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数据通信技术(第3版)(中国通信学会普及与教育工作委员会推荐教材)
定价:36.00元
作者:李斯伟,胡成伟著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1-12-01
ISBN:9787115257239
字数:
页码:
版次:3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41kg
编辑推荐
本书从先进性和实用性的角度出发,全面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有关技术。本书在介绍“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介绍了大量的通信网络新技术。内容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并配有大量案例,便于自学。本书可以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通信技术类专业、电子类专业、自动化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等相关课程的教材;也可作为培训教材使用,同时可供相关行业技术人员参考。
内容提要
本书从先进性和实用性出发较全面地介绍了数据通信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有关技术。全书共7章,内容包括:数据通信概论、数据传输、数据通信协议、数据交换、IP路由、数据通信设网和数据通信宽带接入技术。
本书在介绍了“必需、够用”的基础理论知识的同时,还介绍了大量的*的通信网络新技术。内容深入浅出,条理清晰,并配有大量的实例与部分学习案例,便于自学和理解。
本书可以作为高等职业学院和高等专科学校的通信技术类专业、电子类专业、自动化类专业、计算机类专业以及相关专业的教材;也可作为通信专业的培训教材,并可供广大IT技术人员参考。
目录
章 数据通信概述
1.1 数据通信的发展及数据通信业务
1.1.1 数据通信的发展历史
1.1.2 数据业务
1.2 数据通信系统
1.2.1 数据的概念
1.2.2 数据通信的概念
1.2.3 数据通信系统模型和基本类型
1.3 数据通信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1.3.1 数据通信的特点
1.3.2 数据通信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数据通信的信号表示
1.4.1 消息、信息与信号
1.4.2 模拟信号与数字信号
1.4.3 数据通信信号的带宽需求
1.4.4 网速的几个概念
1.5 数据通信的传输代码
1.5.1 传输代码概述
1.5.2 典型的传输代码
1.6 数据通信的传输信道
1.6.1 信道概述
1.6.2 实线电缆信道
1.6.3 语音信道
1.6.4 数字信道
1.6.5 信道容量
1.7 数据通信系统的主要性能指标
1.7.1 数据传输速率
1.7.2 差错率
1.7.3 延迟
1.7.4 频带利用率和功率利用率
1.7.5 可靠性
1.8 数据通信技术的标准化组织简介
思考题与习题1
第2章 数据传输
2.1 数据编码技术
2.1.1 数字数据的数字编码
2.1.2 模拟信息的数字编码
2.1.3 数字信息的模拟编码
2.2 数据传输模式
2.2.1 单工、半双工和全双工传输
2.2.2 串行传输和并行传输
2.2.3 异步传输和同步传输
2.2.4 基带传输和频带传输
2.3 数据传输系统的时钟同步
2.3.1 同步的概念
2.3.2 位同步
2.3.3 帧同步
2.3.4 网同步
2.4 多路复用
2.4.1 多路复用概述
2.4.2 频分多路复用
2.4.3 时分多路复用
2.4.4 波分多路复用
2.4.5 统计时分多路复用
2.5 差错控制
2.5.1 差错控制编码概述
2.5.2 差错控制的基本方式
2.5.3 纠错检错编码的基本原理
2.5.4 典型的检错码
2.5.5 汉明码
2.5.6 循环冗余校验
思考题与习题2
第3章 数据通信协议
3.1 通信协议和分层
3.1.1 通信协议及其作用
3.1.2 协议的分层结构
3.2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
3.2.1 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概述
3.2.2 OSI模型各层的功能描述
3.2.3 网络设备在OSI模型中的位置
3.2.4 OSI模型中的数据封装
3.3 物理层接口
3.3.1 物理层的接口特性
3.3.2 接口标准
3.3.3 串行接口
3.4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
3.4.1 数据链路概述
3.4.2 数据链路控制规程种类
3.4.3 面向字符的协议
3.4.4 面向比特的协议
3.4.5 Inter的点对点协议
3.5 TCP/IP
3.5.1 TCP/IP概述
3.5.2 网络地址的概念
3.5.3 网际协议(IP)
3.5.4 TCP
3.5.5 UDP
3.5.6 TCP与UDP通信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3
第4章 数据交换
4.1 数据交换的概念
4.1.1 数据交换的必要性
4.1.2 交换的概念
4.1.3 交换方式的分类
4.1.4 数据业务的特点及其对交换方式的要求
4.2 电路交换
4.2.1 电路交换的工作原理
4.2.2 电路交换的特点及应用
4.3 报文交换
4.3.1 报文交换的工作原理
4.3.2 报文交换的优缺点
4.4 分组交换
4.4.1 分组交换概述
4.4.2 分组交换原理
4.4.3 分组交换的优缺点
4.4.4 数据包方式的分组交换
4.4.5 虚电路方式的分组交换
4.4.6 分组交换的路由选择
4.4.7 流量控制
4.4.8 几种交换方式的比较
4.4.9 X.25协议的基本概念
4.5 数据交换中的连接和无连接
4.5.1 面向连接服务和面向无连接服务
4.5.2 面向连接的方式
4.6 帧中继
4.6.1 帧中继概述
4.6.2 帧中继的基本原理
4.6.3 帧中继协议体系结构
4.7 ATM交换
4.7.1 ATM概述
4.7.2 ATM的异步交换原理
4.7.3 ATM的信元结构
4.7.4 ATM体系结构
4.7.5 ATM信元的复用与交换
4.8 数据交换技术的发展
4.8.1 电路交换技术和分组交换技术的融合
4.8.2 软交换技术
4.9 案例学习
4.9.1 中国公用分组交换网上的典型应用
4.9.2 中国公用帧中继宽带业务网应用实例
思考题与习题4
第5章 IP路由
5.1 IP路由基础
5.1.1 路由的基本概念
5.1.2 IP数据包传输与处理过程
5.1.3 路由表
5.1.4 路由的分类
5.1.5 动态路由协议
5.2 RIP
5.2.1 RIP的基本概念
5.2.2 RIP的报文格式
5.2.3 RIP算法——距离向量法
5.2.4 RIP配置举例
5.3 OSPF协议
5.3.1 OSPF协议概述
5.3.2 OSPF协议的协议报文
5.3.3 OSPF协议基本算法
5.3.4 OSPF协议的路由计算过程
5.3.5 路由聚合
5.3.6 OSPF协议典型配置举例
5.4 BGP
5.4.1 BGP概述
5.4.2 BGP的消息类型和报文格式
5.4.3 BGP的路由原理
5.5 BGP典型配置举例
思考题与习题5
第6章 数据通信网
6.1 网络的基本概念
6.2 网络的结构
6.3 数据通信网
6.3.1 数据通信网的发展阶段
6.3.2 数据通信网与计算机网络
6.3.3 数据通信网的分类
6.4 以太网
6.4.1 以太网概述
6.4.2 以太网技术
6.4.3 快速以太网技术
6.4.4 吉比特以太网技术
6.4.5 IEEE 802.1q协议
6.5 分组交换网
6.5.1 分组交换网的组成
6.5.2 分组交换网的特点
6.5.3 分组交换网的编号X.121
6.5.4 分组交换网的应用
6.5.5 我国分组交换网的结构及现状
6.6 DDN
6.6.1 数字数据传输概述
6.6.2 DDN网络结构
6.6.3 DDN的关键技术
6.6.4 DDN的网络结构及现状
6.6.5 DDN用户接入
6.6.6 DDN传输应用实例
6.7 帧中继网
6.7.1 帧中继网的构成
6.7.2 帧中继的操作
6.7.3 帧中继业务的特点与应用
6.8 ATM网
6.8.1 ATM网络组成
6.8.2 ATM网络组织
6.9 数据通信骨干网-城域网
6.9.1 城域网概念
6.9.2 宽带城域网
6.10 从数据网到三网融合
6.10.1 三网融合概述
6.10.2 三网融合的基本结构及业务
6.11 案例学习
6.11.1 DDN接入Inter方案
6.11.2 华为IP宽带城域网解决方案
6.11.3 华为综合宽带城域网解决方案
6.11.4 NGN的典型应用
思考题与习题6
第7章 数据通信宽带接入技术
7.1 宽带接入网的提出
7.1.1 宽带接入网的历史背景
7.1.2 宽带接入网的概述
7.1.3 接入网的技术应用
7.2 XDSL接入技术
7.2.1 HDSL技术
7.2.2 ADSL与ADSL2 技术
7.2.3 VDSL技术
7.3 PON/EPON接入
7.3.1 PON概述
7.3.2 PON的无源光器件
7.3.3 PON的多址接入技术
7.3.4 EPON
7.4 无线局域网
7.4.1 无线局域网的基本概念
7.4.2 无线局域网的组成原理
7.4.3 介质访问控制方法
7.4.4 无线局域网的拓扑结构
7.4.5 无线局域网的应用
7.5 其他接入技术
7.5.1 LMDS技术
7.5.2 WiMAX
7.6 案例学习
7.6.1 基于ADSL的家庭网络和办公网络
7.6.2 基于EPON的接入网
思考题与习题7
附录 通信网常见设施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坦白说,我一直觉得数据通信是一个相对枯燥的学科,充斥着大量的专业术语和理论公式。然而,《数据通信技术(第3版)》这本书,以一种令人耳目一新的方式,颠覆了我的这种刻板印象。作者仿佛是一位技艺精湛的魔术师,将那些看似晦涩难懂的概念,巧妙地转化为生动有趣的讲解。我尤其喜欢书中对于网络层和传输层协议的深入剖析,作者没有简单地罗列协议的功能,而是通过模拟通信过程、分析报文交互,让我们直观地感受到数据是如何在网络中穿梭的。例如,在讲解TCP的拥塞控制机制时,作者用生动的比喻,将复杂的算法解释得通俗易懂,让我茅塞顿开。此外,书中还提供了许多案例分析,结合实际的网络故障排查,让我们学习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中。这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兴趣和理解深度。阅读这本书,我不仅掌握了数据通信的基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了对这个领域的浓厚兴趣。
评分这本书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对于各种数据通信技术原理的讲解,始终保持着一种严谨又不失生动的风格。比如在介绍交换技术时,它不仅区分了电路交换、报文交换和分组交换的区别,还详细分析了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局限性,并结合历史发展脉络,让我们理解为什么分组交换能够成为现代网络的主流。我尤其赞赏书中对于不同通信协议的深入解读,作者没有停留在概念层面,而是通过详细的报文格式、状态转移图以及时序图,让我们清晰地看到数据在网络中是如何封装、传输和解析的。对于那些我曾经感到困惑的协议细节,在这本书里都得到了细致的解释。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关于网络安全和网络管理的知识,这些内容对于构建和维护一个高效、安全的通信系统至关重要,也让我意识到数据通信不仅仅是技术的实现,更包含了对整个通信过程的保障。总的来说,这本书就像一本武林秘籍,将数据通信的精髓一一揭示,让我受益匪浅。
评分说实话,最初接触这本书,我是一个对数据通信几乎零基础的门外汉。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我把它作为学习的起点。让我惊喜的是,这本书并没有让我感到被信息洪流淹没。作者的叙述方式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友,耐心地引导我一步步了解这个复杂的世界。从最基础的信号传输原理,到各种传输介质的优缺点比较,再到编码、复用等技术,每一个概念都得到了详尽的阐述,并且紧密联系实际应用。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网络协议的讲解,它们被清晰地组织成不同的层次,就像乐高积木一样,每一层都承载着特定的功能,又相互协作,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体系。书中的一些图表设计得非常精巧,能够直观地展示数据在网络中流动的过程,以及不同协议在其中扮演的角色。甚至对于一些经典的协议,比如TCP/IP,书里都做了深入的剖析,让我理解了为什么互联网能够如此稳定可靠地运行。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不只是告诉你“是什么”,更会深入探讨“为什么会是这样”,并且“如何去做”。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让我对数据通信的理解更加深刻,也激发了我进一步学习的兴趣。
评分《数据通信技术(第3版)》这本书,在入手之前,我其实是抱着一种既期待又忐忑的心情。毕竟,数据通信这个领域,听起来就充满了各种复杂的理论和技术名词,我担心自己能否真正理解。但当我翻开第一页,那种顾虑就逐渐消散了。作者用一种非常清晰、由浅入深的讲解方式,将那些看似高深的原理一层层地剥开,展现在我的面前。举个例子,在讲到差错控制的时候,我一直以为这只是简单的“发送错误就重发”的逻辑,但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冗余编码、检错码、纠错码等等更精妙的设计,以及它们在不同场景下的应用。书中还穿插了很多实际的案例和图示,比如通过分析一个实际网络故障的排除过程,来讲解排查问题的思路和方法,这让我感觉学习到的知识非常“落地”,不像有些教材那样只是干巴巴的理论堆砌。而且,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抓住重点,逐步建立起对整个数据通信体系的认识。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并没有回避一些略显晦涩的数学公式,但他们会给出非常直观的解释,告诉你这个公式背后代表的实际意义是什么,这使得理解起来不再是难事。总而言之,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数据通信世界的大门,让我觉得这个领域并非高不可攀,而是充满了逻辑和智慧。
评分我一直对数据通信的底层技术感到好奇,尤其是那些支撑起我们日常网络生活的“幕后英雄”。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这种求知欲。它没有辜负我的期待,为我提供了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视角。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发现这本书最大的优点在于其逻辑的严密性和内容的完整性。作者从最基本的通信模型出发,逐步构建起一个复杂而有序的数据通信知识体系。无论是关于信号的调制解调、信道编码、多路复用技术,还是各种网络协议的设计思想,书中的讲解都显得井井有条,层层递进。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数据链路层和网络层协议的详细阐述,例如MAC地址和IP地址的工作原理,以及它们在不同网络环境下的作用,都得到了清晰的解释。而且,这本书并非纯理论,它还涉及了一些实际应用中的考量,比如网络拓扑结构的选择、传输介质的性能评估等,这让我觉得所学知识更加实用。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数据通信的整体架构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能够更清晰地辨析各种技术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