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科学之美:科学之美:龙图腾——力量的崇拜之源 |
| 作者 | (美) 乔伊斯哈格里弗著 |
| 定价 | 18.00元 |
| 出版社 | 湖南科技出版社 |
| ISBN | 9787535792921 |
| 出版日期 | 2018-01-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平装-胶订 |
| 开本 | 24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龙是一种人们幻想世界中*为神秘、复杂和具有争议性的动物,从未被人们在现实中所见,但它却是神话故事以及旅者传说中经久不衰的主题。对龙的描述刻画经常出现于它们原本*不应出现的地方,比如基督教的教堂中。异教中龙的形象出现在很多的教堂绘画中,它们的口中伸出植物枝条的嫩芽,代表着肥沃与丰产。本书中作者研究了世界各地人们对龙的各种理解和传说,给我们带来了一些与龙相关的有趣知识和概念。 |
| 作者简介 | |
| 著作者乔伊斯.哈格里弗 ,美国科普作家。 翻译 张慧,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曾翻译《海洋深处》(译林出版社)。 |
| 目录 | |
| 目录: 001 / 前言 002 / 什么是龙 004 / 提亚玛特 006 / 世界之树中的龙 008 / 女神的标志 010 / 那迦 012 / 中国与日本的龙 014 / 风水与青龙 016 / 美洲的龙 018 / 九头蛇 020 / 天龙座 022 / 火龙 024 / 堤丰 026 / 莉莉丝 028 / 鳞虫 030 / 双足飞龙 032 / 法国双足飞龙 034 / 蜥怪 036 / 双头蛇 038 / 神圣的屠龙者 040 / 纹章学与战龙 042 / 炼金术中的龙 044 / 蛇的力量 046 / 龙线 048 / 彩虹蛇 050 / 彼处,彼时 052 / 地球巨龙 054 / 部分与龙相关的地名索引 064/ 附录—中国龙 |
| 编辑推荐 | |
| 《科学天下 科学之美》是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系列口袋书,本书介绍了人类历史上各种与龙相关的传说和故事,带领我们走进这个神秘而吸引的龙世界。全书贯穿以迷人的手绘插画,内容之丰富,值得细细玩味与收藏。作者从读者关注的科学话题中提炼出艺术的元素,给予读者科学之外更多的艺术资讯。本系列图书获得年度科学时报科普好书奖,并入选中国新闻出版署为青少年推荐的100本好书奖。 |
| 文摘 | |
| 序言 | |
当我在书店看到《科学之美:龙图腾——力量的崇拜之源》时,最先映入眼帘的就是那个充满东方神秘色彩的“龙图腾”形象。它带着一种古老而强大的气息,让我不禁联想到那些关于力量、关于生命的古老传说。而“力量的崇拜之源”,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作者是如何将抽象的“科学之美”,与具象的“龙图腾”以及人类普遍存在的“力量崇拜”联系起来的。书中是否会探讨,古代文明是如何从自然界中那些令人敬畏的现象中,感受到“力量”的存在,并将其具象化为龙的形象?例如,闪电的威力、河流的奔腾、生命的繁衍,这些是否都曾是人类早期“力量崇拜”的对象?而这种崇拜,又是否在某种程度上,促使他们去观察、去理解、去探究自然界的规律,从而开启了科学的探索之路?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富有洞察力的笔触,将科学的严谨逻辑与文化的深层意蕴巧妙地融合。比如,是否会分析,现代科学研究中那些揭示宇宙宏大规律的理论,例如相对论、量子力学,其本身就蕴含着一种令人震撼的“科学之美”和“力量之美”?这本书似乎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能够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审视科学,以及科学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永恒的对力量的追寻与理解。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标题《科学之美:科学之美:龙图腾——力量的崇拜之源9787535792921 湖南科技出版社》的第一印象是,它似乎在试图连接两个截然不同的概念:科学的普适性逻辑与东方文化中具象化的图腾崇拜。龙,作为中华民族的图腾,代表着神秘、权威、生命力和繁衍,而“力量的崇拜之源”,则直接指向人类最原始的本能和需求。我好奇的是,作者是如何将科学的严谨性与这种深植于文化中的“力量崇拜”相结合的。书中是否会探讨,古人在观察自然界时,如何将某些难以解释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自然现象(如雷电、风暴、生育能力)赋予龙的形象,从而形成一种对“力量”的早期崇拜?这种崇拜,又如何间接地引导了他们对自然规律的初步探索,为后来的科学萌芽打下基础?我甚至在想,这本书是否会分析,现代科学的研究,比如对宇宙起源、核能利用、基因工程的探索,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回应着人类对“终极力量”的探求和理解的欲望。比如,当科学家们在微观世界中发现粒子相互作用的规律,或者在宏观宇宙中描绘星系的演化,他们所展现出的,不也是一种对宇宙运行机制的深刻洞察,一种对“自然之力的运用”的理解吗?我期待这本书能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们看到科学发展背后,人类永恒的对力量的追寻和理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确实吸引了我,那龙图腾的图案,带着一种古老而神秘的力量感,让我瞬间就联想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当我在书店里看到它的时候,第一个念头就是,“哇,这封面简直太有冲击力了!” 龙,在中国文化中象征着权威、力量、吉祥,也常常与帝王、神话传说联系在一起。而“力量的崇拜之源”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接点燃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好奇心。它似乎在暗示,这本书不仅仅是在讲科学,更是在探索人类对力量的原始渴望,以及这种渴望如何塑造了我们的文明,甚至是我们对科学的认知。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科学”和“龙图腾”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干的概念联系起来的。是历史上的某个科学发现与龙的传说有关?还是龙图腾所代表的精神力量,影响了人类探索自然的步伐?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出现的场景:古代的炼金术士,他们对物质转化和永生的追求,是否也带有某种对超凡力量的崇拜?或者,现代物理学中那些试图揭示宇宙终极奥秘的理论,例如黑洞、暗物质,是否也暗含着人类对某种不可抗知的“力量”的敬畏?湖南科技出版社的书,我一直觉得质量都挺有保证的,所以对这本书的印刷、纸质和排版也抱有不错的期待。总而言之,这本书的封面和副标题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第一印象,让我迫不及待地想翻开它,去探索它隐藏的“科学之美”和“力量的崇拜之源”。
评分当我偶然翻到这本书的简介时,“科学之美”这个词组就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一直认为,科学不仅仅是冷冰冰的公式和定理,它蕴含着一种独特的、令人着迷的美感,一种对宇宙秩序和运行规律的深刻理解所带来的震撼。而“龙图腾——力量的崇拜之源”这个极具东方韵味的副标题,更是为这份“科学之美”增添了一层神秘而古老的色彩。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科学的严谨理性中,找到与龙图腾所象征的“力量”之间的契合点的。是关于物理学中的能量守恒,宇宙大爆炸的宏伟力量,还是生命进化的神奇力量?我想象着书中可能会探讨:古代文明如何通过观察星辰、理解季节变化来掌控自然,这种掌控本身就是一种对“力量”的运用和崇拜;或者,科学的进步,如蒸汽机的发明、电力的应用,如何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力量”感。或许,这本书还会触及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比如人类对未知的恐惧和探索的欲望,这种欲望本身就是一种强大的内在驱动力,驱使我们不断去认识和理解世界。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充满诗意的语言,将科学的原理与文化符号巧妙地结合,让我们看到一种不同于以往的、更具人文关怀的科学之美。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龙图腾为视觉中心,给我一种强烈的文化震撼感。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力量、权威、生生不息的象征,承载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民族精神。而“力量的崇拜之源”这个副标题,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关于人类本能和文化根源的思考。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科学之美”的框架下,探讨龙图腾与人类对“力量”的崇拜之间的联系的。书中是否会追溯人类早期文明,是如何从自然界中那些令人敬畏的力量(如闪电、洪水、生命的诞生)中,感受到“力量”的存在,并将其具象化为龙的形象?这种对“力量”的原始崇拜,是否也间接激发了人类对自然规律的好奇,从而推动了科学的初步发展?我期待着,作者能够用充满智慧和想象力的笔触,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意蕴巧妙地融合。比如,是否会探讨,科学本身所展现出的那种揭示宇宙运行奥秘的逻辑之美,是否也蕴含着一种令人敬畏的“力量之美”?这本书似乎试图为我们描绘一幅宏大的图景,将人类对科学的追求,与我们内心深处对力量的渴望,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进行一次深刻的对话和连接。
评分当我第一眼看到《科学之美:龙图腾——力量的崇拜之源》这本书的名字时,脑海中立刻浮现出无数个充满想象的画面。龙图腾,在中国文化中,是一个充满神秘和力量的符号,它不仅仅是图腾,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而“力量的崇拜之源”,这个副标题,更是直指人类内心深处最原始的冲动和渴求。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科学之美”这样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与龙图腾所代表的具象化的“力量崇拜”联系起来的。书中是否会探讨,古代文明是如何从对自然界中那些不可抗拒、令人敬畏的力量(例如风暴、地震、生命的繁衍)的观察中,产生了对“力量”的崇拜,并将这种崇拜凝聚在龙的形象之中?这种对“力量”的早期认知,是否也间接成为了人类探索自然规律、追求知识的动力?我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独特的视角,让我看到科学发展背后所蕴含的人类文化基因。比如,是否会分析,现代科学研究中那些揭示宇宙宏大规律的理论,比如量子力学中的不确定性,或者相对论中的时空弯曲,这些是否也在某种程度上,呼应着人类对“终极力量”的探索和理解?这本书似乎在试图构建一座桥梁,连接起科学的理性之光与人类文化深处的精神之根。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跨越学科界限、将不同领域知识融会贯通的书籍情有独钟。当我在书架上瞥见《科学之美:龙图腾——力量的崇拜之源》时,脑海中立刻闪过无数个可能的解读方向。龙图腾,这个在中华文明中有着举足轻重地位的符号,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神话和传说,更是一种深植于民族精神中的文化基因。而“力量的崇拜之源”,这个副标题更是令人遐想连篇。它是否在暗示,人类对科学的探索,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未知力量的征服和理解?这种力量,可以是自然界的伟力,也可以是智慧的启迪,甚至是集体意识的凝聚。我开始猜测,书中是否会探讨古代先民对自然现象的观察和解释,他们将这些难以理解的力量赋予龙的形象,并由此发展出独特的宇宙观和哲学体系?又或者,作者会从更宏观的角度,将龙图腾所代表的“力量”,与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的各种“力量”——比如技术革新、思想解放、社会变革——进行类比和联系?我非常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科学发展的内在驱动力,以及人类文化与科学认知之间的复杂互动。毕竟,科学并非凭空产生,它总是根植于人类的生存需求、好奇心,以及对更强大、更美好的事物的向往。这本书似乎正试图挖掘这种深层的根源。
评分这本书的名字,最先吸引我的,是“龙图腾”这个意象。龙,在中国文化中,不仅仅是一个神话生物,它更是一种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它代表着生生不息的生命力,也承载着我们对某种强大、不可预测力量的敬畏。而“力量的崇拜之源”,这个副标题,更是让我产生了一种莫名的联想:难道说,我们对科学的追求,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源于我们对“力量”的原始崇拜?我开始猜测,书中会不会讲述一些古代文明是如何通过对自然的观察和模拟,来试图理解和掌控“力量”的。比如,他们是如何理解闪电的威力,并将其与龙联系起来?他们又是如何从繁衍生息的生命现象中,提炼出“生命力”这一概念,并将其融入到龙的形象中?而这种对“力量”的早期认知,是否也无形中塑造了他们对世界的看法,乃至对知识的渴求?我非常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科学之美”这个概念,与龙图腾所代表的“力量的崇拜”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是科学理论本身所展现出的那种宏大、精妙、令人叹为观止的逻辑之美,本身就蕴含着一种“力量”?抑或是,科学的进步,恰恰是人类不断探索和征服“力量”的过程?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进入一个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科学的理性光辉的思考空间,去探寻科学与人类精神深处联系的脉络。
评分《科学之美:龙图腾——力量的崇拜之源》这个书名,一开始就给我一种非常强烈的文化冲击感。龙图腾,作为中华文明的独特符号,它所承载的意义远不止于表面。它是一种精神的图腾,一种力量的象征,一种民族情感的凝聚。而“力量的崇拜之源”,这个副标题,更是将我带入了一个充满原始冲动和哲学思辨的领域。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将科学的理性之光,与龙图腾所代表的这种深层的人类本能——对力量的崇拜——联系起来的。书中会不会探讨,古代文明是如何从自然界中那些令人敬畏的力量(比如星辰的运转、季节的更迭、生命的诞生与消亡)中,提炼出“龙”的概念,并将之作为一种力量的具象化表达?这种对“力量”的崇拜,又如何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类对世界的认知,并间接推动了科学的萌芽?我甚至在想,这本书是否会以一种非常规的视角,去解读科学理论本身所蕴含的“力量”。例如,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宇宙间物体相互吸引的强大力量;能量守恒定律,则展现了能量在转化过程中的一种内在的、不可毁灭的力量。或许,作者试图通过龙图腾这个文化符号,来揭示人类对科学的探索,本质上也是一种对未知力量的理解、驾驭和尊重的过程。我期待着这本书能够带领我,在科学的严谨与文化的浪漫之间,找到一种全新的共鸣。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以龙图腾为核心,立刻抓住了我的眼球。龙,在中国文化中,是力量、权威、吉祥的象征,常常与自然界的宏大力量和生命力联系在一起。而“力量的崇拜之源”这个副标题,更是进一步加深了我对这本书内容的猜测。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在“科学之美”的宏大主题下,引入龙图腾这一文化符号,并将其作为“力量崇拜”的源头来探讨的。书中是否会回顾人类文明早期,对自然界中那些无法理解的、具有巨大影响力的力量(如雷电、风雨、日月星辰的运行)的敬畏和崇拜?而这种崇拜,是否也间接催生了人类对这些力量背后规律的探索欲望,从而为科学的萌芽埋下了种子?我期待着,作者能够以一种富有启发性的方式,将科学的理性之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深邃意蕴相结合。比如,是否会探讨,科学发展本身,是否也是人类不断追求和理解“力量”的过程?无论是原子核中蕴藏的巨大能量,还是宇宙广袤空间中运行的物理定律,它们都展现了一种令人惊叹的“科学之美”和“力量之美”。这本书似乎正在试图勾勒出一幅宏大的画卷,将人类对科学的认知,与我们内心深处对力量的原始渴望,以及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进行一次深刻的连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