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版】于丹:此心光明万物生/于丹国学美文全新力作/从生活谈国学 以国学悟哲思 让你看见中国人美好的

【正版】于丹:此心光明万物生/于丹国学美文全新力作/从生活谈国学 以国学悟哲思 让你看见中国人美好的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图书标签:
  • 于丹
  • 国学
  • 美文
  • 哲学
  • 人生
  • 智慧
  • 文化
  • 传统文化
  • 自我修养
  • 心灵成长
想要找书就要到 静流书站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店铺: 翩若惊鸿图书专营店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ISBN:9787535489609
商品编码:28000595438
丛书名: 此心光明万物生

具体描述

基本信息
商品名称: 此心光明万物生 开本: 16开
作者: 于丹 页数: 200
定价: 35 出版时间: 2016-09
ISBN号: 9787535489609 印刷时间: 2016-09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版次印次:  

 

目录

有所依: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陌上心,缓缓归

爱是人生的暖意

家是一生的烙印

家有三人行

专属的天使

因为懂得

独自疼痛的时光

 

有所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行走,与伟大相遇

心不乱,世界就不乱

仁者不忧

有不为斋

柔软的禅心

人间有味是清欢

休息也是一种修行

 

有朋来:以文常会友,唯德自成邻

朋友信之

世间最美的关系

说话与听音

“放过”的善意

只生欢喜不生愁

茶中浮沉多少事

流沙与天堂

 

有学思: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一诺千金

姥姥的私塾

我的野生动物老师

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不如乐之

煎熬也是一种成全

把自己当自己

 

有君子风: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

幸福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理玉

情分与本分

读心

观过识君子

心能转境

找回自己的魔法

 

有神仙骨:戒得长天秋月明,心如世上青莲色

凉风起时

我和谁都不争

晴丝吹来谁家院

生命的伏笔

舌尖上的四季

最美的自己

谁怜风花雪月

 

有心成长: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爱和善意的吉光片羽

童心本无用

留住相约的那场雪

相逢恨早

岁月风景

三十而立

针线有爱

 

有梦安顿: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

沐浴春风咏而归

我们的心能遨游多远

一生如诗

没钱的日子

取舍的气度

注定寻找

阳光就在更高处

在线试读部分章节

序言:一念

 

    记得很多年以前,看到过一个故事:

    一位将军,听人说“一念天堂,一念地狱”,心里不解,就急匆匆赶去寺里问老方丈。

    方丈正在坐禅,将军冒冒失失开了口,老方丈眼睛都没睁开,很轻蔑地说:“你这样一介武夫,连个起码的礼数都没有,还配听什么修禅的道理。”

    将军大怒,咣当一声拔出剑来,直指老方丈鼻尖“你个臭和尚,问你是给你面子,还不识抬举了?!”

    方丈睁眼,一指将军:“此一念,你就在地狱。”

    将军一怔,忽然羞赧,掷剑伏地:“在下失礼,本来是为求教于师父,还请师父宽恕。”

    方丈淡淡地说:“此一念,你已经在天堂。”

随着长大,看见都市里的街道一天比一天宽,人的心量却一天比一天窄。开的私家车越来越好,路却越来越堵,以至于出现了路怒一族。于是常常想:浮沉忙碌间,我们还能不能照顾好每一个起心动念?

《庄子·秋水》中称:“夔怜(虫玄),(虫玄)怜蛇,蛇怜风,风怜目,目怜心。就是说一足的夔羡慕多足的(虫玄)跑得快,可多足的(虫玄)羡慕无足的蛇更快,有形的蛇呢,羡慕无形的风,而风知道自己的速度赶不上人的目光快,目光却明白世间最快的是起心动念,一念即千里,什么都追不上。
      所以佛家有句话不怕念起,就怕觉迟。人吃五谷杂粮,有七情六欲,有个诱因,难免就起了嫉妒、贪婪、烦恼、报复各种念头,关键是有没有一种觉悟能及时制止了念头,让自己明辨是非的理智赶在做傻事之前醒过来。
       烦恼二字,那是火冲上了顶、乱了心,而觉悟二字,恰恰是见我心
  于狂喜中、于暴怒中、于飞短流长的环境中,得见自己的心,都不容易。
      世间最难辨识的不是远方,是近处;最难评价的不是网上的人和事,是自己。世间最难把握的也不是一生,是一念。
       一位朋友给我讲过一件乡村往事:三十多年前,在他女朋友家的村里,有一户人家的女儿跟人私奔,怀了身孕。这在八十年代初的中国乡村可是天大的笑柄,连续几家女眷来跟他后来的丈母娘议论这件事,可他这位准丈母娘就是不接一句茬儿。别人义愤填膺之余好奇追问这位邻居不表态的原委,老太太慢悠悠说了一句:“我家有四个还没出嫁的丫头,我不敢担保自己家的闺女个个不落话把儿,我也不敢笑话别人家的闺女
      后来,这家的女儿都考了出去,个个很有出息。乡里都说,是为娘的家有规矩,口上也积德。
      不敢幸灾乐祸,就是一念慈悲。
      时时心存不敢,就熄了些自己的妄念,多了点儿对别人的恻隐。一念不炽,就烧不毁理智清明。
     星云大师提倡的三好运动,无非就是说好话,做好事,存好心”:言语上不妄语、不诽谤;行为中毋因善小而不为、毋因恶小而为之;那么心念上自然就养出善意来了。一念一行,生生不息,也就从当下绵延成了一生。
      努力照顾好当下每一个念头吧。

 

1.幸福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

幸福就是生命的全部意义吗?我千万次地问自己。

有一年,我到柬埔寨大吴哥窟,寻访著名的“高棉的微笑”,却爱上塔普伦寺的角落里不起眼的“笑愁仙女”。这尊仙女像,左哭右笑两张脸,左跨一步是愁,右跨一步是喜,站在中间,则是喜忧参半。她的左边明明有一种深深的、寂寞的、深入骨髓的哀愁,而她的右边却始终笼罩着淡淡的、温柔的、慈悲隽永的欢喜。

夕阳披洒在砂砾上,有一种粗糙的温暖,小吴哥一片奇幻的金色……手指触摸上仙女像的瞬间,内心辽阔而安宁。笑愁仙女神秘莫测的表情,如同“八大山人”似哭还笑的签名,让我顿觉无比真实,这才是生命该有的模样。

我们一直在追求幸福,期待生活不着一丝哀愁,给予满满的笑意。稍有不顺,我们就苛责世界、埋怨他人。何时我们也能做一个能释然、懂接受,兀自绽放光芒的笑愁仙女?

著名犹太精神病学和神经学专家维克多· 弗兰克曾写过一本轰动世界的畅销书《生命的意义》。1941年,纳粹已经开始进入奥地利,犹太民族面临前所未有的浩劫。弗兰克正值而立,意气风发,已是成果斐然的学者。他还是有执照的医生,握有美国绿卡。弗兰克的妻子刚怀孕,只有移民避难,才可保持小家的完整。

然而,他的身体里终究流着犹太人的血,奥地利有他的信仰和民族。踌躇之间,弗兰克来到维也纳大教堂。在管风琴洪大的奏鸣声里,他痛苦地抉择。留下的理由是什么?第一,他是医生。身体有病的犹太人是会被第一批杀掉的,而作为医生,他可以给这些人开具健康证明。第二,他是儿子。虽然留在奥地利,并不能阻止父母被杀掉,但是,他可以陪伴老人度过生命最后的时光。于是,弗兰克带着这两个沉重的理由回到家。

如同神示。一到家,门口多出了一条残损的大理石,上面刻着“十诫”中的第一诫:你当孝敬父母。父亲告诉他:犹太会堂已经被纳粹摧毁了,这条大理石被捡回了家……

1944年,弗兰克医生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缓步走出纳粹集中营,他是全家唯一的生还者。他的父母、妻子、孩子全都死在了那里。医生说:我不会后悔,生命的意义不只是追求幸福。

人性本“善”,并非小恩小惠,更不是一己的幸福,而是有关信仰的慈悲,是一种大我的担当。

在田沁鑫导演的话剧《北京法源寺》中,谭嗣同曾和法源寺的住持讨论慈悲:“慈悲可比善良大多了,慈悲是多么勇猛啊。”“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要有人活着,才能继续革命,变法不能只是一个笑话。还要有人留下赴死,有流血,有牺牲,才能警醒世界。

主动选择苦难,直面生死,始终在大信义的驱使下去面对生命的全部意义。慈悲不止是慈眉善目的真容,而是至刚至勇的担当。

什么是生命的全部意义?不再踟蹰于难捱的苦难,不再自得于点滴的善意,幸福不是生命的全部意义,更要勇猛直面残酷的人生。

 

国学小站:

《论语》中有很多关于“善”的论述,善首先是“爱人”,它在治国,在修身,在处世之道,也在行事之矩,关乎信念,也需要担当,比如:

子曰:“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君子所贵乎道者三:动容貌,斯远暴慢矣;正颜色,斯近信矣;出辞气,斯远鄙倍矣。笾豆之事,则有司存。”(《论语·泰伯》)这是说一个人临终的话一般都是善意的,主要指处事待人要真诚、谦和、严肃、端庄,强调礼和信。

子曰:“笃信好学,守死善道。”(《论语·泰伯》)这是说做人要坚持自己的信念,勤奋学习,治国也要遵守一定的原则,既要有建功立业的进取精神,又要审时度事。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论语·卫灵公》)这里的善,囊括了聪明才智、仁德、严肃认真的态度、合乎礼节等多种具体行为规范和心理品质。

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论语·为政》)这是指品德高尚的人就能使社会进步、和谐。

 

2.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1472年,王阳明出生在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中叶。之前是蒙族雄威的元朝,之后是满族奢华的大清。明朝只是汉民族的一个落寞而孤绝的背影。

王阳明原名王云。五岁时,祖父为他改名王守仁。“守仁”源于《论语》:“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人生在世,智慧获取的一切,倘若没有仁爱的胸怀和坦荡的人格坚守;即使侥幸得到,也必将失去。

王守仁九岁,父亲王华考中了新科状元。他随父上任,从浙江迁至南京。初入学堂,他问老师:“什么是天下第一等事?”老师说:“念书。然后科举,像你爸爸一样,考状元。”小守仁很狂:“我以为不然。天下第一等事乃是做圣贤。”从此,他拼命读书,涉猎广泛,保持欢喜的蓬勃。远望金山寺,即兴口占:“金山一点大如拳,打破维扬水底天。”15岁,他试图武功救国,沉迷于兵法,只身出走居庸关、山海关。17岁,他去江西娶亲,途经铁柱宫偶遇道士,习导引术。终于被岳父找回家,又拜师大儒,从此专注程朱理学。

所谓“格物致知”,“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简单说,通过考察事物,获得知识。最后实现“修身齐家平天下”的人生理想。这回,王守仁选中了父亲官署中的竹子。“格”了七天七夜,穷究物理,把自己格得大病一场,又转投佛老。

由此,王守仁养病在会稽,讲学阳明洞,自号阳明子,世称王阳明。

王阳明二十多岁,已经打通儒、释、道、兵。然而,他连年落第,28岁才中。“世以不得第为耻,吾以不得第动心为耻。”一入侯门深似海,35岁那年,王守仁遭遇平生第一次流放——贵州修文县龙场驿。到达的时候,他已经37岁。

我多次寻访他悟道的阳明洞,流连他研读《易经》的玩易窝。巨大的山洞,四面积水。一个石凿的棺椁,就是他的私人财产。这里遍地毒蛇瘴气,少数民族语言不通。朝廷不理,朋友不帮,纯朴的少数民族接济了他。他端居澄默,明白了“格物致知之理”,一个人的心就是他的道理。“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何谓“阳明心学”?那是厄运之中,一个人凭借信念的自我救赎。而一颗心逐渐养大,就足以涵盖整个宇宙。

于是,他开始在山洞里办学——龙岗书院。学生问:“老师,一朵花开在南山,跟你的心有什么关系呀?”他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 我们生于同一世界,而结论不同。原本,这世界的美与善,恨与仇,自在人心。

王阳明内有心性,外有武功。处江湖之远,他用文治传承。居庙堂之高,他以武功平定江山。流放归来,他一次次平叛,再用文明教化,收服人心。用自己瘦弱的肩膀,扛住了那个风雨飘摇的王朝。他说:“区区剪除鼠窃,何足为异。若诸贤扫荡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诚大丈夫不世之伟绩。”诚然,破山中贼容易,破心中贼尤难。他一次次被贬,却从未蹉跎。他说:“知行合一。”有知识是行动的开始,是行动的主意。而有行动,是知识的结果,是知识的成就。

王阳明五十七岁时,死在江西南安的一条小船上。那个黎明,舟行靠岸,学生们泪眼相问:先生还有什么遗言?王守仁说了八个字:“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无论世界的真相如何,用爱的激情和能力改变它。心有担当,便是圣贤。

 

国学小站: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守仁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并提出其宗旨为“致良知”,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阳明心学强调“心即是理”,即最高的道理不需外求,从自己心里即可得到。所以,心学最不同于其他儒学之处,就在于其强调生命活泼的性灵体验。

而王阳明本人就是一个热情好奇,忠于本心的人。他并没有生在一个多好的时代里,却把自己的生命准备得很好,用他的“身心之学,良心之教”,等待时代来选择他。

内容推荐

于丹“国学美文‘真善美’系列”第二本“向善卷”。《此心光明万物生》语出王阳明心学,从人生坐标的角度,将于丹私家美文结集成书;深入讨论:人性本善,并非小恩小惠,更不是一己的幸福,而是有关信仰的慈悲,是一种大我的担当。

全书分为“有所依”、“有所为”、“有君子风”、“有神仙骨”等八个侧面,惜缘向善;并配以“国学小站”和经典美图,让读者在一次次丰美的国学滋养中,感悟幸福的真谛,直面人生的考验。

作者简介

于丹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文化创新与文化传播工程研究院院长、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国务院参事室特约研究员。

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文化视点》等栏目,通过《论语心得》《庄子心得》《论语感悟》等系列讲座普及、传播传统文化,以生命感悟激活了经典中的属于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在海内外文化界、教育界产生了广泛影响。先后在我国内地、港台地区,及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地区进行千余场传统文化讲座,得到广泛的好评,并掀起了海内外民众学习经典的热潮。  

著有《于丹〈论语〉心得》《于丹〈庄子〉心得》《于丹•游园惊梦——昆曲艺术审美之旅》《于丹〈论语〉感悟》《于丹 趣品人生》《于丹 重温最美古诗词》《人间有味是清欢》及《于丹 字解人生》,其中《于丹〈论语〉心得》一书获得了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版权金奖,国内累计销量已达600余万册,多次再版,已被译为30余种文字在各国发行,仅外文版销量已近40万册。

于丹国学美文系列已出版:《有梦不觉人生寒》。


《静观:于丹生命哲学随笔》 导读 《静观》是一本饱含人生智慧与生活哲思的随笔集,作者于丹以其一贯的温婉而深刻的笔触,带领读者在日常的琐碎与纷繁中,寻觅心灵的宁静,体味生命的真谛。本书并非高谈阔论的理论说教,而是从真实的生活经验出发,将古老的东方智慧融入现代人的情感体验,启迪我们如何在一个喧嚣的世界里,安顿身心,活出自己的光彩。 内容概述 《静观》共分为五个部分,每一个部分都围绕着一个核心的生活主题展开,通过一系列生动的故事、深刻的感悟,以及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解读,引导读者进行一次心灵的观照与反思。 第一部分:流年似水,静待花开 这一部分着重探讨了时间与生命的关系,以及我们在时间流逝中所应持有的态度。于丹认为,时间并非敌人,而是我们生命旅程中最忠实的伙伴。她引用了许多古典诗词和哲学典故,如“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一寸光阴一寸金”,来强调珍惜当下的重要性。但她更侧重于描绘一种“静待花开”的心境。她认为,生命的成长自有其节奏,如同花朵的绽放,急躁不得。我们不必为岁月的痕迹而焦虑,不必为错过的机会而懊悔,而是要在每一个当下,尽心尽力,用平和的心态去等待属于自己的收获。 她分享了许多关于“等待”的故事。或许是等待一次重要的决定,或许是等待一段关系的成熟,又或许是等待一个梦想的实现。在等待的过程中,我们不必消极无为,而是要积极地充实自己,提升自己的内在力量。她用“腹有诗书气自华”来形容知识积累的重要性,也用“心有山水意自远”来比喻开阔心胸的必要。她鼓励读者,在静待花开的日子里,去阅读、去思考、去体验,让自己的生命变得更加丰盈和坚韧。 此外,这一部分还触及了“放下”的智慧。许多时候,阻碍我们前行的,并非外部的困难,而是我们内心的执念。对过去的耿耿于怀,对未来的忧心忡忡,都会消耗我们的精力和热情。于丹呼吁我们学会放下那些不属于自己的,那些无法改变的,将有限的生命能量,聚焦于当下能做的事情,去创造真正的价值。 第二部分:平常心是道,自在意自得 “平常心”是《静观》中反复出现的一个关键词。于丹认为,真正的智慧,往往隐藏在最平凡的生活之中。我们常常羡慕别人的成功,渴望别人的幸福,却忽视了自己身边触手可及的美好。而“平常心”正是让我们回归生活本质,发现并品味这些美好的钥匙。 她用许多生活化的场景来阐释“平常心”。比如,清晨一杯温热的牛奶,傍晚一盏温暖的灯光,与家人的一次促膝长谈,与朋友的一次畅怀大笑。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承载着生命最本真的温暖和力量。拥有平常心,意味着我们能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能感恩拥有的一切,能以一种平和、淡然的心态去面对人生的起伏。 “自在意自得”则是“平常心”的自然流露。当一个人拥有了平常心,他便不再受外界的评判和比较所困扰,不再为虚名浮利所牵绊,而是能够真正地认识自己,接纳自己,并活出属于自己的那份自由和快乐。于丹引用了老子“知足常乐”的思想,以及庄子“逍遥游”的境界,来阐释自在的意义。她认为,真正的自在,不是物质的丰裕,而是心灵的富足;不是事事如意,而是无论顺境逆境,都能保持内心的平和与安宁。 她通过自己的亲身经历,讲述了如何在繁重的工作和生活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份“自在”。或许是在一次旅行中,偶然邂逅的美景;或许是在一次阅读中,与古人的一次神交;又或许是在一次静坐中,与自己的一次深度对话。这些都是滋养心灵、获得自在的源泉。 第三部分:情深不寿,慧心忘忧 这一部分深入探讨了情感与智慧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智慧来化解人生的忧愁。于丹认为,情感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过度的情感执着,尤其是那些负面的情绪,却会成为我们心灵的负担,甚至影响我们的身心健康。 “情深不寿”并非要我们变得冷漠无情,而是要我们学会如何正确地处理和表达情感。她解释说,过度的依赖,不加节制的占有,以及无法释怀的怨恨,都会像一把把利刃,刺伤自己,也伤害他人。她鼓励读者,要学会“爱而不占有,恋而不依附”,在情感关系中保持适当的距离和尊重,给予对方自由,也给予自己空间。 而“慧心忘忧”则是通过提升智慧,来达到心灵的豁达与超越。于丹认为,很多忧愁,源于我们认知的局限。当我们能够从更广阔的视角去看待问题,当我们能够理解事物的多面性,当我们能够认识到生命的无常,许多曾经让我们痛苦不堪的烦恼,便会烟消云散。 她引用了佛教的“空”的哲学思想,并非否定事物的存在,而是强调事物并非永恒不变,也并非独立存在。当我们理解了“无常”和“缘起”,我们便能更加坦然地面对失去,更加珍惜当下,也更加明白生命的意义。她也分享了如何通过学习、通过与智者的交流,来增长自己的智慧,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世界。 第四部分:行走天地,品味人间 “行走天地”象征着生命的体验和探索,而“品味人间”则是对这些体验的深刻感悟。于丹鼓励读者走出自己的舒适区,去经历,去感受,去发现生活中的无限可能。 她描绘了许多旅途中的见闻和感悟。或许是登上高山,俯瞰壮丽的山河,感受自然的伟大;或许是漫步古镇,触摸历史的痕迹,聆听岁月的低语;又或许是在异国他乡,体验不同的文化,开阔自己的视野。这些经历,不仅丰富了我们的阅历,更重要的是,它们让我们重新认识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的潜力和可能性。 “品味人间”意味着要用一颗敏感而细腻的心,去捕捉生活中的点点滴滴。不仅仅是宏大的景观,也包括那些细微的美好。比如,一位老奶奶慈祥的笑容,一个孩子天真的眼神,一株野花的顽强生命力。这些都蕴含着生命的芬芳,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品味。 她也强调了“同理心”的重要性。当我们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去理解他人的痛苦与快乐,我们便能与世界建立更深的连接,也能在人与人的交往中,获得更多的温暖和理解。 第五部分:知行合一,温暖前行 《静观》的最后一章,回归到“知行合一”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于丹认为,真正的智慧,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更重要的是要将其付诸实践,融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 “知”是理解,是认知,是内心的觉醒。“行”是实践,是行动,是生命的践履。她认为,如果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再多的道理也只是空中楼阁。而“行”如果缺乏“知”的指引,便容易迷失方向,甚至适得其反。 她鼓励读者,将书中的感悟,生活中的体验,以及古老的智慧,转化为实际的行动。比如,在工作上,秉持诚信与勤勉;在人际关系中,保持真诚与善良;在面对困难时,展现坚韧与勇气。每一个微小的行动,都是对生命的一次积极回应,都是一次对美好人生的践行。 “温暖前行”是《静观》所传递的最终精神。于丹相信,当我们将智慧内化于心,并将之付诸行动,我们便能以一种更加温暖、更加积极的心态去面对生活。即使前路充满未知,即使会遇到挫折,我们也能带着内心的力量,温暖地走下去,去创造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结语 《静观》是一本适合在任何时候翻阅的书。它没有复杂的理论,也没有空洞的口号,只有真挚的情感,深刻的体悟,以及对生命最本真的关怀。它陪伴读者,在喧嚣的世界里,找回内心的宁静,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生命的意义,最终,以一种温暖而坚定的姿态,去拥抱属于自己的美好人生。这本书,就像一位知心的朋友,在静谧的时光里,与你一同品味生命,一同感悟人生。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本书,我感觉像是经历了一次心灵的洗礼,那是一种久违的宁静和豁然开朗。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人生导师,她没有讲那些高深莫测的大道理,而是将那些流传千古的国学智慧,像涓涓细流一样,缓缓地注入到我的生活细节中。我以前总觉得国学是属于书斋里的学问,是古人留下的遥远传说,但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原来,那些关于修身养性、处世之道、人生哲理的智慧,就藏在我们 everyday 的生活点滴之中。我开始尝试用一种新的视角去观察身边的人和事,不再被琐碎的生活所困扰,而是学会了从更高的维度去理解和包容。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迷雾中看到了方向,在喧嚣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我曾一度感到迷茫,觉得生活充满了无尽的烦恼和挑战,但这本书给了我一种力量,一种面对困难的勇气和智慧。它让我明白,真正的强大并非外在的征服,而是内心的坚定和光明。我被书中那种深邃而又朴实的智慧深深吸引,仿佛置身于一个充满智慧的桃花源,让人流连忘返,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书的阅读体验实在太独特了,它不像我过去读过的许多“国学”书籍那样,上来就讲“仁义礼智信”,或者分析《论语》《道德经》的原文。作者的切入点非常生活化,她从我们最熟悉的衣食住行、人际交往、喜怒哀乐中,巧妙地引出那些蕴含在其中的中华传统文化精髓。读着读着,我常常会会心一笑,觉得“哎呀,原来这句古语讲的就是我正在经历的事情,或者是我一直以来的困惑!” 很多时候,我们以为自己离国学很远,但实际上,我们每天都在以某种形式践行着它,只是我们没有意识到。这本书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我们身上那些可能被忽略的美好品德和生活哲学。它让我对“中国人”这个身份有了更深的认同感,也让我对如何过上更美好的生活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我发现,原来那些古老的智慧,并非过时,而是历久弥新,能够真正地指导我们当下的人生。这种感觉非常实在,也让我对未来的生活充满了更多的期待和信心。

评分

我必须说,这本书带给我的震撼是层次分明的。起初,我只是被书名吸引,觉得“于丹”这个名字本身就代表着一种信赖。但随着阅读的深入,我发现它远不止于“正版”或“全新力作”的标签。它更像是一种精神上的“导航”。作者用她独特的语言风格,将那些曾经被我们视为“老古董”的国学思想,重新赋予了鲜活的生命力。她没有堆砌艰深的词汇,而是用一种娓娓道来的方式,将复杂的道理讲得通俗易懂,却又不失深刻。我特别喜欢书中对“心”的解读,那种“此心光明”的境界,仿佛能驱散我内心的阴霾。它让我开始反思自己的内心,审视自己的行为,并从中找到一种内在的力量。我感觉到,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对生命的关照,一种对个人成长的引导。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不再是那个被动接受生活的人,而是开始主动地去思考,去感受,去创造属于自己的那份光明。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真的是一种享受。我之前读过一些关于国学的书籍,有些过于学术化,读起来让人望而生畏;有些则过于鸡汤,虽然听起来舒服,但却缺乏深度。但这本书不同,它有一种恰到好处的温度和力量。作者的文字流畅而富有诗意,却又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她能够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转化成具体生动的例子,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就领悟了其中的真谛。我尤其欣赏她对于“光明”这个概念的阐述,那种从内而外散发出的积极和乐观,极具感染力。它不是那种盲目的快乐,而是建立在深刻的自我认知和对生活深刻理解的基础之上。我感觉自己就像是在和一位智慧的长者在进行一场深刻的对话,在她的引导下,我看到了更广阔的世界,也认识到了更强大的自己。这种阅读体验,让我在忙碌的生活中,找到了片刻的宁静和升华。

评分

总而言之,这本书是一次非常愉快的阅读经历,它让我对“国学”这个词有了全新的认识。我之前总觉得国学离我生活太遥远,需要很高的门槛才能去接触和理解。但这本书彻底打破了我的这种固有观念。作者就像一位非常亲切的朋友,用最朴实、最真诚的语言,将那些宝贵的中华传统文化智慧,一点点地渗透到我的思想里。它没有给我灌输任何东西,而是让我自己去感受,去发现,去领悟。我发现,原来那些关于人生意义、幸福追求、人际关系的智慧,一直都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这本书为我打开了一扇窗,让我看到了中国人骨子里那种坚韧、乐观、包容的美好。我感觉自己仿佛被注入了一种新的活力,对生活充满了更多的热爱和希望。它不是一本需要“背诵”的书,而是一本需要“体验”的书,它让我更深刻地理解了“中国人”的文化底蕴和生活哲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本站所有链接都为正版商品购买链接。

© 2025 windowsfront.com All Rights Reserved. 静流书站 版权所有