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書名:2000年-2015年-新世紀新詞語大詞典
定價:78.00元
售價:62.4元
作者:亢世勇,劉海潤
齣版社:上海辭書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9-01
ISBN:9787532643684
字數:
版次:1
裝幀:精裝
開本:32開
編輯推薦
內容提要
目錄
作者介紹
文摘
序言
資深詞匯愛好者的挑剔審視 說實話,我對這類“大詞典”一嚮保持著審慎的態度,因為它們往往在追求廣度的同時,不可避免地犧牲瞭深度,變成瞭一本“樣樣都有,樣樣稀鬆”的速食讀物。但這部作品,在處理那些真正具有時代烙印的詞匯時,展現齣瞭一種難得的學人風骨。我特彆關注那些涉及社會學和經濟學範疇的詞條,比如“副業剛需”、“中産焦慮”這類社會情緒標簽。很多同類書籍在解釋這類詞時,要麼過於官方化,缺乏煙火氣;要麼過於主觀,帶有明顯的立場傾嚮。這部詞典的編纂者顯然在這方麵下瞭大功夫,他們努力保持瞭一種冷靜的敘事姿態,將這些詞匯的社會學意義、經濟學成因和大眾傳播軌跡進行多維度剖析。當然,作為一名老讀者,我仍然能察覺到一些取捨的痕跡,比如某些非常小眾的亞文化圈子的特定用語,可能因為統計難度或時效性問題未能完全納入,但這可以理解,畢竟要在“大”和“全”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是極其睏難的。不過,其嚴謹的引文和精確的年代標注,足以讓任何嚴肅的語言研究者感到滿意,它不是一本用來消遣的書,而是一部值得置於案頭時常翻閱的嚴肅文獻。
評分對語言現象學研究的潛在價值評估 這部詞典的匯編工作,不僅僅是一項簡單的收錄工程,它更像是一次對新世紀中國社會語言生態的一次大規模、係統性的田野調查。從學術角度看,其最大的價值在於它為“新詞”提供瞭一個可靠的參照係,即當我們談論“新詞”時,我們討論的基準點是什麼。我特彆欣賞它對那些跨界詞匯的精準定位,比如那些從金融領域滲透到日常口語的詞匯,或是那些從影視劇本中批量生産齣來的流行語。這些詞匯往往反映瞭社會結構的復雜化和信息傳播的加速。它提供瞭一個極好的素材庫,供研究者分析社會熱點話題是如何通過特定的語言符號被構建、傳播並最終固化的。這種對語言符號的“去神秘化”處理,使得讀者可以超越錶麵的喧嘩,去探究詞語背後所承載的社會動能。總而言之,這是一部富有時代責任感的語言工具書,它的存在,使得我們能夠更精確地捕捉和記錄這個飛速變革時代的脈搏。
評分初讀者的睏惑與驚喜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其實挺有意思的,那種帶著點復古未來感的字體搭配深沉的藍色背景,一下子就把人拉迴瞭那個韆禧年之初的躁動與期待中。我本來是抱著一種“查漏補缺”的心態翻開它的,畢竟“新世紀”這個跨度聽起來就很大,心想,能收錄多少我日常生活中聽過卻說不準意思的詞匯呢?一開始翻目錄,那種密密麻麻的條目真有點讓人望而生畏,生怕這是一本枯燥的學術工具書。然而,當我隨意點開“博客”、“山寨”這兩個詞的時候,我立刻被那種細緻入微的解釋吸引住瞭。它不僅僅是給齣一個定義,而是追溯瞭這些詞語的“齣生地”和“流行麯綫”,甚至會標注齣首次大規模齣現的媒體語境。比如,關於“限韓令”的詞條,它清晰地梳理瞭背後復雜的文化與政治背景,讓我這個一直關注但理解不深的人,豁然開朗。它就像一個時光膠囊,把過去二十年間社會情緒的細微波動,都用精準的詞匯記錄瞭下來。我發現,很多我以為是最近纔齣現的網絡熱詞,其實早在十多年前就已經在某些小圈子裏萌芽瞭,隻是當時沒有像現在這樣爆發式地進入主流視野。這本書的價值,或許就在於它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梳理集體記憶的框架,讓我們能更清晰地看到“我們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評分一位科技愛好者對詞匯迭代的梳理 我對科技詞匯的收錄情況非常看重,因為新世紀的很大一部分變動都源於互聯網和移動技術的飛速發展。當我看到“Web 2.0”、“元宇宙”的前身詞匯,以及從“寬帶”到“4G/5G”等基礎設施詞匯的演變脈絡時,我感到非常驚喜。這本書沒有將科技詞匯簡單地視為專業術語,而是將其置於大眾日常生活中去解釋它們如何改變瞭我們的交流方式和信息獲取習慣。尤其值得稱贊的是,它對一些已經“死亡”或被淘汰的技術名詞的處理,比如“博客”如何被“微博”取代,以及“QQ空間”在社交生態中的曆史地位,都做瞭清晰的定位和界定,這對於理解技術史的“興衰交替”至關重要。這些詞匯不僅僅是技術的代號,它們代錶瞭用戶行為模式的轉移。通過這些詞條的排列組閤,我仿佛能清晰地看到一條從PC互聯網嚮移動互聯網過渡的清晰時間軸,每個詞語的齣現和消亡,都標誌著行業拐點的一個小小的漣漪。
評分普通上班族對時代變遷的側麵觀察 說白瞭,我買這本書更多是齣於一種“懷舊”加“自省”的心理。我大概是那個時代跨度中成長起來的一代,很多詞匯對我來說,就像是青春期的背景音樂。比如“超女”、“芙蓉姐姐”這類文化現象的詞條,翻起來特彆有意思。我記得當時大傢對這些現象的態度是多麼的兩極分化,而現在,當我們迴頭看,很多當年的“驚世駭俗”似乎又變得如此理所當然。這本書的厲害之處在於,它沒有簡單地把這些現象定義為“流行文化”就一筆帶過,而是深入探討瞭這些詞匯是如何反映瞭當時社會對“平民化敘事”和“偶像工業”的渴望與反思。它讓我意識到,我們過去二十年經曆的不僅僅是技術的迭代,更是社會價值觀的劇烈重塑。讀完關於“80後”、“蟻族”的詞條,我甚至産生瞭一種強烈的共鳴和一絲唏噓,仿佛在看一本我們這一代人共同走過的路的迴顧錄。它不是情感煽動,而是基於事實的呈現,這種客觀的力量,反而更讓人觸動。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