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建筑的声音
定价:88.00元
作者:隈研吾
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08-01
ISBN:9787513326520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胶订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建筑大师隈研吾生涯首部作品集,回顾10年设计之路
亲自遴选自己32件经典作品,赋予其11种生动贴切的声音
隈研吾带你聆听建筑的声音,从全新的角度感知建筑——建筑不应追求形式,而要从感觉入手
全彩图文带你回到建筑现场
内容提要
“建筑不应追求形式,而要从感觉入手。”
《建筑的声音》是建筑大师隈研吾生涯首部作品集,收录了他近10年来32件经典作品。在他看来,建筑不只是各种建材的堆砌,而是有灵魂、有生命的存在,它们用声音表达自己——啪嗒啪嗒、沙啦沙啦、骨碌骨碌……隈研吾用这11种声音概括、剖析了自己近年来的代表作品——莲屋、九州艺文馆、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等。全彩图文让你跟随隈研吾回到建筑现场,看到建筑的同时,也能“听到”它们发出的声音。另外收录作者长篇访谈,以及32件建筑作品的所在地、竣工年份、用途、构造等大量信息。
目录
建筑粒子化,使世界和人类更紧密地联结在一起
啪啦啪啦—Para-Para
莲屋LotusHouse—010
梼原木桥博物馆YusuharaWoodenBridgeMuseum—018
九州艺文馆(2号别馆)KyushuGeibunkanMuseum(annex2)—024
贝桑松艺术文化中心BesanonArtCenterandCitédelaMusique—026
风檐亭WindEaves—032
沙啦沙啦—Sara-Sara
水樱屋Water/Cherry—036
骨碌骨碌—Guru-Guru
新津知·艺术馆XinjinZhiMuseum—048
九州艺文馆(本馆)KyushuGeibunkanMuseum(mainbuilding)—056
以心传心Nangchang-Nangchang—062
啪嗒啪嗒—Pata-Pata
浅草文化观光中心AsakusaCultureTouristInformationCenter—066
Aore长冈NagaokaCityHallAore—070
麦克唐纳大道教育与运动综合设施EntrepotMacDonald—076
吱嘎吱嘎—Giza-Giza
Chokkura广场ChokkuraPlaza—084
十和田市民交流广场TowadaCityPlaza—088
喳啦喳啦—Zara-Zara
网格/地球Mesh/Earth—094
PC花园PCGarden—100
中国美术学院民艺博物馆MuseumatTheChinaAcademyofArt—106
噌噌—Tsun-Tsun
GC口腔科学博物馆ProsthoMuseumResearchCenter—116
星巴克太宰府天满宫表参道店StarbucksCoffeeatDazaifutenmanguOmotesando—122
微热山丘日本店SunnyHillsJapan—128
嗖嗖—Suke-Suke
玻璃木屋Glass/WoodHouse—134
呣呀呣呀—Mojya-Mojya
梼原服务站CommunityMarketYusuhara—144
感知·空间SensingSpaces—148
Tetchan肉串吧Tetchan—150
噗啦噗啦—Pera-Pera
“陶瓷之云”CasalgrandeCeramicCloud—156
马赛当代艺术中心FRACMarseille—158
艾克斯普罗旺斯音乐学院Aix-en-ProvenceConservatoryofMusic—162
800年后的方丈庵Hojo-anafter800Years—168
“上下”品牌上海旗舰店SHANGXIASHANGHAI—170
呼哇呼哇—Fuwa-Fuwa
茶室TeeHaus—176
米姆草地·实验住宅MemuMeadows—178
“茧”Cocoon—180
作品资料—182
作者介绍
隈研吾
日本当代知名建筑师。
1954年出生于日本神奈川县横滨市,1979年毕业于东京大学建筑系,1990年成立自己的建筑师事务所。曾担任哥伦比亚大学客座研究员、庆应义塾大学教授,2009年任东京大学教授。
1997年,作品森舞台/登米町传统艺能传承馆获日本建筑学会奖。2002年凭借那珂川马头町广重美术馆获芬兰国际木建筑奖。2010年,作品根津美术馆获每日艺术奖。2011年,作品梼原木桥博物馆获艺术选奖文部科学大臣奖。
近年来,隈研吾在中国的项目包括长城脚下的公社·竹屋、瑜舍、三里屯·SOHO等。
文摘
序言
隈研吾这个名字,对于很多热衷于建筑和设计的朋友来说,绝不会陌生。他的作品,无论是日本国内还是国际舞台,都常常引发人们的思考和惊叹。这次终于有机会翻阅他的《建筑的声音》,虽然还未深入细读,但单单是触碰到这本书的质感,翻动书页时传来的细微声响,以及封面上那独特的留白和字体设计,就已经能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氛围。我期待在这本书中,能够跟随隈研吾的脚步,去探索那些隐藏在建筑中的“声音”。这“声音”究竟是指代什么?是材料本身的特性在时间流转中的低语?是空间结构在光影变化下的呼吸?还是建筑与自然环境相互交织时产生的共鸣?我猜想,这会是一场感官的盛宴,一次对建筑本质的深入剖析。我特别好奇,他会如何用文字来描绘那些我们通常只能用眼睛去感受的东西,如何将那些无形的“声音”转化为可以被理解和体悟的语言。这本书的出版,本身就如同一次建筑学的“声学实验”,在文字的维度里,重塑我们对建筑的认知。
评分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似乎越来越习惯于用碎片化的、速食化的方式去接触知识。一本厚实的、需要静下心来品味的图书,反而成了一种奢侈。而《建筑的声音》这本书,从它的命名就透露出一种沉静的力量。我并非科班出身的建筑师,但一直对那些能够触动人心、引发共鸣的空间有着天然的喜爱。我常常在旅行中,刻意去寻找那些在人群中脱颖而出的建筑,它们不一定宏伟壮观,但总能在细节处打动我。我好奇隈研吾在书中会分享哪些关于“声音”的案例,是那些古老的木结构建筑在风中发出的吱呀声,还是现代建筑中巧妙运用材料带来的微妙回响?我更想知道,他如何将建筑的“声音”与人的情感、与记忆、与文化联系起来。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建筑技术的书,更可能是一本关于如何感受世界、如何与环境和谐相处的生活哲学。我期待这本书能够带我走出屏幕,走进那些有“声音”的建筑,去聆听它们的故事,感受它们的存在。
评分对于一位在国际建筑界享有盛誉的建筑师来说,能够推出一本面向更广泛读者的图书,本身就是一件值得期待的事情。我接触过一些建筑相关的纪录片和访谈,隈研吾的作品总是带着一种独特的东方哲学韵味,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以及对材料的敬畏之心。我猜想,《建筑的声音》这本书,一定能够将这种理念贯穿始终。我特别好奇,他会将“声音”这个概念延伸到哪些层面?除了物理上的声响,是否也包含了建筑在时间长河中沉淀下来的历史回响?或是建筑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所发出的独特“语汇”?我想,这或许是一种超越了单纯美学和功能的思考,是对建筑作为一种生命体,在与环境互动中所表现出的某种生命力的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他会如何解读这些“声音”,又会如何引导读者去发现并欣赏它们。这不仅仅是对建筑的理解,更是对我们生活环境的一种更深层次的关照。
评分当我看到《建筑的声音》这本书的封面时,一种宁静而又充满想象的空间感扑面而来。我一直认为,优秀的建筑不应该仅仅是冰冷的钢筋水泥,而应该是有温度、有故事、有灵魂的存在。而“声音”,恰恰是能够传递这些无形特质的重要媒介。我期待隈研吾在这本书中,能够为我们揭示建筑的“声音”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又是如何影响我们的感知和情绪的。我很好奇,他会如何运用文字来描绘那些无声的“乐章”,又会如何将那些微妙的“回响”转化为我们能够理解和体会的语言。这本书或许会让我重新审视那些曾经走过、触碰过的建筑,发现它们隐藏的另一面。我也想知道,在当代建筑日益追求视觉冲击力的当下,隈研吾是否会通过“声音”这一概念,重新引导我们关注那些被忽略的、更加内在的建筑体验。这不仅是一次对建筑的探索,更可能是一次对我们自身感知能力的唤醒。
评分作为一名对设计和空间美学有着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隈研吾的名字早已如雷贯耳。他的作品总能以其独特的东方韵味和对材料的精妙运用而备受赞誉。这次,《建筑的声音》这本书的出现,无疑又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他设计世界的新窗口。我一直对“声音”这个概念在建筑语境下的解读充满好奇。在我看来,建筑不仅仅是视觉的艺术,它更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我猜测,隈研吾在这本书中,会将“声音”的概念引申到更广阔的领域,或许是建筑材料本身在时间和环境作用下发出的细微声响,又或许是建筑空间在光影流转、人们活动中所产生的动态之声,甚至可能是一种象征性的“声音”,代表着建筑所承载的文化、历史和情感的回响。我特别期待,他能够用他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描绘出这些“声音”的图景,引导我们去倾听那些隐藏在建筑中的故事,去感受那些被“声音”所赋予的生命力。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