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共情力: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 (哈佛大学前讲师共情认知行为疗法)
定价:39.00元
作者: 亚瑟·乔拉米卡利, 耿沫
出版社: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04-01
ISBN:9787550299191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推荐一:作者亚瑟·乔拉米卡利为“共情”研究专家,曾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现为城西医疗中心首席心理学家、城西咨询中心主任。他既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又有丰富的咨询经验,所以《共情力》兼顾科学性、可操作性,大量真实的故事又使本书阅读性极强。★推荐二:《共情力》提出了全新的、非常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该方法将共情能力和认知行为疗法相结合,在心理学和神经学领域具有开拓性。★推荐三:只有当我们变得富有同情心,能够真正理解他人的感受时,我们的内心才将收获一直寻觅的平静和幸福。
内容提要
现代社会,人们往往过度工作,睡眠不足,疏远了朋友和家人,于是,我们的健康和个人关系开始出现问题。针对这种状况,乔拉米卡利博士在《共情力》中提出了一种全新而有效的方法来帮助人们缓解压力。他的方法把共情能力论和认知行为疗法融会贯通,自成一体,告诉读者们如何用共情能力来揭开我们脑中扭曲的伤疤,如何在认知行为疗法的指导下从弯路走向正途,*终在社会繁杂压力的包围下取得生活的平衡。
目录
前 言001
第1章〓你为什么应该关注压力001
第2章〓人性的扩展:关于共情能力的培养011
第3章〓学会共情地倾听:爱可以消释压力021
第4章〓灵魂的药剂:如何产生让人平静的神经化学物质049
第5章〓自编的假象:用认知行为疗法看清真相059
第6章〓认知行为疗法实践:对抗个性化和指责的认知扭曲071
第7章〓认知行为疗法实践:对抗消极的自我对话,结束压力的恶性循环081
第8章〓认知行为疗法实践:如何与成就成瘾作斗争093
第9章〓擦亮眼睛:换位思考,不带偏见地感知真理107
第10章〓情绪学习:永远不会痊愈的伤害121
第11章〓共情能力、自我照顾和幸福感131
第12章〓给予的力量:给予和善良如何使内心恢复平静145
第13章〓我就是我:真诚是如何抚慰灵魂的161
后 记 深连接的力量173
附 录 评估工具176
作者介绍
亚瑟·乔拉米卡利(Arthur Ciaramicoli)曾任职于哈佛大学医学院,为城西医疗中心首席心理学家、城西咨询中心主任、美国癌症协会讲师、美国心理学会会员、精神健康治疗平台SoundMindz.org的当家医师。乔拉米卡利博士也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媒体专家,他曾出现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财经频道、福克斯波士顿新闻、康卡斯特电台、新英格兰有线新闻等,他还是脸书“共情与善良工程”和领英“健康共情成就小组”的创立者。目前已出版图书有《你的感觉我懂》《能力的诅咒》《成就成瘾》等。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书名和副标题着实吸引了我——“共情力: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 (哈佛大学前讲师共情认知行为疗法)”。我一直认为,很多时候人际关系的困境,以及由此产生的内心焦虑和压力,都源于我们无法真正理解和感受他人的情绪。看到“哈佛大学前讲师”和“共情认知行为疗法”这些字眼,我立刻联想到这可能是一本结合了学术深度和实践指导的著作,或许能够提供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来提升这种至关重要的能力。 我曾长期在一家高压力的跨国公司工作,每天面对的是来自同事、上级、客户以及合作伙伴的各种需求和期望。在那样的环境中,我常常感到身心俱疲,很多时候,那种疲惫不仅仅是工作量带来的,更多的是一种情感上的消耗。我发现,当我能够更好地理解对方的立场和感受时,很多原本棘手的沟通会变得顺畅很多,原本令人窒息的紧张关系也能缓和下来。因此,我迫切希望找到一本能够帮助我深入挖掘共情力的书籍,让我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工作和生活中的挑战。 我特别看重这本书中可能包含的“共情认知行为疗法”的部分。认知行为疗法(CBT)本身就是一种非常有效的心理治疗技术,它强调通过改变认知和行为来解决问题。如果这本书能够将CBT的原理巧妙地融入到共情力的培养中,那将是一次非常令人兴奋的探索。我希望它不仅仅是泛泛地讲道理,而是能够提供具体可行的练习方法,帮助读者识别和调整那些阻碍共情的思维模式,并指导我们如何在日常互动中实践共情,从而真正地改善人际关系,减轻心理负担。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世界观仿佛被打开了一个新的维度。我开始意识到,原来很多时候,我们对他人产生的负面情绪,或者对我们自身压力的感受,都与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告诉你“你要共情”,而是深入浅出地解析了共情背后的心理机制,让我能够从根源上理解为什么会产生共情障碍,以及如何去克服它。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来审视自己和他人的互动,让我不再局限于表面的冲突,而是能够看到更深层次的情感需求和动机。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改变,在于它让我更加善于倾听。以前,我可能会在他人说话时就急于思考如何回应,或者在脑海中构建自己的反驳观点。但现在,我学会了放下自己的预设,真正地去捕捉对方话语背后的情感信号。我开始注意到那些没有说出口的感受,那些微妙的语气变化,以及肢体语言所传达的信息。这种能力的提升,让我与家人的沟通更加融洽,与朋友的交流更加深入,甚至在一些商业谈判中,也能够找到更具建设性的解决方案。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沟通,是心灵的碰撞,而不是信息的传递。
评分这本书的标题,直接点明了一个非常现实且普遍的问题:“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我承认,在看到这句话的瞬间,我产生了一丝被“戳中”的感觉。长久以来,我一直努力在生活中寻找缓解压力的方法,尝试过各种各样的方式,但效果始终不尽如人意。因此,当这本书将“共情能力”与“压力”直接挂钩时,我内心深处涌起了一股强烈的好奇,想要去探究这其中的奥秘。 书中对“反思性倾听”的阐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过去在与人交流时,常常会过于关注自己的想法,或者急于给出建议,而忽略了倾听的真正含义。这本书让我明白,有效的倾听不仅仅是用耳朵去接收信息,更是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情绪。它提供了一套系统性的方法,指导我如何在倾听的过程中,进行适时的反馈,确认我是否真正理解了对方的意图,从而避免沟通的误解和隔阂。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共情疲劳”的讨论。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当过度地投入到他人的情绪中时,会感到精疲力尽,甚至对人产生一种厌倦感。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共情并不是无休止的付出,而是需要建立健康的自我边界。它教我如何区分“同情”与“共情”,如何在给予他人支持的同时,保护好自己的心理能量。这种平衡的智慧,对于长期处于高压环境中的我来说,尤为重要。 这本书的结构非常清晰,从理论到实践,循序渐进。我能够清晰地看到,共情能力是如何逐步培养起来的,以及这些能力如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发挥作用。书中提供的练习,也并非遥不可及,而是能够融入到每一个微小的互动中。我开始尝试着用一种新的方式去观察世界,去理解他人,并且逐渐发现,那些曾经让我感到头疼的问题,似乎都变得不那么棘手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不再像过去那样,被动地承受着外界的压力。我学会了从更积极、更主动的角度去应对生活中的种种挑战。我不再将压力视为一种敌人,而是将其看作是成长的契机。我相信,通过不断地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我将能够建立起更健康、更稳固的人际关系,也将能够拥有一个更加平和、更加充实的内心世界。这本书,无疑是我人生旅途中一次重要的指引。
评分这本书给我最大的启发,在于它打破了我以往对于“共情”的刻板印象。我曾经以为共情就是一味地理解和迁就他人,甚至有些时候,会觉得共情是一种软弱的表现,会让自己处于不利的地位。然而,这本书通过大量的案例和深入的分析,让我明白,真正的共情并非失去自我,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它是一种能够理解他人,同时也能清晰地认知自己需求的能力。我开始尝试着在冲突中,去倾听对方的愤怒,理解对方的恐惧,但我同时也学会了如何以一种尊重自己边界的方式来回应,而不是一味地承受。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情绪导航”的章节。以前,当我的情绪出现波动时,我常常会感到不知所措,甚至会放大负面情绪带来的影响。这本书提供了一套清晰的框架,帮助我识别不同情绪的触发因素,理解情绪背后的需求,并且教我如何有效地管理和调节自己的情绪。这不仅仅是关于对他人的共情,更是关于对自己的深刻洞察。当我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情绪时,我也就能更清晰地感知他人的情绪,形成一个良性的互动循环。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而富有力量。它没有使用太多晦涩难懂的学术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贴近生活的语言,来讲述那些深刻的心理学原理。我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不断地找到与自己经历相似的片段,感受到作者的真诚和用心。这让我觉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理论书籍,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的智者,在娓娓道来,引导我一步步走向更成熟的内心世界。 我觉得这本书的价值远不止于改善人际关系,它还帮助我重新审视了“压力”这个概念。我过去常常将压力视为一种不可避免的负担,是外部环境施加给我的负面力量。但是,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很多时候,压力源于我们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以及我们与他人和世界互动的方式。当我能够提升自己的共情能力,更准确地理解他人,更有效地沟通,很多原本会引发巨大压力的情境,竟然就变得迎刃而解了。这是一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思路,让我感到无比的释然和鼓舞。 读完这本书,我发现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容易被他人的情绪所裹挟。我能够保持一种相对平静和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和理解周围发生的一切。这并不是说我变得冷漠,恰恰相反,我发现我能够以一种更深刻、更富有同情心的方式去感受他人,但同时,我也拥有了保护自己不受负面情绪侵扰的能力。这种平衡,是我一直以来都在寻找的,而这本书,无疑为我指明了方向。
评分这本书的书名极具挑战性,“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这句论断,直接触及了我内心深处一些难以启齿的痛点。长久以来,我一直以为自己之所以会感到如此疲惫和焦虑,是因为工作强度太大,或者环境不够理想。然而,这本书却将问题的根源指向了“共情能力”,这让我感到既震惊,又有一种拨云见日般的明悟。我立刻被吸引,想要探究究竟是什么样的共情缺失,会如此深刻地影响我们的心理状态。 书中关于“情绪边界”的论述,对我而言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我一直以来都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很难区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当身边的人感到不开心时,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将他们的情绪“内化”到自己身上,导致自己的情绪也随之低落。这本书清晰地阐述了建立健康情绪边界的重要性,并且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方法,帮助我学会如何在他人的情绪影响下,保持内心的独立和稳定。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让我不再轻易被负面情绪所淹没。 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于“同理心”和“情感共鸣”的区分。我曾经混淆了这两个概念,以为只要能够理解别人的感受,就等同于共情。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共情,不仅仅是理解,更是一种能够“感同身受”的能力。它教我如何去主动地去体会他人的情感,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从而建立起更深层次的连接。这种能力的提升,让我的人际关系变得更加和谐,也让我能够更好地处理冲突。 这本书的案例非常生动,几乎每一个故事都能够让我产生强烈的代入感。我看到了书中人物的挣扎、困惑,以及他们在运用共情能力后所获得的成长。这些真实的经历,比任何抽象的理论都更能打动人心。它让我相信,共情力并非遥不可及,而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努力去习得和掌握的一种能力。我仿佛看到了自己未来的样子,一个更加成熟、更加从容的自己。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张“人际交往的升级卡”。我不再害怕与人打交道,不再因为担心说错话而选择沉默。我能够以一种更开放、更自信的态度去面对各种社交场合。最重要的是,我发现,当我能够给予他人真诚的共情时,我也获得了更多的支持和理解。这是一种双向的馈赠,让我体会到了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连接。
评分这本书的视角非常独特,它没有从“如何做一个好人”这样的角度出发,而是直接切入“共情能力与压力”之间的内在联系。这一点就非常吸引我,因为我一直以来都深受压力的困扰,却很难找到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案。当我看到“你压力大是因为没有共情能力”这样的论断时,我内心是有些不服气的,但同时又充满了好奇。我迫切想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共情能力缺失,会导致如此巨大的压力?这本书是否能为我揭示那些我从未意识到的盲点? 我在书中找到了许多关于“情绪隔离”和“认知偏见”的讨论,这对我来说是全新的概念。我过往的经历中,常常会不自觉地将某些令我不舒服的情绪压抑下去,或者在评价他人时,带着自己的主观臆断。这本书详细地阐述了这些行为模式是如何阻碍共情的,又是如何将我们推向更深的压力深渊。它提供了一些非常实用的工具,帮助我识别和挑战那些不健康的思维习惯,让我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事物的本质,而不是被自己的情绪和偏见所蒙蔽。 这本书给我的一个深刻的感受是,它在提倡一种“主动式”的共情。这意味着,共情不仅仅是一种被动的情感反应,更是一种需要我们主动去学习、去练习、去应用的技能。书中提供了一系列非常有指导意义的练习方法,让我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去运用这些技巧。例如,它教我如何通过提问来深入了解对方的感受,如何通过复述来确认我是否真正理解了对方的含义,以及如何在不评判的前提下,表达自己的看法。这些看似简单的步骤,却有着颠覆性的力量。 我之前一直以为,改善人际关系就是要努力去讨好别人,去迎合别人的期望。但这本书让我明白,真正的良好关系,是建立在相互理解和尊重的基础上的。当我开始运用书中的共情技巧,我发现,我不再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去“表演”自己,我可以用更真实、更自然的状态去与人交流。而令我惊喜的是,这种真实反而赢得了更多人的信任和尊重。我不再感到疲惫不堪,因为我不再需要扮演一个别人期望我成为的角色。 这本书的结尾,给我留下了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它并没有提供一个“神奇的解决方案”,而是让我明白,共情力的提升是一个持续学习和实践的过程。它让我看到了希望,让我相信,通过不断的努力,我能够成为一个更有同情心、更有智慧的人,也能够更有效地管理自己的压力,享受更平和、更充实的生活。这种“赋能感”是我在这本书中最宝贵的收获。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