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 |
| 作者 | 欧阳祯人 |
| 定价 | 49.00元 |
| 出版社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
| ISBN | 9787300245256 |
| 出版日期 | 2017-06-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128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本书试图从内在的逻辑根源上探寻先秦儒家政治理想从个人到社会的发展理路。立足于新近出土简帛文献资料,钩沉致远,考镜源流;依托于传世文献,从字句的训诂考证到篇章的思想探源,从个案的阐幽表微到整体的察势观风,温故知新,曲尽原委。从先秦儒家宗教性的天人关系、诚信社会何以建立、性情思想的独值、伦理思想的现代性、从文本的差异到思想的差异、政治哲学的理想等六个方面来讨论在新近出土简帛文献中先秦儒家建中立极、品物流形的政治理想。笔底波澜,云蒸霞蔚。 |
| 作者简介 | |
| 欧阳祯人,湖北建始人,哲学博士,武汉大学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哲学史学会理事、中华孔子学会阳明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孔子学术研究会副会长、湖北省周易学会副会长。出版论著16 部,发表学术论文160 多篇。2005-2010年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郭店简与上博简中的儒家政治哲学研究”,2012-2017 年担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简帛文明与古代中国哲学新发现综合研究”子课题“政治哲学”负责人。 |
| 目录 | |
| 章 先秦儒家的宗教性 一、郭店儒简的宗教思想论析 二、从《鲁邦大旱》看孔子的宗教思想 第二章 诚信社会何以建立 一、《性自命出》《成之闻之》《六德》《尊德义》合论 二、论《民之父母》的政治哲学内涵 第三章 简帛文献中的性情思想 一、《性自命出》的性情思想研究 二、帛书《要》篇的人学思想研究 第四章 简帛文献中的伦理思想 一、《六德》与儒家的伦理智慧 二、从《周易》的角度看《保训》《中庸》的“中” 第五章 从文本的差异到思想的差异 一、论子张氏之儒与孔子的思想差异 二、郭店简《缁衣》与《礼记缁衣》的思想异同 三、《容成氏》的思想倾向简析 第六 章政治哲学的理想 一、新近出土简帛文献中禅让制的诉求 二、《三德》中的儒家思想初探 三、上博简《仲弓》的思想史意义 |
| 编辑推荐 | |
| 文摘 | |
| 序言 | |
《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这个书名,仿佛在向我们召唤着一场穿越时空的思想对话。简帛,这些承载着中华文明早期智慧的无声证人,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奇迹,而当它们被解读,被赋予新的生命时,所蕴含的思想价值更是不可估量。我尤其好奇,这本书是如何处理简帛文献的“碎片化”和“残缺性”的。要知道,从零散的竹简中拼凑出完整、深刻的政治哲学思想,这本身就是一项极其艰巨的任务。我设想,作者必然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这些出土文献进行细致的考订、辨析,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政治哲学理念。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早期中国政治哲学是如何与当时的社会现实相结合的?例如,在那个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的时代,各种政治思想是如何应对社会动荡、维护秩序的?我期待书中能够呈现出,那些简帛中所蕴含的,关于“德”、“仁”、“义”、“礼”等核心概念,在早期政治实践中的具体应用和演变。而“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这个系列定位,更是让我坚信,这本书一定能够为我们带来一些“新知”,一些能够挑战我们既有认知,甚至可能重塑我们对早期中国政治哲学理解的观点。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探索那些深埋在地下的思想宝藏,去感受那个时代智者们对政治与社会的深刻洞察。
评分单凭《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这几个字,就足以激起我极大的阅读兴趣。简帛,这些沉睡于地下数千年的物质载体,一旦重见天日,便成为了我们窥探古代文明最直接的窗口。而“政治哲学”,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深度的领域,它关乎人类社会组织最根本的运作法则。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从出土的简帛中,为我们揭示出早期中国政治思想的独特面貌。想象一下,那些描绘在竹简上的文字,可能是某个诸侯国的政治纲领,可能是某个政治家的人生信条,也可能是普通民众对国家治理的期盼。这本书将如何从这些零散的材料中,构建出清晰的政治哲学图景?我很好奇,书中是否会展现出,早期中国政治哲学是如何受到当时社会环境、历史条件以及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的。同时,“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这个系列名,让我对本书充满了期待。它意味着本书的研究并非仅仅是对已有观点的梳理,而是力求在学术上有所创新,能够为我们带来新的认识和见解。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触摸那些遥远的智慧,去理解早期中国人在那个混沌而又充满生机的时代,是如何思考“政治”与“哲学”的。
评分《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这个书名,犹如一股清流,涤荡了我对中国古代思想史的认知。我对简帛文献一直怀有敬畏之心,它们是还原历史真相最直接的证据。而将简帛文献与“政治哲学”这样宏大的议题相结合,更是激发了我强烈的好奇心。我设想,这本书将带领我穿越时空的阻隔,去聆听那些沉睡于地下的先贤们对“政”与“治”的深刻思考。我特别好奇,书中是否会呈现出,早期中国政治哲学与当时的社会结构、权力运作之间的紧密联系。例如,是如何在简帛文献中找到关于“民本”思想的早期萌芽?又或者,是如何解读那些关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之间关系的哲学论述?“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这个系列定位,更是让我对本书充满了期待。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搬运工,更是学术探索的先行者,它将为我们带来关于早期中国思想的“新知”,这些新知可能会颠覆我们固有的认知,或者在已有认知的基础上开辟新的疆域。我渴望通过这本书,去深入理解早期中国政治哲学是如何在与现实的碰撞中生长、演变,并最终影响了整个中华文明的进程。
评分我对《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这本书的期待,很大程度上源于其潜在的学术深度和方法论上的创新。我们知道,出土文献,尤其是简帛,是恢复中国古代历史面貌最直接、最可靠的材料。它们不像传世文献那样经过层层编纂、修订,可能带有更多的主观色彩和后世的解读。简帛的出现,往往能纠正甚至颠覆我们原有的认识。因此,这本书如果能够真正地“以出土文献为基础”,那么它所呈现的政治哲学,将是多么的鲜活和真实!我设想着,作者可能通过对具体出土文献的精细解读,比如某一段残缺的竹简上记录的关于统治者与臣子之间对话的片段,或是某个古国颁布的法律条文,来还原当时的政治思想。这种“从碎片到整体”的构建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挑战和魅力。我特别好奇,在这些出土的原始文本中,会呈现出怎样一种不同于我们现在所理解的“政治哲学”的面貌?或许,它更侧重于实践,更贴近日常生活中的治理经验;或许,它并未形成一套系统化的理论体系,而是散落在各种诏令、契约、策谋之中。这本书能否帮助我们理解,在秦汉帝国建立之前,各种政治理念是如何碰撞、融合,最终演化出我们所熟知的儒家、法家等思想流派?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探讨一些鲜为人知的思想家或者学派,填补我们认知上的空白。而且,从“新知论丛”的定位来看,它很有可能提出了某些颠覆性的观点,或者对一些长期存在的学术争议给出了新的解答。这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对既有理论的质疑,正是学术研究的生命力所在。这本书,我想一定是一场智力的探险,一次思想的溯源之旅。
评分谈到《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我立刻联想到了那些埋藏在黄土地下的无声诉说。想象着,在幽深的墓穴中,沉睡了千年的竹简、木牍,在灯光的照射下,字迹依稀可见,它们承载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那个时代人们的思考,他们如何看待权力,如何理解正义,如何构建社会。这本书的标题,本身就带有一种史诗般的重量。“政治哲学”,这是一个宏大的命题,它关乎一个社会的根基,一个文明的走向。而“出土简帛”,则是我们得以窥探这宏大命题最原始、最真实的窗口。我很好奇,这本书会如何呈现早期中国政治哲学的“多样性”?毕竟,在春秋战国那个百家争鸣的时代,思想的火花是如此璀璨,各种学派都在为理想的政治秩序而献策献计。从诸侯国的角度,不同地域、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政治观念,又会有怎样的差异?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挖掘,比如某个南方小国,它的政治哲学与中原大国又有何不同?我猜测,书中必然会涉及到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概念,比如“德治”、“法治”、“礼乐制度”等等,但是,通过出土简帛的视角,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是否会有我们从未想过的解读?会不会发现一些传世文献中被忽视、被误读的细节?“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这个系列名本身就暗示着这本书并非是对既有知识的简单重复,而是力图发掘新的、未被充分认识的学术成果。这对我来说,是最大的吸引力。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不仅仅是了解“是什么”,更是理解“为什么”——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思考,为什么这些观念会在那个时代产生并流传。
评分一看到《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这样的书名,我便会联想到那些静静躺在博物馆或考古研究所里的竹简、木牍。它们是如此古老,却又如此鲜活,仿佛还能听到那个时代的风声,感受到先民们的呼吸。对于我这样一个对中国古代思想史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扇通往神秘世界的大门。我尤其好奇,作者是如何从这些散落在历史尘埃中的文字中,梳理出“政治哲学”这样一个宏大而抽象的命题的。这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毕竟,简帛文献往往是零散的、不完整的,而且记录的可能是具体的政策、法令,而非系统性的哲学论述。这本书如果能够成功地从这些原始材料中提炼出深刻的政治哲学思想,那么其学术价值和阅读价值将是巨大的。我非常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早期中国政治哲学是如何在实践中形成的。例如,它是否源于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而制定的策略?是否源于普通民众对公平正义的朴素追求?“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这个系列名,让我对本书充满了期待,因为“新知”二字代表着一种探索和发现,代表着一种对既有学术成果的超越。我渴望通过这本书,不仅能够了解“出土简帛”中有哪些关于政治哲学的“内容”,更能理解这些内容背后所蕴含的“思想”,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中国文明的早期面貌。
评分《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这个书名,犹如一把钥匙,开启了我对中国古代思想最深层探索的欲望。简帛,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文献载体之一,它们所承载的,是比传世文献更为原始、更为真实的历史信息。我深信,通过对简帛文献的深入研究,我们能够更接近那个时代的思想本质。我对书中可能涉及的“政治哲学”范畴感到非常兴奋,因为这涉及到国家权力、社会秩序、统治伦理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我很好奇,在那些简短的竹简上,会透露出怎样的政治智慧?是否会发现一些与我们今天对政治的理解截然不同的观念?是否会看到一些关于“民心向背”、“君臣关系”、“国家治理”的朴素而深刻的论述?“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这个系列名,更是让我对这本书寄予厚望。它暗示着本书的研究并非墨守成规,而是力求在学术上有所突破,能够为我们带来关于早期中国思想的“新知”。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作者如何从浩如烟海的简帛文献中,抽丝剥茧,辨析真伪,最终构建起一套关于早期中国政治哲学的全新认知体系。这本书,我想一定是一次对历史深邃的挖掘,一次对思想本源的追溯。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一听就十分吸引我,我对先秦时期的思想史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那些散落在尘封竹简中的智慧。总觉得,那些远古先贤的思考,经过时光的淘洗,必定蕴含着某种穿越时空的启示。虽然我还没有来得及拜读这本书,但从书名和其所属的“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这个系列来看,它无疑触及了中国思想史上最令人着迷的领域之一。我对那些关于“政”与“治”的朴素观念,关于君臣之道、民本思想,以及早期对国家权力、社会秩序的构建等议题,都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我想象着作者是如何从浩如烟海的出土简帛中,如同考古学家挖掘珍宝一般,一点一点地拼凑出早期中国政治哲学的轮廓。这本书的价值,我想不仅仅在于梳理和呈现,更在于其可能带来的“新知”。“新知”二字,往往意味着一种突破,一种对旧有认知框架的挑战,或者是在前人研究基础上开辟的新路径。我期待这本书能为我揭示一些 hitherto unknown 的思想片段,或者以一种全新的视角解读那些我们熟知的概念,比如“道”、“义”、“仁”、“礼”等,在政治实践和理论构建中的具体体现。同时,作为“论丛”的一部分,它想必也肩负着引发学术界进一步讨论和探索的使命。这种学术的碰撞和交流,恰恰是推动思想进步的强大动力。这本书的出版,无疑是为我们这些渴望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政治智慧的读者,提供了一扇探索的窗口。我迫不及待地想通过这本书,去触摸那些遥远的灵魂,去理解他们是如何思考“国家”与“社会”这两个永恒命题的。
评分《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这个书名本身就充满了学术的厚重感和历史的神秘感。简帛,这些承载着我们祖先智慧的古老载体,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历史最好的证明。而“政治哲学”,这又是人类思想史上永恒的母题,它关乎国家、社会、权力、正义等一系列根本性问题。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从这些出土的珍贵文献中,为我们呈现出早期中国政治哲学别具一格的风貌。我很好奇,作者将如何从那些可能残缺不全的竹简、木牍中,提炼出深刻的哲学思想?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早期中国政治哲学与同时期的社会实践是如何相互影响、相互塑造的?例如,在那个战乱频仍、思想活跃的时代,各种政治理念是如何为了应对现实挑战而产生的?“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这个系列名,更是让我对本书寄予厚望。它意味着本书的研究不仅是对现有知识的整合,更重要的是,它可能包含了作者在多年研究中形成的、具有突破性的“新知”。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新的视角,让我能够以一种更加原生态、更加贴近历史本源的方式,去理解早期中国政治哲学的精髓。
评分作为一名对中国古代思想史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被《出土简帛中的政治哲学》这个书名深深吸引。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书名,更像是一张邀请函,邀请我去探访那个遥远而充满智慧的时代。简帛,这些承载着历史重量的媒介,本身就充满了神秘感。想象一下,那些在地下沉睡了数千年的竹简,一旦重见天日,便能为我们揭示一段被尘封的往事,一段关于早期中国人民如何思考“政治”与“哲学”的宝贵记忆。我特别想知道,这本书是如何将那些零散、残缺的简帛材料,梳理成一套有逻辑、有条理的政治哲学体系的。这需要何等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敏锐的洞察力!我猜测,书中一定包含了很多我们从未接触过的文献,它们可能提供了关于早期国家治理、权力分配、社会伦理等方面的全新视角。比如,在那些古老的竹简上,是否记录着某个统治者与臣子之间关于“民意”的讨论?或者,是否有关于如何平衡国家利益与个人自由的早期思考?“出土文献与早期中国思想新知论丛”这个系列名,更增添了我对这本书的期待。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仅仅是简单的知识梳理,更可能包含了作者在研究过程中发现的、具有突破性的新观点。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打开一扇全新的窗口,让我以一种更加贴近历史本源的方式,去理解早期中国政治哲学的魅力,去感受那些先贤们在那个时代所进行的深刻思考。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