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百年风度:文化名人的背影
定价:39.90元
作者:张昌华
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
ISBN:9787549523092
字数:
页码: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599kg
编辑推荐
拼接历史枯井中的碎瓷,还原百年中国历史底稿的本色。
看传奇人生——民国背影,渐行渐远,寻访追忆,再现中国为耀眼的人生传奇。
看铮铮傲骨——人世浮沉,简笔勾画,劫波历尽,方显大英雄真名士的铮铮傲骨。
看清雅——琴心轶趣,细细道来,白云苍狗,难掩老学者旧文人之清雅。
内容提要
故人恰似庭中树,一日秋风一日疏。……
n 他们从民国走来,以的魅力点缀着百年中国的历史。他们多已羽化凋零,但从不曾真正远去。
n 本书钩沉民国以来数十位文化名人的生平传奇和作者亲历的点滴往事:有开启学术与自由之风的北大校长蔡元培,有一代儒宗、史学大家钱穆;有毁誉参半傅斯年,有一道清流吴大猷;有赋诗填词鼓吹抗战的江南才子卢冀野(卢前),有单枪匹马刺杀军阀孙传芳的烈女施剑翘;有当代“思想者”周有光、红学泰斗周汝昌,有漫画人生华君武、聋哑作家周楞伽,有胡适、苏雪林、唐德刚这三只“徽骆驼”,有朱家骅、李剑晨、袁晓园、项美丽、钱思亮、吴作人、张允和、季羡林、唐瑜、张充和、陈荒煤、戈宝权、黄苗子、郁风、冯亦代、黄宗英、周而复、周汝昌、林海音、范用、聂华苓、文洁若、新凤霞、宗璞、浩然、冰心、巴金、顾毓琇……
n 百年中国,几家风骨;国士名流,渐次凋零。
目录
自序 家住六朝烟水间
n蔡元培:中国一“完人”
n胡适与另两只“徽骆驼”
n一言难尽朱家骅
n钱穆:夫子百年
n傅斯年的侠骨柔肠
n“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
n百年沧桑袁晓园
n美丽的项美丽
n江南才子卢冀野
n施剑翘,拔剑问青天
n我所知道的周有光先生
n吴大猷,清流远去
n台大校长钱思亮
n吴作人的幽默
n张允和的《昆曲日记》
n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
n聋哑作家周楞伽
n“二流堂主”唐瑜
n张充和的《仕女图》及其他
n陈荒煤这块“煤”
n戈宝权的黄昏岁月
n苗子与郁风
n冯亦代与黄宗英
n周而复函札六通笺注
n“君武大写”
n周汝昌宝刀不老
n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台北家事
n“三多”先生范用
n聂华苓印象
n文洁若素描
n新凤霞及其三位师长
n宗璞二题
n浩然与我
n五位百龄老人剪影
n代跋 还原民国范儿的本色
作者介绍
张昌华,1944年生于南京。当过兵,教过书。80年代初忝列编席,直至退休。曾任江苏文艺出版社副总编辑。著有文化随笔集《书香人和》、《走近大家》、《青瓷碎片》、《书窗读月》、《曾经风雅》、《民国风景》、《故人风清》、《百年风度》等。
文摘
【三多“先生范用】
n 范用(1923-2010)先生个子不高,自谦说”我很丑,也不温柔“。我看他脸模十分周正(曾见他年轻时的照片,帅极了),鼻梁上架着一副大边框眼镜,精神矍铄,思维活跃。自被撞折腿以后,以拐助行。初次晤面见他时,他身着中式深蓝色上装,下穿灰色裤子,足蹬圆口软底黑布鞋。一身国货,一副布衣打扮,外加一颗童心。这位故耋野老,退休后赋闲在家,但举手投足、言谈说笑仍不失仙风道骨。
n 据悉他已有两个雅号--”范老板“和”文史馆长“,我想再送他一个”三多先生“。称他”范老板“那是名副其实:此公本是人民出版社副社长、三联书店总经理,手持书稿的生杀予夺权,以及印数多少,酒钱(稿酬戏称)几何。只需他大笔一挥,一锤定音,不乏老板气概的。誉他”文史馆长“,那是他的同仁、下属们没大没小地拿他寻开心,皆因他数十年如一日办公的人民出版社五二〇办公室与洗手间”门当户对“,以”文史“而戏谑罢了。我称他为三多先生,那是不容他自辩,且有目共睹的。
n 三多者,书多、酒多、友多也。
n 书 多
n 我曾坐探过,范用方庄寓所有两间书房,书橱四面林立,橱内的书们摩肩接踵,还有成堆成摞的被冷落在圆桌上、墙脚下,当”候补委员“亟待升迁。再说客厅吧,大小书架亦有三四只之多。他的藏书不仅量丰,质地也上乘。中国的、洋人的,故者的、活着的,盒藏的、线装的,作者的、自购的……包罗万象。某年夏天我到他府上请教版本学,他忽进忽出,如数家珍般地搬出鲁迅先生督印的《铁流》(1931年,三闲书屋版)、周作人的《药味集》(1942年版)、俞平伯的《燕知草》(1930年版)和丰子恺的漫画《社会相》(1935年版)等等。书封破损、纸页发黄,年龄均在一个甲子之上,多为(章)珍本。范用肯定还有些秘不示人的孤本,我曾耳闻他有一本艾青先生《大堰河》初版本,连艾青先生自个儿也没有了。范用曾持此书给艾老看。艾老为之动容,在书上题了首诗:
n 好像一个孤儿
n 失落在人间
n 经历了多少烽火硝烟
n 经历了多少折磨苦难
n 相隔了四十多年
n 终于重新相见--
n 身上沾满斑斑点点
n 却保持了完好的容颜--
n 可不简单
n 题赠藏书的范用同志,以志感激。
n 艾青1978年10月24日于北京
n 至于那些二三十年代的书,版权页上都有作者签章的印花票,图案精致、色彩纷呈,让我大饱眼福。此外还有些”孤本“,那是他自编的--剪刀加糨糊的剪贴本。我垂询他的藏书总量几何,他说没统计过。如京华要评藏书状元的话,他是有资格入围的。戈宝权先生说范用”是书的奴仆,又是书的主人“。诚然,他毕生只干与书打交道这个行当:他少年时卖书,成人后编书,老了又写书。在漫漫人生途中,他自嘲是”十足胡涂虫,左右拎勿清“。故而书多,”输“也多。当年造反派数顾茅庐,把他的书用吉普车、平板车、自行车,”输“到自家的炕头上;后来,”“”输“了,书又被输回来,可叹的是多为大路货。直至时下他忆及那本泥牛入海的原版《法国文学插图集》珍本,仍扼腕不已,大有切肤之痛。
n 范用视书如命根子,但他对朋友从不吝啬,乐为奉献。只要有友朋伸手,他必提供。笔者受惠良多,感触甚深。我在编”双叶丛书“时还未结识先生,他获知我在觅陆小曼的照片和手迹时,善解我意,主动地将《志摩日记》(1947年晨光版)寄我。记得他是用两块硬纸板将书夹牢捆上挂号寄的,并对我约法三章:瞩我用毕千万不要寄回,进京时捎去,璧还。据说这本书是他在琉璃厂书摊上淘得。也就是在这本书上,我发现一枚他粘贴在书扉页上的自制藏书票,十分有趣。藏书票的画面是他自绘的一只多层书架,上两层密密麻麻挤满书,惟中层少了些许,致使书们呈微斜状。右边有一行小字:“愿此书亦如倦鸟归巢”,真教你拍案叫绝。偶有藏书借出杳如黄鹤者,他也一笑置之。今春,我陪他去探望病重的戈宝权先生,在回来的途中,我谈及戈老将他一生收藏的两万册藏书捐给国家时,范用笑着说:“戈老当雷锋,我也沾光呢,他在捐书时把借我的几本书也全捐啦。”
n 作为一个高层次的出版家,他不忘把精品书奉给读者,他有超前意识,更不忘为读者打开一个又一个海外窗口。从《傅雷家书》、《文化生活译丛》的出版,以至《读书》、《新华文摘》的创办,都凝聚着范用的心血。
n ……
序言
自序 家住六朝烟水间
n蔡元培:中国一“完人”
n胡适与另两只“徽骆驼”
n一言难尽朱家骅
n钱穆:夫子百年
n傅斯年的侠骨柔肠
n“中国水彩画之父”李剑晨
n百年沧桑袁晓园
n美丽的项美丽
n江南才子卢冀野
n施剑翘,拔剑问青天
n我所知道的周有光先生
n吴大猷,清流远去
n台大校长钱思亮
n吴作人的幽默
n张允和的《昆曲日记》
n季羡林的《清华园日记》
n聋哑作家周楞伽
n“二流堂主”唐瑜
n张充和的《仕女图》及其他
n陈荒煤这块“煤”
n戈宝权的黄昏岁月
n苗子与郁风
n冯亦代与黄宗英
n周而复函札六通笺注
n“君武大写”
n周汝昌宝刀不老
n林海音的城南旧事和台北家事
n“三多”先生范用
n聂华苓印象
n文洁若素描
n新凤霞及其三位师长
n宗璞二题
n浩然与我
n五位百龄老人剪影
n代跋 还原民国范儿的本色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真是令人眼前一亮,那种沉稳中透露着典雅的气质,让人在翻阅之前就对其中内容产生了无限的遐想。封面选用的材质和色彩搭配得恰到好处,摸上去有一种温润的质感,仿佛能感受到岁月沉淀下来的厚重。内页的排版也十分考究,字号适中,行距舒适,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视觉疲劳。细节之处彰显出品味,比如书脊上的烫金字体,在光线下微微闪烁,低调却不失格调。我一直相信,一本好书的“外衣”是它向世界展示的第一张名片,而这本《百年风度:文化名人的背影》无疑是交出了一份令人赞叹的答卷。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风景线,散发着一种知识的醇香和对阅读的尊重。这种对书籍物理形态的重视,足以体现出版方对内容价值的珍视,也更让人期待打开书页后,那些被时光打磨的精彩瞬间,能够同样具有如此精妙的打磨和呈现。
评分这本书的内容深度和广度,着实超出了我最初的预期。它并非那种浅尝辄止、流于表面的名人轶事集合,而是真正深入到了那些文化巨匠们生命轨迹的侧面,那些不常被聚光灯照耀的瞬间。作者的笔触细腻且充满洞察力,他捕捉到的“背影”,不仅仅是物理上的后退,更是时代洪流中个体精神的侧写和隐忍。阅读过程中,我仿佛置身于那个百年前的文化沙龙、昏暗的书房,或是寂静的街角,与那些已成传奇的人物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更难能可贵的是,叙事中没有刻意的拔高或贬低,而是保持了一种近乎哲学的冷静和一份深沉的同情。这种叙事风格,使得那些历史人物的形象变得立体、真实,不再是教科书上扁平化的符号。每一次合上书本,心中涌起的都是对人性复杂性与时代局限性的深刻反思,这才是真正有力量的文学作品应有的姿态。
评分这本书的行文风格有一种独特的韵律感,仿佛是精心谱写的乐章,时而舒缓悠扬,时而激昂顿挫,与所描绘的人物性格和时代背景形成了完美的和声。语言的运用极其精炼,不堆砌辞藻,却能在不经意间抛出一个极具画面感的词组,瞬间就能将读者带入情境之中。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处理时间跨度和情感张力时的老道。他能将一段看似平淡的记载,通过精准的叙事节奏和适当的留白,打磨成充满张力的戏剧性瞬间。阅读时,我常常会不自觉地停下来,回味某几句话的排列组合,思考作者是如何在有限的文字空间内,塞入如此丰富的信息量和情感色彩的。这种行文的“质感”,使得阅读过程本身变成了一种享受,一种对高雅文字艺术的沉浸式体验,让人在精神上得到极大的滋养和满足。
评分我一直认为,评价一本非虚构类的作品,很大程度上要看它如何处理历史的“疏离感”。很多关于名人的记述,因为年代久远,读起来总像是隔着一层厚厚的玻璃。然而,这本书却成功地消融了这种隔阂。它没有采用那种生硬的史料堆砌方式,而是通过对细节的精准捕捉和对心理活动的细腻揣摩,构建了一个可触摸的、有温度的历史现场。例如,对某位作家在特定时期生活习惯的描摹,或是对某个重要决策前夜内心挣扎的侧写,都显得那么真实可信。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情感上的共鸣。它让读者意识到,那些在历史舞台上光芒万丈的文化巨匠,他们同样经历过琐碎的日常、无名的困惑和片刻的失落。这种“去神化”的处理,反而提升了他们作为人类的伟大性,让人感到亲近和鼓舞。
评分从阅读体验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售价。它像是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一个更广阔的精神世界的入口。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被碎片化的知识和快速迭代的热点所裹挟,内心变得浮躁不安。而阅读这本关于“风度”与“背影”的书,却提供了一种难得的心灵锚点。它教导我们慢下来,去欣赏那些经得起时间考验的美好和智慧。每读完一个片段,我都感觉自己的精神世界被悄悄地拓宽了一点,看待事物的角度也变得更加深远和包容。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熏陶,它不会给你直接的答案,但它会培养你提出更深刻问题的能力。对于任何渴望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寻求内心宁静的读者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一份值得珍藏的精神食粮,它的影响会持续地在你的思考中发酵和显现。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