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奥林匹克小丛书初中卷 全套8本 第二版
本套书8本定:136元 2012年7月印刷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人:朱杰人
初中卷1---8册的定分别为:
卷1:因式分解技巧 14元(编著:单墫)
卷2:方程与方程组 18元(编著:葛军)
卷3:一次函数与二次函数 16元(编著:李惟峰)
卷4:三角形与四边形 22元(编著:沈文选)
卷5:圆 15元(编著:柯新立)
卷6:整除同余与不定方程 16元(编著:冯志刚)
卷7:组合趣题 13元(编著:周建新)
卷8:初中数学竞赛中的解题方法与策略 22元(编著:冯志刚 顾滨)
内容简介:
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生产中的有关问题,在某种意义上说是数学学习与研究的出发点与归宿,本书从近年来全国及各省市数学竞赛卷中精选优秀的应用性试题,依据解应用题的一般规律、思想方法、思维策略及各种常见类型精心设计、编写而成,所选例题具有典型性、示范性、新颖性和鲜明的时代性,更主要的是:作者对例题的分析透彻、深入浅出,重视体现某种模型策略或渗透某种数学方法或提供某种结论;通过抓住关键、突破难点,揭示思维过程,以一题代一类,真正让读者做到举一反三、融会贯通,达到优化知识应用结构、活跃思维、事半功倍的效果,真正有利于读者从“学会”到“会学”的转化
卷详情:
因式分解技巧 /数学奥林匹克小丛书(初中卷1)
:14.00元
作者: 单墫 编著
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2-07-01第二版次
ISBN:9787561792131
字数:110000
页码:94
装帧:平装
内容提要
本书内容涵盖整个初中阶段的相关知识。在例题的选取与内容的安排上,力求做到由浅入深、由常规教材知识出发直至数学竞赛内容,无所不及。有很多问题的解答都是来源于个人的经验,还有不少来源于学生,相信对中学生具有启发作用。本书适用于初中数学竞赛爱好者阅读。
什么是因式分解
提公因式
应用公式
分组分解
拆项与添项
十字相乘
二元二次式的分解
综合运用
多项式的一次因式
待定系数法
轮换式与对称式
实数集与复数集内的分解
既约多项式
习题答案
单蹲 我国著名的数学传播、普及和数学竞赛专家。1 964年毕业子扬州师范学院数学系,在中学、大学任教40多年。]983年获理学博士学位(我国首批18名博士之一),1991年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1991年7月起享受政府特殊津贴,1 992年评为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1995年评为省“优秀学科带头人”。曾任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主任,中国数学奥林匹克委员会委员、教练组组长,国家教委理科试验班专家组组长,南京数学学会理事长。主要从事数论与组合方面的研究,很多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989年作为中国数学奧林匹克代表队副领队、主教练,1 990年作为领队,率队参赛IMO均获总分。为我国数学竞赛事业作出很大贡献。
市面上那么多数学辅导书,大多是“授人以鱼”,等你遇到原题才能套用。而这本关于初中数学竞赛方法论的著作,真正做到了“授人以渔”。它不仅仅是告诉你“A问题这样解”,更多的是告诉你“当你遇到B类问题时,你应该首先考虑哪三种通用策略,并如何快速排除不适用的那两种”。这种前置的、结构化的决策流程训练,对于提高临场应变能力至关重要。我特别喜欢它在每一章末尾设置的“策略反思”部分,它会引导读者回顾本章学到的几种主要方法,并思考它们各自的优势与局限性。这促使我不仅仅是做完题,还要对解题过程进行“元认知”的审视。这种深度思考的习惯一旦养成,其效果远非刷几百道题可以比拟的。它塑造了一种更加成熟、更加灵活的数学思维模式,让我在面对更高级别的数学挑战时,心中有底,胸有成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对学生思维底层逻辑的重塑,是真正意义上的“宝典”。
评分坦白讲,我以前对一些被认为是“怪题”或“偏题”的竞赛题感到深深的无力感,觉得它们与课本知识关联性太弱,纯粹靠运气和灵感。然而,读完这本关于方法与策略的书后,我的看法彻底改变了。我意识到,那些所谓的“怪题”,背后往往隐藏着最纯粹、最核心的数学思想,只是它们被包装得比较复杂。这本书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就像一把万能钥匙,教你如何识别出隐藏在复杂包装下的核心结构。例如,书中对“不变量”思想在数列和几何变换中的应用分析得极其透彻,通过几个经典的、不同背景的例子,让我彻底理解了如何在看似变化无穷的过程中捕捉不变的本质。这种思维模式的转变,带来的不仅仅是解题正确率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它极大地激发了我对数学深层规律的探索欲望。它让我体会到,数学之美,很大程度上就体现在这种从纷繁复杂中提炼出简洁真理的能力上,而这本书,正是培养这种能力的最佳导师。
评分这本关于初中数学解题方法的书籍,简直是为那些渴望在数学竞赛中更进一步的学生量身定做的。我拿到手的时候,首先被它的内容组织方式所吸引。作者并没有堆砌大量枯燥的理论,而是非常注重实战性。它深入浅出地剖析了初中数学中那些看似复杂却蕴含着巧妙思想的题目。比如,对于代数式的变形和不等式的证明,书中提供了多种思维路径,让我意识到解决同一个问题可以有如此多的视角。不仅仅是“怎么做”,更重要的是“为什么这么做”。书中对每种策略的引入都伴随着清晰的逻辑推导和丰富的例题支撑,这些例题的选择非常精妙,往往能覆盖到不同知识点之间的交叉融合,真正体现了数学的整体性。它让我明白,竞赛数学不是简单的题海战术,而是一场思维能力的较量。对于那些经常在解题过程中卡壳,或者找不到“灵感”的同学来说,这本书无疑是一剂强心针。它教会我的,是如何在压力下保持清晰的头脑,并快速锁定问题的核心矛盾。我尤其欣赏它在“策略”部分所下的功夫,将那些需要经验积累才能掌握的技巧系统化、结构化,使得我们这些“过来人”也能从中找到新的启发点。
评分从一个常年与各类竞赛资料打交道的“老读者”的角度来看,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的“体系性”和“前沿性”。它不仅仅关注了那些八股式的、每年都会出现的考点,更着眼于未来可能出现的、需要跨领域知识整合的难题。书中的一些高级技巧,比如与高中数学预备知识的巧妙嫁接,处理参数方程和向量的思路等等,都显示出作者对于当前初中数学竞赛发展趋势有着深刻的洞察力。我发现,很多我原以为只有通过大量刷题才能领悟的“诀窍”,在这本书里被归纳成了一个清晰的理论模型。比如,在处理涉及极端值和最优化问题时,作者提出的那几种通用模型,一旦掌握,面对不同形式的题目都能迅速找到突破口。这种知识的结构化处理,极大地提升了我的学习效率。它没有浪费我一丁点时间去研究那些低效的解题路径。每一次翻阅,都像是给我的数学思维做了一次深度“体检”和“升级”,暴露了我思维中的盲点,并提供了精准的改进方案。
评分说实话,初中数学的竞赛体系庞杂,很多参考书都侧重于知识点的罗列和习题的堆砌,读完后感觉像是在做机械训练。但是这本《解题方法与策略》,给我的感受完全不同,它更像是一位经验丰富、循循善诱的“名师”在耳边指导。它的语言风格非常平实,但又不失严谨,读起来完全没有负担感。特别是对于解析几何和数论的某些难题,它没有采用那种高冷的、只有学霸才能理解的描述方式,而是通过一系列由浅入深的小例子,逐步搭建起解决复杂问题的思维框架。我记得书中关于“构造法”的讲解,一开始只是从一个简单的几何题入手,然后巧妙地引入代数工具,最后将两者完美结合,那种豁然开朗的感觉,是其他任何教材都无法给予的。它强调的“数学直觉”的培养,远比死记硬背公式重要得多。通过对书中不同解题思想的对比学习,我开始学会批判性地看待题目,而不是一上来就试图套用某个固定的公式。这对于提升我的数学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构建能力,都有着不可估量的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