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通往未知植物的旅行 1. 邦特之地的没药与乳香 为了哈特谢普苏特的荣耀 2. 跟随亚历山大的脚步在异国完成一场丰收 古希腊时期的植物学家——泰奥弗拉斯托斯 3. 十字军东征时期的阿拉伯植物学家 安达卢斯的伊本·贝塔尔在东方 4. 丝绸和香料之路 大汗宫殿里的马可·波罗 5. 一路向西,寻找西番国的香料 大西洋的征服者哥伦布 6. 征服新的植物世界 游历美洲的费尔南德兹·德·奥维耶多 7. 用生命换来的丁香 摩鹿加群岛上的麦哲伦 8. 以郁金香之名 旅居苏莱曼一世帝国的布斯贝克 9. 东方的百合、丁香花和堡垒 皮埃尔·贝隆,博物学家还是间谍? 10. 寻找稀有的树木 从俄罗斯到阿尔及利亚的老约翰·特拉德斯坎特 11.为*家跨国香料公司效命 摩鹿加群岛上的战士和植物学家奥尔格·艾伯赫·郎弗安斯 12. 画出加勒比地区的植物 法国殖民地上的艺术家修士夏尔·普吕米耶 13. *早被发现的澳大利亚的花 智勇双全的海盗威廉·丹彼尔 14. 黎凡特的美丽植物 走在波斯边境的图内福尔 15. 北极圈的地衣和花朵 拉普兰的卡尔·冯·林奈 16. 遗落在安第斯山脉的标本集一位命运多舛的人道主义者——约瑟夫·德·朱西厄, 17. 在皇帝的花园里 在中国的皮埃尔?丁嘉维尔 18. 打破香料垄断 在东印度的皮埃尔·普瓦夫尔 19. 在猴面包树的树荫下 在塞内加尔的米歇尔·阿当松· 20. 从三角梅到绣球花 菲利贝尔·肯默生和让娜·巴雷环游世界 21. 南半球采集植物时的巨大收获 班克斯和索兰德在南半球的海上 22. 回到澳大利亚的植物中去 南太平洋上的福斯特父子 23. 禁止入境的帝国里开的花 在日本走私植物的植物学家卡尔·通贝里 24.欧石楠和多*植物丛生之地 在南非的园艺师弗朗西斯·麦森 25. 消失的植物探险队 南太平洋上的拉佩鲁兹伯爵和植物学家拉马蒂尼埃 26. 美洲的树荫下 身处美国的法国苗木培养师安德烈·米肖 27. 面包树和邦蒂号的史诗 布莱船长和塔希提岛上的叛乱者 28. 桉树之乡 跟随拉佩鲁兹伯爵足迹的拉比亚迪埃 29. 波拿巴足迹下的莲花和纸莎草 阿利埃·拉弗诺·德利勒和埃及军团 30. 从红树到巴拉圭冬青 中美洲的洪堡和邦普朗 31. 澳大利亚植物:博物学家的停靠站 澳大利亚的博丹与弗林德斯 32. 远征军团的肇始 穿过美国的梅里韦瑟·刘易斯 33. 山中的侧金盏花、鸢尾花和龙胆 比利牛斯山脉中的奥古斯丁·彼拉姆斯·德堪多 34. 尼罗河上的绿色宝藏 在苏丹的一位珠宝匠人弗雷德里克·卡约 35. 在土著的大地上采集植物 在澳大利亚的探险家阿伦·坎宁安 36. 爱上绣球花 在日本的菲利普·弗兰兹·冯·西博尔德 37. 太平洋的海藻下 大洋洲的儒勒·迪蒙·迪维尔 38. 如同秘密花园的那片灌木丛 澳大利亚的英国人乔治亚娜?莫洛伊 39. 众谜之谜 科隆群岛上的查尔斯·达尔文 40. 巨草和杜鹃花 从南极走到喜马拉雅的约瑟夫·道尔顿·胡克 41. 来自印度洋的正在开花的船货 长途运输船船长马蒂兰·让·阿芒热 42. 白国的食*植物和兰花 砂拉越的休·洛 43. 一个偷茶贼的磨难 在大清帝国的罗伯特·福琼 44. 野生丛林中的宝藏 在亚马孙流域的理查德·斯普鲁斯 45. 兰花之战 在拉丁美洲的本尼迪克特·罗叟 46. 我猜您就是那位植物学家? 在赞比西河的戴维·利文斯通和约翰·柯克 47. 白人墓前的鲜花 在喀麦隆的古斯塔夫·曼 48.稀树草原 在东非的詹姆斯·格兰特和约翰·斯皮克 49.传教士的圣职——植物学 在中国的大卫神父 50. 炮筒里的花 在印度支那半岛的克洛维斯·托雷尔 51. 西番莲花 画家和环球旅行家玛丽安娜·诺斯夫人, 52. 橡胶热 在巴西森林中的亨利·威克姆 53. 世界曾是他的花园 一位什么都要的“农业采集者”戴维·弗莱查尔德 54. 金腰带花 在克朗代克的洛贝尔一家 55. 寻找岷江百合 在中国四川的“厄内斯特·中国·威尔逊” 56. 就算丢脑袋也要找到迎春花 中国云南的乔治·福雷斯特 57. 在蓝罂粟的家乡探险 在喜马拉雅山脉的弗兰克·金敦·沃德 58. 循序渐进地拯救生物多样性 走遍五大洲的尼古拉·瓦维洛夫 59. 消失在沙漠中的花朵 在撒哈拉沙漠的泰奥多尔·莫诺 60. 亚马孙丛林中的月光之花 在巴西的玛格丽特·米伊 61. 重新栽树的人 在东亚的托尼·克科姆 62. 在树冠上旅行 在马达加斯加的弗朗西斯·阿勒 |
| 弗洛朗斯· 蒂娜尔,1962 年出生于一座面向大西洋的城市—鲁瓦扬,住在海边的她很小的 时候就发现很难把心思放在学校布置的作业上。海滩、沙丘、森林、海风以及海洋、大自然的*难以抗拒。因此,在高考之前,她一直在艰苦的学校生活中煎熬着。之后,她来到了巴黎,从此,就可以每天花上好几个小时学习自己热爱的东西,*终取得了历史、政治学及国际关系学的学位证书。 就这样过了几年在书中观察世界的生活之后,她决定要与世界走得更近一些,于是跟着美国度假团一起去了土耳其、埃及和泰国。回到法国后,她成了一名媒体记者,专攻儿童文学以及对重大新闻议题的解读。十几年的文献写作积累让她能够尽情满足自己对于历史和世界发展进程的强烈好奇心。为了平衡一下纪实性写作,她还同时创作儿童小说,让现实可以暂时让位于想象。她觉得这样一样有很多机会解缆起航,直济沧海…… |
基本信息
| 商品名称: | 【 正版书籍】探险家的传奇植物标本簿 | 开本: | 8开 |
| 作者: | [法]弗洛朗斯·蒂娜尔 文 [法]雅尼克·富里耶 摄 | 定价: | 188.00 |
| ISBN号: | 9787550284371 | 出版时间: | 2017-06-01 |
| 出版社: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印刷时间: | 2017-06-01 |
| 版次: | 1 | 印次: | 1 |
我从这本书中获得的最大收获,是一种“重新认识植物”的视角。在此之前,我将植物视为自然界中安静的存在,但这本书却向我展示了它们背后所蕴含的丰富的故事和历史。我了解到,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植物,都曾是探险家们拼搏的动力,是科学家们研究的对象,甚至是改变了人类命运的关键。书中的“植物发现史”部分,让我看到了那些伟大的探险家和植物学家们,他们如何凭借着对未知的好奇和对自然的敬畏,一步步揭示植物世界的奥秘。而“珍贵植物标本写真”部分,则让我看到了那些曾经在地球上繁盛,如今却可能已不多见的植物。这些图片不仅仅是美丽的图像,更是生命的档案,是历史的见证。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每一株植物都可能拥有自己独特的传奇故事,而我们对它们的了解,才刚刚开始。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意想不到的“视觉盛宴”。我本来以为“标本簿”可能会有些枯燥,但这本书完全颠覆了我的想象。里面的插画和图片质量实在是太高了,每一页都像是一幅精心绘制的艺术作品。我尤其喜欢那些细节的呈现,比如某一种植物的叶子边缘是如何锯齿状的,它的花蕊是怎样的形态,或者它在不同季节的变化。这些细节的描绘,让我觉得每一株植物都有着独特的个性和生命力。而且,这本书的排版设计也相当别致,文字和图片之间的留白恰到好处,不会显得拥挤,反而让整体感觉非常舒朗大气。我喜欢在午后阳光正好时,泡上一杯茶,静静地坐在窗边,翻阅这本书。那些色彩鲜艳的花朵,奇特形态的叶片,以及那些充满历史感的植物插画,都让我的心情变得格外宁静和愉悦。它不仅仅是一本图鉴,更像是一本能够带来治愈和灵感的艺术品,让我暂时忘却了生活的琐碎,沉浸在植物世界的奇妙之中。
评分这本书给我的整体感觉,是一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我并不是一个专业的研究者,但我在这本书中,找到了一种非常适合我这种普通读者的学习方式。它没有枯燥的学术论文,也没有过于复杂的科学图表,而是用一种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复杂的植物知识呈现出来。我喜欢书中的“探险故事”,它们就像是引子,将我带入到对某种植物的深入了解中。当我读到一个关于某种植物的有趣故事时,我就会更加有兴趣去了解它的形态、特性,以及它在科学上的意义。而且,书中的图片和插画,也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不仅仅是作为辅助说明,更是成为了故事的一部分,让整个阅读过程变得更加直观和有趣。我常常会一边阅读文字,一边对照图片,仿佛自己也跟着探险家一起,去探索那些神秘的植物世界。
评分这本书让我真正体会到了“大开眼界”的含义。我一直以为自己对植物界有一定的了解,但这本书完全刷新了我的认知。它收录的植物种类之广泛,让我叹为观止。有些植物的形态我之前从未见过,甚至想象不到,它们就像是来自另一个星球的生物。书中对于这些植物的描述,不仅仅是停留在外形上,更深入地探讨了它们的生长环境、独特的生存策略,以及它们是如何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演变成如此奇特的样子。我特别喜欢那些关于植物“进化史”的描述,它让我看到了生命力的顽强和多样性。这本书的图片质量也是毋庸置疑的,那些高清的植物特写,仿佛能够让你伸手触摸到它们细腻的质感。我常常会在阅读过程中,被某一张图片深深吸引,然后花很长时间去细细品味。这种沉浸式的阅读体验,让我觉得非常满足。
评分这本书我真的是太喜欢了,完全是意外的惊喜!我平时对植物并没有特别的深入研究,顶多就是看到路边好看的花会拍拍照,但这本书的光临,却像是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首先,从书的装帧就能感受到它的用心,拿到手里沉甸甸的,那种精装的质感,还有封面上的烫金字,都透着一股复古而又精致的艺术气息。翻开扉页,那细腻的纸张触感,印刷的色彩也极其饱满,完全不是那种廉价的印刷品能比拟的。我最喜欢的是它里面的那些植物标本图片,简直是艺术品!不是那种冷冰冰的科学图谱,而是充满了生命力和故事感。每一张图片都像是经过精心构图和拍摄,光影效果绝佳,能清晰地看到植物的纹理、叶片的脉络、花瓣的质感,甚至连最细微的绒毛都清晰可见。而且,不仅仅是静态的美,它还通过图片和文字的结合,勾勒出了这些植物在它们原生环境中生长的姿态,仿佛能闻到泥土的芬芳,感受到阳光的温暖。我常常会对着一页植物图片,想象着它是在哪个遥远的雨林深处,或者是在高耸的雪山之巅,又是如何被探险家们发现并带回文明世界的。这种想象的过程,让阅读这本书变得无比生动有趣,也让我对植物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评分这本书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它所呈现出来的“历史厚度”。我不仅仅是在阅读关于植物的知识,更像是在翻阅一部跨越几个世纪的植物发现史。书中的文字,常常会追溯到古代的植物学著作,引用历史上著名的植物学家的观点,甚至是那些早期探险家的日记和信件。这种方式,让我对植物的认知,不再是孤立的,而是建立在一个漫长而丰富的历史基础之上。我看到了科学知识是如何一点点积累,又是如何通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才逐渐完善的。那些“珍贵植物标本写真”,也仿佛是历史的遗物,每一张都带着时代的印记。当我看到那些年代久远的植物插画,我就能想象到,当时的艺术家和科学家们,是如何用有限的工具和技术,去描绘这些美丽的生命。这种对历史的尊重和展现,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关于植物的书,更是一本关于人类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的百科全书。
评分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更多的是一种探索未知的兴奋感。作为一个普通读者,我对“探险家”这个词本身就充满了好奇,而将“传奇植物”与“标本簿”结合在一起,更是激发了我内心深处的求知欲。这本书并没有简单地罗列植物的名称和学名,而是以一种叙事的方式,讲述了许多关于植物发现的动人故事。我读到了那些勇敢无畏的探险家们,为了寻找传说中的植物,跋涉千里,穿越艰难险阻,克服疾病和危险,甚至冒着生命危险。他们是如何在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中,辨认出那些具有研究价值的植物?又是如何小心翼翼地采集、保存,并将它们带回科学界?这些故事让我对科学探索的艰辛和伟大有了更深的理解。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植物本身,更是关于人类探索精神的赞歌。我喜欢书中穿插的一些老照片和手绘图,它们带着历史的痕迹,让那些探险家的形象更加立体,也让那些遥远的时代仿佛近在眼前。每一页都充满了引人入胜的细节,让我沉浸在那个充满未知与发现的时代。
评分我不得不说,这本书的“厚重感”不仅仅体现在它的物理重量上,更体现在它所承载的知识和故事的深度上。当我翻开它的时候,我感觉自己像是一个被邀请参加一场跨越时空的植物学术研讨会。里面的文字部分,并没有使用过于晦涩难懂的科学术语,而是以一种相对易懂的方式,介绍了许多植物的发现过程、它们在历史上的地位、以及它们与人类文明的联系。我了解到,有些植物不仅仅是美丽的观赏品,它们还可能具有药用价值,甚至是改变了历史进程的关键。书中关于“植物发现史”的这部分内容,更是让我惊叹。那些历史上著名的植物学家、探险家,他们是如何在条件极为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科学研究和记录的?他们的发现,又对后世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这些内容都让我对科学的进步和人类的智慧有了更深的敬畏。这本书让我觉得,学习植物知识,原来可以如此充满趣味和意义。
评分坦白说,一开始我购买这本书,更多的是被它的“传奇”二字所吸引,我以为它会充满各种戏剧性的探险故事。然而,当我真正翻阅它之后,我发现它所带来的,是一种更加深沉而持久的震撼。这本书不仅仅讲述了探险家们如何“发现”植物,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这些植物是如何在人类文明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我读到了关于香料的贸易如何影响了世界格局,关于某些植物的发现如何推动了医学的进步,甚至关于一些植物的种子是如何被带往新大陆,从而改变了农业的面貌。这些内容让我意识到,植物并非只是沉默的存在,它们与人类的历史、文化、经济息息相关。书中的“珍贵植物标本写真”部分,让我看到了许多如今已然濒临灭绝的植物,它们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历史的见证。这种对植物与人类关系的深刻洞察,让我对这本书的评价,已经超越了一本单纯的植物图鉴。
评分这本书带给我的,是一种“全方位的感官体验”。从拿到手的纸张触感,到书页中精美的印刷色彩,再到那些栩栩如生的植物图片,都让我感到非常愉悦。我特别喜欢书中的一些细节处理,比如某些植物的叶脉,用放大镜看都清晰可见;有些花瓣的纹理,仿佛能够感受到它的丝滑。这些细腻的呈现,让我对植物世界的观察,变得更加细致入微。而文字部分,也同样引人入胜。它没有那种干巴巴的科普文章的风格,而是充满了故事性和人文关怀。我常常会在阅读中,被某些关于植物的传说、神话,或者是它们与人类生活的故事所吸引。这种将科学知识与人文情怀相结合的方式,让阅读过程变得格外轻松有趣。我常常会因为被某个植物的故事所打动,而花费很长时间去思考它背后的意义。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