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
书名:陶瓷造型艺术
定价:98.00元
作者:杨永善
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07-01
ISBN:9787040151909
字数:
页码:337
版次:1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商品重量:0.4kg
编辑推荐
内容提要
《陶瓷造型艺术》是新闻出版署立项十五规划教材,是高等院校艺术设计学科的专业基础课。全书共分七章,内容包括陶瓷造型概论、陶瓷造型认知,陶瓷基本形态的构成要素、造型形态的构成方法、造型基本形态的整合、陶瓷造型的构件处理、陶瓷造型的基本法则等。
《陶瓷造型艺术》选用了中外古今具有典型性的陶瓷作品图片400余幅,配合文字论述,便于阅读、学习和理解,使造型的形体概念以及工艺方法更加直观。
全书文字平实,循着认识和时间往复转换的规律展开,由浅入深,结构严谨,系统有序,为培养造型创造力、造型表现力和审美判断力奠定基础。
《陶瓷造型艺术》不仅是陶瓷艺术设计专业秘修的基础课教材,也是工业产品设计、包装容器设计、以及金属、玻璃、塑料制品等相关专业的教学参考书,同时可作为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艺术设计学得的辅助教材。
目录
引言
章 陶瓷造型概论
节 造型的诠释
第二节 陶瓷造型的特征
第三节 陶瓷造型的语义
第二章 陶瓷造型认知
节 观察与分析
第二节 速写与测绘
第三节 造型的临摹
第四节 设计的尝试
第三章 造型形态的构成要素
节 点的定位与功效
第二节 线的类型与运用
第三节 面的识别与表现
第四节 体的开合与格致
第五节 空间依存与虚拟
第四章 造型形态的构成方法
节 模拟变形与简化
第二节 演绎拓展与取舍
第三节 线段运动与确定
第四节 面的轨迹与围合
第五节 切削形成与排比
第六节 造型分割与重组
第七节 块体堆积与构建
第八节 形态穿插与互补
第九节 方位改换与变通
第十节 虚实相形与转化
第五章 造型基本形态的整合
节 尺度的选择与确定
第二节 比例的推敲与调整
第三节 整体的连贯与谐调
第四节 细部的刻划与表现
第六章 陶瓷造型的构建处理
节 盖子与主体的结合
第二节 把手与提梁的装置
第三节 流与嘴的形式结构
第四节 系与耳的形态塑造
第五节 其他构件的处理
第七章 陶瓷造型的形式法则
节 变化与和谐
第二节 对比与谐调
第三节 平衡与适称
第四节 节奏与韵律
第五节 比例与尺度
第六节 力度与气韵
第七节 安定与态势
第八节 透视与错觉
第九节 风格与材质
跋
主要参考书目
作者介绍
杨永善,男,1938年生,中国当代陶艺教育家,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位委员会主席、博士生导师、教授,兼任中国陶瓷艺术家协会副主任、中国陶瓷工业协会常务理事、深圳市室内设计师协会高级顾问、全国电影业星光奖和飞天奖评委等。专业方向是陶瓷艺术设计,著有《陶瓷造型基础》、《陶瓷造型设计》、《陶瓷造型艺术》、《中国美术史谈议》、《中国陶瓷》、《民间陶瓷》、《说陶论艺》等,主编有《土与火的艺术》、《中国艺术教育大系》、《中国传统工艺全书》、《中国现代美术全集》等。
杨永善1957年考入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陶瓷美术系,1962年毕业留校任教至今,一直从事陶瓷艺术的创作、设计、教学和科研工作,其创作和设计作品曾连续两届获全国陶瓷创新设计一等奖,多次参加国内外陶瓷作品展。作为一名陶瓷艺术专业的教师,他更多的心血是放在教学、研究这两方面,因此,《陶瓷造型艺术》实际上是40余年来自己从事陶瓷艺术设计、教学与研究的成果,是集众美于一身的代表性著作,对于陶瓷艺术研究与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
文摘
序言
当我收到这本《[正版二手] 陶瓷造型艺术》时,它的外观就已经透露出一种沉静而有力量的美感,仿佛蕴含着古老东方智慧的沉淀。翻开书页,我被其独特的视角所吸引。它没有停留在表面的美学欣赏,而是深入到陶瓷造型背后的哲学思考和精神内核。作者在书中反复强调“意境”对于陶瓷造型的重要性,认为好的陶瓷造型不仅仅是形体上的完美,更在于它能够引发观者的联想,传递出一种超脱于物质的精神力量。 书中关于“留白”和“虚实”的论述,让我茅塞顿开。作者通过分析大量的中国古代陶瓷作品,阐释了中国传统美学中“少即是多”的理念是如何体现在陶瓷造型中的。它讲解了如何在器皿的某个部分进行留白,如何通过简洁的线条勾勒出丰富的想象空间,以及如何利用陶瓷的材质特性来表现“虚”与“实”的对比。我读到关于一些宋代名窑的器皿时,感觉作者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隐藏在简约外表下的深刻意蕴。这种从“形”到“神”的升华,是我之前阅读其他艺术书籍时很少体会到的。
评分拿到这本《[正版二手] 陶瓷造型艺术》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起来。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就很有艺术感,一看就是用心之作。我最感兴趣的是它关于“造型语言”的解读。作者并没有泛泛而谈,而是深入剖析了线条、体积、质感、色彩等构成陶瓷造型的基本元素,并结合大量的实例,展示了这些元素是如何被艺术家巧妙运用,从而创造出各种各样令人惊叹的作品。比如,它对比了极简主义陶瓷作品中流畅的曲线和装饰主义作品中繁复的纹饰,解释了不同的造型手法如何传达不同的情感和意境。 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专门探讨了“形式与功能”的关系。陶瓷作为一种实用器皿,它的造型设计在满足使用需求的同时,也承载着艺术的美学价值。作者通过分析不同用途的陶瓷器皿(如茶具、餐具、花器等)的造型特点,揭示了设计者在功能性和艺术性之间是如何取得平衡的。我特别喜欢关于茶具造型的章节,它详细介绍了不同茶壶、茶杯的设计,是如何影响品茗的体验,以及如何体现中国茶文化的精神。这种将实用与审美融为一体的讲解,让我对陶瓷艺术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也激发了我对生活美学的思考。
评分收到这本《[正版二手] 陶瓷造型艺术》后,我感觉自己像是获得了一本关于“时间”与“永恒”的对话录。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陶瓷造型艺术不仅仅是当下的一种创作,更是历史的沉淀和文明的见证。它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陶瓷造型演变的梳理,让我看到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变迁,以及不同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美和艺术的理解。 书中关于“经典与传承”的章节,让我特别感动。它不仅介绍了那些流传千古的经典陶瓷器型,更重要的是,它探讨了这些经典是如何被后来的艺术家所继承、借鉴,并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被赋予新的生命。我看到了古代的某些器型是如何影响了近现代的陶瓷设计,也看到了艺术家们是如何在尊重传统的同时,大胆创新,打破常规。这种对历史的敬畏与对创新的追求,在书中得到了完美的结合,让我对陶瓷造型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悟。
评分当我翻开这本《[正版二手] 陶瓷造型艺术》时,我立刻被它那种严谨而不失灵动的学术风格所吸引。我一直对造型艺术的“构成原理”很感兴趣,而这本书对于陶瓷造型构成元素的解析,堪称典范。它系统地梳理了陶瓷造型的构成要素,包括点、线、面、体,以及它们之间的组合关系。 书中对“体块与空间”的论述尤为精彩。它不仅仅是讲解如何塑造一个立体的物体,更是深入探讨了物体与周围空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造型来处理作品内部和外部的空间。它举例分析了许多建筑陶瓷和大型装置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如何利用陶瓷的体量和空间关系,来创造出震撼人心的视觉效果。我之前对“空间感”的理解比较模糊,这本书让我意识到,在陶瓷造型中,空间同样是重要的构成元素,它能够影响作品的整体氛围和观者的感知体验。
评分刚拿到这本《[正版二手] 陶瓷造型艺术》的时候,它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那种厚重而沉静的气质,和它所描绘的陶瓷艺术本身一样,充满了内在的张力。我尤其喜欢它关于“材料与形式的对话”这一章节。作者深入探讨了不同种类的粘土、釉料以及烧制温度等因素,是如何直接影响陶瓷的造型最终呈现出来的效果。它不仅仅是教我们如何“捏”出形状,更是强调了材料本身的特性如何在造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书中举了大量例子,比如高岭土的细腻坚韧适合制作薄胎瓷器,而粗砂陶则更适合表现粗犷质感的造型。它还详细讲解了釉料的流动性、光泽度如何影响造型的视觉感受,甚至不同烧制气氛(氧化、还原)对颜色和质感的影响。我之前总以为造型就是“造型”,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材料本身就是造型的一部分,它与艺术家想要表达的形式是相互成就、密不可分的。这种对材料本质的深入挖掘,让我在欣赏陶瓷作品时,多了一层对“为什么是这样”的理解。
评分这次淘到这本《[正版二手] 陶瓷造型艺术》真是太惊喜了!收到书的时候,包装很扎实,书本本身也保存得相当不错,感觉像是主人很爱惜地使用的。翻开第一页,就被那种温润的纸质和清晰的排版吸引了。我一直对陶瓷的造型艺术充满好奇,但又觉得它可能很晦涩,担心自己看不懂。然而,这本书从最基础的概念讲起,比如陶瓷的起源、不同类型的粘土特性、以及塑造过程中的关键要素,比如泥料的塑性、干燥和烧制对造型的影响等等。它没有直接抛出复杂的术语,而是用一种非常平易近人的语言,搭配着大量的插图和精美的作品照片,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陶瓷工作室,亲手感受泥土的温度。 书中的每一章都像是一次深入的探索。它详细讲解了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陶瓷造型风格,从中国古代的青瓷、白瓷,到日本的乐烧、朝鲜的白瓷,再到欧洲的洛可可风格、现代抽象风格,简直就是一部陶瓷造型的视觉史。我特别喜欢关于“器形之美”的章节,作者深入剖析了瓶、罐、碗、盘等基本器形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造型所蕴含的文化意义和审美价值。举例来说,它对比了宋代汝窑的内敛含蓄与明清时期景德镇瓷器的大气磅礴,让我对“形”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而且,它还不仅仅局限于“看”,书中还穿插了一些艺术家的访谈和创作心得,让我看到了艺术家们是如何将自己的情感和理念融入到陶瓷的造型之中,这种“由内而外的美”确实是陶瓷艺术最迷人的地方。
评分这本书《[正版二手] 陶瓷造型艺术》给我的感觉就像是进入了一个宝藏。我一直对雕塑和造型艺术很感兴趣,但对于陶瓷这种材质的独特魅力,之前并没有深入了解。收到书后,我被它精美的图片和详实的文字所吸引。它不仅仅是罗列一些陶瓷作品,而是真正地在“教”我如何“看”陶瓷。作者从非常基础的“手感”开始讲起,讲泥土的触感、重量,然后过渡到如何用手去“塑造”形体。 书中关于“塑形技法”的部分,讲解得非常细致。无论是捏塑、泥板、拉坯,还是其他一些更专业的技法,作者都配有清晰的步骤图和文字说明,甚至还提到了不同技法对最终造型可能产生的细微差别。我尤其喜欢它关于“动态与平衡”的章节,它教我如何去观察一件陶瓷作品的重心,如何去感受它是否稳定,以及如何在稳定中寻求变化。这一点对我来说非常重要,因为我之前总觉得一些作品“看起来”很奇怪,但又说不上来具体哪里不对劲。这本书让我有了更系统的分析工具。
评分这本《[正版二手] 陶瓷造型艺术》真的是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我一直以来对艺术史都颇感兴趣,但陶瓷造型这块内容,我之前涉猎不多,总觉得有些门槛。收到书后,我被它的内容深度和广度所震撼。它从非常宏观的角度,梳理了世界各地陶瓷造型艺术的发展脉络,从史前文明的朴拙器物,到古典时期的精美雕塑,再到现代主义的抽象探索,几乎涵盖了人类文明发展的各个阶段。 尤其令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文化背景下陶瓷造型的对比分析。它详细讲解了东西方陶瓷艺术在设计理念、审美取向和创作手法上的差异,以及这些差异是如何受到各自历史、宗教、哲学等因素的影响。例如,它对比了中国陶瓷追求的“天人合一”的自然之美,与西方陶瓷对“人体比例”和“建筑结构”的关注。这种跨文化的视角,让我对陶瓷艺术有了更全面、更立体的认识,也让我看到了人类文明在造型艺术上的共通与差异。
评分这本《[正版二手] 陶瓷造型艺术》给我最大的惊喜,是它对于“情感表达”在陶瓷造型中的作用的深入剖析。我之前一直认为造型艺术主要是关于形式和技巧,但这本书让我看到,陶瓷造型同样能够承载丰富的情感,并且以一种非常独特而深沉的方式来传达。 作者在书中不厌其烦地阐述了,艺术家是如何通过对线条的运用、体积的塑造、以及表面处理的细微差别,来赋予陶瓷作品生命力和情感。它用大量的例子,比如一些表现悲伤、喜悦、愤怒或者宁静的作品,详细分析了它们在造型上的具体特征。例如,一些曲线流畅、姿态舒缓的作品,往往能够传递出安详宁静的感觉,而一些棱角分明、具有冲突感造型的作品,则可能表达出激昂的情绪。这种将抽象的情感转化为具体可感的艺术形式的讲解,让我对陶瓷艺术的理解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评分收到这本《[正版二手] 陶瓷造型艺术》后,我感觉像是得到了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师的指导。我一直以来都对“触觉美学”很感兴趣,而陶瓷作为一种可以通过触觉来感受的艺术形式,一直吸引着我。这本书恰恰抓住了这一点,它用非常生动的语言,描绘了陶瓷造型在触觉上的丰富性。 书中关于“肌理与质感”的章节,让我对陶瓷有了全新的认识。作者详细讲解了如何通过不同的制作手法,如刻划、拍打、压印、刮削等,来制造出各种各样的表面肌理,这些肌理如何能够带来不同的触感体验,是光滑温润,还是粗糙有力。它还结合了许多现代陶艺作品,展示了艺术家如何运用这些肌理来表达情感,传递能量。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光影效果”的讨论,它讲到不同的肌理如何反射光线,从而在视觉上产生不同的层次感和空间感,即便在不触碰的情况下,也能感受到其丰富的触感。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