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基本信息
书名: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原书第5版)
定价:65.00元
作者:(美) 凯瑟琳·加洛蒂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5-12-01
ISBN:9787111524182
页码:27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暂无相关内容
目录
Contents 目录
前 言
第1章 认知心理学:历史、方法和研究范式 / 1
1.1 认知研究的各种影响 / 2
1.1.1 结构主义 / 3
1.1.2 机能主义 / 4
1.1.3 行为主义 / 4
1.1.4 格式塔心理学 / 5
1.1.5 个体差异研究 / 6
1.1.6 “认知革命”与认知科学的诞生 / 7
1.1.7 一般要点 / 9
1.2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 9
1.2.1 实验和准实验 / 9
1.2.2 自然观察 / 10
1.2.3 控制观察和临床访谈 / 10
1.2.4 内省法 / 11
1.2.5 对神经基础的研究 / 11
1.2.6 一般要点 / 11
1.3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 / 11
1.3.1 信息加工的方法 / 12
1.3.2 联结主义的方法 / 12
1.3.3 进化论的方法 / 13
1.3.4 生态学的方法 / 14
1.3.5 一般要点 / 15
概要 / 15
复习题 / 16
第2章 大脑:结构与功能概述 / 17
2.1 大脑的结构 / 17
2.1.1 后脑与中脑 / 17
2.1.2 前脑 / 18
2.2 功能定位 / 19
2.2.1 官能心理学和颅相学 / 19
2.2.2 失语症研究和其他映射技术 / 20
2.3 功能偏侧优势 / 21
2.4 脑成像技术 / 22
2.4.1 CAT(CT)扫描 / 22
2.4.2 磁共振成像 / 23
2.4.3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 / 23
2.4.4 功能性磁共振成像 / 24
2.5 其他记录大脑活动的技术 / 24
2.5.1 脑电图 / 24
2.5.2 事件相关电位 / 25
2.5.3 经颅磁刺激 / 25
概要 / 25
复习题 / 25
第3章 知觉:模式与物体识别 / 26
3.1 格式塔学派对知觉的看法 / 27
3.2 自下而上的加工过程 / 30
3.2.1 模板匹配 / 31
3.2.2 特征分析 / 32
3.2.3 原型匹配 / 35
3.3 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 / 36
3.3.1 知觉学习 / 37
3.3.2 字词优势效应 / 38
3.3.3 字词知觉的联结主义模型 / 39
3.4 直接知觉 / 40
3.5 知觉损伤:视觉性失认 / 42
概要 / 43
复习题 / 44
第4章 注意:配置认知资源 / 45
4.1 选择性注意 / 46
4.1.1 瓶颈理论 / 47
4.1.2 聚光灯的说法 / 50
4.1.3 图式理论 / 52
4.1.4 非注意盲视 / 53
4.2 注意的神经基础 / 55
4.2.1 视觉注意的网络 / 55
4.2.2 事件相关电位和选择性注意 / 56
4.3 自动性和练习效应 / 57
4.3.1 斯特鲁普效应 / 57
4.3.2 自动化加工和注意(控制)加工 / 58
4.3.3 特征整合理论 / 60
4.3.4 注意捕获 / 62
4.4 分散注意 / 62
4.4.1 双任务执行 / 63
4.4.2 自动化的注意假说 / 64
4.4.3 实验室以外的分散注意:驾车时移动的使用 / 64
概要 / 66
复习题 / 67
第5章 工作记忆:形成和使用新的记忆痕迹 / 68
5.1 记忆研究的传统方法 / 69
5.1.1 感觉记忆 / 70
5.1.2 短时记忆 / 72
5.2 工作记忆 / 76
5.3 执行功能 / 79
5.4 记忆过程的神经学研究 / 80
概要 / 81
复习题 / 82
第6章 从长时记忆中提取记忆 / 83
6.1 长时记忆的特征 / 83
6.1.1 容量 / 83
6.1.2 编码 / 84
6.1.3 保持时间和遗忘 / 84
6.1.4 信息提取 / 87
6.2 长时记忆的细分 / 89
6.2.1 语义记忆和情景记忆 / 90
6.2.2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 91
6.2.3 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 93
6.3 加工水平理论 / 93
6.4 记忆的再建构特性 / 95
6.4.1 自传体记忆 / 97
6.4.2 闪光灯记忆 / 99
6.4.3 目击者记忆 / 100
6.4.4 被恢复的/错误记忆之争 / 101
6.5 遗忘症 / 104
6.5.1 顺行性遗忘症 / 104
6.5.2 逆行性遗忘症 / 105
概要 / 107
复习题 / 107
第7章 知识表征:长时记忆中信息的储存与组织 / 109
7.1 知识的组织 / 110
7.1.1 网络模型 / 110
7.1.2 ACT模型 / 113
7.1.3 联结主义模型 / 114
7.2 概念的形成与新实例的分类 / 116
7.2.1 概念和分类的经典观 / 117
7.2.2 概念和分类的原型观 / 118
7.2.3 概念和分类的样例观 / 120
7.2.4 概念和分类的图式/脚本观 / 122
7.2.5 概念和分类的知识基础观 / 124
概要 / 126
复习题 / 127
第8章 视觉表象和空间认知 / 128
8.1 长时记忆代码 / 129
8.1.1 双代码假说 / 129
8.1.2 关系-组织假说 / 129
8.2 表象的实证研究 / 130
8.2.1 表象的心理旋转 / 131
8.2.2 表象扫描 / 133
8.3 心理表象的性质 / 136
8.3.1 视觉表象的原则 / 136
8.3.2 对心理表象研究及其理论的评论 / 138
8.4 神经心理学的发现 / 140
8.5 空间知觉 / 142
概要 / 146
复习题 / 146
第9章 语言 / 147
9.1 语言的结构 / 148
9.1.1 音位学 / 149
9.1.2 句法 / 151
9.1.3 语义学 / 153
9.1.4 语用学 / 154
9.2 语言的理解和产生 / 155
9.2.1 言语知觉 / 155
9.2.2 语言产生中的言语错误 / 156
9.2.3 句子理解 / 157
9.2.4 文本段落理解 / 159
9.2.5 故事语法 / 162
9.2.6 格瑞斯交谈原则 / 163
9.3 语言与认知 / 165
9.3.1 模块假说 / 165
9.3.2 沃夫假说 / 166
9.3.3 神经心理学的观点和证据 / 168
概要 / 169
复习题 / 170
第10章 思维与问题解决 / 171
10.1 经典问题和一般的解决方法 / 173
10.1.1 生成-检验法 / 173
10.1.2 手段-目的分析 / 174
10.1.3 逆向作业 / 175
10.1.4 回溯 / 175
10.1.5 类比推理 / 176
10.2 问题解决的障碍 / 178
10.2.1 心理定势 / 178
10.2.2 采用不完整或不正确的表征 / 180
10.2.3 缺乏关于问题的特定知识或专长 / 180
10.3 问题空间假说 / 182
10.4 专家系统 / 183
10.5 寻找创造性的解决方法 / 184
10.5.1 无意识加工和酝酿 / 185
10.5.2 日常机制 / 185
10.6 批判性思维 / 186
概要 / 187
复习题 / 188
第11章 推理与决策 / 189
11.1 推理 / 189
11.2 推理类型 / 190
11.2.1 演绎推理 / 191
11.2.2 归纳推理 / 196
11.2.3 日常推理 / 198
11.3 决策 / 199
11.3.1 确立目标 / 200
11.3.2 收集信息 / 201
11.3.3 建构决定 / 201
11.3.4 做出*终选择 / 201
11.3.5 评估 / 201
11.4 决策制定中的认知错觉 / 201
11.4.1 可获得性 / 202
11.4.2 代表性 / 203
11.4.3 框架效应 / 205
11.4.4 锚定 / 205
11.4.5 沉没成本效应 / 206
11.4.6 虚假相关 / 206
11.4.7 事后诸葛式偏见 / 207
11.4.8 证实偏见 / 207
11.4.9 过分自信 / 207
11.5 决策的效用模型 / 209
11.5.1 期望效用理论 / 209
11.5.2 多属性效用理论 / 210
11.6 决策的描述模型 / 212
11.6.1 意象理论 / 212
11.6.2 再认启动决策 / 212
11.7 推理和决策的神经心理学证据 / 213
概要 / 214
复习题 / 215
第12章 青少年期的认知发展 / 216
12.1 皮亚杰的理论 / 217
12.1.1 一般原理 / 217
12.1.2 发展阶段 / 218
12.1.3 皮亚杰理论的反响 / 222
12.2 非皮亚杰学派对认知发展的研究 / 223
12.2.1 婴儿期的知觉发展 / 223
12.2.2 幼儿句法的获得 / 224
12.2.3 学前儿童记忆策略的运用 / 226
12.2.4 儿童中后期推理能力的发展 / 227
12.3 “是什么获得了发展”:一些后皮亚杰主义的回答 / 228
12.3.1 神经方面的成熟 / 228
12.3.2 工作记忆容量与加工速度 / 229
12.3.3 注意与知觉编码 / 230
12.3.4 知识基础和知识结构 / 231
12.3.5 策略 / 232
12.3.6 元认知 / 233
概要 / 234
复习题 / 234
第13章 认知的个体差异 / 235
13.1 认知中的个体差异 / 235
13.1.1 能力差异 / 235
13.1.2 认知风格 / 238
13.1.3 学习风格 / 239
13.1.4 专家和新手的区别 / 241
13.1.5 衰老对认知的影响 / 241
13.2 认知中的性别差异 / 242
13.2.1 技能和能力的性别差异 / 243
13.2.2 学习和认知风格上的性别差异 / 248
概要 / 251
复习题 / 251
第14章 认知的跨文化研究视角 / 252
14.1 跨文化认知研究的实例 / 255
14.1.1 知觉的跨文化研究 / 255
14.1.2 记忆的跨文化研究 / 258
14.1.3 分类的跨文化研究 / 260
14.1.4 推理的跨文化研究 / 262
14.1.5 计算的跨文化研究 / 264
14.2 学校教育和读写能力的作用 / 266
14.3 日常环境中的情境认知 / 269
概要 / 272
复习题 / 272
译者后记 / 273
图表资料来源
参考文献
内容介绍
本书涵盖了了解人类心智的所有基本问题,例如我们如何感知他人、事件及各种事物,我们如何记忆以及我们究竟记住了些什么,我们如何在头脑中组织信息,我们如何调集这些信息以及其他心理资源以形成重要的决策。
文摘
暂无相关内容
作者介绍
暂无相关内容
对于任何想要深入了解人类心智运作机制的人来说,这本书提供了一个极其扎实且宏大的知识框架。它的内容覆盖面广得惊人,从最基础的感觉和知觉,到高阶的记忆、问题解决和语言理解,几乎构建了一个完整的认知地图。更难得的是,它不是简单地罗列知识点,而是巧妙地将这些领域串联起来,让你看到它们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共同支撑起我们日常思维活动的。我特别喜欢它探讨的那些经典实验和最新的神经科学发现,作者总能把那些晦涩的科研成果,用最生动、最贴近生活的语言重新阐述一遍。读完之后,我对自己是如何做决定的、为什么会产生某种记忆偏差,都有了一种全新的、更具批判性的理解。这不仅仅是学知识,更像是在重塑自己的底层思维模型,非常具有颠覆性。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不是那种填鸭式的说教,而更像是一场精心策划的对话。作者仿佛站在你的身边,用一种既权威又不失亲和力的语气,引导你一步步探索认知的奥秘。我感受最深的是它对“争议”的探讨。它从不回避认知科学领域内存在的不同学派和尚未解决的难题,而是将它们并列展示,鼓励读者自己去权衡和思考。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法,极大地培养了我的独立思考能力。每当面对一个重大的认知现象时,作者会先抛出经典理论,紧接着引入现代挑战,最后可能还会提出一些尚未被证实的假说。这种循序渐进、充满辩证色彩的讲解,让我觉得自己在参与一场持续进行的科学探索,而不是被动接受既定答案。
评分这本心理学著作的排版和插图设计,简直是视觉上的享受。我得说,现在很多学术书为了追求内容的深度,往往牺牲了阅读的愉悦感,但这本情况完全不同。从封面到内页,每一步都透着一股精心打磨的匠心。那些复杂的理论概念,通过精心设计的图表和案例插图来呈现,瞬间就变得立体、易懂了。特别是那些流程图,逻辑清晰得像是数学公式一样,让人一眼就能抓住核心脉络。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新概念时,总会配上一张能激发好奇心的图片,让你忍不住想一探究竟。这种对视觉体验的重视,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高深理论的门槛,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沉浸其中,而不是被密密麻麻的文字压垮。阅读体验的提升,直接转化成了学习效率的提高,读起来一点都不觉得枯燥乏味。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科书,更像是一个精心布置的知识展览馆,每翻一页都有新的惊喜在等着你。
评分坦率地说,我过去读过不少认知科学的入门读物,但大多要么过于侧重实验细节,读起来像实验报告;要么过于哲学化,让人抓不住重点。这本书成功地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它既能让你领略到严谨的科学方法论,比如如何设计一个控制实验来验证假设,同时又不会让你迷失在那些晦涩的统计术语中。它非常注重“可迁移性”——书中的理论如何解释我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认知怪现象,比如为什么我们总是记不住人的名字,或者为什么我们更容易相信符合我们既有观念的信息。这种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让学习过程充满了即时的满足感。每次读完一个章节,我都能立刻在自己的生活中找到对应的影子,这让学习内容真正“活”了起来,成为了我观察世界的新工具。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的深度是需要投入精力的,但绝对是物超所值的投资。它不像那种轻飘飘的“鸡汤式”读物,它要求你真正调动脑力去理解和消化。那些关于信息加工模型、工作记忆负荷的描述,初读时可能需要反复揣摩。然而,一旦那些复杂的结构在你的脑海中搭建起来,你会发现它提供了一个多么强大的分析工具。它教会我的不是“是什么”,而是“如何思考”。我特别欣赏它在最后部分对未来研究方向的展望,那种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和科学的谦逊态度,非常鼓舞人心。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跑完之后,你感觉自己的认知肌肉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强化。强烈推荐给所有对“人类心智如何工作”这个终极问题抱有好奇心的人。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