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传输系统组建与维护
定价:29.80元
作者:李筱林 等
出版社:人民邮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1-01
ISBN:9787115255839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本书以传输网络建设与运行维护的工作过程为主线,阐述了传输系统的基本技术,以及网络中使用的各类设备、建设流程与维护规范。
本书针对当前传输网络从组建到维护的工作内容的需求,紧扣行业标准及规范,具有较强的实用性。本书可作为高职高专院校通信技术类专业传输技术相关课程的教材。
目录
篇 认识传输系统
项目一 认识传输系统
1.1 任务一 认识公共传输网络
1.2 任务二 认识专用传输网络
1.3 项目小结
习题
第二篇 组建传输网络
项目二 搭建传输系统
2.1 系统基础
2.2 任务一 建立链形结构传输网络
2.3 任务二 建立环形拓扑结构传输网络
2.4 任务三 建立复杂拓扑结构传输网络
2.5 项目小结
习题
项目三 网管系统安装
3.1 任务一 安装中兴E300网管系统
3.2 任务二 安装华为T2000网管系统
3.3 项目小结
习题
项目四 系统单板配置
4.1 任务一 配置2Mbit/s电接口板
4.2 任务二 配置10/100Mbit/s以太网接口板
4.3 项目升级 配置155Mbit/s光接口板
4.4 项目小结
习题
第三篇 传输系统运行与维护
项目五 日常维护
5.1 任务一 日常
5.2 任务二 制作月报表
5.3 任务三 制作年报表
习题
项目六 故障处理
6.1 任务一 处理LOS故障
6.2 任务二 处理AIS故障
6.3 任务三 处理B1、B2、B3故障
6.4 项目小结
习题
第四篇 传输系统的应用
项目七 高铁传输系统
7.1 高铁概述
7.2 高铁传输系统案例
项目八 DWDM的应用
8.1 基本原理
8.2 WDM系统
项目九 OTN的应用
9.1 OTN基本原理
9.2 OTN设备介绍
9.3 OTN组网
9.4 案例分析
项目十 微波系统的应用
10.1 微波通信
10.2 微波传输的应用
附录一 中心传输局房传输设备维护管理要求
附录二 中继局房维护管理要求
附录三 传输机务员国家职业标准岗位要求
附录四 专用词汇及缩略语
参考文献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内容简直让我爱不释手,尤其是在信息传输领域,它提供了一个非常全面且深入的视角。我发现作者在阐述复杂的概念时,总能找到非常巧妙且易于理解的类比,这对于我们这些非科班出身但又对这个领域充满好奇的读者来说,简直是福音。比如,在讲解信号的调制与解调部分,书中用到了很多生活化的例子,让我一下子就抓住了核心原理。而且,书中对于不同传输介质的特性分析得极为透彻,无论是光纤、同轴电缆还是无线电波,每一种都有详尽的优缺点对比和适用场景分析。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整个现代通信网络的基础架构都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不再是零散的知识点,而是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尤其是关于网络冗余和容错机制的设计思想,书中不仅描述了“怎么做”,更深入剖析了“为什么这么做”,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深度。
评分翻开这本大部头,我立刻被它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扎实的工程实践相结合的写作风格所吸引。这本书的结构安排得极有条理,从最基础的物理层概念开始,逐步过渡到链路层、网络层,最后落脚于应用层协议的实现细节。我特别欣赏作者在每个章节末尾设置的“实践案例分析”,这些案例往往取材于工业界真实发生的问题,展示了理论知识是如何在实际复杂的环境中被应用和检验的。例如,在讲解如何优化长距离海底光缆的信号衰减问题时,书中给出的解决方案兼具前瞻性和可行性,这对于我正在进行的一个项目非常有启发性。坦白说,市面上很多同类书籍要么过于理论化而脱离实际,要么就是流于表面缺乏深度,但这本书恰好找到了那个完美的平衡点,让读者既能理解背后的科学原理,又能掌握实际操作的技巧。
评分说实话,我本来以为这是一本枯燥的技术手册,没想到阅读体验出奇地好。作者的文笔流畅,叙事节奏把握得当,读起来一点也不费劲,甚至可以说是引人入胜。书中对于“维护”这一环节的重视程度超出了我的预期。很多教科书只教你如何搭建系统,却很少深入讲解系统出故障时该如何快速定位和修复。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故障诊断流程图和工具集介绍,让我感觉自己仿佛有了一位经验丰富的现场工程师在身边指导。特别是关于实时监控和预测性维护的章节,引入了当时最前沿的数据分析方法来预测设备寿命和潜在故障点,这无疑为我们未来的系统运维工作指明了方向。这种前瞻性的指导价值,是任何过时的技术文档都无法比拟的。
评分这本书的图表质量令人印象深刻,清晰、准确,是理解复杂传输拓扑结构的关键。我发现,许多描述抽象概念的段落,一旦配上书中精准绘制的流程图或架构图,瞬间就变得豁然开朗。举个例子,在解释时分多址(TDMA)和频分多址(FDMA)的资源分配策略时,如果没有那些精心设计的示意图,单靠文字描述,我可能需要反复阅读好几遍才能真正理解它们在时间/频率维度上的差异和冲突点。此外,书中对历史发展脉络的梳理也做得非常到位,它没有停留在介绍现有技术,而是追溯了这些技术是如何一步步演进到今天的样貌,这有助于读者理解为什么今天的标准是这样制定的,从而更好地适应未来的技术迭代。
评分我是一名刚刚进入这个行业的新人,对于海量的术语和复杂的协议标准感到有些无从下手。这本书就像一盏明灯,为我搭建了一个清晰的认知框架。它不是简单地堆砌名词,而是将每一个技术点都置于一个更大的系统背景下去讲解,让新人知道这个知识点在整个传输链条中扮演什么角色。特别是对安全性和合规性方面的探讨,书中不仅提到了加密算法,还深入分析了数据隐私保护在传输层面需要遵守的国际标准和行业规范,这对于构建面向未来的、负责任的通信系统至关重要。我个人非常喜欢它那种脚踏实地、强调实操性的论调,读完之后,我对即将开始的实习工作充满了信心,感觉自己已经掌握了入门必备的核心工具箱。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