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 者:李崇富 定 价:10 出 版 社: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年12月01日 页 数:103 装 帧:平装 ISBN:9787509741993 ●辉煌功业篇――带领党和人民创建了社会主义新中国
● 一 同志的大功业,是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无产阶级革命
● 道路,我国革命走向胜利,缔造了新中国而使“中国人民从
● 此站起来了”
● 二 的第二大功业,是开辟了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
● 不失时机地使中国顺利走上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
● 奠定了制度基础
● 三 的第三大功业,是规划和指导我国开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
● 化建设,使新中国成为初步繁荣昌盛的社会主义国家理论
●创新篇――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理论
● 一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客观必然性
● 二 思想: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次飞跃的伟大成果
● 三 思想的基本内容和长远的指导作用探索
●启示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探索的先行者
● 一 的社会基本矛盾理论和两类社会矛盾学说,是开辟中国特
● 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的理论前提
● 二 关于社会主义可划分为“两个阶段”的估计,是社会主义
● 初级阶段理论的重要思想源头
● 三 一些“超体制”的闪光的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
● 创新的胚胎和萌芽
内容简介
同志作为中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领导我党和人民长期奋斗的实践探索中建立了丰功伟绩。《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此为基础,阐述我党在把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靠前次历史性飞跃中所形成的思想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运用、发展和创新,力求重点阐明和思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所进行的先行探索的经验教训,为以同志为核心的靠前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党和人民在新时期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奠定了制度基础,并提供了政治前提、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作者李崇富认为,在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同世世代代高举思想伟大旗帜是接近一致的,前者是对后者的继承、发展和弘扬。
《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的回响与当代的启示》 引言:思想的熔铸与时代的潮涌 在二十世纪波澜壮阔的中国革命与建设历程中,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深刻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科学理论,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紧密相连。而毛泽东,作为这场伟大变革的核心领导者,不仅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忠实信徒,更是将其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创新发展的卓越代表。他的思想,如同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滋养了中国革命的沃土,塑造了新中国的精神风貌,并持续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产生着深远的影响。“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宏大命题,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回顾与梳理,更是对一种思想演进逻辑的探索,对一种理论创新活力的品析,以及对未来发展道路的深刻启示。 本书并非对“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15)”某一具体版本或某个特定章节的概述,而是试图从更广阔的历史维度与思想深度,勾勒出毛泽东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核心地位,以及他所开创的伟大理论探索的丰富内涵与历史意义。我们将深入探究,毛泽东是如何在复杂的中国国情下,汲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并以中国式的语言、中国式的逻辑、中国式的经验,将其转化为指导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强大思想武器。 第一章:历史的呼唤与理论的初心——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播撒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古老的中华帝国在西方列强的炮火与经济侵略下摇摇欲坠,民族危亡的阴影笼罩着每一个中国人的心头。在寻求救国救民的道路上,仁人志士们尝试了无数方法,从学习西方科技、政治制度,到改良、革命,然而收效甚微,国家依旧沉沦。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被誉为“东方红日”的马克思主义,通过零星的介绍与传播,如同穿越黑暗的微光,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传播。 本书将从这一历史的起点出发,审视马克思主义最初传入中国时的图景。它并非一开始就成为主流,而是经历了一个漫长而曲折的接受、辨析、理解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一批先进分子,通过深入学习和思考,逐渐认识到马克思主义作为一种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能够深刻揭示社会发展的规律,为中国的革命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第二章:中国革命的土壤与马克思主义的扎根——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中国的革命,是俄国的革命,还是中国式的革命?”这个问题,在早期的中国共产党人心中,曾经有过激烈的争论。然而,毛泽东以其非凡的洞察力和实践精神,坚决地回答了这个问题——中国的革命,必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他敏锐地发现,照搬苏联的经验,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是行不通的。 本书将重点阐述毛泽东如何在中国革命的实践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具体的社会条件、历史传统、民族特点相结合。从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提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到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统一战线理论,再到解放战争时期对军事战略战术的精辟论述,毛泽东思想的每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都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生动体现。我们将深入剖析“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等贯穿毛泽东思想的根本原则,理解它们是如何在革命的烽火中淬炼而成,并成为指导中国革命走向胜利的灯塔。 第三章:理论创新的高峰——新民主主义理论与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探索 毛泽东思想的中国化,并非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充满活力的理论体系。本书将重点聚焦毛泽东在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重大理论创新,特别是新民主主义理论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理论探索。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直接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是不符合国情的。毛泽东深刻认识到,中国革命的首要任务是反帝反封建,建立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民民主的新中国。他创造性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理论,科学地论述了中国革命的性质、任务、前途,明确了中国共产党在这一历史阶段的领导地位,以及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建立一个独立、民主、富强的新中国。这一理论的提出,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遇到了最为恰当的“中国化”实践,为中国革命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社会进入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毛泽东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也达到了新的高度。他提出的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主要矛盾理论,对如何处理好人民内部矛盾,如何促进生产力发展,如何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进行了深刻的思考。他关于“十大关系”的论述,关于正确处理好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中央和地方、国家、生产单位和个人等一系列重要关系,为新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四章:思想的深邃与实践的探索——建国后毛泽东的社会主义建设思想 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是一项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毛泽东在这一时期,继续将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相结合,进行了艰辛的探索。他既强调了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必要性,也认识到在建设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复杂问题。 本书将深入探讨毛泽东在这一时期提出的重要思想,如关于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理论,以及他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外交等方面的思考。虽然在实践中,一些探索存在着失误和教训,但其探索过程中所闪耀的理论光芒,对我们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建设的规律,以及把握中国的发展道路,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我们会客观地分析他在这一时期思想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以及其历史的局限性,力求展现一个更加立体、真实的毛泽东。 第五章:理论的遗产与历史的回响——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对当代中国的意义 毛泽东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实践与理论创新,留下了宝贵的思想遗产,对当代中国的发展产生了持续而深远的影响。 本书将探讨,毛泽东开创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道路,如何为后来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代表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创新,都深深地植根于毛泽东所开辟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沃土之中。 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审视毛泽东思想的当代意义: 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毛泽东“实事求是”的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灵魂。它教会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在实践中发展真理。这一思想,对于应对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复杂挑战,依然具有无可替代的指导意义。 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毛泽东倡导的根本工作方法。在新的时代,依然需要坚持和发扬这一优良传统,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依靠群众力量,来解决发展中的难题,实现人民的美好生活。 独立自主的战略选择: 在国际风云变幻的今天,毛泽东坚持独立自主的原则,对于中国的发展道路,以及维护国家主权和安全,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走自己的路,发展自己的事业,是中国走向繁荣富强的根本前提。 战略思维与历史视野: 毛泽东以宏大的历史视野和深邃的战略思维,看待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全局。这种站高望远、谋划长远的战略眼光,对于我们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应对国际国内复杂形势,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结论:未竟的事业与前行的方向 “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探索,并非一个已经画上句号的历史叙事,而是一个仍在不断向前发展、不断丰富和创新的宏大主题。毛泽东作为这一进程的开创者,其思想的深刻性、实践的艰巨性、理论的创新性,都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本书旨在通过对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的深入梳理与理论分析,帮助读者更深刻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艰辛历程,更清晰地认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脉络,并从中汲取智慧与力量,为当代中国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有益的启示和深刻的借鉴。我们相信,对这一课题的持续研究与深入探讨,必将有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迎接更加辉煌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