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纳米半导体器件与技术
定价:95.00元
作者:(加)印纽斯基,刘明,吕杭炳
出版社:国防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12-01
ISBN:978711809078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纳米半导体器件与技术》(作者印纽斯基)这本 书由来自工业界和学术界的国际*专家参与撰写, 是 一本对未来纳米制造技术有浓厚兴趣的人必读的书。
《纳米半导体器件与技术》介绍了半导体工艺从 标准的CMOS硅工艺到新型器件结构的演变,包括碳纳 米管、 石墨烯、量子点、III-V族材料。本书涉及纳米电子 器件的研究现状,提供了包罗万象的关 于材料和器件结构的资源.包括从微电子到纳电子的 革命。
本书分三个部分: 半导体材料(例如,碳纳米管,忆阻器及自旋有 机器件); 硅器件与技术(如BICMOS,SOI,各种三维集成和 RAM技术.以及太阳能电池); 复合半导体器件与技术。
本书探索了能够在微电子系统性能上传统 CMOS的新兴材料。讨论的主题涉及碳纳 米管的电子输运GAN HEMTS技术及应用。针对万亿美 元纳米技术产业的真实市场需求和技 术壁垒,本书提供了新型元器件结构的重要信息.而 这将使其向未来的发展迈出一大步。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种深邃的蓝色调,配上银色的字体,透着一股严谨而又不失前沿科技感的氛围。内页的纸张质感也相当不错,印刷清晰,即便是涉及到复杂的电路图和晶圆结构示意图,细节也丝毫没有模糊。我最初是冲着它“技术”二字来的,毕竟在半导体领域摸爬滚打这么多年,总希望能找到一本能真正沉下心来啃读的深度参考书。这本书的排版很舒服,留白恰到好处,使得那些密集的公式和理论推导在视觉上不至于产生压迫感。作者在章节间的过渡处理得非常巧妙,总能用一个简短的引言或者一个历史背景的插叙,将读者自然地从宏观的器件原理引导到微观的物理机制。尤其是一些关键概念的定义,被放在了专门的“知识点提炼”小方框中,对于快速回顾和查漏补缺极其方便。如果你是一位对半导体材料科学有初步了解,并希望系统性地了解现代集成电路基础构架的工程师或者研究生,光是翻阅这本书的目录和前言,就已经能感受到其内容的广博与深度。它给人的感觉不是一本简单科普读物,而更像是一份严谨的、经过精心编纂的专业教材,非常适合作为案头必备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逻辑和论证过程,简直就是一场精彩的智力冒险。它没有急于抛出最尖端的纳米级制造技术,而是非常耐心地从最基础的半导体物理学原理开始讲起,就像搭建一座摩天大楼,地基打得极其扎实。我特别欣赏作者处理“掺杂效应”和“能带结构”时的那种庖丁解牛般的剖析能力。每一个模型、每一种近似处理,作者都会给出其物理意义和适用的范围,这一点对于实际工作中进行器件模拟和优化至关重要。我记得有一章专门讨论了MOSFET的短沟道效应,内容深入到二维泊松方程的数值解法,但作者并没有让读者迷失在纯粹的数学推导中,而是紧密结合实际的栅极长度对阈值电压的影响曲线,使得理论与实践完美对接。读完这一部分,我对为什么现代芯片设计必须时刻关注量子隧穿效应有了更直观的理解。这种由浅入深的层次感,让即使是相对陌生的概念,也能被循序渐进地消化吸收,极大地增强了学习的信心,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术功底和卓越的教学天赋。
评分令人惊叹的是,这本书对于“工艺窗口”的描述,简直细致入微,充满了实际操作的智慧。它不仅仅停留在理论计算层面,更是触及到了半导体制造流程中的那些“痛点”。例如,在讨论薄膜沉积时,作者花了不少篇幅去分析不同沉积速率对薄膜均匀性和应力的影响,甚至提到了等离子体刻蚀过程中侧壁粗糙度对器件电学性能的负面反馈机制。这种对“良率”和“可制造性设计”(DFM)的关注,显示出作者对当前半导体产业现状的深刻洞察力。很多教科书只关注“理想器件”,而这本书却直面现实世界中的各种非理想因素,比如工艺偏差、材料缺陷等。在介绍新型存储器结构时,书中对材料界面的电子态密度变化进行了详尽的建模,并且直接关联到读写疲劳的寿命预测。对于那些身处晶圆厂、需要解决实际生产线上遇到的材料-结构-性能耦合问题的工程师而言,这本书的价值不言而喻,它提供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工具箱,而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堆砌。
评分这本书在对器件性能极限的探讨部分,展现出了一种既谦逊又充满探索精神的学术态度。它清晰地界定了当前主流CMOS技术所面临的根本性物理瓶颈,比如热载流子注入(HCI)和电迁移等长期可靠性问题。但更关键的是,它并没有止步于问题的罗列,而是非常系统地引入了下一代晶体管架构的研究进展,包括FinFET的演进,以及对GAA(Gate-All-Around)结构中静电控制能力的深入分析。作者对于这些前沿概念的阐述,保持了高度的客观性,既指出了其优势,也毫不避讳地讨论了其在制造复杂性、寄生效应控制方面仍存在的挑战。阅读过程中,我感觉自己像是参与了一场高端的国际研讨会,作者作为主持人,精准地引导着我们去审视每一个方案的优劣。这种前瞻性的视野,确保了这本书内容的时效性,即使是在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它提供的理论框架依然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配套资源配置是它的一大亮点,这让原本厚重的理论变得生动起来。虽然我没有机会完全使用书本附带的全部软件工具包,但光是目录中列出的那些用于仿真验证的MATLAB脚本和SPICE模型范例,就让人对接下来的学习充满期待。书中大量穿插的“案例分析”单元,总是会选取一个在产业界有重要影响力的具体器件(比如某一代的低功耗逻辑门或高精度模拟电路单元),然后用前面介绍的理论去反向推导其性能指标的来源。这种“知其所以然”的学习路径,极大地提升了学习的参与感和成就感。我尝试着自己搭建了一个简单的两级放大器的SPICE模型,并根据书中的参数调整了栅氧厚度,观察到的输出摆幅变化与书本上的预测曲线惊人地吻合。这种手把手的验证过程,远比单纯的阅读和记忆要有效得多,它让那些冰冷的公式活了起来,真正成为了指导工程实践的利器。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