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号:7511863553
条码:9787511863553
图书名称:从教师到区委书记:原丰台区委书记李英威回忆录
定价:58
作者:李英威
版别:法律
出版日期:2014-07-01
质量:630g
目录:
序我为什么要写这本书
、求学之路,星夜离开故乡到了京城
少小被迫离家
13岁起,求学北京
言难尽的1949年
“服从组织”留校任教
二、教书育人,精彩曲折的32个年华
19岁时,留在北京八中任教
23岁那年,创建所新中学
在丰台中遭遇“文革”
北京十二中,大展宏图的岁月
30年教育生涯中的三点感悟
附:陶西平同志回忆片段
三、方庄,丰台城市化的个脚印
与方庄的缘分
和张百发副市长起工作
方庄,明星样的方庄
经营“食街”,差点告了国家体委
回望方庄,收藏份永恒记忆
四、丰台大桥的前世今生
亚运会前,再见老桥
“桥南”是个“旧社会”
修桥还差500万
大桥修好之后
“桥南”代表的选票
附:李英威1991年度述职报告
五、“蹦蹦”得来的丰台体育中心
亚运会要开了
推翻棒球场项目
为了钱,“三追”张百发
为了政策,“四等”张百发
建了个“小亚运村”
附:“李改革”眼中的“李开放”
六、从无到有,西客站南广场的诞生
西客站,“八五”项目
为开辟南广场献出110亩土地
莲花池公园“挤进”西客站项目
南广场带来的发展机遇
20年后抚今追昔透露“秘密”
七、世界公园,圆了国人的出国梦
丰台要建“小人国”
从50亩到780亩
大师的舞台
项目差点搁浅
处“干净”的工程
开“银企合作”先河
与“世界之窗”比拼速度
开园盛况
八、科技园区,让丰台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1988年,丰台的科技春天
7万多名工程师的“人才家底”
次震撼人心的“串门”
继续发扬“孙子”精神
建设中的场“拆迁风暴”
为丰台经济腾飞插上翅膀
附:李毓福和今日“榆构”
九、怡海花园,楼盘和名校的成功姻缘
香港招商,结识王小姐
三年漫长的“准备期”
三个垃圾坑的巧妙利用
开创楼盘和名校联姻模式
突破体制的怡海教育集团
十、大红门,服装王国的缔造史
果园村里的“浙江村”
47个大院的倒掉
共建京温大厦,从驱逐到共处
北京人的大红门时代
CBC,今日大红门
附:“陈重才这个人,我们当年用对了”
十、王佐,丰台的欧洲小镇
为王佐找水
为王佐找带头人
三请吴恒出山
为王佐修路
王佐发生巨变
个欧洲小镇的诞生
附:为大自然疗伤的吴恒
十二、新发地,菜篮子工程变迁记
老办法不行了
花乡放弃了当家菜
海淀的大钟寺和丰台的岳各庄
新发地的发展路径
新发地的新图景
附:张玉玺在2013年博鳌论坛的发言
十三、草桥,花世界
美丽事业的近千年传承
草桥村的新起点
王茂春时代
草桥的美丽图景
从奥运颁奖鲜花到园博园……
十四、涵养税源,从三资企业到纳税大户
23杯白酒与家三资企业
家大型国企落户丰台始末
十五、绿色经济之路,从丰台花园到北京园博园
改革开放,从栽树做起
丰台花园风波
从荒山到4A景区的北宫森林公园
从鹰山公园到北京园博园
十六、依法治区,从崔大庆烈士牺牲后说起
崔大庆烈士牺牲之后
“五普法”,将全国先进单位收归丰台
身为区长,对公检法不干预、不护犊、多支持
十七、人才工程,所提拔官员无“倒下”
任人唯贤,陶西平等人的成长路
张培养年轻干部的蓝图
杨宗奎,个爱“放炮”的搭档
与用人有关的230多条意见
份干干净净的干部名单
十八、由官转民,离开领导岗位之后
转弯子,退休后的个春节
“保八争九、上不封顶”的目标
发挥余热,为丰台区建设添砖加瓦
附:和老书记在起的日子
找事儿干,和丰台区的世情缘
后记 京官难当吗?
后记二 回忆录诞生记
后记三 次不同寻常的人生体验
内容简介:
本书记录了原丰台区区委书记李英威46年的工作历程,他的生,几乎全部是在丰台这片沃土上和丰台区的广大干部群众朝夕相处、共同奋斗起走过来的。本书真实生动的勾画了李英威46年职业生涯的三条线——教育人生、任人唯贤、当官走群众路线,通过李英威丰富的人生可以阅读出改革开放30多年的丰台,而通过丰台这个“点”,也可以进步读懂改革开放30多年的北京和中国。这本书为的是揭开尘封的记忆,铭记过去艰苦奋斗的历程,激励后人坚持走改革开放道路不懈追求的奋斗精神。
我对《从教师到区委书记:原丰台区委书记李英威回忆录》最浓厚的兴趣,在于它所勾勒的“回忆录”这种叙事方式本身所蕴含的价值。回忆录是时间的沉淀,是个人经验的精炼,更是对历史片段的独特解读。我期待这本书能够为我们提供一个鲜活的、非官方叙事视角的李英威。一个从教师岗位转型成为区委书记,这本身就是一个充满戏剧性的转变,我想知道这个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在这转变的过程中,他经历了怎样的心路历程?是理想的召唤,是时代的机遇,还是命运的安排?我希望在书中看到他如何从教育的“小我”走向政治的“大我”,在这个过程中,他是否会有挣扎,会有迷茫,会有坚持?更重要的是,我想了解他在担任区委书记期间,是如何处理“民情”与“政令”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资源和复杂的现实中,做出最有利于区域发展的决策。这本书能否像一面镜子,折射出中国基层政治发展的某个侧面,以及在这个过程中,一位领导者所要承担的压力与责任,这便是我对这本书最大的期盼。
评分这本书的出版,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中国基层政治生态和干部成长历程的难得机会。从“教师”到“区委书记”,这不仅仅是身份的转变,更是责任的跃升,是思维模式的升级。我最想知道的是,李英威书记如何平衡他在教育领域所受到的熏陶与他在政治领域必须承担的重任。教育强调的是育人、启迪,而政治则需要权衡、博弈。这两者之间看似矛盾,实则可能存在着某种内在的逻辑联系。这本书能否揭示这种联系?我期待书中能够详细描述他在担任区委书记期间,如何运用他的教育背景去理解和处理复杂的社会问题。例如,在面对教育资源分配、师资队伍建设等问题时,他是否会从一个教育者的角度出发,提出更具前瞻性和人性化的解决方案?在处理其他民生领域的问题时,他又能否将教育中的“因材施教”的理念,转化成“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治理策略?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看到一位既有理想情怀,又不失务实作风的领导者形象,他如何在实践中不断学习、成长,最终为一方百姓的福祉贡献自己的力量。
评分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带着一种沉静的力量,深褐色的底色,搭配烫金的字体,既显厚重又透着一种不容置疑的权威感。书名“从教师到区委书记:原丰台区委书记李英威回忆录”本身就勾勒出了一条非同寻常的人生轨迹,从一个默默耕耘的教育者,跃升至掌管一方区政的领导者,这其中的跨度本身就充满了故事张力。我一直对这种从基层一线走向高层领导的经历很感兴趣,总觉得这其中蕴含着更真实、更接地气的人民观和治理智慧。毕竟,教师的职业磨砺的是耐心、沟通和对复杂事物的条分缕析,而区委书记则需要统揽全局、协调各方、果断决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角色,在同一个人身上是如何融合与转化的?是怎样的契机,怎样的信念,让他完成了这样的蜕变?是教育的经历为他日后的执政打下了怎样的基础?还是执政的实践又反过来重塑了他对教育的理解?这本书给我最直接的期待,就是能够深入了解这样一个“双重身份”的塑造过程,看到一个人如何在不同的时代洪流中,用自己的智慧和魄力书写人生篇章。
评分作为一名对历史和政治人物的成长轨迹充满好奇的读者,我深切关注着《从教师到区委书记:原丰台区委书记李英威回忆录》这本书所能带来的独特视角。我尤其好奇,当一个人从相对纯粹的教育领域,投身于纷繁复杂的基层政治管理时,他的世界观、价值观会经历怎样的碰撞与重塑?书名中“从教师到区委书记”这句话本身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信息差,一个教师是如何具备领导一个区发展的能力和魄力的?这其中必然牵涉到教育经历对他思维模式、处理问题方式的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个转折点,他是在怎样的背景下做出这个决定的?是组织安排,还是个人抱负?而一旦踏上仕途,他将如何在教育的理想主义与政治的现实主义之间寻找平衡?我期待书中能够展现他如何运用在教师岗位上培养出来的细致入微的观察力,以及对教育的深刻理解,去洞察民情、解决民生问题。当然,我也期望看到他在面对权力与责任时的思考,他如何保持初心,不被名利所裹挟,如何在基层治理中践行公平正义。这本书能否为我打开一扇了解中国基层政治运作的窗口,让我看到一位领导者在时代洪流中的奋斗与成长,是我最为期待的。
评分我个人非常看重人物传记的真实性与深度。翻开这本《从教师到区委书记:原丰台区委书记李英威回忆录》,我第一时间关注的便是它所呈现出的“回忆录”的本质。一个人的回忆,往往带有主观的色彩,而正是这种主观性,才使得回忆录具有了独特的魅力和温度。我期待的是,李英威书记能够以一种坦诚而深入的笔触,勾勒出他职业生涯中的关键节点,以及那些不为人知的幕后故事。他如何从一名教师的岗位上,一步步走向更为复杂的政治舞台?在那些重大的决策背后,他经历了怎样的思考,面对了怎样的挑战?书中是否会提及他如何处理复杂的官场人际关系,如何在压力之下做出艰难的选择?我渴望看到的是一个立体的人物形象,而不是一个刻板的政治符号。我希望通过他的叙述,能够感受到他作为一名领导者,在面对社会变迁和发展需求时,所展现出的担当与远见。同时,作为一名曾经的教师,他的教育理念是否在日后的执政中有所体现?又或者,他在教育岗位上的经历,如何为他日后在城市管理和发展方面的决策提供了独特的视角?这本书能否成为一本既有时代印记,又能引发读者深度思考的佳作,是我的主要期待。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