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王春乙 等 著
图书标签:
  • 农业气象
  • 气象灾害
  • 农业灾害
  • 中国农业
  • 气候变化
  • 灾害防治
  • 农业气象研究
  • 极端天气
  • 农业保险
  • 粮食安全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赏心悦目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气象出版社
ISBN:9787502950668
商品编码:29372162961
包装:平装
出版时间:2010-11-01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书名: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

定价:100.00元

作者:王春乙 等

出版社:气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11-01

ISBN:9787502950668

字数:

页码:486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主要介绍了我国北方农业干旱、北方低温冷害、华南寒害、长江中下游高温热害监测预警的新研究方法、技术与成果,同时介绍了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防控技术的新研究方法、技术与成果,并进一步介绍了北方农业干旱、南方季节性干旱和低温灾害防控技术的新研究方法、技术与成果,进而简要介绍了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评估与风险评价技术的新研究方法与成果,后展示了农业重大气象灾害综合服务系统开发技术的新研究成果。

目录



前言
章 农业干旱监测预警
1.1 农业干旱指标研究
1.2 华北平原多层次相互作用的农业干旱综合指标实用模式
1.3 农业干旱监测技术研究
1.4 农业干旱预测研究
1.5 农业干旱监测预测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低温冷害监测预警
2.1 玉米低温冷害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2.2 玉米低温冷害动态监测技术体系研究
2.3 玉米低温冷害动态预测技术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章 华南寒害监测预警
3.1 寒害的概念与发生概况
3.2 寒害的天气气候特征
3.3 主要果树、蔬菜寒害指标
3.4 寒害的监测技术
3.5 寒害的预警技术
3.6 寒害的预测技术
3.7 寒害气候风险区划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温热害监测预警
4.1 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影响机理
4.2 长江中下游主要地区水稻的高温热害研究
4.3 水稻高温热害生理和遥感地面试验和监测
4.4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温热害遥感
参考文献

第5章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防控
5.1 森林火灾扑救辅助决策
5.2 森林火灾安全与防护
5.3 树种的燃烧性和抗火性
5.4 边境森林火灾监测预警
5.5 森林可燃物调控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章 北方农业干旱防控
6.1 干旱综合防御技术
6.2 北方农业干旱监测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
6.3 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干旱防治技术布局
参考文献

第7章 南方季节性干旱防控
7.1 南方季节性干旱区农业概况
7.2 南方季节性干旱分区与评价
7.3 典型区域季节性干旱防控关键技术
7.4 化学避旱减灾节水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第8章 低温灾害防控
8.1 低温灾害调控技术
8.2 东北玉米低温冷害调控关键技术进展
8.3 东北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生产模拟模型研究
8.4 作物低温灾害区划研究
8.5 棉花低温灾害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8.6 园艺作物低温灾害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8.7 黄淮麦区小麦防御霜冻实用技术研究
8.8 低温灾害远程监控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第9章 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区域农业的影响
9.1 主要农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演变
9.2 主要农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模拟
9.3 主要农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9.4 主要农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综合影响评估
9.5 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与风险评价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0章 农业重大气象灾害服务系统
10.1 系统总体设计
10.2 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开发
10.3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开发
10.4 数据库应用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⑤冷害对叶绿素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低温会明显地减少玉米叶片叶绿素含量,温度越低,叶绿素含量下降得越明显。低温使叶绿体的形成和叶绿素的合成速率受到抑制。叶绿素含量下降,幼嫩叶片易发生缺绿或黄化。低温对玉米幼苗不同叶位叶片的叶绿素含量也有着不同的影响。在不同叶位的叶片中,越是处于上部正在发育的叶片,经低温处理后,叶绿素含量下降的幅度越大,而底部发育成熟的叶片,虽然低温能降低叶片绿素含量,但降低的幅度较小。低温明显减弱玉米功能叶片的光合强度,减弱程度随低温强度和持续时间的增加而增大。
⑥冷害对膜脂过氧化的影响。丙二醛(MDA)是植物组织在逆境下遭受氧化胁迫发生膜脂过氧化的主要产物之一,对细胞有很强的毒性,对膜和细胞中的许多生物功能分子有很强的破坏作用,并参与破坏生物膜的结构和功能。MDA含量的上升与膜透性的增加呈显著的正相关,其积累是活性氧毒害作用的表现,是反映膜质过氧化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张毅等(1992)对玉米在孕穗期和灌浆期遭遇低温后丙二醛含量变化进行研究,发现低温处理导致膜脂过氧化作用增强,丙二醛含量剧增,使细胞膜系统受到伤害,从而抑制了雌穗分化和发育,致使穗粒数和百粒重下降,引起产量降低。
(2)玉米抗寒性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玉米在低温胁迫过程中,不仅发生一系列生理生化过程变化,而且许多受低温调节的特异基因也被诱导表达。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研究手段日新月异,大量冷诱导表达的基因已被分离出来,对于进一步阐明作物抗低温分子机制提供了新的依据,从而为采用基因工程手段进行玉米抗冷育种及有关研究提供了新的启示。

序言



前言
章 农业干旱监测预警
1.1 农业干旱指标研究
1.2 华北平原多层次相互作用的农业干旱综合指标实用模式
1.3 农业干旱监测技术研究
1.4 农业干旱预测研究
1.5 农业干旱监测预测技术展望
参考文献

第2章 低温冷害监测预警
2.1 玉米低温冷害动态监测指标体系研究
2.2 玉米低温冷害动态监测技术体系研究
2.3 玉米低温冷害动态预测技术体系研究
参考文献

第3章 华南寒害监测预警
3.1 寒害的概念与发生概况
3.2 寒害的天气气候特征
3.3 主要果树、蔬菜寒害指标
3.4 寒害的监测技术
3.5 寒害的预警技术
3.6 寒害的预测技术
3.7 寒害气候风险区划
参考文献

第4章 高温热害监测预警
4.1 高温热害对水稻的影响机理
4.2 长江中下游主要地区水稻的高温热害研究
4.3 水稻高温热害生理和遥感地面试验和监测
4.4 长江中下游地区水稻高温热害遥感
参考文献

第5章 森林火灾监测预警与防控
5.1 森林火灾扑救辅助决策
5.2 森林火灾安全与防护
5.3 树种的燃烧性和抗火性
5.4 边境森林火灾监测预警
5.5 森林可燃物调控技术研究
参考文献

第6章 北方农业干旱防控
6.1 干旱综合防御技术
6.2 北方农业干旱监测与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技术模式研究
6.3 我国北方地区农业干旱防治技术布局
参考文献

第7章 南方季节性干旱防控
7.1 南方季节性干旱区农业概况
7.2 南方季节性干旱分区与评价
7.3 典型区域季节性干旱防控关键技术
7.4 化学避旱减灾节水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第8章 低温灾害防控
8.1 低温灾害调控技术
8.2 东北玉米低温冷害调控关键技术进展
8.3 东北地区玉米生长发育及干物质生产模拟模型研究
8.4 作物低温灾害区划研究
8.5 棉花低温灾害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8.6 园艺作物低温灾害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8.7 黄淮麦区小麦防御霜冻实用技术研究
8.8 低温灾害远程监控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第9章 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区域农业的影响
9.1 主要农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时空演变
9.2 主要农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农业影响模拟
9.3 主要农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价
9.4 主要农区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综合影响评估
9.5 农业气象灾害影响评估与风险评价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0章 农业重大气象灾害服务系统
10.1 系统总体设计
10.2 卫星遥感应用技术开发
10.3 地理信息系统应用技术开发
10.4 数据库应用技术开发
参考文献


《气候变化下的韧性农业:策略与实践》 内容梗概: 本书深入探讨了在全球气候变化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农业系统面临的严峻挑战,并着重阐述了构建韧性农业的关键策略与前沿实践。本书并非仅仅聚焦于单一的气象灾害,而是从更宏观、更系统化的视角出发,剖析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全过程的影响,包括但不限于极端天气事件频率和强度的增加(如干旱、洪涝、高温、低温、风暴等)、降水模式的改变、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变化、土壤退化加剧以及水资源短缺等。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全面、立体、可操作的韧性农业发展蓝图。 第一部分:气候变化对农业系统的深层影响 本部分从科学研究的最新进展出发,详细解析了气候变化对全球及中国农业系统产生的多维度影响。 气候变化驱动力与农业响应: 探讨了温室气体排放、全球气温上升、海平面变化等宏观气候变化因素如何通过影响光照、温度、降水等关键农业生产要素,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产量与品质。 极端天气事件的演变规律与农业脆弱性: 详细分析了不同类型极端天气事件(如持续性干旱、突发性洪涝、季节性高温热浪、低温冻害、强风暴等)的发生频率、强度、持续时间及其空间分布特征的变化趋势。重点剖析了这些极端事件对不同作物种类、不同耕作制度、不同区域农业生产造成的直接冲击、连锁反应及长期累积效应,揭示了农业系统在气候变化下的脆弱性所在。 病虫害与杂草的动态变化: 阐述了气候变化如何改变病原体、害虫和杂草的地理分布、生命周期、繁殖能力以及抗药性。分析了高温高湿、干旱等不同气候条件下,特定病虫害和杂草爆发的可能性和规模,以及其对作物健康和产量构成的威胁。 土壤健康与水资源压力: 探讨了气候变化如何通过加剧土壤侵蚀、盐渍化、有机质下降等过程,影响土壤的肥力与结构。同时,分析了降水格局变化、蒸发蒸腾量增加以及冰川融水减少等因素对区域水资源可用性的影响,凸显了农业用水的日益紧张。 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生态系统: 讨论了气候变化对农田及周边生态系统生物多样性的影响,包括授粉昆虫、有益微生物等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的生物种群的改变,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农业生态系统失衡。 第二部分:韧性农业的核心理念与构建要素 本部分深入阐述了韧性农业的科学内涵,并系统梳理了构建韧性农业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要素。 韧性农业的定义与目标: 明确了韧性农业不仅仅是抵抗灾害的能力,更强调的是农业系统在面对干扰(包括气候变化、市场波动、社会经济变化等)时的适应、学习和转型能力,以及在保持生产力、保障粮食安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维护生态环境健康之间的平衡。 多样性是韧性的基石: 强调了作物多样性(包括品种、品系、基因多样性)、耕作制度多样性(如轮作、间作、休耕)、生态系统多样性(如农林复合、生态沟渠)以及经济活动多样性(如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在提升农业系统抵御风险能力中的核心作用。 适应性与创新性: 阐述了通过引入耐候性强的品种、优化种植技术、发展节水灌溉、应用精准农业等手段,增强农业生产对气候变化的适应能力。同时,鼓励农业科技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社会组织创新,为韧性农业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系统性思维与跨界合作: 强调了韧性农业并非单一环节的改进,而是需要将农业生产、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社会福祉等多个层面纳入考量,构建一个相互关联、协同运作的有机整体。同时,呼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农民及公众之间的跨界合作,共同推动韧性农业的发展。 预警与应急响应机制: 探讨了建立健全有效的气候变化预警系统、灾害风险评估体系以及完善的应急响应和恢复机制,是保障农业韧性的重要前提。 第三部分:适应气候变化的种植策略与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具体的农业生产环节,详细介绍了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各类作物适应性种植的策略和先进技术。 耐候性品种的选育与应用: 介绍了通过传统育种、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基因编辑等技术,培育和推广耐旱、耐涝、耐高温、耐低温、抗病虫害等优良品种的最新进展。 优化耕作与栽培技术: 探讨了免耕、少耕、覆盖种植、间作套种、轮作倒茬等耕作制度的改进,以及精准播种、水肥一体化、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等栽培技术的应用,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环境负荷,增强作物抗逆性。 水资源高效利用与节水灌溉: 详细介绍了滴灌、喷灌、微喷灌、渗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原理、效益和应用场景。同时,探讨了雨水集蓄利用、水肥调控、土壤保水技术等,以应对区域性水资源短缺。 土壤健康管理与改良: 关注有机肥施用、绿肥种植、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土壤修复技术等,以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抵御土壤退化。 病虫害综合防治(IPM)与绿色防控: 强调了以预防为主,综合运用生物防治、物理防治、农业防治和化学防治等多种手段,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降低病虫害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生态环境的影响。 第四部分:畜牧业与渔业的韧性构建 本部分将视角拓展至畜牧业和渔业,探讨了这两个重要农业领域在气候变化下的适应性发展。 畜牧业的适应性管理: 介绍了改良饲料配方,提高饲料的营养价值和抗氧化能力;优化畜舍设计,改善通风降温设施,应对高温热应激;推广疫病监测与防控体系,降低气候变化诱发的疫病风险;以及发展替代性蛋白来源,如昆虫蛋白、藻类蛋白等。 渔业的可持续发展: 探讨了气候变化对水体温度、溶解氧、pH值等的影响,以及由此带来的鱼类生长、繁殖和生存状况的改变。介绍了耐候性强的渔业新品种选育;发展循环水养殖、工厂化养殖等可控环境养殖模式;优化捕捞策略,保护渔业资源;以及发展水产健康养殖技术,降低养殖风险。 应对海洋酸化与极端天气对渔业的影响: 重点关注海洋酸化对贝类、珊瑚礁等海洋生物的影响,以及极端天气(如台风、风暴潮)对沿海渔业设施和捕捞活动造成的破坏。 第五部分:农业政策、市场与社会维度 本部分从宏观层面出发,探讨了政策支持、市场机制和社会参与在推动韧性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气候适应性农业政策设计: 关注政府在制定和实施鼓励耐候性种植、推广节水技术、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建立灾害预警与响应机制等方面的政策导向。 市场激励与价值链构建: 探讨了如何通过绿色认证、生态补偿、品牌推广等市场机制,激励农民采取韧性农业生产方式。同时,关注构建稳定、高效、可持续的韧性农产品价值链。 农民的赋能与能力建设: 强调了农民在韧性农业转型中的主体地位,关注通过技术培训、信息服务、互助合作组织等方式,提升农民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和风险管理能力。 气候金融与投资: 探讨了引导社会资本投入韧性农业领域,发展绿色金融产品,支持气候适应型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推广。 公众意识与消费行为: 呼吁提高公众对气候变化与粮食安全关系的认识,倡导可持续的消费模式,支持韧性农业产品。 第六部分:案例研究与未来展望 本部分通过国内外成功的韧性农业案例,生动展示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并对未来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国内外韧性农业实践案例分析: 精选了在应对干旱、洪涝、高温等气候挑战中表现出较高韧性的农业模式和地区,深入剖析其成功的关键因素,包括技术创新、制度设计、社区参与等方面。 数字技术在韧性农业中的应用: 展望了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遥感等数字技术在气候监测、精准预测、智能决策、自动化生产、风险管理等方面的潜力,以及如何利用这些技术构建更智能、更高效的韧性农业系统。 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挑战与机遇: 预测了未来气候变化可能带来的更严峻挑战,同时也指出了在推动绿色转型、发展循环经济、保障粮食安全、实现乡村振兴等方面蕴含的巨大机遇。 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农业未来: 强调了韧性农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保障人类的粮食安全,同时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地球。 本书旨在为农业科研人员、政策制定者、农业生产者、涉农企业以及关心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公众,提供一个系统、前瞻、实用的知识框架和行动指南,共同迎接气候变化带来的挑战,构建安全、稳定、可持续的韧性农业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结构和内容都让我眼前一亮。它不仅仅是一本学术专著,更像是一本面向广大农业从业者和关心农业发展人士的百科全书。我注意到书中在论述过程中,大量引用了统计数据、图表和模型,这无疑增加了其科学性和可信度。例如,在分析北方地区春季干旱对小麦产量影响时,作者运用了多变量回归模型,将降水量、气温、土壤湿度等因素与小麦产量进行关联分析,得出了非常清晰的结论。这种量化的研究方法,让我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具体和深入。而且,书中并没有止步于灾害的发生和影响,而是进一步探讨了灾害的长期性、累积性效应,以及对区域经济发展、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的冲击。这种宏观视野的拓展,让我认识到农业气象灾害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与国家发展息息相关的复杂系统性问题。

评分

《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这本书,从我一个普通读者的角度来看,是非常有价值的。它不仅仅是枯燥的理论堆砌,更充满了鲜活的案例和深入的思考。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不同地区农业气象灾害的差异化分析。比如,书中对于沿海地区台风和风暴潮的关注,对于西北地区干旱和沙尘暴的探讨,以及对于东北地区低温冷害和霜冻的警示,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幅员辽阔、地理环境多样性所带来的复杂挑战。作者并没有用一种“一刀切”的方式来处理问题,而是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研究和对策。这一点让我觉得非常贴近实际,也更加认可这本书的实用性。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灾后农业恢复重建的章节,其中提出的恢复生产、稳定供应、保障民生的思路,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让我看到了希望。

评分

这本书的内容厚重且发人深省。作者以一种宏大的视角,审视了中国农业与自然环境之间复杂而脆弱的关系。我从书中不仅看到了灾害的破坏力,更看到了中国人民在面对灾害时展现出的坚韧和智慧。书中对于如何利用传统农耕经验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来应对气象灾害的探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例如,书中提到了利用古老的农谚来预测天气,以及如何通过改进灌溉系统来应对旱涝。这些都让我看到了中国农业在传承中创新,在适应中发展。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研究报告,更是一部关于中国农业生命力与韧性的史诗。

评分

《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农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同时也看到了应对这些挑战的希望。书中关于极端天气事件频发和强度的分析,让我对未来的农业生产充满了警惕。但是,书中也提供了很多积极的应对思路,比如发展智慧农业,利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进行精准预测和管理,以及推广绿色、可持续的农业生产方式。这些都让我看到了科技进步和模式创新带来的巨大潜力。我尤其关注书中关于农业保险和风险分散机制的讨论,这对于保障农民的利益,稳定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应对农业气象灾害,不仅仅是技术问题,更是涉及经济、社会、政策等多个层面的系统工程。

评分

在阅读《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过程中,我时常会联想到自己家乡的一些经历。我来自一个典型的农业县,从小就目睹了各种自然灾害对农民生活的影响。书中的某些章节,比如关于南方地区夏伏旱的描述,简直就像在重现我记忆中的画面。那些土地龟裂、作物枯死的场景,至今仍历历在目。这本书最让我称道的地方在于,它没有回避问题的严重性,同时也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书中关于如何构建适应性农业,发展节水灌溉技术,以及推广耐旱、耐涝作物品种等方面的论述,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特别留意了关于气象预警体系建设的部分,感觉这对于减少灾害损失至关重要。通过科学的预警,农民可以及时采取措施,比如抢收、转移、加固农田设施等,从而最大程度地降低损失。书中的案例分析,让我看到了实际应用的可能性,也更加坚信科技在农业防灾减灾中的巨大作用。

评分

这本书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它不仅仅是对过去灾害的总结,更是对未来挑战的预警和应对指南。书中对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预测,以及由此可能引发的农业气象灾害的分析,都让我觉得非常具有前瞻性。我特别关注书中关于提高农业韧性的探讨。韧性这个词,在面对不确定性时显得尤为重要。书中提出的构建多元化农业生态系统,发展循环农业,以及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措施,都让我看到了提高农业系统抵御和恢复能力的途径。这些并非空泛的理论,而是基于对中国农业现状的深入了解和对未来趋势的审慎判断。

评分

《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这本书,让我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有了更深的敬意和担忧。书中对过去几个世纪以来,各种重大农业气象灾害对中国社会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详实的梳理。我惊讶地发现,许多历史上的饥荒和动乱,都与严重的农业气象灾害有着密切的联系。这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粮食安全对于一个国家的重要性。书中关于如何通过科学技术、政策引导、以及社会动员来应对这些灾害的论述,让我看到了希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区域、不同时期灾害特点的细致区分,这表明作者对中国国情有着深刻的理解。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非常棒。作者的笔触流畅,语言清晰,即使是对于一些比较专业的术语,也能够通过恰当的解释让读者理解。我尤其欣赏书中关于气候变化与农业气象灾害相互作用的分析。作者不仅仅是把气候变化看作是灾害的驱动力,更深入探讨了农业活动本身对气候变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形成了一种相互反馈的动态过程。这种辩证的视角,让我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全面。书中关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种植结构优化以适应气候变化的部分,也给我带来了很多启发。例如,在一些易受洪涝影响的地区,如何选择排水性更好的作物,或者如何发展水产养殖业,都让我看到了应对策略的多样性。

评分

阅读《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作者的严谨和细致。书中关于不同气象灾害对不同农作物影响的量化分析,让我对问题的理解更加具体。比如,书中详细分析了不同程度的干旱对水稻、小麦、玉米等主要粮食作物产量的具体影响百分比,以及不同强度的霜冻对果树、蔬菜等经济作物造成的危害。这种细致的分析,为我们评估灾害损失,制定应对策略提供了坚实的数据基础。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历史上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的案例研究,这些案例不仅生动形象,而且能够帮助我们从中吸取经验教训。例如,书中对2008年南方冰雪灾害的分析,不仅仅关注了交通、电力等方面的瘫痪,更着重探讨了其对南方地区农业生产,特别是对蔬菜、柑橘等作物的毁灭性打击,以及后续的恢复过程。

评分

这本书我拿到手上的时候,就被它的名字《中国重大农业气象灾害研究》吸引住了。作为一个常年关注农业发展和自然灾害的人,我一直对这类主题充满兴趣。翻开书页,我首先被它详实的史料和严谨的分析所打动。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一个个灾害事件,而是深入剖析了这些灾害发生的深层原因,从气候变化的宏观趋势,到区域性的地理特征,再到具体的农业生产环节,都进行了细致的梳理。例如,书中对1998年长江特大洪水的研究,不仅仅停留在水量和受灾面积上,更着重探讨了此次洪水对长江流域水稻、棉花等主要农作物产量造成的长期影响,以及后续的灾后重建和农业调整策略。这种多角度、深层次的解读,让我对农业气象灾害有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不同类型气象灾害的区分和分类,比如干旱、洪涝、台风、霜冻、冰雹等等,并针对每一种灾害,都提供了具体的案例分析和应对措施。这种系统性的研究方法,对于理解我国农业生产所面临的复杂风险至关重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