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脱一劫的乔治 现在我来说一说加拉帕戈斯群岛的近况。
20世纪90年代,加拉帕戈斯群岛发生了一起事件 ,起因是海参,所以这次事件又被称为“海参战争” 。
当地渔民们叫喊着要“致乔治于死地”,企图占 领达尔文研究所,杀死饲养的动物。觉察到危险的研 究所工作人员悄悄地把乔治搬上货车运走,放在乔治 房间里的是它的替死鬼。
在亚洲**,海参是一种强身健体的补品,价格 很高。以前,加拉帕戈斯当地人均一年的收入只有 1600美元,但现在打捞这种生活在浅滩的生物,** 就能赚几百美元,于是渔民们拼了命地捕捉海参。
殊不知,海参有“海洋蚯蚓”的称号,能够净化 海底泥沙,是维持加拉帕戈斯生态环境的无名英雄。
海参不会咬人,渔民们轻而易举就能抓到,然后 放在岸边的油桶里,撒上盐晒干。与此同时,当地人 还滥砍滥伐美化海岛环境并且能够净化大海的红树林 ,为的只是获取生炉子的柴火。
于是国立公园管理局将海参列为禁捕动物。但海 参长得难看,数量又多,人们很难把它跟“珍稀动物 ”联系起来,官方的命令显得很没有说服力。就这样 ,矛盾产生了,渔民们自然将愤怒的矛头指向了加拉 帕戈斯自然的象征——寂寞乔治。
现在,加拉帕戈斯海域有巡逻船监视,可是非法 捕捉海参的渔船仍旧在活动。
我希望日本的食品制造商别把获取海苔的如意算 盘打到加拉帕戈斯群岛去,因为海苔是海鬣蜥的粮食 啊。乔治现在怎么样? 当读到报纸中“寂寞乔治不再孤单”的标题时, 我还以为品塔岛上又发现了别的象龟,可是读下去却 发现不是这么回事。科学家们研究了伊莎贝拉岛的象 龟基因,发现伊莎贝拉岛有携带品塔岛象龟基因的雄 象龟。
人们当初不知道加拉帕戈斯群岛每个岛的象龟各 不相同,他们到处抓象龟,又随手丢弃,产生了杂交 品种。
这次科学家们发现的是雄象龟,如果能够找到携 带品塔岛象龟基因的雌象龟,那么它和乔治生下品塔 岛象龟的概率将是75%。如果让它们反复交配,就能 生出无限接近纯种品塔岛象龟的小象龟。
科学家们认为,伊莎贝拉岛的象龟本来就是品塔 岛象龟的近亲(伊莎贝拉岛象龟又分5个亚种,其中 沃尔夫火山地区的象龟与品塔岛象龟血缘关系*近) 。现在,在乔治的饲养场里,还饲养着两只沃尔夫火 山地区的雌象龟。
话说回来,在自然保护的领域里,人类不能人为 制造杂交品种。除了有伦理问题之外,还有可能产生 “异种交配”的缺陷——出生的小龟体质差或者没有 繁殖能力。
实际上,达尔文研究所也做了实验。科学家们尝 试让不同品种的象龟交配,结果产生的卵几乎全是无 精卵,孵化出的小海龟30%以上患有白化病,早早就 夭折了。所以,即使乔治和雌海龟生下了小象龟,继 续繁殖下去的希望依旧很渺茫。不知道乔治知不知道 这件事,也可能它压根儿不想生儿育女。
人们发现乔治的时候,它已经五十多岁了,正当 壮年,却和饲养场里的雌象龟见了面就打架,*谈不 上交配了。
“乔治该不会讨厌雌性吧?”“难道没有别的雄 象龟跟它抢雌象龟,它就不交配?”就在人们议论纷 纷的时候,奇迹出现了12008年7月,和乔治一起饲养 的两只雌象龟中的一只生下了9个蛋,其中6个被踩碎 了或是有了裂痕,剩下的3个被放进了孵化器。几天 后,另一只雌象龟也生了蛋,所以*终有16个蛋放进 了孵化器。人们期待着乔治子女的诞生,结果全军覆 没——没一个蛋孵出小象龟来。
这样的结果虽然遗憾,但也至少证明了乔治对雌 象龟还是“有意思”的。象龟寿命很长(2006年6月 死去的澳大利亚动物园的象龟“哈里艾特”活了170 岁),它们生命的计量尺度也跟人类**不同吧。
再耐心一点!科学家们于是静下心来等待。2009 年7月,一只雌象龟生下了5个蛋。这5个蛋又被放进 了孵化器,温度保持在29.5℃——龟类的性别由孵 化温度决定,这个温度设定能有65%的几率孵出雌性 小象龟来。科学家们翘首盼望:这下总该能瞧见乔治 的孩子了吧? 2009年2月12日是达尔文诞辰200周年,乔治的努 力也算是一份献礼吧。P141-144
《让孩子爱上科学的动物书(3)》内容介绍: 现在的猿还会不会变成人? 动物们怎么“找对象”? 长颈鹿的脖子是怎么变长的? 猛犸象是因为钻不进诺亚方舟才灭*的吗? 孩子们的脑子里总是有无穷无尽的问题,很多连 大人也不知道该怎么回答。儿童心理学家的研究表明 :好奇心推动孩子求知的重要力量。在满足好奇心的 过程中,孩子们逐渐学会独立思考,培养解决问题的 能力,知识面越来越广,头脑越来越聪明。
熊谷聪是日本**的科普读物作家,他热爱自然 ,喜欢动物,*热衷于培养孩子们探索大自然的兴趣 。在《让孩子爱上科学的动物书(3)》中,熊谷聪 和孩子们一起分享了奥妙无穷的生物进化过程,用浅 显易懂的文字和生动可爱的插图,一一解答了孩子们 的困惑和疑问,让孩子从小爱上大自然,成为一名小 小科家!
[日]熊谷聪,日本**科普读物作家、漫画家,著有《让孩子爱上科学的动物书1》《让孩子爱上科学的动物书2》《让孩子爱上科学的动物书3》《观察生物》《给动物学家准备的小小观察手册》《哺乳类观察手册》《蝙蝠观察手册》等作品。
前言
人和动物是怎么进化来的?
进化就是进步吗?
马德拉群岛上的独角仙为什么不会飞?
现在的猿还会不会变成人?
猛犸象是因为钻不进诺亚方舟才灭*的吗?
鲸鱼也有腿吗?
达尔文和华莱士同时提出了”进化”理论
被达尔文吃掉的三趾鸵鸟
都生活在亚洲,犀牛为什么长得不一样?
乘着“小猎犬号”去航海
爬得快的小海龟就能生存下来吗?
只有适应环境才能活下去
人的选择改变动物
一起来观察雀科鸣乌
没有被人吃掉的“活化石”
平家蟹为什么长着人脸?
为什么有白色的美洲黑熊?
长颈鹿的脖子是怎么变长的?
父亲的特征会遗传给后代吗?
为什么动物会有那么多不同的样子?
世界上**只短腿绵羊
动物世界中不可能发生的奇迹
生物的独特特征由什么决定?
从单细胞到多细胞
分裂和出芽产生下一代
为什么人类和狸的繁殖方式一样?
DNA有多长?
马和狐蝠原来是近亲
安乐蜥的有趣实验
来测测蝌蚪的尾巴
祖先**不一样,为什么后代很像?
“长不大”的动物们
以前的树袋熊和袋鼠长什么样?
动物们开的店
动物怎么“找对象”?
相亲相爱、互相帮助的动物们
植物如何传播种子
“栗子滚啊滚”实验
渡渡鸟和它的“遗孀”
狐蝠为什么打架?
松鼠和胡桃的约定
海獭为什么在巨藻上睡觉?
螈和蛇的“毒性”竞赛
鲨鱼的牙齿是由皮肤变成的
靠毒性幸存的袋食蚁兽
出发——去美丽的加拉帕戈斯群岛
以达尔文的名字命名的查理树雀
象龟的壳为什么不一样
仙人掌也在进化
一只叫“寂寞乔治”的象龟
乔治的兄弟姐妹为什么都灭*了?
象龟圆拱形的甲壳为什么会变成鞍形?
山羊和鲁宾逊
加拉帕戈斯群岛上的鬣蜥
“**鬣蜥”是“混血儿”
为什么会有粉红色的鬣蜥?
为了活下去.鬣蜥改变了样子
为了游泳,加岛鸬鹚抛弃了翅膀
加拉帕戈斯企鹅
灭*了的大海雀才是“企鹅”
长着蓝色脚的乌
火烈鸟怎么吃东西?
海狮和海狗
逃脱一劫的乔治
乔治现在怎么样?
肩负宣传重任的动物们
家畜、昆虫和外来植物对加拉帕戈斯的威胁
拯救加拉帕戈斯
结束语
附录类人猿和人类
我对市面上许多打着“科普”旗号的儿童读物感到失望,它们往往内容堆砌,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情感连接,读起来枯燥乏味。然而,这本讲述地球生命演化的历史书却完全不同。它以宏大的时间尺度为背景,却将焦点放在了每一个微小生命的诞生和挣扎上。最让我赞叹的是它对“进化”这一复杂概念的处理方式。作者没有使用刻板的树状图,而是设计了一个连贯的“时间河流”叙事,从最早的单细胞生物,到寒武纪的生命大爆发,再到恐龙时代的辉煌与谢幕,每一步过渡都充满了戏剧张力。我的女儿尤其喜欢那些关于海洋生物的篇章,那些奇形怪状的深海鱼类,配上幽暗、深邃的插图风格,仿佛真的带她潜入了万米深海。这本书的优点在于,它教会了孩子一个至关重要的科学思维——变化与适应。它没有简单地告诉孩子“恐龙灭绝了”,而是探讨了“为什么有些物种能活下来,而有些却不行”。这种因果逻辑的渗透,远比死记硬背知识点更有价值。它不仅是一本科普书,更像是一部关于生命韧性的史诗。
评分我通常对那些过度简化、内容流于表面的科普读物持保留态度,但这次的这本介绍化学基础知识的书,成功地颠覆了我的看法。它处理“原子”和“分子”这些肉眼不可见的概念时,采取了一种拟人化的叙事手法,让原本冰冷的化学元素拥有了鲜明的个性和行为模式。例如,将惰性气体描述为“喜欢独处的隐士”,将活泼的金属元素描述为“热衷于失去电子的慷慨大方者”,这种生动的描述极大地降低了理解门槛。书中对“酸碱度”的解释尤其精彩,通过一个彩色的pH试纸变色过程的插画,直观地展示了不同物质混合后产生的化学反应。我记得我们一起读到水分子如何通过氢键连接起来时,我甚至都感觉自己的化学记忆被刷新了。这本书的配色大胆而富有层次感,没有落入传统科普书的单调窠臼,给视觉带来了极大的享受。它成功地向孩子传达了一个理念:化学不是试管里冒出的奇怪气味,而是万物构成与相互转化的基本法则。
评分不得不说,这本关于基础物理和力学原理的读物,简直是为那些“爱拆东西”的小捣蛋鬼量身定做的“解药”。我的孩子正处于那个痴迷于“为什么会这样”的阶段,对一切事物运作的内在机制充满了无尽的好奇心。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从孩子日常生活中最常见、最熟悉的现象入手,比如跷跷板的平衡、皮球弹跳的高度、推拉门的省力技巧。然后,作者极其自然地引申出杠杆原理、动量守恒等物理学概念。我欣赏它对“实验”的推崇。书中提供了大量可以利用家中常见物品(比如橡皮筋、硬纸板、积木)就能完成的微型实验,让抽象的公式变成了可以亲手操作的现实。我们一起做了几次小小的“力学挑战”,看着孩子自己通过调整支点来平衡一个不规则物体时,那种成就感是无价的。它真正做到了“动手胜于空谈”。更重要的是,它培养了一种探索精神——遇到问题时,不再是抱怨或放弃,而是首先想“我该如何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我的想法?”这种实证精神的启蒙,对于未来的学习至关重要。
评分这本关于宇宙奥秘的绘本简直是点亮了孩子的好奇心火花。我一直觉得,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说,抽象的科学概念是难以理解的,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物理定律或天文学术语,而是通过一系列充满想象力、色彩鲜艳的插画,将遥远的星系、行星的运行规律,甚至是黑洞的神秘面纱,变得生动有趣。特别是关于太阳系八大行星的介绍部分,每一页的布局都经过精心设计,既有孩子们容易记住的口诀,又有对应行星独有的视觉特征——比如木星上那永不消散的斑斓风暴,火星上铁锈般的红色地貌。我的孩子现在每天都要抱着这本书不撒手,指着那些闪闪发光的恒星问我“爸爸,那里有没有外星人呀?”这种自发性的提问,比我硬塞知识点要有效得多。这本书的语言风格极其亲切,用词简单却富有韵律感,读起来朗朗上口,非常适合睡前亲子共读。它成功地搭建起一座从童真想象到科学认知的桥梁,让孩子在玩耍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了初步的宇宙观教育。看完这本书,我明显感觉到孩子看夜空的眼神都变了,不再是单纯的觉得“亮亮的”,而是开始思考“它们为什么在那里”。
评分这本书对我来说,最令人惊喜的是它对“科学方法论”的强调,而不是单纯的知识罗列。它不像一本教科书,更像是一本“如何像科学家一样思考”的指南。作者用一系列引人入胜的科学史小故事串联起来,比如伽利略如何通过比萨斜塔的实验挑战亚里士多德的权威,或者巴斯德如何通过设计精巧的实验证明了细菌的来源。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历史回顾,更是对“提出假设—设计实验—收集数据—得出结论—修正认知”这一完整科学流程的实景演示。我的孩子在读完关于“伪科学”和“证据”的那一章后,开始质疑电视上的一些未经证实的健康说法,这让我意识到这本书的影响力远超学科知识本身。它教会孩子如何保持批判性思维,如何审视信息来源的可靠性。这种思维工具的给予,比任何具体的科学事实都更加宝贵。全书的叙事节奏把握得非常好,故事性与知识性的平衡拿捏得恰到好处,读起来充满启发性,让人忍不住想去探索更多未知。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