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13岁前习惯培养决定孩子一生
定价:28元
作者:张云祥,赵文明著
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562246404
字数:
页码:224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习惯一旦形成,便成为一种半自动化的潜意识行为,对人生、事业、生活起着性的作用。好习惯伴你随时开启成功之门,而坏习惯*终让你与成功失之交臂。
13岁前是孩子各种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这个时期养成的习惯也更具有持久性,能为孩子今后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训子千遍,不如培养一个好习惯。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
习惯决定孩子的未来,今天的坏习惯,会阻碍明天前进的脚步;而今天的好习惯,则可以成就孩子美好的未来。为了拥有这个幸福美好的未来,就让我们从孩子的幼年开始,抓住关键期,关注孩子的言行举止,引导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
内容提要
《13岁前,培养好习惯成就孩子一生》这本书分为10章,主要是针对孩子在学习、品德、健康、人际交往、自控能力、思维能力、理财、自立等各个方面的习惯培养,每章中又细致地分出多个小的细节,从多个方面介绍了对孩子有益的好习惯,是家长培养孩子养成好习惯的有利帮手。本书内容贴近现实生活,培养方法简单,实用性强,书中收录的一些实例,极具参考价值,帮助父母循序渐进地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开篇就给了我一种强烈的共鸣感,作者似乎非常理解现代父母在面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那些焦虑与迷茫。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关于“规则建立”的那一部分,它不是那种冷冰冰的教育理论灌输,而是结合了大量的真实案例,娓娓道来如何将看似枯燥的规矩,转化为孩子内心深处的自我约束力。书中提到了一个很有趣的观点:在13岁之前,与其说是“教育”,不如说是“环境塑造”。作者强调了家庭氛围的潜移默化作用远胜于说教,比如如何通过父母自身的行为示范,让孩子自然而然地吸收正直、自律这些品质。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探讨“挫折教育”时的细腻处理,他没有主张一味地让孩子吃苦,而是教导父母如何在孩子遭遇失败时,提供一个既有支持又不溺爱的“缓冲地带”,让孩子从失败中汲取养分,而不是产生永久性的自我怀疑。这种分寸感的把握,对于当下很多“鸡娃”过度或者“直升机式”育儿的父母来说,无疑是一剂清醒剂。读完这部分,我立刻反思了自己最近处理孩子一次小失败的方式,感觉自己的视角一下子被拓宽了不少,不再只盯着眼前的分数或表现,而是更关注底层能力的培养。
评分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接地气,完全没有那种高高在上的专家腔调,读起来就像是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朋友在分享带娃心得。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兴趣驱动学习”的论述。很多育儿书都谈兴趣,但这本书更深入地探讨了如何识别和保护孩子“火花”的技巧。作者提到,很多孩子的“兴趣”其实是表象,真正的驱动力往往隐藏在他们反复提问的那些“为什么”里面。书中提供了一套非常实用的“追问法”,引导家长深入挖掘孩子好奇心的源头,并将其与实际的知识点巧妙结合。比如,书中描述了一个孩子对恐龙的痴迷如何被引导到古生物学、地质学甚至历史学的学习中去,这个过程的描述极其生动,让我看到了将死记硬背的知识点“活化”的可能性。此外,关于时间管理的那一章,它并没有推荐任何复杂的工具或APP,而是聚焦于“内在时钟”的培养,强调让孩子学会预估任务所需时间,以及如何应对那些“做不完”的挫败感。这种从内在机制入手,而非依赖外在工具的理念,显得更加长远和根本。
评分从结构上看,这本书的逻辑安排极其清晰,它像是为家长画好了一张清晰的“成长地图”。我特别欣赏作者对“社交能力”的定义和培养路径。在如今这个高度依赖电子设备的时代,很多家长都在为孩子的“不合群”发愁,但这本书的观点非常超前,它强调真正的社交能力不是能说会道,而是“共情”与“边界感”的平衡。作者举例说明了如何通过角色扮演、家庭会议等方式,让孩子理解他人的情绪,同时也学会坚定地表达自己的需求,不被外界轻易裹挟。书中对“数字公民素养”的讨论也令我印象深刻,它不仅仅是提醒孩子不要沉迷网络,而是教导孩子如何批判性地筛选信息,如何建立健康的线上人际关系。这种前瞻性的视角,让我意识到,我们不能只把孩子保护在过去的环境里,必须武装他们去面对未来的挑战。阅读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经常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关于“界限”的描述,这对于我规范自己与孩子之间那种常常模糊不清的亲密关系,很有启发性。
评分这本书真正打动我的地方,在于它始终坚持“尊重个体差异”的核心理念。它极力反对将孩子塑造成一个统一的“模子”,而是倡导父母去发现和放大孩子独有的“天赋树”。作者用了很多篇幅来分析不同气质类型的孩子——比如内向型和外向型的孩子在学习和社交中的差异化需求,并给出了量身定制的策略。例如,对于内向型的孩子,书中建议多提供安静的、深度探索的学习环境,而不是强迫他们去参加热闹的集体活动。这种对孩子“天性”的深刻洞察和接纳,极大地缓解了我过去“别人家的孩子”带来的比较压力。我从中领悟到,衡量孩子是否成功的标准,应该是他是否活出了自己潜能的最高版本,而不是是否达到了社会普遍认可的某个刻板印象。这种强调内在价值而非外在成就的视角,让我对孩子未来的发展路径充满了信心和期待,不再执着于追求那些虚无缥缈的“完美小孩”形象。
评分总结来说,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收获是“教育的耐心与智慧”。它没有提供任何可以立竿见影的“速效药”,而是提供了一整套关于如何与孩子建立长期、高质量关系的“操作系统”。书中多次强调,13岁之前是打“地基”的关键期,而地基的稳固与否,取决于父母在日常小事中的坚持和一致性。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情绪管理”那一节的收尾,作者指出,父母首先要管理好自己的焦虑,孩子的情绪风暴才不会轻易击垮整个家庭。它教导我们如何将日常的冲突转化为沟通的契机,而不是简单地惩罚或压制。比如,当孩子发脾气时,书里建议先安抚情绪,再处理问题,这个简单的步骤,却能极大地改变亲子互动的质量。整本书读完,我感觉自己像是完成了一次深呼吸,对未来几年的育儿之路有了一个更从容、更具建设性的规划,它让我明白了,最好的教育,是润物细无声的陪伴与引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