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创了脱口秀的“大主题”讲述模式,CY《晓说》《鱼羊野史》系列之DF力作 !与爱奇艺原节目相比,未删节内容比例占到全书30%!
三大视频网站上Z火爆的中文脱口秀节目!截止目前,总播放量累计已突破5亿!
本卷内容亮点:高晓松1度自曝本人百年家族史的光辉与阴影;高晓松带您回味20世纪八九十年代校园民谣的光辉岁月; 从威尼斯到蒙古帝国,从澳洲到美洲, 为你呈现不一样的SJ史!
奇闻说今古,谈笑有鸿儒,将你头脑中陈旧与伪饰的历史观CD清盘!
“双封套+双色+彩插”精美印刷,CY《晓说》《鱼羊野史》系列图书的装帧力度!随书赠送爱奇艺D家订制精美书签!
晓松百科,分分钟刷新你的历史观!
1、十年浩劫中,高晓松的外公外婆、父亲母亲有哪些遭遇?
2、苦难年代里,一对痴情男女上演了怎样一场“何以笙箫默”?
3、高晓松、老狼、宋柯D年在“校园民谣热”中扮演了何种角色?
4、为什么说“马可?波罗来过中国”是一个天大的谎言?
5、澳大利亚是一个“好战国家”?它还跟中国打过三次仗?
6、美国历SS神秘的“六角恋”和“共济会”是怎么回事?
7、欧洲各国贵族是怎样退出历史舞台的?
8、1913年,希特勒、斯大林、斯宾诺莎等名人们都在做什么?
原节目中剪掉的下列内容,在本书得到忠实保留:
1、二战后期苏联红军在德国犯下的丑恶罪行;
2、WG期间清华大学校园内的武斗情况;
3、高晓松的外婆追悼会上高家受到火化工人刁难的情况;
4、高晓松对北京人、上海人各自臭毛病的调侃;
5、高晓松高中时流浪到天津街头卖唱的故事;
6、高晓松与老狼、宋柯、许巍、窦W等人的结识经过;
7、高晓松开着林肯车去拜师,吓到师傅黄小茂的逸事;
8、蒙古帝国对西亚、东欧的征伐经过;
9、日本人在台湾征兵组成高砂义勇队侵略东南亚的史实;
10、肯尼迪兄弟与梦露等人在白宫举行裸体派对的秘闻;
11、中国某家企业得罪了“共济会”,迟迟不能进入美国市场的秘闻;
12、欧洲的哈布斯堡王朝近亲结婚导致畸形儿频出的秘闻;
13、1913年,年轻的希特勒和斯大林在维也纳的“交往”;
高晓松:
中国ZM音乐制作人、电影导演、词曲创作者、写字者
代表作品:
音乐作品
《同桌的你》《恋恋风尘》《万物生》《彼得堡遗书》
《校园民谣》作品集、《青春无悔》作品集、《万物生长》作品集
电影作品
《大武生》《同桌的你》
文学作品
《写在墙上的脸》《如丧:我们终于老得可以谈谈未来》《晓说》系列、《鱼羊野史》系列
目录:
D一章 朝花夕拾:我的家史(上)
D一节 “偷运贵重金属出境罪”
D二节 1968年,清华园里的硝烟
D三节 舅公施今墨的传奇一生
D二章 朝花夕拾:我的家史(下)
D一节 二叔的“何以笙箫默”
D二节 三观尽毁的童年记忆
D三节 穷苦年代里心酸的公园恋爱
D三章 致白衣飘飘的年代
D一节 校园民谣的由来
D二节 碴琴的闪亮日子
D三节 我,老狼和宋柯的青春
D四章 妄人列传之马可?波罗
D一节 从威尼斯到蒙古帝国
D二节 马可?波罗VS韦小宝
D三节 假游记里的真历史
D五章 时刻都在“刷存在感”的澳大利亚
D一节 晓松看澳洲
D二节 “无役不予”的好战国家
D三节 澳大利亚和中国的三次交手
D六章 梦露之死与共济会
D一节 未见史载的“六角恋”
D二节 被诅咒的肯尼迪家族
D三节 共济会的前世今生
D七章 1913年,一战前夜
D一节 D年的英德法,JR的美中日
D二节 大战爆发前的欧洲日常
D三节 那些参战国的配角们
意思的发现。什么发现呢?我注意到,我讲了那么多家国大事、大人物,但Z受大家欢迎的,其实还是小人物的历史,比如崔大师的故事,比如八千山东学生的故事,还有张大千怎么赶飞机的故事。由此给我一个重大启发:对一些普通人的生活史、口述史,大家可能更感兴趣。因为好多大历史,在书上J能看到,不用再听我讲了。
因此,从JT开始,我要讲一个很小的系列,讲一个小人物、一个普通人的家族史。谁呢?J是鄙人,“矮大紧”本人。
按说,一个刚四十多岁的人,J讲口述历史,实在是有点早。但是呢,要知道,中国是个很不一样的国家,刚过去的这一百年,经历了三朝之多,经历了那么多的悲欢离合;尤其是Z近这四十年,又经历了中国历SS罕见、全SJ都罕见的巨变。所以,既然一位中国的百岁老人都可以阐述三朝历史,那我这个四十多岁的人,D然也可以讲一些不一样的往事,讲一些在JT的年轻人和小孩听来匪夷所思的、关于我们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小小历史。这些故事既有我亲身经历的,还有家里人跟我讲的,我把这个小系列叫做“朝花夕拾”,J权D我本人的“口述历史”吧。
从哪儿开始讲呢,J从我出生开始讲吧。我出生在1969年11月14号,这要让讲究风水的人听了,估计会觉得很可怕,11月14号,“要要要死”!别怕,我后来搞了音乐嘛,“1114”J变成了“多多多发”。生在哪儿呢?生在北京。生在北京什么地方呢?D然是妇产医院。但奇怪的是,我在妇产医院只待过YT,我妈待产、坐月子,都不是在自己家,而是在我一个亲戚家里。什么亲戚呢?我的舅公。我舅公姓施,J是中国Z有名的中医——施今墨。施大夫,北京四大名医之一,也是W 一给孙中山、蒋介石、 都看过病的大名家。施家跟我家关系FC近,以后我再慢慢讲施家的故事。
先说说为什么我生在我舅公家,而不是自己家。大家想想,1969年,那是个什么样的年代?不管是叫“十年浩劫”也好,还是叫“WG”也好,反正对知识分子来说,对很多很多人来说,那是一个Z难过的年代。在那个年代里,很多人甚至性命都不保。我们家还算好,保住了性命,但是其他东西都没保住。我出生那年,我们家被打倒了,存款被冻结了,工资也停发了,家里还搬进来五六家成分比较好的人。所以那时在北京,我们家那真是片瓦全无,一分钱没有,连粮票都没有。大家知道,那个时候如果没有粮票,你J算有一亿块钱也会饿死,因为J算你买一块桃酥、一个馒头,也得要粮票,而且还必须是北京市粮票,才能在北京买东西。
D时惨到什么程度?据我舅舅讲,我妈那时在单位门口放了一个盒子,大家来募捐粮票,有人可怜我们家,时不时给个半斤一斤的粮票,J这样,一大家子才得以生存下来。我舅舅说,那时家里的古董、字画什么的,该抢的也抢了,该拿的也拿了,藏起来的也不敢拿出去卖,因为这叫“四旧”。Z后能卖的全卖掉了,比如家里的几个明朝传下来的太师椅,一块钱一个,全卖掉了,卖了几块钱。我的外公Z后拿这全家仅剩的几块钱,让我舅舅去买菜,然后说,你一定要记住,以后咱们家再有钱的时候,一定要省着花。那个时候家里J是这样凄惨的状况,于是外公外婆只好把有孕在身的我妈托付给了我舅公。于是我J在我舅公施今墨家里出生了。
这还是我没出生时的情况。等我出生的时候,家里其实已经没有人了,因为全家都下放了。我外公外婆被下放到江西鲤鱼洲养猪,我父母到大庆去参加松辽油田会战,在那里住“干打垒”,D工人。我父亲是清华土木系,我妈是清华建筑系,俩人加一块正好能盖房,于是J去建设大庆。那时候还不叫大庆,还叫松辽油田,大家知道我为什么叫高晓松了吧?J是因为在松辽油田会战的时候,“会战”出了一个我。我妹妹叫高晓江,J是因为后来他们又转到江汉油田会战去了,又“会战”出一我妹来。
跟大家讲一下,我们家为什么被打倒。说白了,在那个年代,J叫“欲加之罪,何患无辞”。不管你什么出身,想打倒你,都很正常。你参加过国民党,给国民党D过邮递员、税务员,不行,要打倒你,城管也不行,反正你J是帮助国民党欺负过中国人民。你是老革命,但你跟错了路线,走向了修正主义路线,也要打倒。你既没D过国民党,也没D过共产党,但是你出国留学了,也不行,这叫里通外国,你J是特务。
我们家这一拨人J都是出国留学的,于是J都被打成了特务。具体罪名也很有意思,D然有很多罪行,其中Z重要的一条叫“里通外国,偷运贵重金属出境,给帝国主义”。那时这可是一大罪。
我们家这样的一个罪怎么来的呢?话说我外公外婆曾经留学德国十多年。我妈J是在柏林生的,那是在1942年12月31号,阳历除夕,所以我们家后来还保存了一封珍贵的小电报。那时候留学生都没钱,穷,而电报又很贵,所以只发了五个字,叫“除夕得一女”。那会儿柏林正赶上英美大轰炸,大家都得逃难。
我外公外婆逃难没法带着我妈,J把我妈寄养到了一个德国上校的家里。这个德国上校是纳粹党员,他为什么同意收留我妈呢?因为那时候他可能是感觉到德国要战败了,如果德国战败了,那家里养着一个盟国的孩子,是不是以后罪行可以轻一点呢?要知道,不是每个德国纳粹都像电影里演的那样信仰坚定的,任何一个组织都不缺动摇的人。所以,他们家对我妈还挺好,把我妈养得白白胖胖。
我外公外婆的逃难生涯,直到德国被占领,美军进来了,才算结束。外公还给我讲过他们逃难时的情景,特别有意思。那时所有的德国人,不管是军人还是老百姓,都拼了命地往西边跑,因为西边是英美法的军队占领的,在那边好像还能保命;而东边是被苏军占领的,德国人心里很清楚自己的军队在苏联犯下的罪行,所以觉得被苏军俘虏了肯定会很惨。所以大家都拼了命往西跑,Z后在西边的一个小城,终于迎来了美军的占领。
外公外婆那时候已经整整两年没吃过肉了,德国老百姓也一样,因为那个时候后方实行配给制,几乎所有的资源都供应军队去了,所以老百姓J只能吃点土豆,面包都很少。以至于外公在战争期间养成了一个坏毛病,J是吃完了饭要舔盘子。大家现在去德国看,德国人都还很严谨,不浪费粮食,通常在吃完饭以后,不管是汤盘子,还是菜盘子,都会拿一小块面包把盘子擦干净,然后把那面包吃了,盘子都不用洗了。
战争年代,没面包,拿什么擦呢?只能拿舌头舔。以至于我外公都七十岁了,这毛病都没改。有一次,ZYDST来采访,吃完了饭,他居然D着人家的面,把一盘子给舔了。我说,你别这样,人正开着摄像机。他说,哦,我忘了。你看,这J是战争年代穷惯了养成的一个毛病。
外公跟我讲,那时大家都藏在地窖里,听着外边的炮声渐稀,有胆大的男人爬出去看。回来说,美军进来了,德军全撤了,于是我外公外婆J跟着全镇人出来了。美军一看,咦,这儿居然还有俩盟国的人啊。等美军打开了德军仓库,赈济饥民的时候,德国的普通百姓给两片面包J算了,却给了我外公一罐两公斤装的熟牛肉。我外公说D时J吃了半罐,太饿了,两年没吃过肉。
在这种颠沛流离的情况下,我妈居然还养得白白胖胖。养我妈的这家人,到现在还跟我家有联系。D然中间断了很多年联系,因为后来东西德分裂,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两大阵营互不往来嘛。直到1998年,我妹妹结婚,她嫁给了一个一米九七的德国人。婚礼在德国北部一个叫Hohe Acht(德语)的山1;CY =CY举行。我妈J怀着试试的心情,写了一封信,寄到她小时候被收养的那个地方,想看看那家德国人还在不在。信里说,D年我还是个小女孩,现在我的女儿都要结婚了,如果你们还在,希望你们来参加婚礼。还附带了一张地图,讲了怎么过来的路线。
婚礼那天,等我们到了那山1;CY =CY,开来了一辆奔驰,下来一个老太太,老人已经九十岁了。一看见我妈,俩人J抱头痛哭,管我妈叫“quinne”。因为我妈叫张克群,所以管我妈叫“群”,发音不准便成了“quinne”。于是他们J参加了我妹的婚礼。他们家那儿子后来也去了美国,在康奈尔大学D教授,前一阵我还收到了他的邮件,说有机会一定来拜访,因为他在家里看到过我外公外婆、我妈妈的照片。这么一来,我妈J等于在德国人家里长大的,所以我妈刚回国的时候,不会说中文,只会说德文。
说了半天,这“贵重金属”是怎么回事呢?德国战败以后,我外公外婆的很多同事,参加过纳粹党,J很害怕,毕竟纳粹犯了那么多罪行,怕盟国来了,被绞死,被枪毙。那个时候,人心惶惶,德国的货币体系也已经WQ崩溃。德国西部所有的货币,都成了废纸。德国东部J根本无所谓货币了,苏联红军来了J随便抢。苏联红军都怀着报仇的愿望,据说强奸了100多万德国女人,抢了无数东西,正义不正义咱J不说了,纳粹在苏联土地上也没少犯这些罪行。西边来的英美军,好歹文明一点吧,J不抢东西了,咱买东西。可是你又没货币,拿什么买呢?骆驼牌香烟。美军每天的配给都有骆驼烟,于是骆驼烟J成了硬通货。一根骆驼烟,恨不得J能睡一个美女;两根骆驼烟,搬走一钢琴;半包骆驼烟,拿走一幅名画。
在这种整个社会体系都崩溃的情况下,我外公外婆的一个好朋友,一个德国教授,J把家里的家D全部变卖掉,换了一小块白金。其实也没多大,然后J交给了我外公外婆,说你们是盟国的人,盟军来了,你们的财产应该不会被剥夺,我J把这块白金交给你们。如果以后我还能活下来,你们还能找到我,J再还给我;如果找不到我了,也找不到我家人了,J算送给你们了。我外公外婆在战争期间都获得了博士学位,已经在德国开始教书,大家同事一场,所以也J接受了这块白金。
外公外婆后来的日子虽然也很苦,但一直也没动这块白金,因为他们觉得这不是自己的,是人家的。他们带着这块白金,先是从德国到了瑞士。为什么到瑞士呢?因为外公外婆这些留学生啊,D时天天想的J是回国参加建设,而且觉得应该学一些本事再回国。D时中国Z缺的都有什么呢?比如发电站。他们知道小丰满水电站用的是瑞士的汽轮机,于是他们J到了瑞士,到生产这个轮机的工厂去做工程师,想学会这套本事再回国报效。
可见那时候的人是FC爱国的,那个时候的留学生应该说比JT的留学生要爱国很多。我之前在《晓说》中有三期讲淞沪战役,J有过这么一个小细节。我外公外婆是1937年离开的中国,我外公考的是公费的“庚款”留英,D四届还是D五届来着;我外婆是自费留德,因为留德没有公费生。他们登船离开上海那天,正好是1937年8月17号,上海淞沪战役正式打响的日子。因为战争没有打进租界,所以船是从租界出发的。D时整个华界已经炮火连天,所有的留学生都站在船尾,哭着对这个炮火连天的苦难祖国说:我们一定要学好本事,回国建设这个国家。
D时船上的学生,除了我外公外婆,还有后来成了中国科学院院长的卢嘉锡、后来成了农大ZM教授的裘维蕃等等。这批留学生对这个国家的感情尤为强烈,因此在留学期间,他们的专业不停地变。我外婆一开始学的是物理,后来听说日本空军如何如何厉害,日军怎么怎么轰炸中国,J立志学航空,所以在哥廷根大学J改学了航空,而且师从的是SJ空气动力学的奠基人——大师普朗特。我外婆J成了普朗特W 一的女博士,也是普朗特W 一的中国籍博士。
普朗特还有一个中国籍的徒孙。这人是谁呢?J是钱学森。普朗特在1902年收了他D一个博士,叫冯?卡门。喜欢军事科技的人D然知道,冯?卡门是美国的火箭之父。冯?卡门后来带了一个博士,J是钱学森。四十年之后,普朗特的Z后一个博士,叫陆士嘉,J是我外婆。这一点很有趣,本来我外婆跟钱学森是北师大附小的同学,结果大家从国外学一圈回来以后,我外婆变成钱学森的师姑了。
我外婆后来回国参与创办了北京航空学院(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创办了中国D一个空气动力学专业。我外公也是这样,一开始也是学物理的,后来也是为了报国,J学了翘体力学。翘体力学大家都知道,J是轮机、潜艇等等。1946年前后,他们在瑞士那个轮机厂做工程师的时候,J开始不停地联络怎么回国。Z后终于联络上了中国驻法大使馆,获得了帮助。回国的这一路特别艰辛,从法国先到法属越南,又从法属越南到香港,从香港才回到了内地。
我外公外婆回国后,先是在同济大学教书,后来去北洋大学(JT津大学)做教授,后来又到清华大学做教授。刚才不是说白金的事吗,这一路上他们J一直带着这块白金,直到一九五几年的时候,德国分裂了,东德跟我们是友好国家,所以东德J有教授来访问。他们J问来访问的人,你们认不认识那个什么什么教授,那是我们D年在德国的同事,我们还帮他保存着一块他的白金呢。他还活着吗?东德教授说,还活着呢,而且家里人都还在。我外公外婆说,这块白金是他的财产,我们带了这么多年,现在赶快完璧归赵吧,J托这位东德教授带回了德国。
其实那教授D时还在西德,那时德国刚刚分裂,两边的隔离还没那么严格,后来修建柏林墙,WQ封锁,那都是60年代以后的事了。把一块贵重的白金,从GN辗转交给西德的某教授,这J是后来“偷运贵重金属出国”这么一个大罪的来历。
1966年,“WG”爆发,各种各样的批判J上来了,“偷运贵重金属出境”这些J全都抖出来了。加上那个时候,外公外婆都是一级教授,外公还是院士,所以工资很高,他们两个人那时候都是360块钱工资。所以J风传有多少存款,“清华1富”什么的,反正各种各样的资产阶级的罪名J全上来了,一通痛批。这J是刚才说的靠“募捐粮票”生存的那段凄惨岁月。
到了1968年,我外公外婆J都下放到江西鲤鱼洲养猪去了。虽然说是养猪,我外公外婆还很乐观。我们家好像有一种乐观的传统吧,大家看我也是,不管什么境遇我都倍儿高兴,可能J是有ZC基因。那时候,我外公还专门托人在北京买关于养猪的书,寄到江西去。还说,一定要把养猪这个事研究好。知识分子J这毛病,什么都要研究一下,训练一下。
外公外婆在那儿养了很多年的猪,其实对他们的学术、研究等方面是有很大影响的。后来他们俩年老以后,经常跟我说,一个科学家Z珍贵的时光,J是五十岁到六十岁这段时期,因为到这时候,你所研究领域的各种东西,基本上已经看明白了,你已经很清楚自己要干什么。这时候你也已经有了资源,有了实验室,有了助手,还又有了思想,有了精力。所以说,五六十岁是科学家Z好的时光。结果倒好,这段时光他俩跑江西养猪去了。
D然后来我外公外婆去世的时候,国家也给了很高的待遇。我D一次上ZYDST是在十七岁,J是我外婆去世后的追悼会。D时的副ZL习仲勋同志亲自到场,我还跟习仲勋同志握了手。因为D时我舅舅还没回国,我J变成了站在Z前面的,赶上了和习仲勋握手。
外婆去世时还有一个小插曲。追悼会上来了外婆的很多学生,这其中有两位D了部长的,一位是D时的高教部部长何东昌,一位是D时的广电部长艾知生,都亲自陪同到了八宝山。D时出现了一件让我特别难以忍受的事:一位负责火化的工人J不给我外婆火化,问他为什么,他说这么热的天,你得给我送两条圆球烟和两瓶二锅头,我才烧。陪同去的那么多人,学校的校领导,还有两位部长,大家一听都傻了,都说:“小同志,你怎么回事?你怎么能这么对待我们国家这ZM的科学家呢?这是我国的‘居里夫人’你知道吗?”“那我不管,大不了你们把我撤职,反正我J是不想干,烧死人的事我J是不想干。”我只好连夜骑车,从八宝山骑到前门,商店都已经关门了,我只好挨家敲门,总算买到两条圆球烟、两瓶二锅头,然后再骑回去。Z后把烟酒送上去,这才给烧了。可见D时这个社会风气,已经成了什么样子,现在想起来都不寒而栗。
再说回到我外公外婆。外公外婆这一代知识分子对这个国家的感情,JT的人是很难理解的。他们不仅在战乱年代学的专业都是为这国家的未来着想的,而且回国以后即使受到迫害,他们也都是无怨无悔的。不是戴高帽,他们真的是在无怨无悔地爱着这个国家,而且他们都两袖清风。我外公去世的时候,所有的遗产加一起,只有三千块钱。八十年代初,外公受命创办深圳大学这所给全SJ看的“窗口大学”的时候,他身为D一任校长,经手了无数的钱、土地,愣是没有把一分钱拿回家来过。那时候一个深圳特区户口,能卖八万块钱,我外公手里拿
着无数的深圳特区户口,也没有徇过一次私。
现在深圳大学的主楼里还有我外公张维的雕像,后面刻有铭文,上面还有我写的二百字。“夫妻同为科学栋梁,儿孙上进不辱家风”,云云。
这本书的叙事节奏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它不像有些历史类书籍那样,上来就堆砌大量枯燥的年代和人名,而是采用了极其流畅的“故事串联法”。作者总能抓住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切口,然后层层剥茧,将一个宏大而复杂的话题,用极其生活化、甚至带点江湖气的语言娓娓道来。我发现自己几乎是“一口气”读完了好几个章节,完全没有中途停下来去查阅资料的冲动,因为作者已经把背景知识巧妙地融入了叙述之中,读起来酣畅淋漓,毫不费力。特别是某些关于古代制度或民间传说的部分,他似乎总能找到一个非常现代的参照物来类比,让人茅塞顿开,瞬间理解了那种跨越时空的差异与共通之处。这种叙述技巧,让原本可能显得高冷的知识,变得鲜活、可触碰,仿佛那些尘封的往事就在眼前上演,生动得让人忍不住会心一笑,或者为之叹服。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它处理“是非对错”的视角非常成熟和立体。它很少用简单的“好人”或“坏蛋”来给历史人物定性,而是深入挖掘了他们行为背后的时代局限、个人挣扎以及复杂的人性动机。比如,当谈到一些历史上饱受争议的人物或事件时,作者往往会呈现出多方的观点,甚至是截然相反的解释,然后把最终的判断权交还给读者。这种处理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批判性思维,迫使我不再满足于书本上既定的结论,而是要自己去权衡、去思考。它教会我,历史不是一条笔直的线,而是无数选择交织成的复杂网络。这种尊重读者的深度互动感,是很多简单叙事类书籍所不具备的,让人感觉自己不仅仅是在阅读,更是在参与一场深刻的思想对话。
评分我必须承认,这本书在某些篇章中展现出的那种对世俗偏见的解构,让我拍案叫绝。作者总能以一种旁观者的清醒视角,去审视我们习以为常的某些社会规范或传统观念,然后用犀利又幽默的笔触,将其中的荒谬之处揭示出来。这种解构并非全盘否定,而更像是一种温柔的“祛魅”,让读者能够跳出既有的思维定势,用更开阔的眼光去看待周遭的世界。我特别喜欢他对于“常识”的质疑,那种感觉就像是有人忽然拉开了舞台的幕布,让你看到了背后运作的复杂机关。这种思考方式带来的启发,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的内容,它潜移默化地影响了我对日常生活中各种现象的分析角度,让我在面对信息时,多了一层审慎和反思的习惯。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设计真是深得我心,纸张的质感摸上去就让人感觉很舒服,那种微微泛黄的书页色调,仿佛带着一股年代的沉淀感,一下子就把人从现代的喧嚣中抽离出来。封面设计得大气又不失细腻,字体选择的很有品味,透露出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但整体排版又很现代,读起来毫无压迫感。我尤其欣赏作者在章节之间的过渡处理,那些小小的插图或者引言,虽然看似不经意,却精准地勾勒出了下一段旅程的基调。读完第一本,合上书的那一刻,我甚至有点依依不舍,那种感觉就像是刚和一位博学又风趣的长者告别,脑海里还回荡着他刚刚讲述的那些奇闻异事。这本书的内文排版也做得非常人性化,字号大小适中,行距宽松,即便是长时间阅读也不会感到眼睛疲劳。装帧的用心程度,直接提升了阅读的仪式感,让人愿意捧着它,在某个安静的午后,慢慢品味。可以说,这本书的“外衣”就成功地为内容的精彩纷呈做了一个完美的铺垫,让人对即将展开的故事充满了期待和敬意。
评分作者的文字功底和知识广度,真的让人不得不竖起大拇指,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堆砌,更是智慧的闪光。他引经据典的本事,绝非简单的“百度一下”就能达到。我注意到,他对不同文化、不同地域的历史细节把握得极其精准,即便是涉及一些相对小众的典故或方言的运用,都显得地道且自然,绝无生搬硬套之感。更难得的是,在展现其渊博学识的同时,作者始终保持着一种恰到好处的谦逊和好奇心,他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者,更像是一个走南闯北、见多识广的朋友,带着我们一起探索未知。这种“亦师亦友”的写作姿态,极大地拉近了与读者的心理距离,使得那些原本严肃的主题,也充满了人情味和烟火气。读完后,我感觉自己的知识版图被无形中拓宽了不少,而且拓宽的方式是愉悦的、记忆深刻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