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 9787040370522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 9787040370522 高等教育出版社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唐震洲,施晓秋,刘军 等 著
图书标签:
  • 无线通信
  • 移动通信
  • 网络工程
  • 高等教育
  • 教材
  • 无线网络
  • 移动网络
  • 通信技术
  • 高等院校
  • 工程教育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北京文博宏图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ISBN:9787040370522
商品编码:29417435698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3-04-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

定价:37.00元

作者:唐震洲,施晓秋,刘军 等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4-01

ISBN:9787040370522

字数:

页码:359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以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学生所需的无线与移动网络知识与技能为核心,系统而又有针对性地选择内容。全书分为两大部分:部分为无线通信理论;第二部分按照无线个域网、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无线广域网的顺序,依次介绍各种典型的无线网络以及移动网络与移动IP技术。《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除适用于高等学校网络工程专业外,还适用于其他计算机类及电子信息类专业

内容提要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是浙江省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网络工程专业系列教材”之一,主要内容包括绪论、无线网络的物理层、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无线局域网、无线城域网、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移动AdHoc网络、无线传感器网络、无线网状网、移动lP技术等。《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以无线与移动网络的知识与技能为核心,内容系统,结构合理,实用性强。
  《高等学校网络工程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网技术》既可作为高等学校网络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专业相关课程教材,也可供网络工程从业人员参考。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什么是无线网络
1.1.2 无线网络的分类
1.1.3 无线网络的发展
1.2 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1.2.1 0SI参考模型
1.2.2 TCP/IP参考模型
1.2.3 无线网络的协议模型
1.3 无线网络的组网模式
1.3.1 Infrastructure模式
1.3.2 Ad Hoc模式
1.4 无线网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4.1 恶劣的信道特性
1.4.2 无线信道的干扰
1.4.3 电源管理
1.4.4 无线网络的安全
1.5 本书的结构
1.5.1 无线通信理论部分
1.5.2 典型的无线与移动网络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网络的物理层
2.1 无线传输媒体
2.1.1 无线传输媒体
2.1.2 短波通信
2.1.3 微波通信
2.1.4 红外线
2.2 无线传播模型
2. 2.1 无线传播机制
2.2.2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2.2.3 双线地面反射模型
2.2.4 室内无线传播模型
2.3 移动环境下的无线传播
2. 3.1 多径传播与多径衰落
2. 3.2 多普勒频谱扩展
2.3.3 快衰落与慢衰落
2. 3.4 分集接收技术
2.4 基带传输技术
2.4.1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2.4.2 基带脉冲调制和超宽带脉冲传输
2.5 频带传输
2. 5.1 基本的调制解调方法
2.5.2 多进制调制原理
2.5.3 高斯滤波小频移键控
2. 5.4 正交调幅
2.5.5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2.6 扩频技术
2.6.1 扩频的概念
2.6.2 扩频序列及其相关特性
2.6.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2.6.4 跳频扩频技术
2.6.5 跳时扩频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
3.1 无线网络的媒体访问控制
3.1.1 非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
3.1.2 基于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3.2 差错控制
3. 2.1 差错控制编码的工作原理
3.2.2 常用的检错码
3.2.3 常用的纠错码
3.2.4 差错控制方式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
4.1 无线个域网与IEEE 802.1 5标准概述
4.1.1 无线个域网概述
4.1.2 IEEE 802. 15标准概述
4.2 蓝牙技术概述
4.2.1 蓝牙的特点
4.2.2 蓝牙规范的演进
4.2.3 蓝牙协议栈
4.2.4 相关术语
4.3 蓝牙的基带协议规范
4.3.1 蓝牙的物理信道与物理链路
4.3.2 蓝牙基带协议的分组类型及结构
4.3.3 蓝牙微微网的建立过程
4.3.4 蓝牙基带协议的纠错机制
4.3.5 蓝牙音频
4.4 蓝牙的链路管理协议
4.4.1 链路管理协议概述
4.4.2 LMP-PDU和过程规则
4.5 蓝牙的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
4.5.1 L2CAP功能
4.5.2 L2CAP信道
4.5.3 L2CAP的数据分组格式
4.5.4 L2CAP信令
4.6 服务发现协议
4.6.1 服务发现协议的工作模型
4.6.2 服务记录
4.6.3 服务类
4.6.4 服务搜索和浏览服务
4.7 蓝牙应用的实现举例——蓝牙耳机
4.7.1 蓝牙耳机应用的协议栈模型
4.7.2 蓝牙耳机应用的链路建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无线局域网
5.1 无线局域网概述
5.1.1 无线局域网发展历程
5.1.2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5.1.3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组织
5.2 IEEE 802.1 1协议簇
5.2.1 IEEE 802. 11体系结构
5.2.2 IEEE 802. 11物理层
5.2.3 IEEE 802. 11 MAC子层
5.3 无线局域网组网
5.3.1 无线局域网设备
5.3.2 无线局域网逻辑架构
5.3.3 基本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5.3.4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部署
5.4 无线局域网的规划与设计
5.4.1 需求分析
5.4.2 无线局域网的设计
……
第6章 无线城域网
第7章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9章 移动Ad Hoc网络
第1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第11章 无线网状网
第12章 移动lP技术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什么是无线网络
1.1.2 无线网络的分类
1.1.3 无线网络的发展
1.2 无线网络的体系结构
1.2.1 0SI参考模型
1.2.2 TCP/IP参考模型
1.2.3 无线网络的协议模型
1.3 无线网络的组网模式
1.3.1 Infrastructure模式
1.3.2 Ad Hoc模式
1.4 无线网络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1.4.1 恶劣的信道特性
1.4.2 无线信道的干扰
1.4.3 电源管理
1.4.4 无线网络的安全
1.5 本书的结构
1.5.1 无线通信理论部分
1.5.2 典型的无线与移动网络
习题
参考文献

第2章 无线网络的物理层
2.1 无线传输媒体
2.1.1 无线传输媒体
2.1.2 短波通信
2.1.3 微波通信
2.1.4 红外线
2.2 无线传播模型
2. 2.1 无线传播机制
2.2.2 自由空间传播模型
2.2.3 双线地面反射模型
2.2.4 室内无线传播模型
2.3 移动环境下的无线传播
2. 3.1 多径传播与多径衰落
2. 3.2 多普勒频谱扩展
2.3.3 快衰落与慢衰落
2. 3.4 分集接收技术
2.4 基带传输技术
2.4.1 基带传输的常用码型
2.4.2 基带脉冲调制和超宽带脉冲传输
2.5 频带传输
2. 5.1 基本的调制解调方法
2.5.2 多进制调制原理
2.5.3 高斯滤波小频移键控
2. 5.4 正交调幅
2.5.5 正交频分复用技术
2.6 扩频技术
2.6.1 扩频的概念
2.6.2 扩频序列及其相关特性
2.6.3 直接序列扩频技术
2.6.4 跳频扩频技术
2.6.5 跳时扩频技术
习题
参考文献

第3章 无线网络的数据链路层
3.1 无线网络的媒体访问控制
3.1.1 非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
3.1.2 基于竞争的媒体访问控制协议
3.2 差错控制
3. 2.1 差错控制编码的工作原理
3.2.2 常用的检错码
3.2.3 常用的纠错码
3.2.4 差错控制方式
习题
参考文献

第4章 无线个域网与蓝牙技术
4.1 无线个域网与IEEE 802.1 5标准概述
4.1.1 无线个域网概述
4.1.2 IEEE 802. 15标准概述
4.2 蓝牙技术概述
4.2.1 蓝牙的特点
4.2.2 蓝牙规范的演进
4.2.3 蓝牙协议栈
4.2.4 相关术语
4.3 蓝牙的基带协议规范
4.3.1 蓝牙的物理信道与物理链路
4.3.2 蓝牙基带协议的分组类型及结构
4.3.3 蓝牙微微网的建立过程
4.3.4 蓝牙基带协议的纠错机制
4.3.5 蓝牙音频
4.4 蓝牙的链路管理协议
4.4.1 链路管理协议概述
4.4.2 LMP-PDU和过程规则
4.5 蓝牙的逻辑链路控制和适配协议(L2CAP)
4.5.1 L2CAP功能
4.5.2 L2CAP信道
4.5.3 L2CAP的数据分组格式
4.5.4 L2CAP信令
4.6 服务发现协议
4.6.1 服务发现协议的工作模型
4.6.2 服务记录
4.6.3 服务类
4.6.4 服务搜索和浏览服务
4.7 蓝牙应用的实现举例——蓝牙耳机
4.7.1 蓝牙耳机应用的协议栈模型
4.7.2 蓝牙耳机应用的链路建立
习题
参考文献

第5章 无线局域网
5.1 无线局域网概述
5.1.1 无线局域网发展历程
5.1.2 无线局域网的特点
5.1.3 无线局域网的标准组织
5.2 IEEE 802.1 1协议簇
5.2.1 IEEE 802. 11体系结构
5.2.2 IEEE 802. 11物理层
5.2.3 IEEE 802. 11 MAC子层
5.3 无线局域网组网
5.3.1 无线局域网设备
5.3.2 无线局域网逻辑架构
5.3.3 基本无线局域网拓扑结构
5.3.4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部署
5.4 无线局域网的规划与设计
5.4.1 需求分析
5.4.2 无线局域网的设计
……
第6章 无线城域网
第7章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第8章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
第9章 移动Ad Hoc网络
第10章 无线传感器网络
第11章 无线网状网
第12章 移动lP技术


高等教育出版社 系列教材:无线与移动通信原理及系统 内容概述: 本书系统地阐述了现代无线与移动通信领域的核心理论、关键技术及典型系统。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电磁波传播、信道特性,到复杂的编码调制、多址技术,再到当今主流的蜂窝网络、Wi-Fi技术,以及新兴的物联网通信等。旨在为读者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并能初步了解无线与移动通信系统的设计、分析与实现。 第一章 无线通信基础 本章将深入探讨无线通信的基石——电磁波的传播特性。我们将从麦克斯韦方程组出发,推导出电磁波在自由空间、地面、对流层等不同介质中的传播规律,重点介绍路径损耗、多径效应、衰落等影响无线信号传输的关键因素。学生将学习到如何量化评估这些效应,并理解其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1.1 电磁波传播模型: 自由空间传播损耗:理解并运用Friis公式进行计算,分析距离对信号强度的影响。 地面传播模型(两射线模型):分析地面反射对信号的影响,理解阴影衰落和绕射现象。 对流层传播:介绍超视距传播的机制,以及其在特定应用中的作用。 反射、衍射和散射:深入剖析这些无线电波传播中的物理现象,理解其对信号路径和强度的影响。 1.2 无线信道特性: 路径损耗(Path Loss):介绍不同环境下的路径损耗指数,以及其在系统设计中的重要性。 多径效应(Multipath Effect):详细阐述多径传播导致信号叠加、干涉的现象,引入相干带宽和相干时间的概念。 衰落(Fading):区分平坦衰落和频率选择性衰落,以及快衰落和慢衰落,理解其成因和表现形式。 信道冲激响应(Channel Impulse Response):学习描述信道特性的重要工具,理解其与卷积的关系。 1.3 无线信号的衰落与抗衰落技术: 独立衰落与相关衰落:分析不同衰落之间的统计特性。 分集技术(Diversity):详细介绍空间分集、频率分集、时间分集等基本原理,以及其如何改善系统可靠性。 均衡技术(Equalization):阐述判决反馈均衡(DFE)和线性均衡(LE)等在消除码间串扰(ISI)方面的作用。 功率控制(Power Control):介绍功率控制在抑制远近效应、提高系统容量方面的机制。 第二章 调制与解调技术 本章将聚焦于如何在有限的带宽内有效地传输信息。我们将从数字调制的基本原理出发,介绍幅移键控(ASK)、频移键控(FSK)、相移键控(PSK)等基础调制方式,并深入讲解正交幅度调制(QAM)等更高效的调制技术。同时,将讨论不同调制方式的性能指标,如功率谱密度、误比特率(BER)等。 2.1 数字调制基础: 基本概念:载波、基带信号、调制指数等。 信号星座图:可视化理解不同调制方式的特点。 2.2 幅度调制: ASK(Amplitude Shift Keying):原理、星座图、性能分析。 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ASK的扩展,提高频谱效率。 2.3 频率调制: FSK(Frequency Shift Keying):原理、星座图、性能分析。 MSK(Minimum Shift Keying):一种特殊的FSK,具有良好的功率谱特性。 2.4 相位调制: PSK(Phase Shift Keying):BPSK, QPSK, 8PSK等,原理、星座图、性能分析。 DPSK(Differential Phase Shift Keying):一种差分相位调制方式。 2.5 联合调制技术: 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介绍M进制QAM,实现高阶调制,提高数据速率。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将数据分配到大量正交子载波上进行传输,有效抵抗多径衰落。 2.6 解调技术: 相干解调与非相干解调。 最大似然(ML)准则和最大后验(MAP)准则。 匹配滤波器(Matched Filter)原理。 第三章 编码与纠错技术 为了应对无线信道中的噪声和干扰,编码技术显得尤为重要。本章将介绍信源编码和信道编码。在信道编码方面,我们将重点讲解线性分组码、卷积码以及Turbo码、LDPC码等现代高性能纠错码,并分析它们在提高通信可靠性方面的作用。 3.1 信源编码基础: 信息熵的概念。 信源编码的目的:数据压缩。 霍夫曼编码(Huffman Coding)等。 3.2 信道编码基础: 纠错编码的目的:提高通信可靠性。 汉明距离与最小汉明距离。 编码增益。 3.3 线性分组码: 生成矩阵、校验矩阵。 汉明码(Hamming Code)。 BCH码(Bose-Chaudhuri-Hocquenghem Code)。 Reed-Solomon码(RS码):用于纠正突发错误。 3.4 卷积码: 卷积编码器结构。 码的性能界限:自由距离。 维特比译码算法(Viterbi Decoding Algorithm):用于解码卷积码。 3.5 高性能纠错码: Turbo码:基于迭代译码的思想,具有接近香农限的性能。 LDPC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一种高性能的线性分组码,在现代通信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 编码与调制的联合设计。 第四章 多址技术 在有限的频谱资源下,如何允许多个用户共享信道成为无线通信的关键挑战。本章将详细介绍几种主流的多址技术,包括频分多址(FDMA)、时分多址(TDMA)、码分多址(CDMA)以及正交频分多址(OFDMA)等,分析它们的优缺点和适用场景。 4.1 多址技术的概念与分类: 共享资源:频谱、时域、码域。 4.2 频分多址(FDMA): 原理、实现方式。 优点与缺点。 4.3 时分多址(TDMA): 原理、时隙分配。 优点与缺点。 4.4 码分多址(CDMA): 扩频通信原理。 伪随机码(PN码)。 直接序列扩频(DSSS)和跳频扩频(FHSS)。 优点与缺点,容量分析。 4.5 正交频分多址(OFDMA): OFDM与OFDMA的结合。 子载波分配。 在4G/5G等移动通信中的应用。 4.6 混合多址技术: FDMA+TDMA, TDMA+CDMA等。 第五章 蜂窝移动通信系统 本章将深入探讨当前最广泛应用的蜂窝移动通信系统。我们将从第一代模拟移动通信(1G)追溯到最新的第五代(5G)移动通信技术。重点介绍2G(GSM)、3G(UMTS)、4G(LTE)和5G在网络架构、关键技术(如OFDM、MIMO)、频谱效率、数据速率、时延等方面的演进和特点。 5.1 蜂窝网络的基本原理: 小区划分、基站、移动交换中心。 切换(Handover)与漫游。 5.2 第一代(1G)模拟移动通信: AMPS等系统特点。 5.3 第二代(2G)数字移动通信: GSM(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TDMA, GPRS, EDGE。 CDMAOne。 5.4 第三代(3G)移动通信: 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WCDMA。 CDMA2000。 HSPA(High-Speed Packet Access)。 5.5 第四代(4G)移动通信: LTE(Long-Term Evolution):OFDM, MIMO, LTE-Advanced。 网络架构(EPC)。 数据速率与频谱效率。 5.6 第五代(5G)移动通信: 关键技术:eMBB, mMTC, uRLLC。 NR(New Radio)技术。 网络切片(Network Slicing)。 未来发展趋势。 第六章 无线局域网(WLAN)技术 本章将聚焦于我们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的Wi-Fi技术。我们将详细介绍Wi-Fi的技术标准,从早期的IEEE 802.11系列到最新的802.11ax(Wi-Fi 6)。重点分析其在物理层(如OFDM、MIMO)和MAC层(如CSMA/CA)的关键技术,以及其在家庭、办公、公共场所的应用。 6.1 WLAN的基本概念与标准: IEEE 802.11系列标准。 BSS(Basic Service Set)与ESS(Extended Service Set)。 AP(Access Point)。 6.2 物理层(PHY)技术: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在Wi-Fi中的应用。 MIMO(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技术:空间复用、空间分集。 不同速率标准下的调制解调方式。 6.3 MAC层(Media Access Control)技术: CSMA/CA(Carrier Sense Multiple Access with Collision Avoidance)协议。 ACK机制。 QoS(Quality of Service)支持。 6.4 802.11系列标准演进: 802.11b/g/a。 802.11n(Wi-Fi 4)。 802.11ac(Wi-Fi 5)。 802.11ax(Wi-Fi 6)。 6.5 无线安全: WEP, WPA, WPA2, WPA3。 第七章 物联网(IoT)通信技术 随着物联网概念的兴起,低功耗、低成本的无线通信技术变得越来越重要。本章将介绍针对物联网应用设计的各种无线通信技术,包括低功耗蓝牙(BLE)、Zigbee、LoRa、NB-IoT等,分析它们的特点、应用场景和技术优势。 7.1 物联网通信的特点与挑战: 低功耗、低成本、大规模连接。 通信距离、数据速率、可靠性要求。 7.2 低功耗蓝牙(BLE): GAP(Generic Access Profile)和GATT(Generic Attribute Profile)。 应用场景。 7.3 Zigbee: IEEE 802.15.4标准。 网络拓扑结构。 应用场景。 7.4 LoRa/LoRaWAN: 低功耗广域网(LPWAN)技术。 LoRa的物理层技术。 LoRaWAN的网络架构。 应用场景。 7.5 蜂窝物联网技术: NB-IoT(Narrowband Internet of Things)。 LTE-M(LTE Cat-M1)。 特点与优势。 7.6 其他物联网通信技术: Sigfox等。 第八章 新兴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 本章将展望未来,介绍当前无线与移动通信领域的前沿技术和发展趋势。包括5G的深入应用、6G的初步设想、卫星通信、可见光通信、以及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在通信领域的融合。 8.1 5G网络的深化与演进: 5G Advanced。 边缘计算(MEC)。 8.2 6G(第六代)移动通信展望: 目标与关键技术猜想。 超大带宽、超低时延、智能内生。 8.3 卫星通信: 低轨卫星星座(LEO)。 星地融合通信。 8.4 可见光通信(VLC): 原理与应用。 8.5 认知无线电与软件定义无线电(SDR): 动态频谱共享。 无线通信系统的灵活性。 8.6 人工智能(AI)与机器学习(ML)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 信道估计、波束赋形、资源管理。 8.7 大数据与通信的融合: 用户行为分析、网络优化。 学习目标: 通过本书的学习,读者将能够: 1. 理解无线电波传播的基本原理及其对通信的影响。 2. 掌握数字调制与解调的关键技术,并能分析其性能。 3. 理解信源编码与信道编码的作用,熟悉主流的纠错编码方法。 4. 熟悉各种多址技术的工作原理,并能比较其优劣。 5. 深入了解不同代际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技术演进与特点。 6. 掌握无线局域网(Wi-Fi)的技术标准和工作原理。 7. 了解物联网领域的主流无线通信技术及其应用。 8. 初步认识未来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趋势。 本书内容丰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适合高等院校通信工程、电子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作为教材或参考书,也适合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人员和工程师参考。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很难用简单的几句话来概括,因为它在很多层面上都给了我积极的反馈。首先,它在理论深度和实践应用之间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平衡点。作者并没有止步于讲解概念,而是深入到技术实现和工程实践的细节,这对于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技能的读者来说,是非常宝贵的。书中对一些关键算法的阐述,虽然不涉及复杂的数学推导,但却能让人领会其核心思想和工作原理。其次,在内容的时效性上,作者也展现了对行业前沿的敏锐洞察。在一些对未来网络发展至关重要的技术趋势的介绍上,能够感受到作者花费了不少心思去搜集和整理资料。最后,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说,这本书的语言流畅,逻辑清晰,排版合理,图文并茂,这些都极大地提升了阅读的舒适度。总而言之,这是一本让我感到物超所值,并且在学习过程中收获颇丰的书籍。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给我一种非常亲切和实用的感觉。它不像一些学术著作那样,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和冗长的理论推导,而是更加贴近实际应用和工程实践。作者在描述技术原理时,常常会结合现实生活中的案例,或者引用行业内大家熟知的应用场景,这极大地拉近了理论与实践的距离。读起来的时候,我常常会产生一种“原来如此”的顿悟感,感觉学到的知识能够立刻派上用场。而且,书中在解释一些关键概念时,会采用多种不同的表述方式,有时候是纯粹的逻辑阐述,有时候则会辅以类比,有时候甚至会加入一些个人经验的分享,这种多元化的解释方式,使得不同理解能力的读者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切入点。即使是对于一些初次接触的新概念,也不会让人觉得难以理解,反而会激发进一步探索的兴趣。这种“接地气”的写作风格,对于我这样的非专业背景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让学习过程变得轻松愉快,也更有成就感。

评分

在探讨无线与移动网络技术这一高度发展的领域时,我一直觉得要找到一本既有深度又不失广度的书籍非常不易。而这本书,恰恰在这一点上做得相当出色。它没有过分专注于某个细分领域,而是力图展现整个无线与移动通信生态的全貌。从最基础的无线接入技术,到支撑其运行的各种网络架构,再到保障其安全和性能的各种机制,书中都有所涉及。我特别欣赏的是,作者在介绍不同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协同作用时,逻辑非常清晰。例如,在讲解某个高层协议时,它会回溯到其赖以生存的底层网络基础设施,再引申到其在终端设备上的具体实现。这种“横向”和“纵向”的结合,帮助我构建了一个更加立体和完整的知识网络。阅读过程中,我逐渐理解了不同技术模块是如何相互配合,共同构成我们日常所依赖的移动通信服务的。这种体系化的视角,对于我理解整个技术发展脉络,以及预测未来技术演进方向,都提供了非常宝贵的思路。

评分

这本书在内容组织和呈现方式上,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并没有采取传统意义上的章节划分,而是将知识点巧妙地融入到一系列相互关联的“场景”或“案例”之中。这种方式,让我在阅读时,感觉像是置身于一个真实的工程问题解决过程。每一个“场景”的引入,都带着一个明确的目的,然后作者会一步步地分析问题,阐述相关的技术原理,并给出解决方案。这种“问题驱动”的学习模式,让我更能理解技术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也更容易激发我的思考。尤其是一些技术细节的阐述,作者总是能够找到非常生动和贴切的例子,让我能够直观地感受到这些抽象概念的实际应用。例如,在解释某个网络性能指标时,它可能会通过一个具体的应用场景来展示其重要性,而不是枯燥地罗列公式。这种方式,让学习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也使得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

评分

这部作品在编排上,确实给了我不少惊喜。它并没有简单地将知识点罗列,而是试图构建一个更加系统化的知识体系。初翻开时,可能会觉得内容不少,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会逐渐发现作者在逻辑递进上下了很大功夫。比如,在介绍某个核心概念时,作者会先从其最基础的原理讲起,然后逐步引入相关的协议、标准,再到实际的应用场景,层层递进,让人感觉知识的获取是循序渐进、水到渠成的。特别是在讨论一些较为复杂的技术细节时,作者也力求深入浅出,通过形象的比喻和清晰的图示来辅助理解。这一点对于初学者来说尤其重要,可以有效地降低学习门槛,避免望而却步。此外,书中对一些最新技术发展趋势的把握也相当敏锐,虽然我并不是这方面的专家,但能感受到作者在内容的时效性上做了不少努力,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不仅学习了已有的知识,也对未来技术的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的预判。这种编排方式,使得本书不只是一本技术手册,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循循善诱地引导读者进入无线与移动通信的广阔世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