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通信原理(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
定价:36.60元
作者:张会生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02-01
ISBN:9787040313949
字数:570000
页码:363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58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系统地介绍现代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力法。《通信原理》共12章:绪论、*信号与噪声分析、信道与噪声、模拟调制系统、数字基带传输系统、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现代数字调制技术、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差错控制编码、数字信号的*接收、同步原理、现代通信系统介绍。章后设有思考题和习题。书后有4个附录:常用三角函数公式、Q函数和误差函数、傅里叶变换、部分习题答案。全书内容丰富、取材新颖,叙述由浅入深、简明透彻,概念清楚、重点突出,既便于教师组织教学,又适于学生自学。
《通信原理》可作为普通高等学校通信、电子、信息、控制、计算机应用等专业本科生教材,也可供IT类专业工程技术人员阅读和参考。
目录
章 绪论
1.1 引言
1.2 通信的基本概念
1.3 通信系统的组成
1.3.1 通信系统的一般组成
1.3.2 模拟通信系统的组成
1.3.3 数字通信系统的组成
1.3.4 数字通信的主要特点
1.4 通信系统的分类与通信方式
1.4.1 通信系统的分类
1.4.2 通信方式
1.5 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5.1 一般通信系统的性能指标
1.5.2 信息及其度量
1.5.3 有效性指标的具体描述
1.5.4 可靠性指标的具体描述
思考题
习题
第2章 信号与噪声分析
2.1 引言
2.2 过程的基本概念
2.2 ,1过程的概念
2.2.2 过程的统计描述
2.3 平稳过程
2.3.1 平稳过程的概念
2.3.2 稳过程的各态历经性
2.3.3 平稳过程的自相关函数
2.3.4 平稳过程的功率谱密度
2.4 高斯过程
2.4.1 高斯过程的定义
2.4.2 高斯过程的性质
2.4.3 高斯变量
2.5 平稳过程通过线性系统
2.5.1 输出过程的表达式
2.5.2 输出过程的统计特性
2.6 窄带过程
2.6.1 窄带过程的概念
2.6.2 同相和正交分量的统计特性
2.6.3 包络和相位的统计特性
2.7 正弦波加窄带高斯噪声
2.7.1 合成波的表达式
2.7.2 合成包络和合成相位的统计特性
2.8 高斯白噪声和带限白噪声
2.8.1 白噪声
2.8.2 高斯白噪声
2.8.3 带限白噪声
思考题
习题
第3章 信道与噪声
3.1 引言
3.2 信道的基本概念
3.2.1 信道的定义
3.2.2 信道的分类
3.2.3 信道的数学模型
3.3 恒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
3.3.1 信号不失真传输条件
3.3.2 幅度-频率畸变
3.3.3 相位-频率畸变(群迟延畸变)
3.3.4 减小畸变的措施
3.4 随参信道及其对所传信号的影响
3.4.1 随参信道传输媒质的特点
3.4.2 随参信道对信号传输的影响
3.4.3 随参信道特性的改善
3.5 信道的加性噪声
3.5.1 噪声来源及其分类
3.5.2 起伏噪声的统计特性
3.5.3 等效噪声带宽
3.6 信道容量的概念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模拟调制系统
4.1 引言
4.2 幅度调制的原理
4.2.1 幅度调制的一般模型
4.2.2 常规双边带调幅(AM)
4.2.3 抑制载波的双边带调幅(DSB-SC)
4.2.4 单边带调制(SSB)
4.2.5 残留边带调制(VSB)
4.3 线性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3.1 通信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模型
4.3.2 线性调制相干解调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3.3 常规调幅包络检波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4 角度调制(非线性调制)的原理
4.4.1 角度调制的基本概念
4.4.2 窄带调频与宽带调频
4.4.3 调频信号的产生与解调
4.5 调频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4.6 各种模拟调制系统的比较
4.7 频分复用(FDM)
思考题
习题
第5章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
5.1 引言
5.2 数字基带信号
5.2.1 数字基带信号的码型设计原则
5.2.2 数字基带信号的常用码型
5.2.3 数字基带信号的频谱特性
5.3 基带传输系统的脉冲传输与码间串扰
5.3.1 数字基带传输系统的工作原理
5.3.2 基带传输系统的码间串扰
5.3.3 码间串扰的消除
5.4 间串扰的基带传输系统
5.4.1 间串扰的时域条件
5.4.2 间串扰的频域条件
5.4.3 理想基带传输系统
5.4.4 实用的间串扰基带传输特性
5.5 间串扰基带传榆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5.6 部分响应系统
5.6.1 部分响应系统的基本原理
5.6.2 一种实用的部分响应系统
5.6.3 一般形式的部分响应系统
5.7 眼图
5.7.1 眼图的概念
5.7.2 眼图形成原理及模型
5.8 时域均衡原理
5.8.1 均衡的概念
5.8.2 时域均衡的基本原理
5.8.3 有限长横向滤波器
5.8.4 时域均衡算法及实现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数字信号的频带传输
6.1 引言
6.2 二进制幅度键控(2ASK)
6.2.1 一般原理与实现方法
6.2.2 2ASK信号的功率谱及带宽
6.2.3 2ASK系统的抗噪声性能
6.3 二进制频移键控(2FSK)
6.3.1 2FSK调制原理与实现方法
6.3.2 2FSK信号的解调
……
第7章 现代数字调制技术
第8章 模拟信号的数字传输
第9章 差错控制编码
0章 数字信号的佳接收
1章 同步原理
2章 现代通信系统介绍
附录
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课堂教学,它对于自学和作为参考手册的定位也同样出色。我注意到它在某些关键概念的解释上,采用了多角度阐述的策略。例如,在区分信道编码与信源编码的本质区别时,书中不仅给出了清晰的定义,还分别提供了在特定场景下(如音频压缩与抗干扰传输)它们各自的优化目标,使得读者能立刻明白两者在工程目标上的根本差异。这种详略得当、重点突出的叙述风格,使得它非常适合那些已经具备一定基础,希望快速查阅或深入理解某一特定模块的专业人士。我曾经在项目中遇到一个关于脉冲成形滤波器的设计难题,回翻这本书时,关于奈奎斯特准则的讨论部分,其对“无码间串扰”的物理意义的解释,立刻为我指明了设计方向。它提供了一种深思熟虑的、有条理的知识检索路径,而非简单的信息罗列。
评分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沉稳的深蓝色调,配上简洁有力的书名和作者信息,透着一股学术的严谨感。初次捧起它时,那种恰到好处的重量感和纸张细腻的触感,立刻提升了阅读的期待值。我特别欣赏出版社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字体选择的大小和行距,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的疲劳感明显减轻了不少。对于理工科的教材来说,清晰的图表和清晰的排版至关重要,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那些复杂的信号和系统图示,不再是模糊不清的线条集合,而是结构分明、逻辑清晰的视觉引导。翻阅目录时,章节的逻辑推进非常自然,从最基础的信号表示法,到调制解调的精妙设计,再到信道编码的纠错艺术,层层递进,仿佛有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身边耐心为你梳理知识脉络。这不仅仅是一本工具书,它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工艺品,让人愿意沉浸其中,享受知识的构建过程。即便是对于初学者,这种友好的视觉体验也能大大降低学习的畏难情绪,为接下来的深入学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评分从一个对现代通信技术怀抱热情的普通学习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最大的魅力在于它构建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让我不再觉得现代通信是一个由无数独立技术拼凑起来的复杂迷宫。它像一根主线,将模拟通信的根基、数字调制的演变、信道特性的影响、以及抗干扰手段的实现,巧妙地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特别是对于“信息论基础”这部分内容的引入和处理,把握得非常到位,既没有让它成为一个独立的、难以融入通信主线的理论分支,而是将其定位为衡量和设计一切通信系统的“度量衡”。这种宏观的视野,让我对5G、物联网乃至未来的无线技术,都有了一种更深刻的理解,知道无论技术如何迭代,其底层的原理和目标函数始终围绕着香农-哈特利定理所确定的极限在逼近。这本书教会我的,不仅是如何解决眼前的考试问题,更是如何站在更高的维度上去审视和创新未来的通信系统。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完全超出了我预期的“十一五规划教材”的范畴,它不仅仅是知识点的堆砌,更像是对整个通信领域核心思想的深度挖掘与体系构建。我对其中关于随机过程在通信系统中的应用部分印象尤为深刻。作者没有停留在教科书式的公式推导上,而是深入探讨了高斯白噪声模型在实际复杂信道中的局限性与修正方法,这一点对于实际工程应用来说极其宝贵。尤其是对非线性调制方式的性能分析,书中采用的数学工具既高级又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使得原本抽象的理论变得可以被精确量化和评估。更难得的是,它还适当地引入了数字通信的最新发展趋势,比如对扩频通信(Spread Spectrum)原理的介绍,虽然篇幅适中,但切入了要害,展现了作者对学科前沿的敏锐洞察力。总而言之,这本书提供的理论高度足以支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同时其严谨性也足以指导工程师进行系统设计和优化,是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的典范之作。
评分我必须承认,我是一个对数学推导常常感到头疼的读者,但这本书的叙述方式简直是化繁为简的典范。它的行文风格非常注重“为什么”和“如何做”的结合,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学公式堆砌。比如在讲解傅里叶变换在通信系统分析中的作用时,作者先用非常直观的类比解释了信号在频域和时域之间的本质联系,然后再引入积分和级数展开,这样一来,公式的出现就显得顺理成章,仿佛是自然而然的结论,而非凭空出现的“天书”。此外,书中每章末尾精心设计的习题集,其难度梯度设置得极为合理。基础题帮助巩固概念理解,而那些需要综合运用多章知识的综合题,则真正考验了读者的系统思维能力。我发现,只有真正动手去解那些复杂的综合题,才能体会到作者在章节安排上的匠心独运。这种“讲授—练习—内化”的学习闭环,对于我这种需要通过大量练习来建立知识体系的人来说,简直是福音。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