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围棋溯源
定价:26.00元
作者:杨晓国
出版社:山西经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7-07-01
ISBN:9787806369357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
商品重量:0.300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杨晓国先生是山西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的研究员,1993年他发表了题为《论陵川棋子山与围棋起源》的学术论文。文章提出围棋当起源于商末周初时的太行山南端主峰地区,亦即古代淇水的源头地区(今天山西省陵川县棋子山一带)。杨先生认为围棋起源的哲学机理当与商末箕子所从事的天象卜筮活动有着密切关系。杨先生文章发表的当年,《新华文摘》即给予全文转载,新华社也两次向国内外发出通稿,引起了一定的社会反响。
杨先生关于围棋起源的文章虽然只是一家之言,但持之有据,言之成理。他次将围棋起源与箕子这个历史人物联系了起来,而且又从历史地理角度与商代箕子的封地(已/其)方、淇水等联系了起来,在围棋起源机理方面他则与古代旋式正綦(即式盘或占盘)结合起来给予深入探索,这是过去没有人做过的。杨先生的围棋起源研究起始于实地考察,但真正进入实质性探索却是从商代甲骨卜辞中“其”这个字发端的。在长期的探索过程中,不仅仅要接触到先秦史学、古文字学、考古学和历史地理等方面的问题,甚至还要和易学、天文学、卜筮学发生关系,对杨晓国先生而言,这确实是一个艰苦的过程。用杨先生的话说,他从来就没有认为围棋起源研究会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目录
作者介绍
文摘
序言
我最近入手了几本关于古代艺术鉴赏的书籍,但坦白说,很多都流于表面,停留在对器物花纹的简单描述上,缺乏对时代背景和人文精神的深入挖掘。相比之下,这本书的叙事方式则显得格外引人入胜。它仿佛带着你穿越回了那个遥远的年代,不仅仅是描摹那些精美的纹饰,更是试图还原当时匠人们的思维方式、他们的审美取向,以及这些艺术品在当时社会结构中所扮演的角色。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洞察力,总能捕捉到那些隐藏在宏大叙事之下的微小细节,并从中提炼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思考。例如,在描述某一特定时期的青铜器时,作者并没有简单罗列其铭文,而是结合当时的礼制变迁,阐释了这些铭文如何成为权力的延伸和历史的见证。这种由表及里、层层递进的解读方式,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认知边界,让我对古代文明的理解不再是碎片化的知识点堆砌,而是有了一套更具内在逻辑的完整体系。
评分这本书的文风真是太对我的胃口了,它有一种不动声色的幽默感,但这种幽默绝不是肤浅的笑料堆砌,而是源于对生活细微之处的敏锐观察和精准捕捉。作者似乎总能以一种略带疏离却又无比亲近的视角,来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日常琐事。比如,书中对邻里间那些微妙的互动、对工作场所里无声的较量,描绘得淋漓尽致,让人读到会心一笑,继而陷入沉思——“原来我一直都是这样度过我的日常的啊!”这种既能让你发笑,又能让你反思自身处境的文字功力,实在难得。行文节奏的把握也非常高明,它不会让你感到拖沓,也不会因为过于紧凑而失去韵味。它像是一场精心编排的独角戏,起承转合自然流畅,让你在轻松愉快的阅读体验中,不知不觉地吸收了许多关于人际交往和社会生态的精妙洞察。
评分这本棋谱的装帧设计着实让人眼前一亮,封面那一抹沉稳的墨黑,配上烫金的书名,散发出一种低调的古典韵味,让人忍不住想翻开一探究竟。初捧在手,分量感恰到好处,纸张的质地也相当考究,那种略带纹理的触感,似乎能隔着指尖传递出纸张背后那份历史的厚重。内页的排版更是体现了出版方对读者的尊重,字体的选择清晰易读,图例之间的留白处理得当,即便是复杂的棋局分析,也不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这对于沉浸式地研究棋局来说,无疑是极大的加分项。我尤其欣赏它在图注细节上的用心,那些对特定局面的简要评语,精准而有力,绝非敷衍了事,仿佛一位经验老到的棋手在你耳边轻声点拨,让你在品味棋局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作者对于围棋艺术的深刻理解和执着追求。整体而言,从拿到书的那一刻起,就能感受到这是一本用心制作、值得珍藏的佳作,它不只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件艺术品,让人爱不释手,期待着与书中的智慧展开深度对话。
评分作为一名资深的历史爱好者,我阅读过大量关于古代战争策略的论述,但很多都过于侧重于战术层面,对于宏观战略指导思想的探讨略显不足。这本书在这一点上做得尤为出色,它没有沉溺于每一次具体的交锋描述,而是着力于剖析在不同历史时期,统治者和将领们在战略指导层面上的核心转变和迭代。书中对“势”的理解,特别是如何将地理、民心、经济基础等非军事因素纳入整体战略考量,进行了非常富有启发性的论证。它不仅仅是在讲述“如何打赢一场仗”,更是在探讨“为什么这个文明会选择用这种方式去打仗”。这种对文化基因和制度约束如何形塑军事思想的深入剖析,让我对战争史的认识上升到了一个全新的哲学层面。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那些经典战役的理解不再是基于结果的反推,而是能够更真实地代入到当时决策者的视角,理解他们每一步选择背后的复杂权衡与深层逻辑。
评分我最近热衷于研究一些关于自然科学和哲学交叉领域的书籍,很多作品在试图融合两者时,往往因为各自领域的专业壁垒过高,导致最终的论述显得牵强或生硬。然而,这本书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坚实的桥梁。作者在探讨某一自然现象时,引用的哲学思辨角度新颖独到,没有丝毫的生搬硬套之感。他似乎能自如地在微观的粒子运动和宏观的宇宙规律之间进行切换,并巧妙地将这些物理学概念与人类对时间、存在意义的追问联系起来。阅读过程中,我常常需要停下来,反复琢磨那些精妙的比喻,这些比喻不仅帮助理解了复杂的科学原理,更激发了我对世界本源的无限好奇。这绝不是一本让你快速“扫过”的书,它更像是一场智力上的马拉松,需要你全神贯注,用你全部的思考能力去跟随作者的思维轨迹,去体验那种在知识的边缘地带探索未知的兴奋与震撼。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