病人的信任。此外,书中关于“脉象”的描述,也非常详尽,不仅仅是常见的浮沉迟数,还包括了各种细微的变化,以及它们所反映的不同病理状态。虽然要完全掌握这些脉象的鉴别需要长期的实践,但这本书无疑为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