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咏春三套拳法
定价:29.80元
作者:舒建臣
出版社: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3-03-01
ISBN:9787538178685
字数:330000
页码:252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24开
商品重量:0.359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咏春三套拳法》是咏春拳的基本知识和基础功法。咏春拳三套拳(小念头、标指、寻桥)中阐述拳脚攻守动作、路线、位置、角度等。本书讲解解咏春拳的目的及练习的意义,为训练咏春拳散打实战上正确的理论观念及实战的根基。咏春拳小念头,即咏春拳的入门拳法。标指,是中华咏春拳中级衍接的套路。寻桥是紧接标指之后的高级套路,又是咏春拳实战的阶梯根本,练习者经由这个阶段的练习,就可进入咏春拳散打搏击的门槛。
目录
作者介绍
舒建臣,中国武术家。现居广东深圳。主编有《截拳道入门系列》、《咏春拳系列》。著有《截拳道》、《截拳道短棍技法》、《中国散打系列丛书》、《咏春拳学系列》、《佛山咏春拳系列丛书》、《擒拿解脱反擒拿》《中国擒拿术》等等。
舒建臣,生于中国北方武术之乡,随名师习南北拳术,入散打队。对咏春拳及截拳道有独到见解,其拳学思想深受众多习武者的喜爱。
舒建臣是我国的武术技击家。对咏春拳、截拳道贡献功不可没。舒建臣著述数本武术类专著,并在中外出版传播,受到中外武术爱好者的喜爱,其作品并被其它同类作品借鉴和引用。
文摘
序言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着实令人眼前一亮,封面采用了一种低调而富有质感的哑光处理,主色调是沉稳的墨黑与古朴的米黄相互映衬,中央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若隐若现,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我尤其欣赏的是其内页的纸张选择,偏向于略带韧性的米白色纸张,不仅阅读起来眼睛非常舒适,减少了长时间阅读带来的疲劳感,而且翻页时的那种沙沙声,仿佛能将人带入一个沉静的武学殿堂。装订工艺也十分扎实,即便是经常翻阅,书脊也未见松动迹象,这对于一本工具书或武术技法书来说至关重要。再说说版式布局,字体大小适中,行间距拿捏得恰到好处,使得原本密集的文字信息显得井井有条,图文排版上,作者似乎非常注重实操的可视化,每一个关键动作的分解图都清晰锐利,线条流畅有力,即便是初学者也能大致领会其神韵和要点。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无疑提升了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和收藏价值,让人感觉这不仅仅是一本教授武艺的书,更像是一件精心打磨的艺术品,体现了出版方对传统武术文化应有的敬畏与尊重。
评分我对许多武术书籍抱持着一种审慎的态度,因为市面上充斥着太多华而不实、故弄玄虚的作品,但这本书在内容组织上的严谨性,确实让我眼前一亮。它不是那种一上来就抛出高深理论或故作神秘的入门导读,而是非常务实地从最基础的站桩和气息调和讲起,像一位耐心且经验丰富的师父在耳边细语。我特别留意了关于“劲力如何由内而外地贯穿”的那几章,作者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剖析人体结构在不同发力瞬间的受力点和肌肉群的协同作用,解释得既符合人体生物力学原理,又结合了传统武学的内在要求,这种兼容并蓄的论述方式,打破了传统武术与现代科学之间的壁垒。书中的口诀和心法部分,也没有使用晦涩难懂的古代文言文,而是以现代汉语进行精准阐释,使得理论深度得以保留的同时,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阅读过程中,我时不时会停下来,在不打扰他人的地方尝试书中指导的动作,感受那种微妙的身体变化,感觉作者真的将自己多年的心得毫无保留地倾囊相授,少了些许“藏私”的架子,多了份真诚的分享精神。
评分这本书的价值,我认为远超其作为一本单纯的拳法教学指南的范畴。它更像是一部结合了历史回顾与现代理念的武学文化载体。在介绍拳法源流和历代传承人的章节中,作者虽然没有大篇幅地引用晦涩难懂的史料,但通过精炼的文字,勾勒出了这条武术脉络的发展轨迹,让人在学习招式之余,对这项技艺的文化底蕴产生更深层次的敬意。这种“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引导,极大地增强了习武者的心性修养。阅读过程中,我多次被作者穿插的哲理思考所触动,这些思考并非空泛的说教,而是紧密围绕着“武德”、“专注”、“持恒”等核心理念展开,并巧妙地与具体的训练方法联系起来。例如,当讲解到如何应对高速来袭的对手时,作者强调的并非速度的绝对领先,而是“心境的稳定先于身体的反应”,这对于任何需要快速决策和冷静应对的场景都具有普适性的指导意义,让人在练习拳脚的同时,也得到了精神层面的洗礼和提升。
评分这本书的叙事节奏和整体的知识递进逻辑,处理得相当高明。它不像有些教材那样,为了凑篇幅或强行划分阶段,而将一些不必要的冗余信息塞进来,而是像一条精心规划的河流,从源头的细微之处开始,逐渐汇聚成磅礴的气势。初接触时,你会觉得它的节奏似乎略慢,专注于基础的拆解和定势的稳定,这对于那些急于求成、渴望立即看到“绝招”的读者可能会稍有不耐。然而,一旦你坚持下来,深入到中后部的套路演示部分,就会豁然开朗——正是因为前期的地基打得足够牢固,后续动作的连贯性和爆发力才能自然而然地产生,无需刻意去“催劲”。书中对套路中每一个招式的名称由来、实战应用场景以及变化路数的讲解,都做到了有据可查、有理可循。比如某一个转身的手法,它不仅描述了如何完成这个转身,还深入分析了转身过程中如何保护腰胯,以及如何借力卸力,这种全方位的解析,体现了作者对武术理解的深度和广度。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关注武术技艺探讨的爱好者,我关注的重点往往在于细节的还原度和实操的可行性。很多武术书籍的照片或图示,由于拍摄角度或模型僵硬,导致实操时效果大打折扣。但这本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它似乎采用了多角度、慢动作捕捉的技术来呈现关键帧,使得肢体的转折、手部的抌法(如抌、穿、捞等)的微妙之处得以清晰呈现。尤其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描述某些需要特定身体结构支持的动作时,并没有一概而论地要求读者做到完美,而是提供了几种针对不同身体条件(例如肩关节柔韧性、腰部灵活度等差异)的替代性调整方案,这体现了对不同个体差异的尊重和实际教学经验的沉淀。此外,书中对于练习环境的要求也提及得非常细致,比如对地面材质的建议,以及练习后如何进行肌肉放松和拉伸,这些“课后辅导”的知识点,往往是那些只关注“招式”本身的书籍所忽略的,却对于长期坚持练习和防止运动损伤至关重要。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