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恐龙图鉴:154种恐龙的特征与习性
定价:32.80元
作者:赵文斌 凤凰含章 出品
出版社: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5375609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锁线胶订
开本:32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恐龙图鉴》精心筛选出154种恐龙,并详细介绍了每种恐龙的生存时代、身体特征、食性等,并配有恐龙复原图,是现代人认识恐龙的指南,是一本严谨的科普读物。
《含章·图鉴系列》内容丰富,涵盖了野菜、野花、恐龙、猫、名犬、鸟、蝴蝶、哺乳动物、观赏鱼、常见水果、常见蔬菜、药用植物、中草药、矿物与岩石等自然生物图鉴。全套共14册,每册均有丰富的文字图解以及高清鉴赏图片,图文结合,一目了然,便于了解和鉴别,同时也是值得珍藏的图鉴百科读物。
1.装帧精美:32开,铜版纸全彩印刷,是您的超值之选。
2.清晰明了:采用图文结合的形式介绍了生物的基本信息及各部位图解,让您一目了然。
3.值得珍藏:专业、实用、科学,是值得珍藏的图鉴百科!
4.受众广泛:不仅是适合孩子、成人的家庭拓展阅读书籍,更是自然科普爱好者的专业工具书!
内容提要
《恐龙图鉴》一书精心筛选出2目7亚目154种恐龙,书中所选的恐龙均是目前已被命名的恐龙,每种恐龙的标题统一使用中文学名,并配有经过翻译的拉丁文意,方便读者认识、查找。同时,本书还详细介绍了每种恐龙的生存时代、身体部位特征、恐龙命名者、化石分布、恐龙体长、体重、食性等方面的内容。此外,《恐龙图鉴》为每种恐龙配有高清晰度的彩色照片,以图片的形式展示恐龙各部位特征,方便读者辨认。同时还配有相应的化石图片,为读者了解并走近恐龙提供参考。
目录
10恐龙起源的传说
12恐龙的分类
14恐龙的进化
16恐龙生活的年代
19恐龙存在的证据
21恐龙灭绝的猜想
章蜥臀目恐龙
26始盗龙
27赫雷拉龙
28哥斯拉龙
28并合踝龙
29南十字龙
29挺足龙
30腔骨龙
31中华盗龙
31宣汉龙
32冰脊龙
34斑比盗龙
34镰刀龙
35皮亚尼兹基龙
35气龙
36单脊龙
38永川龙
40美颌龙
42虚骨龙
42野蛮盗龙
43嗜鸟龙
43尼日尔龙
44异特龙
46巨齿龙
48角鼻龙
50北票龙
51重爪龙
51义县龙
52高棘龙
54帝龙
55奥古斯丁龙
56秘龙
56死神龙
57尾羽龙
58玛君龙
60分支龙
62葬火龙
63单爪龙
64棘龙
66伤龙
66鸟面龙
67似鸡龙
68河源龙
68寐龙
69伤齿龙
69阿瓦拉慈龙
70巨兽龙
72暴龙
74天青石龙
74激龙
75二连龙
75皱褶龙
76伶盗龙
78恐爪龙
80似鳄龙
82阿拉善龙
82驰龙
83艾伯塔龙
84食肉牛龙
86始祖鸟
88槽齿龙
88巨脚龙
89火山齿龙
89蜀龙
90板龙
92峨眉龙
93鲸龙
93巴洛龙
94天山龙
94地震龙
95约巴龙
95非凡龙
96梁龙
98马门溪龙
100迷惑龙
102圆顶龙
104波塞东龙
105短颈潘龙
106腕龙
108盘足龙
108亚马孙龙
109阿马加龙
110葡萄园龙
112鄂托克龙
112伊希斯龙
113潮汐龙
113澳洲南方龙
114萨尔塔龙
115阿根廷龙
第二章鸟臀目恐龙
118莱索托龙
118畸齿龙
119敏迷龙
119棱齿龙
120异齿龙
120橡树龙
121冠龙
122弯龙
124腱龙
125厚颊龙
125卡戎龙
126禽龙
128加斯帕里尼龙
128青岛龙
129沼泽龙
129大鸭龙
130赖氏龙
132奇异龙
132帕克氏龙
133冠长鼻龙
133慈母龙
134沉龙
134福井龙
135鸭嘴龙
136副栉龙
138原角龙
140鹦鹉嘴龙
140狭盘龙
141弱角龙
141厚鼻龙
142三觭龙
144河神龙
146爱氏角龙
147无鼻角龙
148戟龙
150安德萨角龙
152五角龙
154纤角龙
154开角龙
155刺角龙
156祖尼角龙
158蜥结龙
160装甲龙
160雪松甲龙
161饰头龙
161重头龙
162棘甲龙
162美甲龙
163加斯顿龙
163厚甲龙
164新头龙
166甲龙
168剑龙
170嘉陵龙
170棱背龙
171华阳龙
171乌尔禾龙
172钉状龙
174肿头龙
176倾头龙
176丽头龙
177剑角龙
178胀头龙
178平头龙
179膨头龙
179皖南龙
180附录其他恐龙
190索引
作者介绍
赵文斌
华南农业大学动物药学专业毕业,现在高校任职,从事牧业工程学院中兽医和药理学等课程的教学工作。曾参与完成多项市厅级和院级科研项目,合作发表多篇学术论文。此外,赵文斌还是一位恐龙爱好者,经过多年研究,广搜资源,编写了本书。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对恐龙的了解,大多来自于一些电影和儿童读物,一直觉得它们是遥远而又神秘的生物。《恐龙图鉴:154种恐龙的特征与习性》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对恐龙的刻板印象,让我看到了一个更真实、更复杂、也更迷人的恐龙世界。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将“特征”和“习性”这两个概念进行了完美的融合。例如,在介绍腕龙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说它是一种大型植食性恐龙,而是详细分析了它的身体结构如何适应高大的树冠,它的消化系统如何处理大量的纤维素,以及它可能如何利用长脖子来规避地面上的捕食者。书中还通过对比不同年代的腕龙化石,来展示它们在体型和形态上可能存在的演变。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恐龙“防御机制”的细致描绘。比如,对于甲龙这类有坚硬铠甲的恐龙,书中会分析它的铠甲是如何构成的,它的尾锤可能有多大的杀伤力,以及它在面对不同捕食者时,可能会采取的防御策略。这种从身体结构到行为模式的连贯性解读,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有深度。而且,书中还会穿插一些关于恐龙“迁徙”和“分布”的讨论,这让我对恐龙在全球范围内的生存状态有了更宏观的认识。我感觉这本书不仅仅是在介绍单个的恐龙物种,更是在构建一个庞大的史前生态系统,让我能够从更广阔的视野去理解这些古老生命的演化。
评分我一直坚信,一本好的科普书,应该能够让读者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中,获得扎实的知识。《恐龙图鉴:154种恐龙的特征与习性》这本书,就是我心目中的典范。我非常喜欢它对每一种恐龙“特征”的详细解析。例如,书中对恐爪龙的介绍,不仅仅提到了它锋利的爪子,还深入分析了这些爪子在攀爬、捕食以及与其他同类竞争中的具体作用。书中还通过对比不同恐爪龙化石的骨骼结构,来解释它们在体型和运动能力上可能存在的差异。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扎实,并且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而关于“习性”的探讨,书中也提供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推测。比如,书中会分析某些恐龙的眼眶位置,来推测它们的视野范围,或者通过骨骼化石的发现地点,来推测它们的栖息环境。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恐龙“社会结构”的猜想。书中会根据一些恐龙群体的化石证据,来推测它们可能存在的社会等级,以及它们之间是如何进行合作或竞争的。这种将零散的化石证据与生动的想象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趣。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向我展示恐龙的“样子”,更是在引导我“理解”恐龙的“生活”。每一页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和启发性的观点,让我对这个古老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探索欲。
评分当我拿到《恐龙图鉴:154种恐龙的特征与习性》这本书时,我并没有抱有太高的期望,因为市面上关于恐龙的书籍实在太多了,大多数都只是泛泛而谈,或者过于专业化,难以引起普通读者的兴趣。然而,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我尤其欣赏它对“特征”的细致解读。例如,在介绍三角龙时,书中不仅展示了它标志性的头盾和三根角,还深入分析了这些结构的功能,比如头盾的厚度和面积可能与它抵御捕食者有关,而角的长度和形状可能与同类之间的竞争或展示有关。书中还提到了三角龙的化石中发现的骨骼损伤,以及这些损伤可能揭示的战斗经历。这种将恐龙的解剖结构与其可能的生活行为紧密联系起来的解读方式,是我非常看重的。此外,关于“习性”的部分,书中也提供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推测。比如,书中会分析某些恐龙的牙齿磨损情况,来推测它们的食性,或者通过骨骼化石的分布来推测它们是群居还是独居。我特别喜欢书中对于一些恐龙“捕食策略”的分析,比如某种恐龙是如何利用地形优势,或者如何进行伏击的。这些分析都非常有逻辑性,并且常常会引用一些科学研究的案例,让读者觉得这些推测并非空穴来风。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展示恐龙,更是在解读恐龙,它试图通过科学的方法,去还原这些史前巨兽曾经的生活。我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史前生物学家,在翻阅一本充满智慧和探索精神的研究报告。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应该能够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去解读最复杂深奥的科学知识,让普通读者也能感受到科学的魅力。而《恐龙图鉴:154种恐龙的特征与习性》恰恰做到了这一点。在翻阅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发现作者在文字的运用上非常考究,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趣味性。例如,在描述一些凶猛的食肉恐龙时,作者并没有使用过于血腥暴力的词汇,而是通过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描绘,展现了它们在那个时代食物链顶端的地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对棘龙的介绍,书中不仅展示了它标志性的帆状背鳍,还详细解释了关于这个帆状结构的不同学术观点,以及它可能在水中捕食时的独特优势。这种对于不同理论的呈现,让读者在了解恐龙本身的同时,也对科学研究的动态有了初步的认识。此外,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恐龙化石发现的故事,以及古生物学家如何通过零碎的化石碎片来推测恐龙的生活习性,这些旁征博引的内容,让阅读过程更加丰富有趣。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会根据恐龙的大小、生活习性等,进行一些有趣的对比,比如将某种恐龙的大小与现代动物进行类比,让读者更容易建立起直观的认识。对于一些体型巨大的恐龙,书中还会通过图文结合的方式,展示它们在不同地貌下的活动场景,这种立体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阅读的沉浸感。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恐龙知识,其实是一件非常轻松愉快的事情,它打破了传统科普书枯燥乏味的刻板印象,让我对这个领域产生了前所未有的热情。
评分说实话,我是一个对细节要求比较高的人,尤其是在购买关于自然科学类的书籍时。我通常会先从目录和前言入手,然后翻阅几页,看看内容的编排和语言风格是否符合我的预期。当我看到《恐龙图鉴:154种恐龙的特征与习性》时,我的第一反应是,这不仅仅是一本“图鉴”,它更像是一部关于恐龙的微型百科全书。我最看重的是它对每一种恐龙的“特征与习性”的深度挖掘。比如,在介绍剑龙时,书里并没有止步于它背上的骨板和尾巴上的尖刺,而是深入分析了这些骨板可能的功能——是用于体温调节,还是起到威慑捕食者的作用,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甚至还结合了最新的古生物学研究成果,讨论了这些骨板的颜色和排列方式可能存在的差异。而对于恐龙的“习性”,书中也提供了许多引人入胜的推测,比如它们是如何捕猎的,是如何躲避天敌的,甚至是它们在迁徙过程中可能遇到的挑战。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恐龙的“生活环境”的细致描绘,比如描述某个恐龙生活在潮湿的沼泽地带,周围生长着蕨类植物和苏铁,这种情境的渲染,让我对恐龙的生存状态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而且,书中不仅仅展示了那些我们熟知的大家伙,还介绍了许多相对冷门的恐龙,它们独特的造型和生存方式同样令人惊叹。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才把前面几种恐龙的介绍看完,因为每一个细节都值得我去仔细品味和思考。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在“告诉”我,更是在“引导”我去思考,去探索,去对这个充满未知的史前世界产生更深的好奇心。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不仅仅要提供知识,更要激发读者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恐龙图鉴:154种恐龙的特征与习性》这本书,无疑做到了这一点。我最看重的是它对每一种恐龙“特征”的细致入微的描述。例如,书中对似鸟龙的介绍,不仅仅提到它拥有类似鸟类的骨骼结构,还深入分析了它的羽毛可能存在的颜色和用途,以及它可能具有的飞行能力。书中还通过对比不同似鸟龙化石的细节,来展示它们在演化过程中可能存在的差异。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科学的严谨性和探索性。而关于“习性”的探讨,书中也提供了许多令人信服的解读。比如,书中会分析某些恐龙的脚印化石,来推测它们的行走速度和步态,或者通过骨骼化石中的咬痕,来推断它们的捕食关系。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恐龙“声音交流”的猜想。书中会根据恐龙的鼻腔结构和体型大小,来推测它们可能发出的声音,以及这些声音在群体交流中的作用。这种将抽象的科学证据与生动的想象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趣。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向我展示恐龙的“过去”,更是在引导我“思考”恐龙的“可能”。每一页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和启发性的观点,让我对这个古老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评分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我一直对恐龙着迷,但很多时候,市面上的恐龙书要么过于学术,要么太过童稚,很难找到那种既能满足我求知欲,又能让我沉浸其中的。然而,当我翻开《恐龙图鉴:154种恐龙的特征与习性》时,我立刻被它深深吸引了。首先,书的装帧设计就非常精美,硬壳封面,纸张厚实,印刷色彩饱满,每幅恐龙插画都栩栩如生,仿佛能感受到它们曾经的强大与神秘。我最喜欢的是它对每一种恐龙的详细介绍,不仅仅是简单的名字和图片,而是深入到它们生活了多久远的年代,栖息在哪片古老的土地,以及它们最引人注目的身体特征。比如,书中对霸王龙的描述,不仅仅提到它巨大的体型和锋利的牙齿,还详细解读了它的骨骼结构如何支撑起如此庞大的身躯,它的视觉和嗅觉可能有多么发达,以及它在那个时代的食物链中扮演的角色。这不仅仅是知识的灌输,更像是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让我仿佛置身于白垩纪的丛林,亲眼目睹这些史前巨兽的崛起与灭亡。对于腕龙这类植食性恐龙,书中的描绘也同样细致入微,它如何伸长脖子去够食高处的树叶,它的消化系统又是如何处理如此大量的植物。我尤其欣赏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不同恐龙的社会行为,比如有些恐龙是否群居,它们如何交流,甚至推测它们可能存在的育幼行为。这些细节的呈现,让冰冷的化石数据变得鲜活起来,让恐龙不再是遥不可及的传说,而是曾经真实存在过的、拥有复杂生命活动的生灵。我花了很多时间去品味每一页,去想象它们当时的世界,去感受那种壮丽而又残酷的自然法则。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提供信息,它更是一种激发想象力、培养科学素养的绝佳载体。
评分我对历史和自然科学一直抱有浓厚的兴趣,而恐龙无疑是其中最吸引我的部分。《恐龙图鉴:154种恐龙的特征与习性》这本书,可以说是我近期阅读过的最令人惊艳的一部作品。我通常不会轻易给一本图书打高分,但这本书绝对是例外。首先,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合理,它并非简单地将恐龙按照字母顺序排列,而是根据恐龙生活的地质年代、生活习性或者身体特征进行分组,这种编排方式让读者在了解不同恐龙的同时,也能对整个恐龙时代的演变有一个宏观的认识。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一些恐龙的“生存策略”的探讨。比如,在介绍某种小型恐龙时,书中会分析它是如何依靠速度和隐蔽性来躲避大型捕食者的,或者某些恐龙是如何通过群体协作来提高捕食效率的。这些分析都非常深入,并且常常会结合古生物学家的研究成果,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故事”,而是在“解谜”。另外,书中对一些恐龙的“社交行为”的推测,也让我大开眼界。例如,书中会分析某些恐龙是否可能存在繁殖期的求偶行为,或者它们之间是如何进行群体沟通的。这些对于史前生物行为的解读,虽然带有一定的推测性,但都建立在扎实的科学基础上,并且提供了多种可能性供读者思考。我花了很长时间去品味书中对恐龙“生态位”的分析,即它们在当时的生态系统中扮演的角色,它们与其他生物的关系等等。这种宏观的视角,让我对恐龙及其所处的时代有了更深刻的理解。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恐龙知识,就像是在解开一个宏大的史前谜团,每一页都充满了惊喜和发现。
评分我一直认为,一本优秀的科普读物,应该能够以一种引人入胜的方式,将复杂的科学知识传达给读者。《恐龙图鉴:154种恐龙的特征与习性》这本书,完美地做到了这一点。我非常欣赏它对每一种恐龙“特征”的细致解读。例如,书中对异特龙的介绍,不仅仅提到了它巨大的体型和锋利的牙齿,还深入分析了这些特征如何帮助它成为当时生态系统中的顶级捕食者。书中还通过对比不同异特龙化石的骨骼结构,来解释它们在速度和力量上可能存在的差异。这让我觉得,这本书的内容非常严谨,并且充满了科学探索的精神。而关于“习性”的探讨,书中也提供了许多令人信服的推测。比如,书中会分析某些恐龙的颌骨结构,来推测它们的咬合力和捕食方式,或者通过骨骼化石的发现环境,来推测它们的活动范围。我尤其欣赏书中对恐龙“繁殖行为”的猜想。书中会根据一些恐龙巢穴的化石证据,来推测它们可能存在的孵化方式,以及它们是如何保护后代的。这种将抽象的科学证据与生动的想象相结合的解读方式,让我觉得非常有趣。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在向我展示恐龙的“过去”,更是在引导我“思考”恐龙的“未来”。每一页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和启发性的观点,让我对这个古老的世界充满了无尽的遐想。
评分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而又风趣的向导,带领我穿越时空,去探索那个我们只能从化石中窥见的史前世界。我是一个对细节非常敏感的人,而这本书在细节的处理上,做得非常出色。让我尤其赞赏的是,它不仅仅罗列了恐龙的名字和基本特征,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种恐龙的“故事”。比如,在介绍梁龙时,书中并没有简单地说它有长脖子和长尾巴,而是详细分析了它长脖子的可能用途,是用来够食高处的植物,还是用来进行群体内的交流,甚至推测了它在面对大型捕食者时,是如何利用长尾巴进行防御的。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对梁龙这个物种有了更立体、更生动的认识。而且,书中还经常会引用一些最新的研究成果,来解释恐龙的某些行为或身体结构,这让整本书的内容都充满了科学的前沿性。我记得其中一段关于副栉龙的描述,书中不仅展示了它独特的头冠,还详细探讨了头冠在声音传播、体温调节以及性别识别等方面的多种可能功能,并且对比了不同研究者提出的不同假说。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让我觉得这本书在知识的准确性上非常有保障。此外,书中的插画也是一大亮点,每一幅恐龙的复原图都非常精细,色彩运用也非常恰当,仿佛它们真的就生活在我们眼前。我常常会对着插画,去想象它们生活的环境,去感受它们当时的呼吸和律动。这本书真的不仅仅是一本图鉴,它更像是一本充满故事和智慧的百科全书,让我流连忘返,爱不释手。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