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影像解剖学 第3版 | ||
| 定价 | 298.00 | |
| 出版社 | 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 | |
| 版次 | 3 | |
| 出版时间 | 2018年05月 | |
| 开本 | 16 | |
| 作者 | 无 | |
| 装帧 | 精装 | |
| 页数 | ||
| 字数 | ||
| ISBN编码 | 9787530496725 | |
本书为影像诊断解剖学经典著作的*xin版,涵盖X线、CT、MRI、超声、核素扫描等多种手段的影像诊断原理与技术及各部位影像解剖学,包括上肢、下肢、脊柱、头部、da脑、颈部、胸部、腹部、泌尿生殖系统等内容。
距离上一版图书出版已有15年之久,第3版在保持原有特色的基础上与时俱进,系统更xin并扩充了内容,增加近300幅图像,使总图像近1000幅,同时更换了da量老旧、模糊图像,特别是CT、MR图像,使解剖部位更加详尽,影像图像更加清晰,实用性更强。
本书主要you势包括:
? 以图解的形式讲述人体各部位的影像解剖内容,中英文标注解剖名称,影像图片分类系统、全面
? 同一部位下逐层扫描,对重要解剖结构的范围进行明确勾画
? 从应用角度详解影像诊断原理与技术,简单明了
? 更xinda量gao清颅脑CT图像,xin增诸如肩、膝、踝等da关节及眼眶、腰椎的MR图像,弥补一般影像学专著的短板
本书获得2015年英国医学会放射类zuijia图书奖,是广da影像学及临床相关学科医师和医学生学习影像学知识的必备参考书。
1
图解形式,解剖部位详细标注、勾画
这本书zuida特点就是图解影像解剖知识,详细标注解剖部位,同时勾画,一目了然。相当于把一般的解剖图谱覆盖到了影像图上。感觉到了吗,强化解剖知识,是为了增强读片技能,像练武功前的站桩。
2
解剖部位中英文对照
xin版中,解剖部位完全中英文对照,翻书时英文单词自动就进入眼帘,也许,不知不觉间再听影像专业的会议,讲座者偶尔迸出的单词你马上就get到了。
3
同一部位,逐层扫描,影像图片系统、全面
CT与MR中的各个层次,有一种“da家来找茬”的既视感,对于xin入门不久的影像医生很容易看漏。如果对依次展开的各层图像详细介绍,还在旁边标注了定位图,让每个层面都有一个“注册ID”,分清“身份”,那是不是分层判断就超Easy了,这本书做到了。
4
增加近300幅图像,总共近1000幅图,更换了da量老旧、模糊图像,特别是CT、MR图像
相对前一版,本书xin增100多页,替换da量gao清图片,完善和修改原版图书的图片不规范之处。这一点很重要,像CT和MR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普遍,上一版中很遗憾的只放了少量图片。这一版更换和增加了da量gao清图片,比如颅脑CT图像,肩、膝、踝等da关节及眼眶、腰椎的MR图像,内容更加充实,确实弥补了上一版和普通影像解剖图书的短板。
5
内容全面,严格把关,质量diyi
此书获得英国医学会放射类zuijia图书奖,由积水潭医院影像科主任、亚洲骨放射学会主席程晓光教授作为主审,积水潭医院影像科副主任医师闫东和丁香园超声版主刘德泉主译,定价298元,精装四色印刷,共524页,由Wiley出版社D家授权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图书开篇第1章是影像诊断原理与技术,这些物理知识还真不hao理解,hao在有多年做仪器和设备技术支持的老师一起翻译,使原理、技术更加简单明了。第2~10章依次讲述上肢、下肢、脊柱、头部、da脑、颈部、胸部、腹部、泌尿生殖系统的影像解剖内容,涵盖X线、CT、MRI、超声、核素等,工作中用到哪就翻看哪,很实用。图书zui后还有影像诊断术语和索引,查阅起来很方便。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艺术品,封面那低调而富有质感的深蓝色调,配上烫金的书名和作者信息,拿在手里沉甸甸的,立刻就能感受到它分量十足的专业性。内页的纸张选择也相当考究,那种微微泛黄的米白色,不仅护眼,更添了几分沉稳和经典的气息。我尤其欣赏的是它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字体大小和行距拿捏得恰到好处,即便是在需要快速检索关键信息的关键时刻,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更别提那些插图的印刷质量了,色彩的还原度极高,层次分明,即便是那些极其精细的解剖结构,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对于学习影像这种高度依赖视觉信息的学科来说,简直是福音。我甚至花了好一阵子研究了一下扉页的设计,那简洁的留白处理,让人在正式进入繁复内容之前,能有一个短暂而优雅的过渡,这种对阅读体验的尊重,是很多现代医学教材所缺失的。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心准备的学术朝圣,每一个细节都在无声地传递着“严谨”与“专业”的信号,完全超出了一本教科书应有的水准,更像是一件值得珍藏的工具书。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令人震撼,它并非仅仅停留在对基础影像学知识的罗列上,而是真正深入到了那些“为什么”和“如何做”的核心环节。我特别喜欢它在病理生理学和影像表现之间的那种无缝衔接。比如,在讨论某一特定疾病的早期CT表现时,作者不仅仅是展示了图像,还会结合该疾病在组织学层面上的变化进行详细的推演,让读者能够建立起一个多层次的、立体的理解框架。这种构建知识体系的方法,远比单纯的“看到A就想到B”要有效得多。而且,书里对一些常见伪影的分析和鉴别诊断的逻辑梳理,清晰得如同瑞士钟表的内部构造,条理清晰,不留死角。这套逻辑体系一旦内化,即使面对临床上那些纷繁复杂的突发情况,也能迅速反应并做出准确的判断。它不是在教你“记住”知识,而是在训练你的“思考”模式,这才是真正有价值的学术传承。
评分不同译者和审校者的贡献在这个版本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这一点值得大书特书。阅读原版材料时,语言障碍往往是理解深度的一道隐形墙,但这个译本成功地将那些晦涩的专业术语,转化成了我们熟悉的、精准的中文表达,既保留了原文的学术严谨性,又极大地降低了学习曲线。特别是刘德泉和闫东两位译者的名字并列,让人联想到他们可能在不同章节投入了各自的专长,使得整体风格虽然统一,但在某些特定领域的阐释上,似乎能感觉到一股更强的专业背景支撑。而程小光主审的作用更是关键,他像是一位高明的总编辑,确保了所有术语在不同章节之间的前后一致性和规范性,避免了不同人翻译带来的术语混乱。这种跨团队的精细协作,使得这本书的阅读体验达到了罕有的顺畅和权威感,真正做到了“信、达、雅”在专业书籍中的完美结合。
评分坦白说,初次捧读时,我曾担心它作为“第三版”,会不会只是对前一版的小修小补,但事实证明,这种担心完全是多余的。这本书在与时俱进方面的努力是显而易见的。明显能感觉到,新引入的章节或修正的案例,大量融入了近些年影像设备分辨率的提升带来的新发现,以及一些新的诊断标准和指南的更新。例如,在关于低剂量CT的应用和AI辅助诊断的初步讨论部分,就能看出编者团队对于前沿科技的敏感度。对于我们这些身处快速发展领域的学习者来说,知识的“保质期”非常短,而这本书显然花了大功夫去“除锈”和“升级装备”。它不仅回顾了经典,更勇敢地拥抱了未来,使得手中的这本书不仅仅是一份学习资料,更是一张通往未来影像学发展方向的导航图,这在同类教材中是极为罕见的品质。
评分从实操和教学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结构化设计堪称典范。每一章的开始,都会有一个清晰的“学习目标”列表,这为我规划自学路径提供了极大的便利,让我清楚知道自己需要掌握的核心知识点是什么。而在每一部分的结尾,它通常会附带一些“临床思考题”或者“案例对比分析”,这些环节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们强迫读者停下来,将书本上的理论知识立刻映射到实际的临床场景中去检验和巩固,而不是简单地被动接受信息。我个人最喜欢的是那些在关键技术点旁标注的“操作员提示”或“技术陷阱”部分,这些往往是教科书中最容易忽略的经验之谈,但恰恰是这些细节,决定了新手在实际操作中是顺利还是受挫。这说明编写者不仅是理论大家,更是经验丰富的临床实践者,他们真正站在使用者的角度,提供了一份既有高度又有温度的学习指南。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