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剂卷 康卓,顾宝根 9787122269584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剂卷 康卓,顾宝根 9787122269584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康卓,顾宝根 著
图书标签:
  • 农药
  • 生物活性
  • 测试
  • 标准操作规范
  • 剂卷
  • 康卓
  • 顾宝根
  • 9787122269584
  • 农药分析
  • 植物保护
  • 农业科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智博天恒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69584
商品编码:2946456872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6-08-01

具体描述

   图书基本信息
图书名称 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剂卷
作者 康卓,顾宝根
定价 60.00元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 9787122269584
出版日期 2016-08-01
字数
页码
版次 1
装帧 平装
开本 16开
商品重量 0.4Kg

   内容简介
作为剂分卷之一,本书根据农药良好实验室规范(GLP)要求,系统收集和整理了135项剂室内生物活性测试及相关病原菌保存和培养方法的标准操作规范,内容涵盖了粮食作物、经济作物、蔬菜和果树上重要病害室内测试方法,以及剂抗性监测、作用特性测定和新化合物筛选等标准操作规范。一致性的试材、统一性的设备、标准化的方法、规范化的程序是试验可重复、结果可追溯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农药研发和管理的需要。
本书内容全面,覆盖面广,信息量大,实用性强,非常有利于规范剂生物测定工作和评价标准,适合从事农药特别是剂剂的生产质量控制、农药管理、农药登记、核查市场商品以及国际贸易的相关关人员查阅和参考。

   作者简介
康卓,沈阳化工研究院副院长(主管农药研发),教授级高工,中国化工学会农药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2 年大连理工大学化工系毕业,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农药科研与管理工作,主持了“十五”科技攻关课题“创制品种产业化开发“,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在”十一五“期间,主持了国家科技部国际合作课题”通过国际合作,开展新农药研究”,通过了验收;主持了国家科技支撑课题“农药安全性评价GLP体系建设”,通过了验收。1997年,大豆田除草剂氯嘧黄隆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三;2002年,“油菜田除草剂草除灵乙酯(高特克)”获辽宁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排名三;
“旱田除草剂精噁唑禾草灵”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行协会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二; 2003年,“旱田除草剂精噁唑禾草灵”获辽宁省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排名二;2005年,“创制剂啶菌恶唑 产业化”获中国石油和化学工协会发明一等奖。先后指导研究生多名,发表论文近100篇。

   目录
**部分试材准备与培养/1
SOP-SC-1001 稀释纯化法2
SOP-SC-1002 琼脂平板稀释纯化法3
SOP-SC-1003 单孢子分离纯化法4
SOP-SC-1004 干孢子分离法5
SOP-SC-1005 显微操作器分离法6
SOP-SC-1006 培养皿稀释分离法7
SOP-SC-1007 平板画线分离法8
SOP-SC-1008 组织分离法9
SOP-SC-1009 PDA培养基的制作10
SOP-SC-1010 肉汁胨培养基的制作11
SOP-SC-1011 马铃薯蛋白胨琼脂培养基的制作12
SOP-SC-1012 燕麦片琼脂培养基的制作13
SOP-SC-1013 玉米粉琼脂培养基的制作14
SOP-SC-1014 麦芽浸膏培养基的制作15
SOP-SC-1015 胡萝卜培养基的制作16
SOP-SC-1016 黑麦培养基的制作17
SOP-SC-1017 玉米粉沙土培养基的制作18
SOP-SC-1018 培养基的19
SOP-SC-1019 菌种的常规保存20
SOP-SC-1020 菌种的低温保存21
SOP-SC-1021 菌种的矿物油保存22
SOP-SC-1022 菌种的沙土管保存23
SOP-SC-1023 菌种的干燥保存24
SOP-SC-1024 菌种的水保存25
SOP-SC-1025 菌种的真空冷冻干燥保存26
SOP-SC-1026 菌种的超低温液氮保存28
SOP-SC-1027 瓜类炭疽病菌的保存及培养29
SOP-SC-1028 黄瓜霜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0
SOP-SC-1029 黄瓜黑星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1
SOP-SC-1030 黄瓜白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2
SOP-SC-1031 黄瓜枯萎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3
SOP-SC-1032 黄瓜幼苗猝倒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4
SOP-SC-1033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5
SOP-SC-1034 番茄灰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6
SOP-SC-1035 番茄晚疫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7
SOP-SC-1036 番茄早疫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8
SOP-SC-1037 番茄叶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39
SOP-SC-1038 番茄绵疫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0
SOP-SC-1039 茄子黄萎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1
SOP-SC-1040 马铃薯晚疫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2
SOP-SC-1041 马铃薯软腐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3
SOP-SC-1042 十字花科黑斑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4
SOP-SC-1043 油菜菌核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5
SOP-SC-1044 白菜软腐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6
SOP-SC-1045 芦笋茎枯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7
SOP-SC-1046 辣椒炭疽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8
SOP-SC-1047 辣椒疫病菌的保存及培养49
SOP-SC-1048 小麦赤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0
SOP-SC-1049 小麦根腐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1
SOP-SC-1050 小麦白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2
SOP-SC-1051 小麦锈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3
SOP-SC-1052 玉米锈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4
SOP-SC-1053 玉米小斑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5
SOP-SC-1054 水稻恶苗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6
SOP-SC-1055 水稻纹枯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7
SOP-SC-1056 水稻稻瘟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8
SOP-SC-1057 水稻白叶枯病菌的保存及培养59
SOP-SC-1058 大豆锈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0
SOP-SC-1059 棉花立枯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1
SOP-SC-1060 棉花红腐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2
SOP-SC-1061 棉花枯萎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3
SOP-SC-1062 棉花黄萎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4
SOP-SC-1063 花生褐斑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5
SOP-SC-1064 葡萄霜霉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6
SOP-SC-1065 葡萄白腐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7
SOP-SC-1066 葡萄黑豆病菌的保存及培养68
SOP-SC-1067 梨黑星病的保存及培养69
SOP-SC-1068 梨轮纹病菌的保存及培养70
SOP-SC-1069 苹果褐斑病的保存及培养71
SOP-SC-1070 苹果斑点落叶病菌的保存及培养72
SOP-SC-1071 花叶病毒的保存及培养73

第二部分剂试验方法/74
SOP-SC-1072 孢子萌发实验法75
SOP-SC-1073 孢子产量法77
SOP-SC-1074 圈法79
SOP-SC-1075 菌丝干重法81
SOP-SC-1076 琼脂稀释法83
SOP-SC-1077 液体培养法85
SOP-SC-1078 活性普筛喷雾法87
SOP-SC-1079 活性普筛生长速率法90
SOP-SC-1080 活性初筛喷雾法92
SOP-SC-1081 活性初筛生长速率法95
SOP-SC-1082 活性复筛喷雾法97
SOP-SC-1083 活性复筛生长速率法100
SOP-SC-1084 活性筛选标准靶标102
SOP-SC-1085 杀细菌剂快速筛选方法103
SOP-SC-1086 剂联合毒力测定法104
SOP-SC-1087 剂治疗作用测定方法106
SOP-SC-1088 剂持效性测定方法108
SOP-SC-1089 剂内吸传导性测定方法110
SOP-SC-1090 剂耐雨水冲刷能力测定方法112
SOP-SC-1091 种衣剂盆栽法114
SOP-SC-1092 种子处理剂安全性盆栽法116
SOP-SC-1093 土壤处理剂安全性盆栽法118
SOP-SC-1094 茎叶处理剂安全性盆栽法120
SOP-SC-1095 植物诱抗剂测定法122
SOP-SC-1096 瓜类炭疽病盆栽法125
SOP-SC-1097 黄瓜霜霉病离体叶片法127
SOP-SC-1098 黄瓜霜霉病盆栽法129
SOP-SC-1099 黄瓜灰霉病离体叶片法131
SOP-SC-1100 黄瓜灰霉病盆栽法133
SOP-SC-1101 黄瓜白粉病盆栽法135
SOP-SC-1102 黄瓜枯萎病盆栽法137
SOP-SC-1103 黄瓜细菌性角斑病盆栽法139
SOP-SC-1104 番茄早疫病离体叶片法141
SOP-SC-1105 番茄早疫病盆栽法143
SOP-SC-1106 番茄晚疫病盆栽法145
SOP-SC-1107 白菜软腐病萝卜块根法147
SOP-SC-1108 油菜菌核病盆栽法149
SOP-SC-1109 马铃薯晚疫病离体叶片法151
SOP-SC-1110 水稻纹枯病离体叶片法153
SOP-SC-1111 水稻纹枯病盆栽法155
SOP-SC-1112 水稻恶苗病盆栽法157
SOP-SC-1113 水稻白叶枯病盆栽法159
SOP-SC-1114 稻瘟病洋葱鳞片法161
SOP-SC-1115 稻瘟病盆栽法163
SOP-SC-1116 小麦白粉病盆栽法165
SOP-SC-1117 小麦赤霉病盆栽法167
SOP-SC-1118 玉米大小斑病盆栽法169
SOP-SC-1119 玉米锈病盆栽法171
SOP-SC-1120 大豆锈病盆栽法173
SOP-SC-1121 棉花枯萎病盆栽法175
SOP-SC-1122 棉花立枯病盆栽法177
SOP-SC-1123 花叶病毒半叶法179
SOP-SC-1124 葡萄霜霉病离体叶片法181
SOP-SC-1125 葡萄霜霉病盆栽法183
SOP-SC-1126 梨黑星病盆栽法185
SOP-SC-1127 苹果褐斑病盆栽法187
SOP-SC-1028 药剂驯化法获得白粉病菌抗性菌株189
SOP-SC-1129 紫外诱导法获得白粉病菌抗性菌株191
SOP-SC-1130 白粉病菌对QoI类和SBI类剂敏感基线离体叶段法193
SOP-SC-1131 灰葡萄孢病菌对QoI类和嘧啶胺类剂敏感基线果实法195
SOP-SC-1132 马铃薯早疫病菌对QoI类和SBI类剂敏感基线孢子萌发法197
SOP-SC-1133 霜霉病菌对QoI类和CAA类剂敏感基线叶碟法199
SOP-SC-1134 大豆锈病病菌对QoI类和SBI类剂敏感基线测定201
SOP-SC-1135 菌核病菌对SDHI类剂敏感基线测定203

   编辑推荐
1.本套丛书由农业部农药检定所与沈阳化工研究院组织专家联合编写,具有先进性。
2.本书收集整理了135条新的剂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具有新颖性、可操作性和全面性。
3.本书非常有利于规范剂生物测定工作与评价标准。

   文摘








   序言

《植物保护研究进展:新农药创制与生物活性评价》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梳理了当前植物保护领域,特别是新农药创制和生物活性评价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与关键技术,旨在为科研工作者、农药研发人员、植物保护从业者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生提供一本具有高度参考价值的专业著作。全书内容聚焦于农药分子设计、合成策略、作用机制解析以及生物活性评价方法的创新与应用,强调绿色、高效、低毒、环境友好的发展理念。 第一部分:新农药创制策略与进展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现代农药创制的核心理念和前沿技术。 靶标导向的农药设计: 详细阐述了基于新靶标(如特异性蛋白、基因调控元件)的农药设计思路。通过对病虫草害生理生化过程的深入理解,挖掘具有高效、特异性作用的新靶标,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分子设计。内容涵盖了同源建模、分子对接、虚拟筛选等计算化学技术在靶标验证和先导化合物发现中的应用。重点介绍了如何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发现新的农药靶标。 传统农药的结构优化与升级: 分析了经典农药骨架的化学结构与生物活性之间的关系,探讨了通过结构修饰、引入新官能团、改变取代基等方法,提高农药的活性、选择性、降低毒性、改善环境行为的策略。以几类重要的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为例,展示了结构优化的典型案例及其背后的科学原理。 天然产物在农药创制中的应用: 强调了发掘和利用自然界生物资源的重要性。介绍了从微生物、植物、海洋生物等中分离、鉴定具有杀虫、杀菌、除草活性的天然产物,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结构改造,开发新型绿色农药的路径。重点关注了生物合成途径研究、生物技术在天然产物类似物开发中的作用。 农药作用机制的深入解析: 强调了理解农药作用机制对于高效创制和合理使用的重要性。详细介绍了当前研究农药作用机制的常用技术,包括生化测定、分子生物学技术(如RNAi、CRISPR-Cas9)、成像技术等。以不同作用类别的农药为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多学科交叉研究,揭示农药作用于生物体的分子层面和细胞层面的具体机制,例如对神经系统、能量代谢、信号转导、细胞壁合成等的影响。 新型农药剂型与递送系统: 关注农药的物理化学性质改善和应用效率提升。介绍了微胶囊、纳米颗粒、脂质体等新型剂型技术,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技术实现农药的缓释、控释、靶向递送,从而减少农药用量,降低对环境的影响。 第二部分:生物活性评价技术与方法 本部分系统介绍了评价农药生物活性的各类标准和创新方法。 病虫草害的室内生物测定: 详细阐述了针对不同病原菌、害虫、杂草进行的室内生物测定规程。 杀虫剂评价: 涵盖了不同害虫(如鳞翅目、鞘翅目、刺吸式口器害虫等)的饲喂法、触杀法、熏蒸法等室内测定技术。重点介绍了如何选择适宜的测定谱、测试浓度梯度、重复次数,以及如何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获得准确的杀虫活性指标(如LC50、EC50)。讨论了不同生命阶段(卵、幼虫、成虫)的敏感性差异。 杀菌剂评价: 详细介绍了针对常见植物病原真菌(如灰霉病菌、白粉病菌、晚疫病菌等)和细菌(如青枯病菌、火疫病菌等)的室内抑制试验,包括培养基平板稀释法、菌丝生长测定法、孢子萌发抑制法等。强调了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纯化以及接种条件控制的关键性。 除草剂评价: 介绍了针对常见杂草(如阔叶杂草、禾本科杂草)的播前(苗后)处理法、浸种法等。详细说明了如何控制光照、温度、湿度、土壤条件等环境因素,以及如何进行药液浓度梯度设置,并评价其对杂草生长、株高、叶面积、干重等指标的影响。 田间药效试验设计与实施: 强调了田间试验作为评价农药最终药效的关键环节。 试验设计原则: 介绍了随机区组设计、裂区设计等常用试验设计方法,以及小区面积、重复次数、小区隔离等关键参数的确定。 药效指标评价: 详细说明了针对不同作物、不同病虫草害的田间药效指标,包括病、虫、草的发生率、危害程度、产量和品质指标等。强调了定时、定量、定点取样以及数据记录的规范性。 环境因素与作物反应: 讨论了环境因素(气候、土壤)对药效的影响,以及农药对作物生长、生理活动、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如药害、增产效应)。 农药抗性监测与管理: 关注农药长期使用带来的抗性问题。 抗性产生机制: 阐述了不同类型的抗性产生机制,如靶标酶改变、代谢解毒能力增强、农药渗透性降低等。 抗性监测方法: 介绍了从分子水平(如基因突变检测)到群体水平(如药剂敏感性测定)的抗性监测技术。 抗性管理策略: 提出了抗性管理的重要策略,包括轮换用药、混配用药、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农药、推广综合防治技术等。 非靶标生物的安全性评价: 强调了农药对环境和生态系统友好性的重要性。 对益虫的安全性评价: 介绍了评价农药对天敌昆虫(如瓢虫、寄生蜂、捕食螨等)和授粉昆虫(如蜜蜂)的影响。包括接触毒性、内吸毒性、残留毒性等测定方法,以及对繁殖、存活、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对水生生物和土壤生物的影响: 阐述了农药在水体和土壤中的迁移、转化、降解及其对鱼类、藻类、蚯蚓、微生物等非靶标生物的毒性效应。 环境行为与残留分析: 讨论了农药在环境中的降解速率、半衰期、淋溶性、挥发性等,以及在作物、土壤、水体中的残留限量检测方法。 农药作用机制研究的新技术: 展望了未来农药生物活性评价的发展方向。 高通量筛选技术: 介绍了自动化、微量化的农药筛选技术,如基于细胞的筛选、基于酶活性的筛选、基于基因表达的筛选等,能够快速评价大量化合物的潜在活性。 基因组学与表观遗传学在药效评价中的应用: 探讨了如何利用基因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手段,揭示农药与生物体相互作用的分子基础,理解农药的抗性机制和作用靶点。 生物发光与荧光标记技术: 介绍了利用生物发光或荧光标记技术,实时监测农药在生物体内的分布、代谢以及对靶标和非靶标生物生理过程的影响。 本书内容严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图文并茂,力求反映植物保护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动态和技术水平,为推动我国绿色农药创制和高效安全使用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简洁大气,一眼就能看出其专业性。我一直对农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很感兴趣,尤其是它们如何影响农作物病虫害的防治效果。虽然我不是专业研究人员,但平时会关注一些农技知识,希望能更科学地选择和使用农药,最大程度地保护庄稼,同时减少对环境的潜在影响。这本书的标题“农药生物活性测试标准操作规范”让我觉得它一定包含了很多关于如何评估农药效果的关键信息。我很好奇,这本书会详细介绍哪些方面的测试?比如,是针对具体的病虫害类型,还是会涵盖更广泛的生物活性评估?书中会不会提供一些直观的图表或者案例,来帮助像我这样的普通读者理解那些专业的测试方法和数据?我对这本书充满了期待,希望能从中学习到实用的知识,为我的家庭农场选择更高效、更安全的农药提供科学依据。

评分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农药的科学应用是提高产量、保障粮食安全的关键。然而,农药的有效性并非一成不变,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而“生物活性测试”正是揭示这些奥秘的重要手段。这本书的标题表明它将系统地介绍相关的标准操作规范,这对于规范行业行为、提高测试效率和准确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深入探讨不同类型农药(如杀虫剂、杀菌剂、除草剂等)在生物活性测试中的特异性要求和方法。例如,针对不同的病虫害,测试时如何设计对照组和实验组?如何确保测试结果具有统计学意义?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国际上通用的生物活性评估标准,以及在实际操作中可能遇到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我想了解这本书是如何帮助行业内人士构建一套科学、可靠的农药生物活性评估体系的。

评分

我对农药的生物活性测试这个领域一直充满好奇,但总觉得它离我们普通人有些遥远。通常我们接触到的更多是农药的宣传和使用说明,对于其背后的科学测试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让我看到了一个深入了解这个过程的机会。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将复杂的科学实验过程以一种易于理解的方式呈现出来?它会详细解释那些专业术语吗?比如,在进行“生物活性测试”时,究竟是如何来衡量“活性”的?是通过观察害虫的行为变化,还是通过检测其生理指标?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实际操作的视频链接或者图片,来辅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能成为一本普及科学知识的书籍,让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窥见农药研发的科学严谨性。

评分

作为一个长期关注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读者,我对农药的使用一直持审慎态度。我深知,农药是控制病虫害的重要手段,但其不当使用可能带来环境污染和健康风险。因此,科学、精准地评估农药的生物活性,显得尤为重要。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套严谨、可操作的指南,帮助科研人员和企业更有效地进行农药的生物活性测试,从而推动更安全、更环保的农药产品的研发和应用。我特别想了解书中关于“标准操作规范”的具体内容,比如,在进行致死率、抑菌率等指标的测定过程中,是否存在统一的判定标准?测试时需要考虑哪些环境因素,如温度、湿度、光照等?此外,书中是否还会涉及对农药残留和环境影响的评估方法,这对我理解农药的整体安全性非常有帮助。

评分

最近在学习关于现代农业科技的内容,触及到了农药的研发和应用这一块。我了解到,农药的开发并非易事,其生物活性的测试是至关重要的一环,直接关系到农药的实际效果以及其对非靶标生物的影响。这本书的出现,似乎正好填补了我在这方面的知识空白。我非常想知道,书中对于“标准操作规范”的阐述会具体到什么程度?是仅仅列出流程,还是会深入讲解每一步操作的原理和注意事项?比如,在进行生物活性测试时,如何准确地选择测试对象?如何控制实验环境以保证数据的可靠性?又例如,对于不同种类的农药,是否有各自独特的测试方法和考量因素?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新兴的生物活性测试技术,比如分子生物学方法或者其他更精密的检测手段,它们如何改变了传统的农药评估模式?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