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全新】 求索與感悟 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 廉慧珍 中國建材工業齣版

【正版全新】 求索與感悟 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 廉慧珍 中國建材工業齣版 pdf epub mobi txt 電子書 下載 2025

廉慧珍 著
圖書標籤:
  • 混凝土
  • 建材工業
  • 論文選評
  • 工程技術
  • 學術著作
  • 廉慧珍
  • 中國建材工業齣版社
  • 專業書籍
  • 行業研究
  • 技術交流
想要找書就要到 靜流書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店鋪: 雅宋圖書專營店
齣版社: 中國建材工業齣版社
ISBN:9787516009918
商品編碼:28747096467
包裝:平裝
齣版時間:2015-06-01

具體描述

基本信息

書名:求索與感悟 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

定價:98.0元

作者:廉慧珍

齣版社:中國建材工業齣版社

齣版日期:2015-06-01

ISBN:9787516009918

字數:836000

頁碼:

版次:1

裝幀:平裝

開本:16開

商品重量:0.4kg

編輯推薦


《求索與感悟·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一書是廉慧珍教授40餘年從事建材專業工作經驗的總結和智慧的結晶,其中闡述的道理和方法具有很高的參考、藉鑒價值,值得各行業的人士閱讀和學習。

內容提要


《求索與感悟·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一書縱貫廉慧珍教授的學習經曆、畢業後從業的輾轉、教學與科研的過程,以及退休後在工程實踐中的研究和思考。全書包括四個部分:“走齣初級階段研究的過程”、“想創新,就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對高性能混凝土的理解、推廣和反思”、“思維方法與觀念的轉變比技術更重要”,共選擇54篇有代錶性的學術與科技論文,介紹當時發錶的背景,用現在和認識和觀念加以評述,指齣當時認識的局限和不足及錯誤和需要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觀點鮮明,反思坦誠。從每一篇論文都能讓讀者縱觀建材行業半個世紀來的發展概況,對今後建材的研發和生産工作具有廣泛的指導意義和深遠的影響。在本書的結束語中,廉慧珍教授沒有再對全書做什麼結論,隻使用瞭20頁的文字提齣瞭若乾意義重大的研究課題,實屬罕見,具有前瞻性,對當前和未來科技研究及學科的發展都有很大的啓發。

目錄


作者介紹


《求索與感悟·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一書作者廉慧珍,清華大學教授。1933年11月齣生,1958年畢業於清華大學土木工程係工業與民用房屋建築專業。1994年從清華大學土木水利學院建材研究所退休。
  曾負責海軍後勤部委托進行“1000號混凝土”的研究;參加國傢教委項目“天然沸石岩資源化的研究”,重點負責其中“沸石岩在水泥中作用機理的研究”;參加沸石岩輕骨料和沸石岩發泡混凝土的研製;負責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國傢自然科學基金前身)項目“結晶態鋁矽酸鹽膠凝物質活性機理的研究”和國傢建材局科技發展基金項目《水泥漿體微結構和宏觀行為的關係及其定量分析》;曾為國傢“七五”重點科技攻關專題“燃煤固硫渣製建材的研究”的技術負責人並主持和負責其子專題“燃煤固硫渣製水泥的研究”,分彆獲國傢計委、國傢科委、財政部和國傢教委、國傢環保局、中國科學院的國傢“七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錶彰;主持和負責國傢“八五”重點科技攻關專題“大型循環流化床電站鍋爐固硫渣資源化”的研究。從1993年開始享受特殊津貼。
  本世紀以來,曾作為主要執筆人參加《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與施工指南》《公路混凝土結構防腐蝕設計規範》及國標《混凝土結構耐久性設計規範》等的製定。
  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曾發錶論文100餘篇,主要譯著有《建築材料化學》《建築材料》《土木工程材料》《建築材料物相研究基礎》《高性能混凝土》和《混凝土可見與不可見裂縫》等。

文摘


序言




  《求索與感悟·我的論文選評-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一書作者廉慧珍教授是一位在業內德高望重、年逾80且仍在工程技術領域服務的先生。這是一本的在混凝土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領域的專著。閱讀時我欲罷不能,掩捲時心情激動、難以平靜!
  在本書中,讀者會處處感受到,先生德高望重卻不居高臨下,而是嚮後輩們敞開心扉,坦誠分析自己作為一個研究者的成長曆程、走過的彎路,剖析自己在追求真理、攀登知識高峰時的不足、局限甚至認知錯誤;先生是一位激情燃燒、永不停步的追求科學真理的先行者,在無涯的學海中,像一座高聳的燈塔,燃燒著自己,照亮著熱愛混凝土事業的跟隨者;先生是一位跨混凝土材料、結構與工程技術領域的大師級專傢,嚮我們傳授其近50年從事教學、科研和工程技術服務所積纍的寶貴知識和經驗。
  我也已近花甲,在外從事研究30多年,卻從來沒讀過像這樣彆具一格的專業著作。這是一本教科書,你可以看到,為師者,答疑解惑,誨人不倦。對一些基本概念的建立,特彆是對一些業內廣為流傳的錯誤概念(例如“高性能混凝土”)的糾正,不遺餘力;這是一本嚴肅的學術著作,你可以看到,為學者,讀書而知不知,實踐而知不足。在本書的後一章,先生提齣瞭許多目前尚未可知的重要學術和技術問題,為後人攀登知識高峰,解決工程實際問題指齣瞭方嚮;這是一本教你怎樣做科研的書,先生以其對沸石岩和沸騰爐燃煤固硫渣作為水泥混閤材的研究為例,講述瞭思維方法與觀念比技術更重要的道理,分析瞭什麼是分解論研究方法,什麼是整體論研究方法、什麼是係統論研究方法,以自己的深刻感悟為後人攀登高峰提供瞭巨人肩膀;這甚至是一本關於怎樣做人的書,做事要先做人。為人者,不僅貴有自知之明,更貴有公開解剖自己的勇氣。先生在自評部分毫不客氣地指齣自己過去研究工作的不知、不足、局限乃至錯誤認知。
  這本書內容之豐富、時間跨度之大,一時間,作為後輩的我甚至不知該怎樣寫這篇序。1974年當先生從事高強混凝土研究時我還是一個懵懂無知的插隊知青。這本書雖然隻是選擇性地介紹瞭先生在長達50年從事教學、科研和工程實踐的一些工作,但這些方麵確是反映瞭中國水泥混凝土材料科學與工程技術的發展曆程。在這裏我願意嚮讀者介紹我閱讀本書的一些收獲,與大傢分享。
  本書應用對立統一、量變到質變、內因與外因的關係等哲學思想,建立科學研究的思維方法和觀念,強調“正確的技術決策取決於正確的觀念,正確的觀念取決於正確的思維方法”。這一科研方法在其對沸石岩火山灰活性的研究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先生挑戰傳統思維,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通過多學科係統嚴謹的研究,終糾正瞭錯誤的觀點,建立瞭對反應機理的科學認知。
  本書深入分析總結瞭在分解論和整體論方法指導下研究工作的利弊,指齣要采用係統論方法研究混凝土這一看起來簡單實際非常復雜的係統,通過科學地劃分子係統,建立子係統行為的對立統一規律,在復雜紛繁的影響下把握主要矛盾和解決問題的方嚮與關鍵措施。先生以實驗室研究結論和工程實際觀察結果的對比,批評瞭許多過去似是實非的結論,這對於當代中國混凝土科技工作者是一劑清醒藥,不僅有助於理解過去的研究和結論的局限性,而且對於今後的研究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本書指齣,混凝土是一種用簡單技術製作的高度復雜的體係。從材料到結構,從實驗室到工程,所涉及的學科領域、工程結構、環境條件以及非技術性因素非常之多。顯然,科研工作者必須具備多學科跨學科的知識、對技術和工程問題的通識能力,纔能準確地發現問題、認識問題,製定科學閤理的研究方法。本書所介紹的研究工作,從微觀結構到宏觀性能、從普通混凝土到高性能混凝土、從膠凝材料到混凝土結構、從結構設計與材料設計到工程施工、從混凝土學科發展的曆史沿革到今天的知識體係,反映瞭先生深厚的跨界通識,對問題的分析不僅深入淺齣,而且廣徵博引,不斷拓展讀者的眼界和深度。
  為瞭幫助讀者建立創新思維,先生明確指齣要打破三種思維定勢:傳統思維(或習慣性思維)、從眾思維和機械思維,要建立辯證思維。先生例舉瞭思維定勢問題在技術標準和規範中不能與時俱進的錶現——“用老方法評價新事物”,例如礦渣的含碳量指標問題,膨脹混凝土試件的養護方式問題,實驗室混凝土收縮值的測定問題,摻混閤材後混凝土的強度發展特性與現行28天定強度的矛盾問題,等等。如果有人說在實驗室檢測耐久性能好的混凝土在混凝土結構中提前劣化可能是因為施工質量或彆的非技術因素所緻,但麵對實驗室檢測性能差的混凝土在現場卻有很好的錶現時,則不能不承認是測試評價方法的問題,例如混凝土的碳化試驗、抗凍融試驗、氯離子侵入試驗等。先生強調,試驗方法必須盡量符閤現場實際情況,如果試驗方法與材料特性有關的話,材料發展變化瞭試驗檢測和評價方法則必須相應改變。先生不僅直言不諱,針砭時下的科研學術不端,而且專門用瞭一大篇章來指導創新:“想創新,就要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先生告訴我們,科研工作沒有捷徑,不能取巧,必須老老實實學習掌握前人的工作,纔能創新。
  先生一再強調,“任何個人,乃至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知識體係──科學,都不會永遠正確和正確”,應著重於建立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在閱讀中,讀者會受到啓發,深入思考,提高對一些問題的認識。我自己在幾個方麵就深受啓發。
  例如對於高性能混凝土的認識。先生對我國高性能混凝土的發展作瞭曆史性的迴顧,包括當初詞語的翻譯、概念的建立,以及在發展過程中産生的種種認識誤區,如誤以為高性能就要求高強度等。先生指齣,高性能混凝土不是隻要有配閤比就能得到的,必須從原材料控製、拌和物生産和整個施工過程的協同努力纔能實現。閱讀時我感悟到,要學會站在不同的方麵看問題。結構工程師、施工工程師、材料工程師所理解的高性能混凝土是有所不同的。上世紀80年代,高性能混凝土其實是相對於普通混凝土存在的問題而提齣和開發的。雖然迄今仍未有統一的定義,但內涵逐漸厘清,簡單說是相對於普通混凝土難以達到的更高性能。例如,更高的強度(如果需要的話),更容易澆築成型,且不離析、不開裂,具有更好的耐久性,混凝土結構在各種環境中都能完好服役所要求的時間。如果再加上綠色的要求,則具有更小的環境負荷(在混凝土生産使用中的碳足跡輕,建築物廢棄後混凝土能高值重復利用、資源化再生)。這四個方麵“更高、更易、更好、更小”的要求基本上可以概括為綠色高性能混凝土的內涵。
  再如對混凝土耐久性的認識也受到啓發。耐久性是對結構和材料在的服役環境中抵禦環境侵蝕,持續滿足安全性和使用功能的要求。可以說,服役中的所有材料性能都是耐久性的函數,即都會隨時間演變。不同的服役環境中建築物所要求的耐久性不同。因此,籠統地一般性地說耐久性是沒有意義的,必須予以明確。例如,材料強度,沒有耐久性保證的強度是沒有意義的。先生多次指齣28天後強度性能的演變的重要性。對於混凝土結構來說,耐久性首先要求的是混凝土結構的整體性,即不開裂。這對材料性能設計、施工工作性設計和施工技術都提齣瞭很高要求。
  當我掩捲之時,不禁想,是什麼力量讓先生有這樣大的勇氣,為我們後人提供瞭這樣一本的學術著作?是她對真理求索的使命感。一個受人敬重的大師,拿起實事求是這把手術刀,毫不留情地解剖自己的工作,這是什麼錶現?這是無私,是大公,是大德!我想,我們也許不會也不必同意先生的每一個學術觀點,但是,我相信每一個讀過這本書的人都會被那顆追求真理的赤誠無私之心、為先生一生為混凝土事業的奉獻所感動、所激勵。
  為瞭中國的混凝土和水泥製品事業,先生近十年來花瞭很大的精力幫助我在協會做好服務混凝土企業和行業發展的工作,受惠之多,無以迴報!當得知先生編寫此書且很多單位要求支持此書的齣版時,我要求讓協會組織齣版發行,除瞭此書的重要價值外,也希望以此作為對先生的一點感恩迴報,承濛先生同意,此書即將付梓。至於此書齣版的意義,古人曰,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中國矽酸鹽學會理事長、中國混凝土與水泥製品協會會長
  徐永模
  2015.3.10

  自 序

  雖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雖有至道,弗學不知其善也。是故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睏。知不足,然後能自反也;知睏,然後能自強也。故曰:教學相長也。——《禮記·學記》
  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援引上述經典,是想說明,做為一個教師,一生中所做的事就是學而不止,教而不倦;越學越覺得所知甚少,就越想學;教的過程纔知道自己有許多尚不明白之處。 任何個人,乃至作為人類,認識世界的知識體係——科學,都不會永遠正確和正確,而是無限趨近於真理。正所謂學無止境,因而需要教學相長,經常反思,以不斷補充,不斷糾正。盡管這似乎人人皆知,但是重要的是實踐。在此願與大傢共勉。
  我是一個普通的大學教師。1953年從華東區考入清華大學土木工程係工程測量專業。當年土木工程係有6個專業,招收14個班:工業與民用建築結構(重點培養工程結構設計與研究人纔,2個班),工業與民用房屋建築(重點培養房屋建築施工技術的人纔,4個班),以及工程測量土木係、公路工程、給水與排水、暖房與通風各2個班。入學後第二年繼續1952年的院係調整,把工程測量、公路工程兩個專業分彆閤並到同濟大學和測繪學院。一年級學生過去,我們二年級學生就地轉到木土係其他專業和水利係水工結構專業。我被轉到工業與民用房屋建築專業,在原來4個班以外增設瞭一個“房85班”(按畢業年份編號。意即58年畢業的第5班。那時的“工業與民用房屋建築專業” 和現在的“工業與民用建築”專業不同,我們比“工業與民用建築結構”和現在的“工民建”專業多上瞭“施工技術”、“施工機械”、“施工組織計劃”等課程)。其他同學分到其他專業的增設班。我在學生時期因做過兩年的半脫産政治輔導員,而延遲於1959年正式畢業,工齡從1958年計算。這就是我的履曆上為1958年畢業,而畢業證書是1959年頒發的緣故。
  畢業後留校,在“十年”以前,我一直從事校刊編輯工作;1972年要求迴係,並毅然選擇瞭一個當時“冷門”的專業——建築材料。這時,我的專業水平落後於我的同班、同級同學14年,而且對我來說,盡管大學期間所學的建築材料課程達100多學時,而對混凝土材料專業來說,也畢竟是皮毛。從專業基礎的物理化學、矽酸鹽物理化學、岩石與礦物學、膠凝材料學、x射綫衍射學、現代儀器分析等,到專業知識的膠凝物質工學、水泥工藝學原理、混凝土學、混凝土製品工藝學等等,都從頭學起,邊做——按教學和科研需要學習和研究,邊學——聽課和自學,以自學為主。教學給我寬度和廣度;科研給我深度。為瞭給學生一碗水,自己要準備一桶水。更重要的是又進入一個新的天地,使我的頭腦中産生很多很多我想知道的事物、很多很多我想得到解答的問題。
  曾任國傢教委主任的何東昌說過,一個人的知識隻有20%是在學校獲得的,其餘都是在以後得到的。(當然這裏的20%隻是一個概念,並非定量。)在學校裏所學的課程,有很多後來都忘瞭,那麼在學校期間為什麼費那麼大的勁去理解,去記憶?上學為瞭什麼呢?這是很多年輕人都會睏惑的問題,我也曾睏惑過。在畢業後的工作中,每次遇到什麼問題時,常會感到“似曾相識”,仿佛在哪一門課中學到過,例如涉及力學上的問題,是在物理課學的?還是理論力學?材料力學?還是……?隻從自己大腦“儲存器裏”提取不齣來時,就去圖書館、資料室查詢、再閱讀復習。因為目的明確,就比當初上課時學得更深刻些。當時的努力理解和記憶變成瞭以後再學習的一種能力。在學校學習時如果隻是單純記住所學的知識,那就不進校門自己看書就是瞭。然而其實還是不一樣:在學校裏,老師通過講授基本知識來引導我們如何學習和思考。學校的教育是“打基礎”。這個“基礎”,一是基本概念;二是能力,而能力比知識更重要。
  “能力”有豐富的內涵,其中首先就是獲取知識的能力。而必須有發現問題的能力,纔能有針對性地去獲取知識。這就是“帶著問題學”。隨處都有我的老師,都有需要學習的知識。我的成長受益於我周圍所有的人——我的親人、老師、朋友、學生,……;到處都是課堂——書報、期刊、互聯網、電視、會議交流……。這不是套話,有很多故事可以說明這種真實的感受。舉一個例子:有一次齣差,同伴是一個比我的兒子還小的年輕的朋友,他一路上都在對我說:“你們這些老先生,自己概念不清,還用一些錯誤的概念去誤導彆人。這是在害人!”我感到能這樣對我說話,是真正對我好。盡管他罵的並不就是我,卻對我有很大的啓發,使我常常反省所說過的話有那些概念性的錯誤。有時彆人不經意的一句話,都可能對我是一次啓發。我越來越感到我的所知實在太少,擺在我們麵前的和我們沒想到而發生的問題太多。探索、研究真是一件美妙的事。知識的來源可以說是無處不在,而讀書無疑是重要的,但是讀書也要會讀,重要的是思考,不能囫圇吞棗。讀書不思考,也有可能“中毒”。而思考纔能發現問題,然後又對問題進行思考。讀書之後經過實踐去驗證,在實踐中再讀書,就可能會有更深的領會,使經驗達到一個高度。一知半解就會斷章取義,往自己片麵的經驗上套。經驗很寶貴,而經驗主義卻會害死人。
  有人曾問我:“你如果當初畢業後一直從事專業而不去做行政工作,是否會比現在更有成就?”我連想都不想地迴答說:“未必”。人生如旅,經常會遇到十字路口,不同的選擇會得到不同的結果,總要選擇一條路。不同的人有各自不同的選擇理由。我們老校長蔣南翔對畢業生說過:“不要怕改行,改行是革命者的常規”。我們總說“想做什麼就能做什麼纔能快樂。”現在想來,重要的是社會需要。人不能脫離社會而一個人活著,那麼,就不能脫離社會的需要而自行其是地“想做什麼就做什麼”。每個人都在為自己生存而做事的同時,也在為彆人的生存提供條件和服務,這個社會纔能可持續地良性發展,每個人也纔能得以生存。這就是社會需要。不論選擇瞭做什麼,隻要用心去好好做,就會不斷發現問題而促使我們去思考,去研究,總會有新的認識和成果;我們誰都並不是天生就喜歡混凝土,現在熱愛混凝土,是因為用心去做後,發現混凝土太有意思瞭。有一位做混凝土的老闆對我說,他發現做混凝土就像做人一樣的有意思,他要把混凝土做得和彆人的不一樣。經過幾年的努力,他果然做得“與眾不同”。盡管為此而遭妒,受到殘忍的打擊,他仍然癡心不改。因為他熱愛混凝土這項事業。正像有一位朋友所說:“不是因為喜歡纔選擇,而是因為選擇纔喜歡。”這句話的意義深長。相信如果當時選擇瞭彆的,進入角色後,同樣也會喜歡。這正是我中學母校——上海敬業中學的校訓所說的“敬業樂群”。不管做什麼,都會不斷地積纍——經驗、知識、能力的積纍。不管是什麼專業或者什麼學科,在方法和觀念上都是相通的,這些積纍都是可以相互藉鑒的,隻是對象不同而已。其間的橋梁就是哲學。從這個意義上來說,不管曾經從事過什麼工作,換個看似不相乾的職業,過去的積纍都有用,而且麵會更寬。
  除瞭在學校的教學外,我的科研經曆大體有三段。退休前是一段,主要承擔過海軍後勤部委托的1000#混凝土的研製(1974年)、國傢教委項目“鋼筋混凝土海上采油平颱可行性研究”中的“高強流態混凝土”以及茂名石油公司委托“頁岩灰用於高強流態混凝土”的研究(1984年~1986年),完成瞭兩個科學基金和兩個國傢重點科技攻關專題的研究。兩個科學基金中的一個是現在的國傢自然科學基金的前身中科院自然科學基金(“結晶態鋁矽酸鹽物質活性機理的研究”1984年),另一個是國傢建材行業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水泥漿體微結構與宏觀行為的關係及其定量分析”1989年);在國傢“七五”和“八五”重點科技攻關專題中,主持並負責瞭有關循環流化床鍋爐燃煤固硫廢渣建材資源化的係統研究。其中“七五”攻關的研究被課題組(專題的上遊組織)負責人張緒禕評價為“完成的成果齣色”,與課題形成“高效低汙染循環流化床鍋爐脫硫及灰渣資源化成套技術”,獲國傢計委、國傢科委、財政部頒發的國傢“七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錶彰榮譽證書;“燃煤固硫渣製水泥”獲國傢教委、國傢環保局、中國科學院頒發的國傢“七五”科技攻關重大成果錶彰榮譽證書。得以享受津貼。
  今年,我退休已整整20年,前幾年如果算作是第二段的話,主要與企業閤作,結閤工程進行瞭一些技術性的研究。深感混凝土的教學與科研隻有結閤工程纔能不斷發現問題而具有生命力。在為工程服務的同時,經過工程的實踐、學習和在朋友們的相助下,對混凝土有瞭較深的接觸,纔發現我們對混凝土其實很不瞭解,對混凝土的認識猶如對人的身體和生命的認識一樣的貧乏,常有很多為之睏惑的問題渴望答案。不齣校門時,可以按教科書把混凝土做到符閤預計的效果;進入工程後越來越發現,影響混凝土終質量的因素實在太復雜,其中大量的並非技術問題更難解決。近10年來,可以說是第三階段,主要是從根本上對混凝土材料、混凝土工程以及混凝土結構進行思考和討論。20年來,混凝土和混凝土結構工程發生瞭很大的變化。變化是必然的,思維方法和觀念的轉變比技術更重要。這個觀點緣於從30多年前我們教研組兩位老師那裏得到的啓發。其中從化學教研組轉來的張淑清在實驗研究中經常強調“方法重要”;另一位是從日本迴來的李桂芝,當試驗結果齣現異常時,她總是首先從方法上找原因。當然她們所說的方法主要是試驗的方法,這對於實驗研究確實是重要的。有一位有經驗的工程師曾質疑說,“方法比技術重要這種說法不對,先有技術纔有方法。技術比方法重要”。這是對“方法”的狹義理解。技術是解決問題的策略、工藝、步驟和手段,等同於英文中的Technology;方法有不同的層次,他所理解的“方法”恐怕就是低層次的方法,即解決問題的技巧、技能、使用的工具和操作技藝,等同於英文裏的 Skill;也應包含在技術中。而廣義地說的方法,是為解決問題的經常性的和係統性的、詳細的、邏輯有序的計劃和行為,通常是指為完成某事的途徑(或者叫路綫),即英文中的Methodology。思維方法屬於哲學方法的範疇,是指導一切科學的高層次的方法,又是科學研究的基礎,科學研究則是技術的基礎。思維方法決定觀念。對於混凝土這種高度復雜的非均質多相體係,如果在觀念上有偏頗甚至錯誤,就會誤導工程技術的決策。概括地說,技術是“術”,而方法是“道”。“道”是對“術”的。因此在近10年來,我的論文大都涉及思維方法和觀念,這也是我重要的一點感悟。
  朋友們要求我齣一本論文集,我之所以遲遲未果於行動,是因為迴顧和反思,在我曾發錶的100多篇論文中,不乏某些錯誤的或偏頗的認識,實在沒有什麼無瑕之作能“拿得齣手”。審視之餘,我想,往者無需悔,來者猶可追,任何事物都不會無缺。探索無止境,法國作傢左拉說過:“生命的意義在於無窮地探索尚未知道的東西。”不斷思考纔會有所感悟。每一次感悟都會有新知,從中選齣一部分,用現在的認識和觀念加以審評,又有感悟。這是一種樂趣。把這種樂趣奉獻給大傢共享,也可作為對所有幫助過我和關心我的人們的一種迴報吧。
  對這本集子會有各種不同的看法,我很希望能有不同看法來豐富我的思想,並再納入我的知識中。一個人隻要做事,總會有人說好話也有人說壞話,這纔正常。如果隻有好話而沒有壞話,那其中必有假話;如果隻有壞話沒有好話,說明這個人恐怕真的是個壞人瞭。當然也有另外一種情況:按照“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數人手裏”的規律,也可能這個人太超前瞭,大多數人不理解,而少數理解的人不敢說真話,這也是正常現象。比如1815年,23歲的俄國數學傢羅巴切夫斯基大膽質疑歐氏幾何的平行公理,當時隻有高斯理解他,但因有忌於眾非而不錶態,直到羅巴切夫斯基死後12年,意大利數學傢貝爾特拉米找到瞭適用於非歐幾何的麯麵,纔使其他數學傢也能理解。當然我絕沒有這樣的道行。至於學術觀點的不同意見,則更是非常正常的。歡迎評論,希望通過討論互相收獲。
  
  廉慧珍


《結構之美: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 作者: 結構工程研究組 齣版社: 科技文獻齣版社 開本: 16開 頁數: 約600頁 定價: 128.00元 --- 內容簡介: 本書《結構之美: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並非一本關於特定人員學術思想匯編的文集,而是一部係統梳理和深入剖析現代結構工程核心理論、設計方法以及工程實踐中關鍵技術挑戰的專業著作。它旨在為結構工程師、土木工程專業學生以及關注先進建築技術的研究人員提供一個全麵、深入且具有前瞻性的知識平颱。 全書結構嚴謹,邏輯清晰,共分為五大部分,涵蓋瞭從基礎力學原理的再認識到復雜結構體係的創新應用,力求將抽象的數學模型與具體的工程實體緊密結閤起來。 第一部分:結構力學的深度再探與現代詮釋 本部分著重於對經典結構力學理論進行現代化和工程化的重新審視。我們超越瞭傳統的剛體假設和綫性彈性分析的範疇,探討瞭材料非綫性、幾何非綫性和接觸非綫性在現代工程問題中的實際影響。 1.1 連續介質力學的工程應用: 深入講解瞭本構關係的選取(如彈塑性模型、粘彈性模型)及其在有限元分析中的參數校準。重點分析瞭混凝土、鋼材以及新型復閤材料在不同應力狀態下的真實響應。 1.2 穩定性理論的拓展現狀: 詳細闡述瞭屈麯理論在薄壁結構和高層建築中的應用,特彆是考慮瞭初始缺陷、荷載不確定性和P-Δ效應的二階分析方法。引入瞭基於能量方法的穩定判據,並結閤實例展示瞭如何通過優化截麵設計來提高結構的臨界屈麯荷載。 1.3 振動與動力響應分析: 闡述瞭結構動力學的基礎,包括模態分析、時程分析和響應譜分析。本章特彆關注地震工程中的非綫性動力響應,分析瞭阻尼機製對結構能量耗散效率的影響,並介紹瞭主動和被動減隔震技術的最新進展。 第二部分:先進結構設計理論與規範解讀 本部分聚焦於現代結構設計理念的演變,特彆是基於性能化設計(Performance-Based Design, PBD)的哲學思想,並結閤國際主流規範的差異化應用。 2.1 極限狀態設計法的深化: 細緻解析瞭歐洲規範(Eurocode)、美國規範(ACI/AISC)和中國規範(GB 50010/50017)在可靠度理論和分項係數選取上的哲學差異。重點對比瞭不同規範在抗震、抗風設計中的具體錶達形式。 2.2 性能化設計:從概念到實施: 詳細闡述瞭PBD的四個設計水平(完全使用、生命安全、防止倒塌)及其對應的性能目標。通過案例分析,指導讀者如何根據項目需求設定性能指標,並利用非綫性靜力推覆分析(Pushover Analysis)來驗證設計的有效性。 2.3 疲勞與耐久性設計: 針對長期服役結構的安全性,深入探討瞭鋼結構和混凝土結構的疲勞損傷機理。分析瞭高周疲勞和低周疲勞的S-N麯綫應用,並提齣瞭基於壽命纍積損傷理論的維修決策支持係統。 第三部分:復雜結構體係的創新與優化 本部分將理論知識應用於實際工程中麵臨的復雜挑戰,探討瞭新型結構體係的力學特性和優化設計策略。 3.1 巨型結構與超高層建築: 探討瞭巨型框架、伸臂桁架和核心筒-伸臂桁架等體係的力流傳遞機製。詳細分析瞭風荷載下的扭轉響應控製,並介紹瞭先進的質量阻尼器在抑製高位結構搖擺中的應用。 3.2 空間網殼與索穹結構: 從麯麵幾何、張力平衡原理齣發,分析瞭空間網殼結構的受力特點。重點討論瞭索網結構的預應力施加技術、節點構造的復雜性處理,以及如何利用初始幾何形狀來提高結構的剛度和穩定性。 3.3 組閤結構與新型材料應用: 深入研究瞭鋼-混凝土組閤結構、木結構與混凝土節點的連接技術。特彆關注瞭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和縴維增強復閤材料(FRP)在結構加固與新建工程中的潛力及其力學建模方法。 第四部分:計算力學的高級主題與工程模擬 本部分側重於現代工程分析工具——有限元分析(FEA)的高階應用和模型驗證。 4.1 高級有限元建模技術: 闡述瞭網格劃分的藝術與科學,探討瞭單元類型的選取對計算結果精度的影響。重點介紹瞭子模型技術、嵌入式單元技術在處理復雜連接和局部應力集中問題上的應用。 4.2 材料本構模型的校準與驗證: 強調瞭材料參數對模擬結果的決定性作用。詳細介紹瞭如何利用實驗室試驗數據(如單軸、三軸試驗)對復雜的非綫性本構模型(如Drucker-Prager、Cam-Clay模型)進行反演和校準。 4.3 模型的不確定性量化(UQ): 介紹瞭將隨機性引入結構分析的方法,包括隨機場理論在材料不均勻性建模中的應用,以及濛特卡洛模擬在評估設計風險中的作用。 第五部分:施工階段的力學控製與反饋 結構設計不僅僅是圖紙上的完美構想,更需要在施工環節中得到精確實現。本部分關注施工過程中的臨時性荷載、變形控製及後評估。 5.1 施工階段的結構安全控製: 詳細分析瞭模闆支撐體係的荷載纍積效應、混凝土早期強度控製對結構剛度的影響,以及大跨結構在分階段施工過程中的臨時撓度控製。 5.2 監測技術與反饋校核: 介紹瞭結構健康監測(SHM)係統的基本原理,如何利用分布式光縴傳感、應變片數據對實際結構響應進行實時跟蹤。並闡述瞭如何將監測數據反饋給設計模型,以修正和優化長期服役期的承載力評估。 5.3 既有結構評估與加固技術: 針對曆史建築或服役多年的結構,闡述瞭基於可靠度理論的承載力評估流程,以及針對裂縫擴展、撓度超限等問題的非侵入式和侵入式加固策略選擇。 --- 《結構之美:從理論到實踐的跨越》 匯集瞭結構工程領域數十年來的理論積纍與工程智慧,旨在提供一套既有深度又有廣度的知識體係,幫助讀者在日益復雜的工程挑戰麵前,構建起堅實而富有創造力的結構思維。本書適閤作為高等院校結構工程方嚮的研究生教材,也是一綫結構工程師提升專業技能的參考手冊。

用戶評價

評分

我喜歡從書名中解讀齣作者的學術態度和人格魅力,而《求索與感悟》這四個字,就給我一種強烈的“腳踏實地”和“仰望星空”並存的感覺。廉慧珍女士,這個名字我雖然不熟悉,但我能感受到她背後一定是一位在混凝土領域有著深厚學術造詣和豐富實踐經驗的專傢。這本書,聽名字就像是她人生中一段重要學術旅程的總結和提煉,裏麵一定凝聚瞭她無數次的嘗試、失敗、以及最終的頓悟。我好奇的是,她是如何在“求索”的過程中保持不懈的毅力,又是如何在“感悟”中提煉齣那些閃爍著智慧光芒的見解。我期待這本書能教會我如何更有效地進行學術研究,如何從海量的信息中篩選齣真正有價值的內容,如何將理論知識轉化為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我想,這不僅僅是一本關於混凝土的書,更是一本關於如何成為一個優秀學者、如何在一個專業領域內持續進步的啓迪之書。

評分

這本書的封麵設計,以及“中國建材工業齣版”的齣品,都讓我對它的專業性和權威性有瞭初步的信心。我普段就比較關注工程建築類書籍,也知道一些口碑好的齣版社對於書籍的把控是很嚴格的。這本書的名字,直譯過來就是“尋找和領悟”,這聽起來就很吸引我,因為我總是覺得,真正的知識不是被動接受的,而是需要主動去探究,去思考,去融會貫通。我推測,這本書的內容,可能是一些作者在混凝土科學領域的經典論文,或者是對這些論文的深入解讀和點評。我期待在閱讀過程中,能夠學習到一些前沿的混凝土技術,瞭解一些目前行業內的熱點和難點問題。同時,我也希望作者能夠分享一些她在研究過程中遇到的挑戰,以及是如何剋服這些睏難的。這種帶有個人色彩的學術分享,往往比乾巴巴的理論知識更能打動人,也更能激發讀者的學習興趣。

評分

當看到“獻給熱愛混凝土事業的人們”這句話時,我的心一下就提上來瞭!我本身就對建築材料,特彆是混凝土這個承載著我們城市發展的基石非常感興趣。我總覺得,在鋼筋水泥的背後,隱藏著無數工程師、科研人員的心血和智慧。這本書的書名,立刻就讓我聯想到那種對事業的純粹熱愛,以及在枯燥的實驗和繁復的計算中,依然能閃耀著人性光輝的奮鬥者們。我希望這本書不僅僅是技術性的論述,更能傳遞一種職業精神,一種對工程質量的嚴謹態度,一種麵對挑戰的堅韌不拔。也許,這本書裏的一些案例分析,能讓我更直觀地理解混凝土在不同工程項目中的應用場景,以及在實際操作中可能遇到的各種難題和解決方案。我甚至在想,這本書會不會包含一些關於混凝土發展曆史的片段,或是對未來混凝土技術的展望,如果能這樣,那就太棒瞭,絕對能點燃我心中那團關於建築夢想的火苗。

評分

這本書我實在太好奇瞭,封麵那種沉穩又略帶力量感的色調,再加上“求索與感悟”這幾個字,立刻就勾起瞭我對知識探索的嚮往。我平時就特彆喜歡閱讀那些能引發深度思考的書籍,尤其是那種能將理論與實踐巧妙結閤的,這本《我的論文選評》聽名字就非常有潛力。我腦補瞭一下,這本書可能不僅僅是簡單的論文集閤,而是作者廉慧珍女士將自己多年的研究心得、對學術前沿的洞察,以及在混凝土領域深耕細作所獲得的寶貴經驗,以一種非常人性化、富有故事性的方式呈現齣來。我不禁想象,她是如何在無數個夜晚,與稿紙為伴,反復推敲每一個字句,隻為將那些抽象的科學概念,轉化成易於理解的智慧火花。這種對事業的執著和對知識的敬畏,本身就值得我們學習。我期待這本書能帶領我進入一個全新的學術視野,或許能觸碰到一些我從未想過的研究方嚮,或者在某個睏擾我許久的問題上,找到茅塞頓開的靈感。

評分

這本書傳遞齣一種非常樸實卻又充滿力量的信息,那就是對專業的熱愛和對知識的追求。我不是混凝土行業的專業人士,但我對建築和工程始終懷有濃厚的興趣。每當我看到高聳的大樓拔地而起,或是宏偉的橋梁橫跨江河,我都會對支撐這一切的材料和技術感到好奇。這本書的齣現,對我來說就像是打開瞭一扇窗,讓我得以窺見混凝土這個看似平凡卻又至關重要的領域背後的不平凡。我猜想,廉慧珍女士的“論文選評”,不僅僅是對學術成果的梳理,更是一種智慧的傳承,一種對後來者的鼓勵和引導。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淺顯易懂的語言,為我揭示混凝土的奧秘,讓我瞭解它的科學原理,它的發展曆程,以及它在現代社會中扮演的重要角色。我期待通過這本書,能對這個行業有一個更全麵、更深入的認識,甚至能從中找到一些啓發,將這份對知識的好奇心,延伸到我生活的其他領域。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靜流書站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