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63553
条码:9787511863553
图书名称:从教师到区委书记:原丰台区委书记李英威回忆录
定价:58
作者:李英威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4-07-01
质量:630g
目录:
序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求学之路,星夜离开故乡到了京城
少小被迫离家
13岁起,求学北京
言难尽的1949年
“服从组织”留校任教
二、教书育人,精彩曲折的32个年华
19岁时,留在北京八中任教
23岁那年,创建所新中学
在丰台中遭遇“文革”
北京十二中,大展宏图的岁月
30年教育生涯中的三点感悟
附:陶西平同志回忆片段
三、方庄,丰台城市化的个脚印
与方庄的缘分
和张百发副市长起工作
方庄,明星样的方庄
经营“食街”,差点告了国家体委
回望方庄,收藏份永恒记忆
四、丰台大桥的前世今生
亚运会前,再见老桥
“桥南”是个“旧社会”
修桥还差500万
大桥修好之后
“桥南”代表的选票
附:李英威1991年度述职报告
五、“蹦蹦”得来的丰台体育中心
亚运会要开了
推翻棒球场项目
为了钱,“三追”张百发
为了政策,“四等”张百发
建了个“小亚运村”
附:“李改革”眼中的“李开放”
六、从无到有,西客站南广场的诞生
西客站,“八五”项目
为开辟南广场献出110亩土地
莲花池公园“挤进”西客站项目
南广场带来的发展机遇
20年后抚今追昔透露“秘密”
七、世界公园,圆了国人的出国梦
丰台要建“小人国”
从50亩到780亩
大师的舞台
项目差点搁浅
处“干净”的工程
开“银企合作”先河
与“世界之窗”比拼速度
开园盛况
八、科技园区,让丰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1988年,丰台的科技春天
7万多名工程师的“人才家底”
次震撼人心的“串门”
继续发扬“孙子”精神
建设中的场“拆迁风暴”
为丰台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附:李毓福和今日“榆构”
九、怡海花园,楼盘和名校的成功姻缘
香港招商,结识王小姐
三年漫长的“准备期”
三个垃圾坑的巧妙利用
开创楼盘和名校联姻模式
突破体制的怡海教育集团
十、大红门,服装王国的缔造史
果园村里的“浙江村”
47个大院的倒掉
共建京温大厦,从驱逐到共处
北京人的大红门时代
CBC,今日大红门
附:“陈重才这个人,我们当年用对了”
十、王佐,丰台的欧洲小镇
为王佐找水
为王佐找带头人
三请吴恒出山
为王佐修路
王佐发生巨变
个欧洲小镇的诞生
附:为大自然疗伤的吴恒
十二、新发地,菜篮子工程变迁记
老办法不行了
花乡放弃了当家菜
海淀的大钟寺和丰台的岳各庄
新发地的发展路径
新发地的新图景
附:张玉玺在2013年博鳌论坛的发言
十三、草桥,花世界
美丽事业的近千年传承
草桥村的新起点
王茂春时代
草桥的美丽图景
从奥运颁奖鲜花到园博园……
十四、涵养税源,从三资企业到纳税大户
23杯白酒与家三资企业
家大型国企落户丰台始末
十五、绿色经济之路,从丰台花园到北京园博园
改革开放,从栽树做起
丰台花园风波
从荒山到4A景区的北宫森林公园
从鹰山公园到北京园博园
十六、依法治区,从崔大庆烈士牺牲后说起
崔大庆烈士牺牲之后
“五普法”,将全国先进单位收归丰台
身为区长,对公检法不干预、不护犊、多支持
十七、人才工程,所提拔官员无“倒下”
任人唯贤,陶西平等人的成长路
张培养年轻干部的蓝图
杨宗奎,个爱“放炮”的搭档
与用人有关的230多条意见
份干干净净的干部名单
十八、由官转民,离开领导岗位之后
转弯子,退休后的个春节
“保八争九、上不封顶”的目标
发挥余热,为丰台区建设添砖加瓦
附:和老书记在起的日子
找事儿干,和丰台区的世情缘
后记 京官难当吗?
后记二 回忆录诞生记
后记三 次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原丰台区区委书记李英威46年的工作历程,他的生,几乎全部是在丰台这片沃土上和丰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朝夕相处、共同奋斗起走过来的。本书真实生动的勾画了李英威46年职业生涯的三条线——教育人生、任人唯贤、当官走群众路线,通过李英威丰富的人生可以阅读出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丰台,而通过丰台这个“点”,也可以进步读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北京和中国。这本书为的是揭开尘封的记忆,铭记过去艰苦奋斗的历程,激励后人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
“从教师到区委书记”,这个书名就像一个精心设计的悬念,让人迫不及待地想知道答案。它不仅仅是一个人的回忆录,更像是一部折射时代变迁的个人史诗。我一直对那些在不同领域都取得成就的杰出人物的故事非常感兴趣,特别是那些经历过身份转变,并且成功适应和引领的人。李英威先生的故事,就具备了这种吸引力。作为一名教师,他一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和人文关怀,而作为区委书记,他则需要具备战略眼光、决策能力和强大的执行力。这两者之间的融汇与碰撞,本身就充满了戏剧性。这本书或许能揭示,一个人如何能够不断挑战自我,突破固有的认知边界,并在新的岗位上发光发热。我非常想知道,在从政的道路上,他是否保留了教师的初心?他又是如何平衡理想与现实,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真正有利于人民的决策?法律出版社的背书,也让我相信,这本书会有一份严谨的论述,或许还能从中看到一些关于中国基层政治生态的独特观察。
评分我被这个书名深深吸引了——“从教师到区委书记”。这不仅仅是一个职业的跨越,更像是一次人生的蜕变。教师,是传道授业解惑的园丁;而区委书记,则是肩负一方发展和民生重任的舵手。这两者之间,仿佛有着巨大的鸿沟。我特别想知道,李英威先生是如何跨越这条鸿沟的?在踏上从政之路之前,他的教师生涯给了他哪些启示?是否是他对教育的深刻理解,让他对社会的需求有了更敏锐的洞察?我脑海中勾勒出这样一幅画面:一位曾经在课堂上挥洒汗水的老师,转身成为在会议室里运筹帷幄的领导者,这其中的心路历程,一定充满了挑战与思考。这本书或许能让我们窥见,一个人如何将教育的智慧,与治理的艺术相结合,如何在基层政治的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并最终为一方人民服务。法律出版社的出品,让我对内容的可信度和深度抱有期待,或许能在其中看到关于基层治理的深刻见解。
评分读到这本书的名字,脑海中立刻浮现出各种想象。教师,通常是温文尔雅、循循善诱的形象,而区委书记,则肩负着一方百姓的冷暖,是决策者和领导者。这两者之间的距离,仿佛横亘着一条难以跨越的河流。我特别好奇,李英威先生是如何在教师的岗位上,培养出那份服务人民、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他是在教育过程中,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影响和改变更多人吗?还是说,在他的人生道路上,遇到了某个重要的转折点,让他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这种身份的转换,必然伴随着大量的学习、适应和挑战。我希望能从书中读到,他在适应新角色时遇到的困惑与克服,以及他如何将教师的经验,例如耐心、沟通、洞察人性等,融入到领导工作中。同时,作为法律出版社的出品,这本书或许会触及到他如何理解和运用法律来治理地方,如何平衡各种社会关系,以及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如何做出艰难的抉择。
评分读到《从教师到区委书记:原丰台区委书记李英威回忆录》,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其中必然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学和管理智慧。教师这个职业,需要的是耐心、理解和教育的智慧;而区委书记,则需要雷厉风行的作风、全局的视野和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李英威先生的人生轨迹,似乎是将这两种看似迥异的能力完美地结合在了一起。我非常好奇,在他从教的岁月里,是怎样的人物特质和经历,为他日后走上领导岗位打下了基础?他又是如何在激烈的社会变革中,找到了那个能够让他实现更大抱负的舞台?这本书或许不仅仅是关于政治生涯的回顾,更可能是一部关于成长、关于担当、关于如何在一个不断变化的时代里,找到自己位置并做出贡献的生动案例。法律出版社的出版,也暗示着这本书在探讨社会问题时,可能会涉及更深层次的法治和治理理念,这是非常值得期待的。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本身就充满了故事感。深邃的蓝色背景,配以泛黄的纸张质感,仿佛历史的尘埃轻轻拂过。书名“从教师到区委书记”几个字,以一种沉稳而又不失力量的字体呈现,字里行间流露出一种人生轨迹的跌宕起伏。封底的李英威先生的肖像,虽已是银发,但眼神依旧矍铄,透露着智慧和阅历。很难想象,一位曾经站在三尺讲台上的教育者,是如何一步步走向了区委书记这样举足轻重的领导岗位。这种身份的跨越,本身就足以引发读者强烈的探究欲。我很好奇,在从教期间,他经历了怎样的磨砺,又如何萌生了从政的念头?是什么样的契机,让他的人生画卷从此翻开崭新的一页?法律出版社的出品,也为这本书增添了一层保障,意味着内容上会更加严谨,或许也能从中一窥新中国基层治理和法治建设的一些侧影。我期待通过这本书,了解一个在时代洪流中不断蜕变、肩负重任的个体,是如何书写自己的传奇。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