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集成电路制造技术
定价:35.00元
作者:杜中一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04-01
ISBN:9787122262844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内容包括集成电路制造概述、多晶半导体的制备、单晶半导体的制备、晶圆制备、薄膜制备、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光刻、刻蚀及掺杂。《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简要介绍了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理论基础,系统介绍了多晶半导体、单晶半导体与晶圆的制备,详细介绍了薄膜制备、光刻与刻蚀及掺杂等工艺。由于目前光电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化合物半导体的使用越来越多,《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以半导体硅材料集成电路制造为主,兼顾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制造,比如在介绍薄膜制备工艺中,《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用单独的一章介绍了如何通过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来制备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薄膜。《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可供集成电路制造行业从业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微电子、光电子等相关专业教材。
内容提要
《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全面系统地介绍了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内容包括集成电路制造概述、多晶半导体的制备、单晶半导体的制备、晶圆制备、薄膜制备、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光刻、刻蚀及掺杂。《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简要介绍了集成电路制造的基本理论基础,系统介绍了多晶半导体、单晶半导体与晶圆的制备,详细介绍了薄膜制备、光刻与刻蚀及掺杂等工艺。由于目前光电产业的不断发展,对于化合物半导体的使用越来越多,《集成电路制造技术》以半导体硅材料集成电路制造为主,兼顾化合物半导体材料集成电路制造,比如在介绍薄膜制备工艺中,《集成电路制造技术》用单独的一章介绍了如何通过金属有机物化学气相沉积来制备化合物半导体材料薄膜。《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可供集成电路制造行业从业人员学习参考,也可作为微电子、光电子等相关专业教材。
目录
作者介绍
杜中一,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电子科学与技术一..教育背景 1997.9—2001.7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计算机科学专业,获理工学士学位。 2003.9—2006.7 大连理工大学机电专业,获工学硕士学位。二.著译作品(1)主编《SMT表面组装技术》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9年1月(2)主编《电子制造与封装》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0年3月(3)主编《半导体技术基础》化学工业出版社 2011年1月(4)主编《电类专业英语》电子工业出版社 2012年11月三.业务成果 主持完成省级及以上科研课题5项。 在全国性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6篇,其中ISTP收录1篇,北大核心2篇。4项。横向课题3项。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将一个极其庞大且跨学科的制造体系,拆解成了若干个逻辑清晰、相互关联的模块。我个人认为,它最大的亮点在于对“量测与反馈”机制的强调。在介绍完诸如薄膜沉积、离子注入这些“输入”环节后,书中专门辟出了一大部分篇幅来详细阐述如何通过椭偏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和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等工具来获取精确的反馈数据。更有意思的是,它还探讨了这些量测数据如何被算法处理,并自动调整到下一批次的工艺参数中去——也就是所谓的“工艺控制回路”。这一点恰恰是很多只关注“制作”而不关注“控制”的书籍所缺乏的。它让我意识到,现代芯片制造的精髓已不再是简单地执行步骤,而是一个持续优化的动态过程。读完此书,我感觉自己对芯片生产链的理解不再是线性的,而是立体的,能够看到各个流程之间相互制约、相互影响的复杂动态关系,这对于进行工艺集成设计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对“缺陷控制”的重视程度,这几乎贯穿了全书的每一章,体现了现代精密制造的核心思想。它不仅仅是介绍制造步骤,更是在教导一种“质量至上”的思维模式。在讨论化学机械抛光(CMP)时,作者没有仅仅满足于介绍研磨液和抛光垫的选择,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缺陷类型(如划痕、残留物和丘疹)的成因,并详细列举了相应的在线检测和离线分析手段。这种全景式的视角非常实用,因为它在实际工作中,找到并解决一个工艺瓶颈往往比学会如何执行一个标准流程要困难得多。书中对“污染控制”的描述也达到了惊人的细致,甚至包括了对超纯水(UPW)电阻率的实时监控标准和颗粒物监测的阈值设定,这些都是教科书上很少会详细阐述的“现场知识”。这本书读下来,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学习制造流程,更是在学习如何构建一个高可靠性、高收率的生产体系。它提供的知识密度非常高,我不得不经常停下来,对照着图表反复思考,才能完全消化其中关于微观形貌控制的细节。
评分这本书的叙述风格给我一种非常“工程师美学”的感觉,简洁、精确,几乎没有多余的修饰词汇。它的结构安排得极有逻辑性,仿佛是按照一个真实晶圆的加工路线图来组织的。例如,在讲完薄膜沉积之后,紧接着就是刻蚀工艺的讲解,这种前后衔接的紧密性让人在阅读时能够建立起清晰的“制造链条”概念。我特别留意了其中关于离子注入的部分,书中不仅解释了掺杂剂的种类和作用,还用了好几页篇幅来讨论注入能量的选择对源/漏区侧壁尖锐度的影响,这在很多入门级书籍中是被一带而过的关键细节。它深入到了“为什么”的层面,而不是仅仅停留在“是什么”。不过,对于完全没有半导体基础的读者来说,开篇可能稍微有些陡峭,比如第一次提到“弛豫时间”和“空穴迁移率”时,如果读者没有预先阅读过相关的固体物理导论,可能会感到信息量过载。但我认为,对于目标读者群体——那些希望快速上手或加深对制造流程理解的专业人士而言,这种直给的深度反而是优点,它节省了大量时间,直接切入核心技术环节。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得非常朴实,米白色的封面上印着深蓝色的书名,字体工整却不失稳重。我原本以为这会是一本侧重于理论推导和复杂数学模型的教科书,毕竟“集成电路制造技术”听起来就不是什么轻松的话题。然而,当我翻开第一章时,我发现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将深奥的原理与实际操作紧密结合。比如,在介绍光刻胶的涂覆工艺时,书中详细描述了滚涂和喷涂的不同优缺点,甚至配上了清晰的工艺流程图,让我这个初学者也能大致勾勒出整个步骤。它没有过多地陷入对量子力学在半导体材料中如何表现的纯理论探讨,而是更倾向于描述“为什么我们要用这种特定的化学品”以及“在实际的洁净室环境中,如何控制湿度和温度以确保涂层均匀”。书中对不同材料的介绍也很有条理,从硅片的制备到薄膜的沉积,每一步的过渡都显得非常自然。读起来感觉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耐心十足的工程师在车间里进行一次详细的导览,而不是枯燥地背诵公式。尤其欣赏它对良率提升的关注,很多章节都在强调工艺参数微小变化对最终产品性能的影响,这体现了作者对工程实践的深刻理解。
评分坦白讲,这本书的排版和插图质量,相较于一些最新的国际出版物,显得略微传统了一些,黑白图居多,色彩丰富度不高。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其内容的权威性和实用性。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描述新一代技术节点时所持有的批判性态度。比如,在讨论极紫外光刻(EUV)时,书中清晰地指出了光刻胶分辨率、掩模缺陷以及光刻胶厚度均匀性带来的多重挑战,而不是一味地渲染EUV技术的优越性。这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使得读者能够更清醒地认识到技术发展的复杂性和现有瓶颈。书中对材料科学的交叉引用非常丰富,当你阅读到某个特定工艺步骤时,总能找到指向相关材料特性分析的章节链接,形成了一个相互印证的网络,而不是孤立的知识点。总而言之,这是一本非常“硬核”的技术参考书,它要求读者具备一定的工程背景,但一旦进入状态,它所提供的深度和广度,绝对能帮助从业者或高年级学生构建起一个坚实、全面的集成电路制造知识框架,特别是对那些需要跨工艺领域进行故障排查的人员来说,价值巨大。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