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字信号处理
定价:39.80元
作者:蔡坤宝著
出版社:电子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8-01
ISBN:9787121047633
字数:999600
页码:39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64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数字信号处理所涉及的信号与系统分析和系统设计的基本理论、基本分析与设计方法、基本算法和处理技术。全书共10章,主要内容包括: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离散时间信号与系统的变换域分析,包括z变换和离散时间傅里叶变换、连续时间信号的抽样与重建,离散傅里叶变换及其快速算法(FFT),数字滤波器实现的基本结构,IIR和FIR 数字滤波器的设计原理与基本设计方法,数字信号处理中的有限字长效应,多抽样率数字信号处理。本书配有多媒体电子课件、英文版教学大纲、习题指导与实验手册。
本书可以作为电子与通信相关专业的本科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英文双语教学的教材,或中文授课的英文版教学参考书,也可供从事数字信号处理的工程技术人员学习参考。本书尤其适合初步开展数字信号处理课程中英文双语授课的教师与学生选用。
目录
作者介绍
蔡坤宝,博士,重庆大学通信工程学院教授,信号与信息处理硕士学位点负责人。多年来致力于随机信号的产生与处理、生物组织粘弹性波动的有限元分析、现代信号处理及其应用和人工神经网络等方面的研究工作。十余年来,积极探索和实施中英文双语教学,现任重庆市级精品课程“信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坦白讲,在当时的出版物中算是上乘的,但随着时间推移,再看现代印刷品,还是能看出一些时代痕迹。不过,这并不影响内容的清晰度。尤其值得称赞的是其对“有限长序列”和“圆周卷积”的讲解部分。在谈到DFT(离散傅里叶变换)时,很多教材仅仅是把DFT当作傅里叶级数的离散版本来介绍,却很少深入探讨其在实际计算中的周期延拓和泄漏问题。这本书在这方面做了非常细致的铺垫,用大量的图示清晰地展示了,当我们用FFT(快速傅里叶变换)算法去分析一个非周期的有限长信号时,如果不做零填充,频谱上会出现多么严重的“谱间干扰”。它还专门开辟了一个小节来讨论如何通过合理的加窗处理来最小化这种泄漏效应。对于从事频谱分析或者需要进行精确时频分析的工程师来说,这些细节是至关重要的,它们直接决定了最终结果的准确性。这种对计算误差根源的深入剖析,体现了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教学经验。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那种略带年代感的理工科教材风格,一下子就把我拉回了大学时代。我拿到手的时候,第一感觉是它比我想象的要厚重一些,沉甸甸的,这通常意味着内容量是相当扎实的。我主要是被它在基础理论阐述上的严谨性所吸引的。比如,它在傅里叶变换和Z变换的引入部分,没有直接堆砌公式,而是花了相当大的篇幅去解释这些数学工具是如何从连续时间系统演化而来,动机是什么。这种“追根溯源”的讲解方式,对于我这种想弄明白“为什么是这样”而不是仅仅“知道是什么”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市面上的教材,为了追求篇幅和速度,往往会跳过这些铺垫,导致初学者一上来就觉得DSP(数字信号处理)是天书。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非常体恤初学者,他用非常清晰的数学推导和恰到好处的物理意义类比,把那些抽象的概念,比如采样定理的实际限制、量化噪声的统计特性,描绘得一清二楚。尤其是对离散时间信号的表示,那种细节的把控,让我在重新学习时,感觉自己的理解一下子被提升了一个层次。它不是那种让你读完后只知道如何套公式的工具书,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在你面前慢慢搭建起整个数字世界的基石。
评分我发现这本书在处理自适应滤波方面的内容时,体现了一种超越当时主流教材的先进性。在很多教材中,自适应滤波往往只停留在LMS(最小均方)算法的介绍和收敛性分析上,似乎就戛然而止了。但这本书则更进一步,它不仅详细推导了LMS算法的迭代公式,还引入了如归一化LMS(NLMS)以及更快的收敛算法的基本思想。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并没有将自适应滤波仅仅局限于回声消除或噪声消除的单一应用,而是扩展到了辨识和反卷积等更复杂的系统辨识问题上。书中对步长参数的选择与算法稳定性之间的微妙平衡进行了深入探讨,这对于实际调试一个自适应系统至关重要。我记得书中提到,过小的步长导致收敛缓慢,而过大的步长则可能导致震荡甚至发散,并提供了一些基于训练数据特性的经验性指导。这种对算法鲁棒性和实际操作性的关注,让这本书不仅是一本理论参考书,更像是一本实战指南。
评分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读者的数学基础和学习目的。对于完全的初学者,前几章关于序列和系统的基本概念可能需要多花点时间反复咀嚼,因为作者的逻辑链条非常紧密,任何一个环节的跳跃都可能导致后续理解困难。但如果你已经具备了基础的复变函数和线性代数知识,那么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将是极其流畅且富有启发性的。它成功地在“抽象数学模型”和“具体工程实现”之间架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例如,在讨论多相滤波器组和子带编码时,它巧妙地结合了滤波器组的完美重建特性,并提及了其在压缩感知领域的一些早期应用雏形。这种将传统DSP理论与新兴技术领域进行巧妙串联的能力,使得这本书的知识体系非常完备和具有前瞻性。它教会的不仅仅是处理信号的“术”,更是理解信号本质的“道”,这对于任何想在信号处理领域深耕的人来说,都是宝贵的财富。
评分我是在实际工程项目中遇到瓶颈后,重新拾起这本书来查漏补缺的。说实话,最初我最担心的是,这本书会不会过于侧重理论而缺乏实用的代码实现或者案例分析。但令人惊喜的是,它在滤波器设计那一章的处理方式非常精妙。它并没有直接给出FIR和IIR的全部设计公式,而是先用非常直观的图形工具,比如幅频特性图和相位响应图,来解释什么是理想滤波器,以及我们为什么需要近似。接着,它详细对比了窗函数法、频率采样法等几种FIR设计的优缺点,并重点分析了它们在实际工程中可能遇到的收敛性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对IIR滤波器(特别是双线性变换法)的讨论深入到了一定的数学深度,比如预畸变(Pre-warping)的必要性,这在很多入门级读物中是被略过的细节。我印象特别深的是,书中通过一个具体的音频处理场景,展示了如何根据指标选择合适的滤波器结构,而不是简单地抛出一个“设计一个截止频率为XXX的巴特沃斯滤波器”的练习题。这种将理论与应用场景紧密结合的叙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实用性和可信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