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书基本信息 | |
| 图书名称 | 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 |
| 作者 | 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未读 出品 |
| 定价 | 128.00元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有限公司 |
| ISBN | 9787559618627 |
| 出版日期 | 2018-05-01 |
| 字数 | |
| 页码 | |
| 版次 | 1 |
| 装帧 | 精装 |
| 开本 | 16开 |
| 商品重量 | 0.4Kg |
| 内容简介 | |
| 19世纪是博物学发展的黄金时代,传奇博物画家爱德华·李尔正是这个时代的佼佼者,本书即呈现了他令人惊艳的博物艺术。 爱德华·李尔有非凡过人的绘画天赋,18岁出版了科学史上一本重要的鸟类插画专著——《鹦鹉家族图谱》,尤擅长以活物为对象作画。李尔在青年时期,主要致力于博物学插画的创作。他和科学家、收藏家和出版商一起,共同把19世纪的英国打造成一个博物文化的大本营和传播地。 李尔是一位高产的艺术家,一生创作了1万多幅来自世界各地的博物画作和风景画作,曾为达尔文“小猎犬号”之行发现的鸟类新品种绘图,为古尔德的博物书籍做插画。他的博物画和谐趣诗画风格,在接下来的二百年里持续影响了西方文化和审美。 作者罗伯特·佩克花费大量的精力整理资料,于是就有了这本全面介绍李尔的书籍。本书由“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蓝色星球》导演大卫·爱登堡作序,内附200多张彩图,娓娓讲述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不是一本无聊的科学论文集,而是带你走入一场科学的盛宴,在欣赏李尔才能的同时,见证博物学黄金时代的开启。 |
| 作者简介 | |
| 美国博物学家、作家和历史学家,德雷塞尔大学自然科学学院的高级研究员,在科学和艺术的交叉领域颇有见地。他的科考探索足迹遍布五大洲,著有6本博物学书籍,在全美的图书馆和博物馆举办过多场科学和艺术展览,并经常受邀在BBC、NPR等各大电台进行科学和艺术的讲座。2012年适逢李尔百年诞辰,罗伯特·麦克拉肯·佩克在哈佛大学霍顿图书馆举办了一场爱德华·李尔的画展。 鉴于佩克在科研和科普方面的巨大贡献,他获得了美国花园俱乐部颁发的莎拉·查普曼·弗兰西斯奖章、自然科学学院颁发的理查德·霍普日奖章等许多表彰,德雷塞尔大学授予佩克人文主义文学名誉博士学位。 |
| 目录 | |
| 序言 / 7 引言 / 13 部分 非凡的一生:李尔的童年和对博物学兴趣的萌芽_22 打开笼门:李尔和伦敦动物园_32 爱德华·T. 班尼特_39 未完成的书:李尔佚失作品集_42 《比奇船长的航海动物学》 _47 李尔和石版印刷术:科技成就艺术_51 李尔的鹦鹉专著_56 鸟类作画录:李尔之前的鸟类插画_60 巴哈本的鹦鹉_64 群雄争霸:李尔在博物学界的地位_71 约翰·古尔德_71 威廉·渣甸和普利多·约翰·塞尔比_80 托马斯·贝尔_85 不寻常的动物_91 李尔与澳洲:对澳洲的极大兴趣_93 伯爵和猫咪:李尔和德比伯爵的往来_100 约翰·詹姆斯·奥杜邦和美洲之旅的设想_107 《诺斯利庄园动物集》 _110 漂泊的画家:旅行者李尔_112 女王的导师_122 去更远的地方旅行_125 异国服饰_127 旅行中的危险_128 正经地胡诌:李尔的《谐趣植物学》_131 严谨的科学:李尔的植物学_136 部分结语_139 第二部分 大家的故事,永恒的经典:李尔对童书的影响_142 毕翠克丝·波特_145 爱德华·戈里_149 简·布雷特_150 传奇的延续:两位李尔式的当代博物画家_152 威廉·库柏_152 伊丽莎白·巴特沃斯_155 站在李尔的肩膀上_158 沃尔顿·福特_158 詹姆斯·波塞克_160 诗人般的地质学者:三位继承李尔传统的旅行山水画家_164 托尼·福斯特_164 约翰·道尔_167 菲利普·休斯_169 一位受李尔影响的政治漫画家_173 尼古拉斯·加兰_173 第二部分结语_178 部分注释_180 第二部分注释_195 附录_199 致谢_200 插图列表 _ 204 |
| 编辑推荐 | |
| ☆维多利亚女王的绘画老师、博物学黄金时代的传奇博物画家 一生创作10000多幅博物画作,贡献了科学史上重要的本鸟类插画专著——《鹦鹉家族图谱》。 ☆200余幅插图,多幅画作惊艳次呈现。书中展现了李尔代表性的鸟类、澳洲动物、植物、风景画等,以及后人延续李尔的风格创作之品,惊艳读者。 ☆影响西方文化和审美200年 李尔的博物画风和谐趣诗配画的形式,深刻影响了后来的插画家、童书作家、政治漫画家,直至今日。 ☆“世界自然纪录片之父”、《蓝色星球》导演大卫·爱登堡倾情作序。“既能精准呈现物种的特点,又善于展现动物在某一时刻的性情;将科学画和气质画完美结合。毫不夸张地说,他是所有博物画家中*的一位。” |
| 文摘 | |
| 暂无相关内容 |
| 序言 | |
| 暂无相关内容 |
第八段 我对那些充满奇思妙想,同时又带有某种教育意义的作品情有独钟,而《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似乎恰好满足了我的这一期待。爱德华·李尔的博物画,在我看来,不仅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特殊的“百科全书”。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他如何在用艺术的方式,向人们传播关于自然界的知识。他所描绘的生物,是否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他是否通过他的画作,帮助人们认识和了解那些当时并不为人所熟知的物种?我尤其好奇,他的作品是否对儿童教育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那些充满童趣和想象力的插图,是否能够激发孩子们对自然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艺术如何成为连接科学知识与大众的桥梁,如何以一种更具吸引力的方式,传播知识和启迪智慧。
评分第七段 作为一位对欧洲艺术史,尤其是19世纪艺术发展有所关注的读者,我拿到《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首先想到的是它在艺术史上的地位。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在当时乃至后世,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他的作品是否开创了新的艺术风格,或者对当时的艺术潮流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他艺术创作的时代背景分析,他所处的艺术环境,以及他与其他艺术家的交流。是否有可能,他的作品,是那个时代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典范?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他的绘画技巧,他的色彩运用,他的线条表现力,以及他对构图的独到之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本专业的艺术评论,带领我从更深层次的艺术理论角度去理解和欣赏李尔的作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的美学欣赏。我对书中是否有关于他艺术理念的阐述,或者他本人对于艺术的定义和追求,充满了期待。
评分第九段 我总觉得,伟大的艺术作品,往往蕴含着创作者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对世界的独特理解。《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是一个挖掘爱德华·李尔内心世界的绝佳载体。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作品背后的哲学思考。他为何会选择描绘这些奇特而美丽的生物?这些生物是否象征着他的人生观,或者他对生命的某种理解?我尤其好奇,在他的画作中,是否流露出他对自然界的敬畏之情,或者对生命脆弱性的感叹?书中是否会提及他的人生哲学,他如何看待人类在自然界中的位置?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欣赏到他画作的视觉美感,更能体会到其中蕴含的深邃思想,能够引发我对于生命、自然和宇宙的思考。
评分第四段 作为一个对自然科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拿到《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最直接的吸引点在于“博物”二字。我一直对那些奇妙的动植物充满好奇,对它们独特的外形、生活习性和演化历程感到着迷。爱德华·李尔,虽然我对他作为艺术家的身份有所了解,但我更想知道,他究竟是以一个怎样的视角,去观察和记录这些自然界的生命?这本书中,是否会详细地介绍他所描绘的生物种类?这些生物在当时的科学认知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书中是否会提供一些关于这些生物的科学背景知识,以便我更好地理解李尔的画作?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揭示李尔在博物学方面的研究方法和观察技巧。他是否会根据科学的分类,将这些生物进行系统性的描绘?他对于生物的解剖学和形态学是否有深入的研究?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不仅仅惊叹于他画作的精美,更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自然科学的知识,让我对这个世界的多样性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第三段 我对这本书的期待,更多地集中在它所呈现的“艺术”层面。爱德华·李尔的博物画,在我看来,已经超越了单纯的科学记录,而上升到了艺术的高度。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博物画,不仅仅要准确地描绘生物的形态,更要捕捉到它们的神韵和生命力。李尔的画作,是否做到了这一点?我迫不及待地想看到书中那些精美的印刷品,去近距离地欣赏他线条的流畅,色彩的运用,以及他对光影的把握。他的构图方式是怎样的?他是否会采用一些独特的视角,去展现生物的另一面?我尤其好奇,在他描绘那些并不常见的生物时,他是如何平衡科学的严谨和艺术的想象的?书中有没有提到他对其他艺术家的影响,或者他本人又受到了哪些艺术流派的启发?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像一个导览,带领我走进李尔的艺术世界,让我理解他作为一位艺术家,在当时的艺术史上有何地位,他的创作风格又有何独特性。我不仅仅想欣赏他的画,更想去理解他画画时的心境,他想要通过他的作品传达怎样的情感和思考。
评分第五段 我是一个喜欢故事和传奇的人,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时,“传奇”这个词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不太清楚爱德华·李尔的具体生平,但我总是对那些能够创造出不朽作品的艺术家们背后的故事充满好奇。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是一部关于爱德华·李尔这位艺术家的传记。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地讲述他的生平事迹,他的童年经历,他的成长环境,他的艺术启蒙,以及他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和困难。我尤其期待书中能够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那些能够让我们更深入地了解他内心世界的秘密。他是否曾经经历过重要的转折点,是否曾经受到过重大的打击?他的创作是否受到了他个人情感和经历的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带领我走进他的生活,去感受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位艺术家,所经历的悲欢离合,所付出的努力和汗水。
评分第六段 我一直对那些“跨界”的艺术家抱有特殊的兴趣,而爱德华·李尔,似乎就是这样一个集博物画家、诗人、作家于一身的奇才。《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在我看来,就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让我去深入了解这样一位独特的人物。我最期待的是,书中能够展现出他不同身份之间的联系和融合。他的诗歌,是否会影响他的绘画风格?他的绘画,又是否会为他的诗歌提供灵感?我希望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作品中“博物”与“艺术”、“科学”与“想象”之间的辩证关系。他如何能在严谨的科学观察基础上,融入自己独特的艺术理解和人文情怀?我尤其好奇,他的幽默感是如何体现在他的博物画中的?那些他为奇特生物所起的古怪名字,那些充满童趣的插图,是否都源于他非凡的想象力和对世界独特的观察角度?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一个立体、丰满的爱德华·李尔,一个不仅仅会画画,更懂得生活,懂得思考的艺术家。
评分第一段 我最近偶然翻阅到了这本《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还没来得及深入细读,仅仅是翻阅和浏览,就已经被它深深吸引了。首先,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非常考究,纸张的触感和印刷的质感都透露出一种匠心独运的精致,封面那充满故事感的插画,仿佛一张泛黄的旧照片,邀请你去探索一个被时光遗忘的奇妙世界。我特别喜欢它排版的留白,让每一幅插图和文字都有足够的呼吸空间,不会显得拥挤,阅读起来更加舒适和沉浸。我不是一个专业的博物学家,对于那些严谨的科学分类和命名可能了解不多,但我一直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充满好奇,对那些隐藏在文字和图像背后的故事有着莫名的迷恋。爱德华·李尔这个名字,我之前虽然有所耳闻,但对他作品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碎的印象,总觉得他是一个带有奇幻色彩的艺术家。而这本书,似乎正是打开这扇通往他博物艺术世界大门的一把钥匙。我迫不及待地想了解,究竟是什么样的生活经历和怎样的内心世界,能孕育出如此独特而迷人的博物画作?这些动物、植物,甚至是奇形怪状的生物,是如何在他笔下焕发出如此鲜活的生命力的?我尤其期待书中关于李尔创作过程的细节,那些灵感的来源,那些反复的修改和打磨,以及他在那个时代背景下,如何将科学的观察与艺术的想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图册,更像是一次穿越时空的对话,与一位伟大的灵魂进行一次心灵的交流。
评分第二段 作为一名对历史文化充满兴趣的普通读者,我拿到《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时,最先吸引我的并非其精美的插图,而是书中蕴含的那个时代的氛围。翻开书页,仿佛穿越了时光的隧道,回到了那个充满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维多利亚时代。爱德华·李尔,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一种神秘感,他不仅仅是一位博物画家,更是一位诗人,一位将幽默与观察力相结合的天才。我尤其对书中关于他个人生活经历的部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了解一位艺术家的成长轨迹,他的家庭背景,他的教育经历,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于理解他的作品至关重要。我猜想,李尔的创作,一定与他独特的个人经历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他是否曾经亲身经历过那些奇妙的冒险,是否曾经在遥远的土地上,与他笔下的生灵近距离接触?书中是否有详细的文献资料,能够帮助我们拼凑出他创作的完整图景?我期待书中能够深入剖析他作品背后的文化象征意义,他是否在用他的画笔,记录着那个时代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想象和憧憬?或者,他的作品中是否也蕴含着他对社会现实的某种隐喻?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个多维度的视角,让我们不仅仅看到他“画”了什么,更能理解他“为什么”这样画,以及这些作品对于当时和后世的意义。
评分第十段 我是一个对“收集”和“整理”类书籍情有独钟的读者,所以当看到《博物之美:爱德华·李尔的博物艺术传奇》这本书时,我立刻联想到了它作为一种“博物志”的价值。爱德华·李尔,是否像是那个时代的“博物学家”,将他所见所闻,以一种独特的方式记录下来?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出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人们对自然界探索和认知的水平。他的作品,是否为后世的博物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我尤其好奇,书中是否会包含一些关于他收藏和整理这些博物资料的过程的细节?他是否会亲自去野外考察,或者通过与他人的交流来获取信息?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让我看到,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创作,更是一个时代对于知识的渴求和积累。它是否能够让我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理解“博物”的意义,以及它对于人类文明发展的贡献。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