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瑞?9?9韋伯的《勾癮》裡滿是引人入勝的研究和實用的洞見。韋伯在書中簡單明瞭地分享了有關決策的科學,對行銷從業人員、學者和消費者來說無比適用。假如你對驅使消費者購買的背後因素十分著迷,那本書就是為你而寫。」──亞當?6?4奧特(Adam Alter),紐約大學史登商學院行銷學系助理教授、《紐約時報》暢銷作家,著有《粉紅色牢房效應》(Drunk Tank Pink)
他們認為這個概念通常可以專門用來描述某品牌的實體產品,此即該品牌的定位,譬如菲力(Philadelphia)是指奶油乳酪,黛亞(Dial)是肥皂,舒潔(Kleenex)是面紙等等。這些品牌*好別嘗試跨足到所屬類別之外,因為消費者已然築起嚴密的心防,難以接受品牌朝其他領域發展。舉個例子來說,如果舒潔也製造廚房紙巾,你想會是什麼樣子?你八成會想到單薄、一扯就破、跟面紙差不了多少的紙巾吧!再以高樂氏公司(Clorox Company)為例,它的漂白水很有名,但該公司也製造密谷牧場沙拉醬(Hidden Valley Ranch)。誰願意去深想高樂氏也生產牧場沙拉醬?這兩樣產品絕對不可混為一談。
再舉個另一個例子。耐吉(Nike)也是多年來成功保有一貫酷勁的經典品牌,它巧妙地將尖端的產品設計與創新、公關和頂尖運動員的名氣、名人代言及挑戰極限的廣告手法整合在一起,使品牌形象永遠領先超群。它的品牌幻想散發思想前衛、激勵人心〔拜它著名的口號「放手去做(Just Do It)所賜」〕又體魄強健的感覺,但這種感覺每個人都可以擁有,無論你是不是運動員。
假如購買這件事對你而言有情感價值,你不但能真正樂在其中,又可以從中得到更多價值。這樣一來,品牌就可以在產品有形的屬性之外,增加其實際的價值。[不妨參考羅利?9?9沙瑟蘭(Rory Sutherland)的TED演講,講題是〈廣告人的人生啓示〉(Life Lessons from an Ad Man),當中對於品牌如何藉由改變人的感知來增進價值提供了很有意思的看法]。
後續各章將討論大腦「由上而下的處理模式」(top down processing),而這種高層次處理能力實際上會影響到人類感知周遭的方式。從行銷領域來說,「百事挑戰」(Pepsi Challenge)這個廣告活動就是一個很經典的例子。在進行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的盲飲時,參與者青睞的是百事可樂。然而當受測者看得到品牌時,他們喜歡的是可口可樂。在這種情況下,可口可樂的品牌力量強大到足以使產品真的變得比較好喝;不過在涉及到口感時,感知成了唯一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