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多媒体通信
定价:39.00元
作者:荆涛, 卢燕飞, 霍炎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5-01
ISBN:9787030340573
字数:
页码:
版次:5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59kg
编辑推荐
荆涛、卢燕飞、霍炎编写的《多媒体通信》本书内容全面,结构清晰,语言流畅,从多媒体通信的基础理论出发,结合实际工程应用与典型实例,对其中的重要概念与理论进行分析与举证。本书不仅可用于相关专业本、专科教学教材,还可作为相关研究人员的参考书。
内容提要
《多媒体通信》旨在使读者掌握多媒体通信领域的基础知识,以及多媒体通信应用系统和多媒体通信技术研发的基本知识。《多媒体通信》主要内容分为两大部分,一部分是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包括多媒体通信绪论、数据压缩的基本技术、音频处理技术与压缩编码、图像处理技术基础、图像与视频压缩编码标准、多媒体通信的流量控制与差错恢复;另一部分是多媒体通信的应用及研发知识介绍,包括ITU-T定义的多媒体通信系统、流媒体及QoS技术、多媒体技术软件开发平台。
《多媒体通信》可作为高等院校电子信息与通信类相关专业的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前言
章 多媒体通信绪论
1.1 相关概念和定义
1.2 多媒体通信的特征
1.3 多媒体通信业务
1.4 多媒体通信的发展
习题
第2章 数据压缩的基本技术
2.1 概述
2.1.1 信息熵
2.1.2 离散平稳信源
2.1.3 信源的冗余度
2.1.4 数据压缩
2.2 预测编码
2.2.1 脉冲编码调制
2.2.2 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2.2.3 自适应差分脉冲编码调制
2.2.4 增量调制
2.3 变换编码
2.3.1 离散傅里叶变换
2.3.2 离散余弦变换
2.4 熵编码
2.4.1 变长编码
2.4.2 哈夫曼编码
2.4.3 算术编码
2.4.4 游程编码
2.4.5 字典编码
2.5 子带编码
2.6 小波变换
2.6.1 连续小波变换
2.6.2 离散小波变换
2.6.3 小波重构
2.7 分形编码
2.7.1 分形理论
2.7.2 局部迭代函数系统
2.7.3 分形图像编码
2.8 基于模型的编码
2.8.1 基于语义编码
2.8.2 基于物体编码
2.8.3 基于内容编码
本章小结
习题
第3章 音频处理技术与压缩编码
3.1 概述
3.2 数字音频基本知识
3.2.1 音频信号的特征
3.2.2 音频信号的技术指标
3.2.3 数字音频的原理
3.2.4 数字音频的技术指标
3.3 常用的音频编解码方法
3.3.1 波形编译码
3.3.2 音源编译码
3.3.3 混合编译码
3.4 音频信息压缩编码标准
3.5 数字音频技术
3.5.1 数字音频技术的应用
3.5.2 数字音频的文件格式
3.5.3 数字音频技术在通信中的应用
本章小结
习题
第4章 图像处理技术基础
4.1 图像的基础知识
4.1.1 颜色科学与颜色模型
4.1.2 图像的数据类型
4.1.3 常见的图像文件格式
4.2 人类的视觉特性
4.2.1 亮度与颜色感觉的视觉特征
4.2.2 图像对比度与对比灵敏度特性
4.2.3 人类视觉的空间特性
4.2.4 人类视觉的时间特性
4.3 图像信号的数字化
4.3.1 图像信号的表征
4.3.2 采样定理
4.3.3 量化编码
4.3.4 采样量化对图像质量的影响
4.4 视频基础
4.4.1 视频信号类型
4.4.2 模拟视频信号
4.4.3 数字视频信号
本章小结
习题
第5章 图像与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5.1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简述
5.1.1 主要的视频压缩编码发展历程概述
5.1.2 超高清晰度成像建议
5.1.3 我国的AVS标准
5.2 静态图像压缩编码标准
5.2.1 JPEG
5.2.2 JPEG 2000
5.2.3 JPEG-LS
5.2.4 JPEG-XR
5.3 视频压缩编码标准
5.3.1 H.261标准
5.3.2 MPEG-1标准
5.3.3 MPEG-2标准
5.3.4 H.263系列
5.3.5 MPEG-4标准
5.3.6 H.264标准
5.3.7 AVS标准
5.4 图像与视频编码的展望
本章小结
习题
第6章 多媒体通信的流量控制与差错恢复
6.1 概述
6.2 视频的率失真理论概要与分析
6.3 压缩视频通信的流量控制
6.3.1 网络流量控制概述
6.3.2 恒定速率编码与变比特率编码
6.3.3 调整编码参数的速率控制
6.3.4 可变量化参数的速率控制
6.3.5 基于感兴趣区域编码的速率控制
6.3.6 基于优先级信息丢弃的速率控制
6.3.7 基于编码反馈的速率控制
6.3.8 多层编码的速率控制
6.4 压缩视频通信的差错恢复
6.4.1 误码的影响与差错控制概述
6.4.2 可逆变长编码与双向解码
6.4.3 差错弹性的熵编码
6.4.4 自适应INTRA帧更新技术
6.4.5 前向纠错技术
6.4.6 差错隐蔽技术
6.4.7 基于参考图像选择的弹性机制
6.4.8 联合信源信道编码技术
6.4.9 组合差错弹性机制
本章小结
习题
第7章 ITU-T定义的多媒体通信系统
7.1 概述
7.2 H.320多媒体通信系统
7.2.1 H.320多媒体通信系统简介
7.2.2 H.320系统的相关协议及知识
7.2.3 H.320系统组网
7.3 H.324可视电话
7.3.1 H.324多媒体通信系统简介
7.3.2 移动通信系统的可视电话
7.4 H.323多媒体通信系统
7.4.1 H.323系统组成
7.4.2 H.323系统的主要应用特点
7.5 IP电话
7.5.1 IP电话的基本特点
7.5.2 构建IP电话系统
本章小结
习题
第8章 流媒体及QoS技术
8.1 流媒体系统的关键技术
8.1.1 流媒体系统
8.1.2 流媒体数据的传输方式
8.1.3 流媒体的应用模式
8.1.4 流媒体应用的相关协议
8.2 QoS技术
8.2.1 QoS的主要技术指标
8.2.2 QoS的服务模型
8.2.3 QoS的主要技术
8.3 流媒体的应用
8.3.1 流媒体的主流产品
8.3.2 Windows Media流媒体系统
本章小结
习题
第9章 多媒体技术软件开发平台
9.1 多媒体技术基础研究工具
9.1.1 MATLAB的多媒体信息处理
9.1.2 多媒体信息处理类库
9.2 多媒体应用开发软件平台开发的基础
9.2.1 多媒体应用开发的基础
9.2.2 基于Windows的DirectShow多媒体开发平台
9.2.3 基于Java的JMF多媒体开发平台
本章小结
习题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初次拿到《多媒体通信》这本书,是被它厚重的篇幅和科学出版社的招牌所吸引。我一直对信息技术领域抱有浓厚兴趣,尤其是在这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多媒体通信更是不可或缺的关键技术。翻开书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清晰的排版和精美的插图,这让我对后续的学习充满了期待。作者们显然在内容的组织上花费了大量心思,从基础概念的引入,到复杂技术的深入剖析,层层递进,逻辑清晰。例如,在介绍视频编码标准时,我发现书中不仅详述了H.264、H.265等主流标准的技术细节,还对它们的历史演进和应用场景进行了细致的阐述,这使得我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不同标准之间的优势与劣势,以及它们是如何一步步推动多媒体通信向前发展的。同时,书中对网络传输协议的讲解也十分到位,TCP/IP协议栈的各个层次,以及在多媒体通信场景下的具体应用,都得到了详尽的解释。我尤其喜欢书中通过大量图表和实例来辅助说明抽象概念的方式,这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难度,让我能够更轻松地掌握那些原本可能令人望而生畏的技术术语。这本书的深度和广度都令人印象深刻,对于想要深入了解多媒体通信技术体系的读者来说,无疑是一本极具价值的参考书。
评分作为一名在多媒体技术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从业者,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系统梳理多媒体通信核心知识的书籍。《多媒体通信》这本书可以说是满足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个愿望。书中对各种多媒体信号的处理,从采样、量化到编码压缩,都有着非常详尽的论述。我特别赞赏作者在介绍音频和视频编码技术时,没有停留在表面,而是深入挖掘了背后的数学原理和算法细节。比如,对于感知编码的思想,书中用生动形象的比喻解释了人眼和人耳的感知特性是如何被利用来减少冗余的,这让我对“高效”的编码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此外,书中对于实时通信的挑战和解决方案的探讨也十分贴切。延迟、抖动、丢包等问题在IP网络环境下是不可避免的,而书中介绍的各种服务质量(QoS)保障机制,如资源预留、差分服务等,以及在应用层面的应对策略,都为我们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提供了宝贵的思路。这本书的理论深度和实践指导性并存,对于我这样的技术人员来说,阅读过程中既能温故知新,又能从中汲取新的灵感,从而更好地优化现有系统和开发新的应用。
评分读完《多媒体通信》这本书,我最大的感受就是它像一位博学的导师,用一种严谨又不失启发性的方式,引领我探索多媒体通信的广阔世界。书中的内容组织非常具有条理性,章节之间的过渡自然流畅,仿佛在讲述一个完整的故事。从多媒体技术的起源和发展,到各种编码格式的演变,再到网络传输的挑战和解决方案,每一个环节都紧密相连,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我尤其被书中对不同通信协议的分析所吸引,无论是传统的SIP协议,还是新兴的WebRTC技术,书中都对其工作原理、优缺点以及应用场景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解。这对于我理解不同通信场景下应该选择哪种技术方案非常有帮助。此外,书中还涉及了多媒体安全和版权保护等重要议题,这在当今信息爆炸的时代尤为关键。作者们并没有回避这些复杂的问题,而是提供了清晰的分析和可能的解决方案,这让我认识到,多媒体通信的发展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突破,更需要关注其社会影响和伦理道德。总体而言,这本书给我带来了深刻的学习体验,让我对多媒体通信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坦白说,《多媒体通信》这本书的理论深度着实令我惊叹。我并非通信专业的科班出身,初次接触这个领域时,很多概念都显得晦涩难懂。然而,这本书以其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严谨的逻辑推理,一点点地打开了我的认知边界。书中对于信息论基础知识的引入,以及如何将其应用于多媒体信号的压缩和传输,我感觉受益匪浅。作者们在讲解复杂算法时,常常会追溯其数学推导过程,虽然这增加了阅读的难度,但却让我能够理解技术背后的“为什么”。例如,在理解DCT(离散余弦变换)在JPEG和MPEG编码中的作用时,书中详细阐述了其能量聚集特性,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它能如此有效地减少空间冗余。同时,书中对于多媒体通信网络的架构和协议栈的剖析也极其详尽,从物理层到应用层,各个环节的协同工作,都得到了清晰的描绘。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仅提供了“是什么”,更深入地探讨了“为什么”和“怎么做”,对于那些渴望深入理解多媒体通信底层原理的读者来说,它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多媒体通信》这本书给我最直观的感受是其内容的前沿性和实用性。作为一名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工程师,我每天都在与多媒体内容打交道,从视频会议到在线直播,再到流媒体点播,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应用无处不在。这本书不仅覆盖了多媒体通信的经典理论,更在相当大的篇幅上讨论了当前业界的热点技术和发展趋势。例如,书中对于5G网络在多媒体通信中的应用前景,以及边缘计算在降低延迟、提升用户体验方面的作用,都有着独到的见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不同业务场景下通信解决方案的对比分析,这使得我对如何根据实际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技术方案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书中的一些章节,例如关于实时音视频处理的技术,以及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中的通信挑战,都与我目前的工作内容息息相关,从中获得的知识和启发,可以直接应用到我的日常工作中,帮助我解决实际问题,并对未来的技术发展方向有更准确的把握。这本书为我提供了一个系统性的视角,让我能够更宏观地理解多媒体通信技术的发展脉络和未来走向。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