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文慈校注的《律吕精义(精)/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丛刊》,是由明朝作者朱栽堉(公元1536年-1611年)编著的一本书籍。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朱载堉完成《律吕精义》(内外篇)一书,提出了“新法密率”。这是中国音乐**一件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也成为人类文化***早出现的十二平均律数学理论。
序
實學思潮中傑出的樂律學家朱载堉
點注說明
進律書奏疏
律吕精義序
内篇卷之一
總論造律得失**(一)
不宗黄鐘九寸第二(三)
不用三分損益第三(六)
不拘隔八相生第四(五)
内篇卷之二
不取圍徑皆同第五之上(四一)
内篇卷之三
不取圍徑皆同第五之下(七五》
内篇卷之四
新舊法參校第六(一一一)
内篇卷之五
新舊律試驗第七(一四五》
候氣辨疑第八(一七
内篇卷之六
旋宫琴譜第九之上(一九〇》
内篇卷之七
旋宫琴譜第九之下(三八八》
内篇卷之八
樂器圖樣第十之上《五九九》
内篇卷之九
樂器圖樣第十之下(六七四》
内篇卷之十
審度第十一(七八五》
嘉量第十二(八〇一)
平衡第十三(八一六》
外篇卷之一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辨蔡元定李照之失**(八二七》
外篇卷之二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辨李文利張敔之失第二(八六四》
外篇卷之三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辨李文察劉濂之失第三《八九八》
外篇卷之四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辨何妥陳暘之失第四(九二六》
外篇卷之五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录
論周樂忌商其譜異常第五(九五八》
外篇卷之六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論禮樂二者不可偏廢第六之上(一〇〇五》
外篇卷之七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論禮樂二者不可偏廢第六之下(一〇三二)
外篇卷之八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論弦歌二者不可偏廢第七(一〇五二》
外篇卷之九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論舞学学不可廢第八之上(一二三)
外篇卷之十
古今樂律雜說并附錄
論舞學不可廢第八之下(一一六四》
算術注釋
附绿
一、主題索引(二二八〇》
二、人名索引(二二八七》
三、普通語詞、成語典故索引(二一七一)
四、樂、律、曆、算、舞諸學語詞索引《二一七三》
五、文獻索引《二一七九》
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音乐文化深深着迷的普通读者,我最近有幸接触到了一套名为《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丛刊》的系列书籍。尽管我还没有来得及深入研读其中的每一部作品,但仅仅从泛读和对该系列整体结构的了解,就足以让我对这套丛书的价值产生由衷的赞叹。它宛如一座宝藏,为我们打开了通往那个遥远而迷人的音乐世界的窗口。 我特别关注其中一本名为《律吕精义》的古籍。虽然我还没有细致地研究其具体的篇章内容,但仅从书名和其所属的丛刊定位,我就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深厚学术分量。古人对“律吕”的探索,关乎天地万物的和谐,关乎宇宙的运行规律,更关乎音乐的根基。这不仅仅是关于音高、音律的学术探讨,更是一种哲学思想的体现。想象一下,古人如何通过观察自然、倾听万物之声,来提炼出那精确而又充满智慧的律吕之法,并将其融于音乐创作和理论体系之中,这本身就是一件令人神往的事情。这套丛书的出现,无疑为我们这些对古代音乐充满好奇的读者提供了一个近距离接触、甚至可以说是“触摸”到这些古老智慧的绝佳机会。它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知识分子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以及他们对音乐艺术的深刻理解和崇高追求。
评分这套《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丛刊》在我眼中,就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音乐盛宴。我尚未完全消化其中每一本书籍的精髓,但我已经深深地被这套丛书所构建的宏大知识图景所震撼。它不是零散的知识点堆砌,而是一条清晰的研究脉络,带领我们一步步走进中国古代音乐的深层世界。我尤其对《律吕精义》这一卷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虽然对其具体理论尚需时间去钻研,但“律吕”二字本身就承载了太多古人的智慧与探索。它不仅是音乐的基石,更是中国古代哲学、天文、数学等领域交融的体现。我期待着通过这套丛书,能够更全面、更系统地理解中国古代音乐的理论体系,感受古人是如何从自然万物中汲取灵感,构建起独具东方韵味的音乐美学。它为我提供了一个学习和研究的坚实起点,让我能够更自信地在浩瀚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中遨游。
评分作为一名业余的音乐爱好者,我最近有幸接触到了《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丛刊》系列,其中《律吕精义》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得不承认,在开始翻阅之前,我对“律吕”这个概念并没有非常清晰的认识,它听起来既古老又专业。然而,通过初步的浏览和对丛书整体价值的理解,我逐渐意识到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音乐理论的书籍,它更像是一把钥匙,为我们开启了理解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奥秘。古人对音律的追求,那种严谨到近乎科学的探究精神,以及将自然规律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哲学思考,都让我感到无比惊叹。这套丛书的编纂,无疑为我们这些渴望了解中国古代音乐精髓的普通人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平台。它让我们能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审视古代音乐的发展,感受其中蕴含的深邃智慧。
评分最近有幸接触到《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丛刊》这套书,其中《律吕精义》这本书虽然我还没有深入研读,但从其在整个丛刊中的位置以及它所承载的意义来看,就足以让我感到期待。它所代表的,是中国古代音乐理论的核心之一,是理解中国古代音乐体系的钥匙。我曾接触过一些关于中国古代音乐的零散资料,但往往缺乏系统性。《中国古代音乐文献丛刊》的出现,恰恰弥补了这一缺憾,它将那些珍贵的古代文献汇集一堂,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面了解中国古代音乐历史、理论、实践的窗口。《律吕精义》作为其中重要的一环,想必会为我们揭示更多关于音律、调式、以及古人如何构建音乐世界的奥秘。它所蕴含的,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知识,更是古人对宇宙、自然、以及人与音乐关系的深刻思考。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我最近有幸接觸到了一套名為《中國古代音樂文獻叢刊》的書籍。雖然我還未及深入細讀其中每一本,但單憑對這套叢書整體價值和其選書的獨具慧眼,我就已經對它充滿了敬意。其中,《律呂精義》這本書,僅僅從名字上就能感受到其厚重與精深。古人對於“律呂”的鑽研,早已超越了單純的音樂技術範疇,它關乎宇宙的規律,關乎人體的協調,更關乎精神的修養。這套叢書的出現,無疑為我們這些渴望了解中國古代音樂智慧的普通人,提供了一個極為寶貴的學習途徑。它將那些分散在歷史長河中的珍貴文獻,系統地呈現出來,讓後人能夠更好地去理解、去傳承。我期待著通過這套叢書,能夠更深入地領略中國古代音樂的魅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